「疫情過後,如何更好的增加自己的收入呢?是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
疫情影響
疫情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疫情期間很多爆文都在闡述個人和企業的不容易,企業停產、個人被裁員等等,對企業和個人正常的生活狀態帶來了很多的挑戰,企業經營和個人收入壓力都倍增。這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且不說國家層面,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都是一個典型的壓力測試。暴露出來問題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可以讓企業和個人也放慢腳步,更好的思考在極端場景下如何能夠更好的應對與恢復。通俗來說,每個人都算是一家公司,而自己就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這家公司的資產、負債和經營狀況等都可以同理提升到現實中公司層面進行思考和管理。
疫情算是對企業和個人運營能力和運營持續性的考驗。筆者曾經在2019年做過某世界排名前30強銀行的「業務連續性管理」的諮詢項目,對該領域有體系化的理解。對於企業特別是銀行體系來說,主要進行「業務梳理和分類」、「業務影響分析和評估」「業務連續性應對」等幾大步驟,策略有:暫停業務、升級服務、優化渠道、流動性管理等環節。細化內容不再贅述,後期文章將對企業在疫情下的業務連續性應對進行具體闡述。從知識遷移的角度,公司企業的運營管理辦法,同樣適用於個人的運營,故此文僅以每個個體的角度進行闡述。
開源節流
不管是否發生疫情,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增加收入的方式無怪乎「開源」和「節流」這兩種。「節流」肯定有各種方式方法,已經深入到勤勞勇敢中國人的骨髓裡,這次我們只討論「開源」。
我們天生習慣於一份收入,這也是長久以來的慣性思維,因為這樣既安心,也輕鬆,也是人的惰性所至,無可厚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疫情的發生,你會逐漸的為只有一份收入而擔心和焦慮。
當只有一份收入的時候:
會擔心工作安全的問題。在疫情之下,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隨時都有被裁員的可能性,而自己一點抗禦能力都沒有;
會擔心職業的天花板。職場就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越是往上升越有難度,隨時會達到天花板而不自知;
會缺少自由的時間。大多數人都是在用勞動工時來換取金錢價值,只是每個人的時薪不同,當只有一份收入的時候,你只能被動的接受這一家企業對自己時間的榨取,而毫無反抗之力。
會擔心通貨膨脹。小時候「一斤」蘋果多少錢?現在「一個」蘋果多少錢?收入在漲,但是漲的過物價?
無法做到節流。養自己、養家庭、養孩子、養服務,30歲以後的每個人都像一個奧利奧,自己就是夾在中間的那塊奶油,只有不斷的往外流出,而無法做到「節流」。這也算是提前進入的中年危機吧。
所以,當只有一份收入的時候,無論這個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上多少,你都會發現現實欲望與客觀收入之間巨大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與日俱增。
三種收入來源
特別喜歡「3」這個數字,因為所有複雜的問題都可以歸納為3個分支進行理解和解決,大家都精力有限,過多的分支只能讓問題複雜化。這個問題也是同理可得,在「開源」這塊我們可以至少找到三個收入方式。
【本職工作】。這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需要投入最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的重要收入。它是一個人的家庭支出、個人提升、應對風險的最主要收入來源。而且也是第二、第三收入來源的延伸,它的地位無可撼動,也就是俗稱的「一技在手,天下我有」,所以需要思考到底這個本職工作是不是自己擅長並喜歡的,是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是不是自己可以長期依託的工作形式和內容。
【第二職業收入】。很多人把這個第二職業看的很重,其實本末倒置了整個事情的邏輯。它應該是與自己第一工作收入在時間和利益上沒有衝突的一種工作,但又可以鞏固自己的本職工作這面「旗幟」,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閉環,比如從事銀行體系工作的,可以去做高端培訓、可以發表文章。去做事情,並不是單純的賺取外快,而是體系化的實現價值提升和能力收費。
亦可以是有興趣發展出來的第二職業收入,比如喜歡音樂,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可以為其他人編曲;英語較好,可以閒時做翻譯。上述的這些例子都是身邊的真實案例,也很具有參考性,它是一種個人能力的變現。
而第二收入可以作為日常開支使用,也可以不斷的深化和鞏固第二收入的地位,比如收入可以更多的投入進自己的興趣領域。
朋友圈賣貨和網絡刷單等門檻較低的收入形式不在此列,因為這種收入替代性很強,沒有核心競爭力,隨時會被KO掉。
【投資產生的收入】這個收入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和迷惑性,也是被很多人誤以為可以一夜暴富的最主要形式。不排除一夜暴富的數量,但是我們要看這個比例。投資產生的收入,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更好的是作為抵抗通貨膨脹的形式。人的觀點都是在不斷升級的,於現在看來,投資產生的收益只要超過通貨膨脹就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了。
每個人都需要這「三種收入」,缺一不可,三足鼎立,才會有更穩固的現狀,才能更好的抵禦各種突發事件和風險。
作者/ken
排版/ken
圖片/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