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體制調整,開始編組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軍,蘇軍1942年的準備

2020-12-16 榮華聊蘇俄

接上文 莫斯科反攻,蘇軍改善進攻方法,不過炮兵和裝甲兵使用依然不集中

在經歷了1942年初並不成功的全線總反攻後,蘇德戰場全線比較平靜。雙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夏季決戰進行準備。蘇軍抓緊時間進行編制體制調整。首先,為了加強步兵火力,為每個步兵師增加了129支衝鋒鎗和4門迫擊炮。炮兵團由2營制改為3營制,步兵師的火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所有的騎兵師都被編入重新組建的騎兵軍。坦克部隊也進行了大規模整編。為了集中使用坦克,蘇軍在1942年春夏季開始組建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坦克軍編有3個坦克旅、1個摩步旅、1個偵察營、1個高炮營、1個噴火器營和一些保障分隊。全軍5600人,裝備坦克168輛(中型98輛、輕型70輛)、火炮32門(45和76毫米)、高炮20門(37毫米)、44門迫擊炮(82和120毫米)、8門火箭炮。到5月,共編成25個坦克軍,其中14個屬於最高統帥部預備隊。

根據國防人民委員1942年5月29日的命令,坦克集團軍編有3個坦克軍、1個獨立坦克旅、1至2個步兵師。但實際編成的坦克集團軍,與上述編制有很大不同,都是根據具體條件和擔負任務的性質決定的。獨立坦克旅和獨立坦克營也進行了改編,調整並充實了裝備。此外,蘇軍在1942年10月開始組建用於突破作戰的獨立重坦克團,每團4個連以及1個技術保障連,每連5輛KB坦克。全團共214人,裝備21輛KB型坦克。而為了加強步兵部隊進攻能力,1942年9月開始組建獨立坦克團,編2個中型坦克連、1個輕型坦克連、1個技術保障連等,339人,裝備23輛T-34坦克和16輛T-70坦克。

1942年1月8日蘇軍軍官在莫扎伊斯克檢查德軍遺棄的10,5 cm leFH 18型105毫米榴彈炮

連結-1942年蘇軍獨立坦克旅和坦克營編制

1942年1月初,蘇軍開始組建配屬騎兵與步兵部隊的坦克旅,每旅372人,46輛坦克(配屬步兵的編有重型10輛、中型16輛和輕型20輛;配屬騎兵編有中型20輛和輕型26輛)。然而由於坦克數量不足,2月又決定組建有282人和27輛坦克的坦克旅,並歸步兵師建制,不過這種旅沒有幾個。

1942年7月坦克旅編制2個坦克營(中型坦克和輕型坦克各1個;中型坦克營2個連6個排,21輛T-34坦克;輕型坦克營1個中型坦克連和2個輕型坦克連,共10輛T-34坦克和21輛T-70輕型坦克)和1個摩託化步兵營、1個反坦克炮兵連、1個技術保障連等,共1038人,坦克53輛(32輛T-34坦克和21輛T-70坦克)。

與此同時,9月開始編制獨立坦克營,轄3個連-1個連中型坦克(2個排,共7輛),其餘兩個連輕型坦克(每連三個排,共10輛坦克),共130人,有坦克29輛。之後在11月又建立了混編坦克營,有1個兩排制的重型坦克連、1個中型坦克連和2個輕型坦克連,202人,坦克36輛(重型5輛、中型11輛、輕型20輛)。

1942年9月,又開始組建機械化軍,到1943年初共建立了6個(筆者註:除了機械化第2軍為新組建外,其餘的機械化第1、3、4-6軍分別由坦克第2、8、28、22、14軍改編而來)。

1942年2月近衛坦克第1旅的T-34坦克,採用了偽裝色,以便和地面道路顏色接近

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炮兵統一整編為突破炮兵師、加農炮兵師、高射炮兵師及獨立的加農炮兵旅、榴彈炮兵旅、迫擊炮兵旅和反坦克炮兵旅,使大量集中使用炮兵成為可能。

連結-蘇軍炮兵部隊編制1942-1943年

1943年制突破炮兵師:轄1個輕炮旅(3個團)、1個榴彈炮旅(3個團)、1個重炮旅(4 個營)、1個加農炮旅(2個團)、1個重型榴彈炮團(4個營)、1個迫擊炮旅(3個團),裝備火炮256門(72門76毫米炮、84門122毫米榴彈炮、32門152毫米榴彈炮、24門203毫米榴彈炮、36門152毫米加農炮、108門120毫米迫擊炮)

突破炮兵軍,蘇1943年春建立,最初轄2個突破炮兵師和1個近衛火箭炮兵師,裝備各種火炮1000門

1942年1月沃爾霍夫方面軍自行82毫米迫擊炮營,用M-72摩託車機動

1942年11月預備隊高炮師4個團,0.2萬人、高炮48門、高機80挺。1943年2月改為1個中口徑高炮團(16門)和3個小口徑高炮團(每團高炮16門和高機16挺);蘇聯空軍也進行了改編。原有的前線航空兵以混成航空兵師(即1個航空兵師中編有若干個不同機種的航空兵團)的形式隸屬於集團軍,它們被視作集團軍的「私有財產」,被用來掩護集團軍的部署和攻擊集團軍感興趣的目標;而最重要的爭奪制空權和打擊對整個蘇軍戰線威脅最大的目標等這類任務,卻無人關心。這造成了航空兵力量的極度分散,多機種師在指揮協同上也相當不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蘇聯空軍新任司令員諾維科夫著手編組單一機種的航空兵師,並將全部前線航空兵都編為空軍集團軍,隸屬方面軍指揮,使航空兵運用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筆者註:蘇軍1942年5月混合航空兵師下轄2個殲擊航空兵團-每團20架飛機、2個強擊航空兵團-每團20架飛機、2個轟炸航空兵團-每團20架飛機,共有飛機120架;近衛強擊航空兵團與近衛轟炸航空兵團每團32架。之後單一的航空兵師轄3個航空兵團,每團3個大隊-殲擊航空兵與強擊航空兵每大隊12架,轟炸航空兵每大隊10架;每師飛機108架-殲擊航空兵與強擊航空兵、而轟炸航空兵為90架)。

1942年3月蘇軍米格-3殲擊機

除了進行編制調整外,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還根據進攻戰役中存在的缺點,以指示信的形式進行指導。在1942年1月10日的指示信中,提出了集中兵力、兵器於突擊方向和以火力殲敵的問題。指示信指出「為保障突破敵防線的全縱深,至少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在我集團軍和方面軍的實際作戰中,以集中各突擊集群於一個方向的作戰方法,來取代將各師一線擺開,各自為戰的作戰方法;第二,必須以炮兵進攻來取代所謂的炮火準備」。指示信還要求集中使用炮兵,在集團軍突破地段上火炮密度應達到60至80門,在方面軍突破地段上應達到150至200門火炮。指示信要求炮兵改變只在進攻前壓制敵人的作法(即炮火準備),改以在步兵、坦克整個進攻過程中,不停頓的給以支援(即炮火進攻)。要求坦克兵團和部隊必須集中使用,並與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密切協同動作,未經周密的對敵偵察不得投入戰鬥。工兵部隊必須按其自身用途使用,不得當成普通步兵使用。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二戰蘇軍坦克部隊編制大得嚇人,實際裝備坦克數量卻很少
    在1941年6月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共組建了29個機械化軍,理論上每個機械化軍總兵力要超過3.6萬人,裝備1031輛坦克,但實際上沒有一個機械化軍達到這一標準。到了到1941年12月,由於在戰爭中遭到了重大損失,機械化軍的編制又再次被取消。所以在1942年,蘇軍坦克部隊的編制主要是坦克旅和坦克師,每個坦克旅下轄2個坦克營,裝備46輛坦克。
  • 二戰時期蘇軍集團軍一級的編制有哪些
    二戰蘇軍的集團軍是戰役性兵團,通常隸屬於方面軍(戰略兵團),蘇軍集團軍的編成並不固定,而是取決於受領的任務,一般小於西方國家的集團軍編制,規模更接近於西方的一個軍。不過在重要方向上實施作戰的集團軍會得到大力加強,主要有如下幾個類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諸兵種合成集團軍是主要的野戰力量,從1943年開始,這種集團軍通常編有3-4個步兵軍、1個集團軍炮兵旅、1-3個坦克旅以及支援步兵的獨立坦克和突擊炮部隊。
  • 從裝甲支隊到機械化軍:回顧蘇軍裝甲兵從戰術到戰役層面的演變史
    1925年,蘇軍裝甲坦克部隊正式出現營一級的組織編制,開始實行獨立的重型坦克營和獨立的輕型坦克營編制,此時的每個坦克營包括30輛坦克。此時的坦克運用戰役戰術理論和戰場要求都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這就要求蘇軍的裝甲坦克部隊的編制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建立一個能在整個戰役縱深獨立執行任務的裝甲坦克部隊編制已經迫在眉睫,在這種時代發展的要求下,蘇軍的高級機械化兵團出現了。
  • 今非昔比,二戰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回歸
    1942—1943年間,蘇軍中出現了加農炮兵、榴彈炮兵、反坦克殲擊炮兵、高射炮兵、自行火炮及火箭炮兵a營、團、旅。最終這些部隊還組成了聲勢浩大的炮兵師和炮兵軍。1個在1943年4月編成的突破炮兵軍包含1500根火炮身管或火箭炮軌道。從技術上講,這種大編制部隊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的一部分,會由大本營分配給實施主要進攻的方面軍和個別集團軍。火力的空前集中使蘇軍指揮員可以摧毀德軍最堅固的防禦體系。
  • 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
    蘇聯的軍力最高的時候更是超過了1100萬人,要指揮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其編制是非常複雜的,而且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陸軍編制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本系列將會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蘇聯陸軍的編制變化史。本文講的時間是1941到1942年之間的變化。
  • 二戰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哪個的實力更強?
    蘇德戰爭前夕,蘇軍坦克部隊的編制主要是坦克旅和坦克師。一般每個坦克旅下轄2個坦克營,裝備46輛坦克;每個坦克師下轄2個坦克團和1個摩託化步兵團,裝備234輛坦克。戰爭爆發後,由於損失巨大,蘇軍取消了坦克師的編制,全部重組為坦克旅,每旅下轄2至3個坦克營,裝備各型坦克約80輛。 隨著軍事工業的逐漸恢復,加之認識到了機械化、大縱深作戰的重要性。1942年3月,蘇軍開始著手組建坦克軍。
  • 1943年脫胎換骨的蘇聯紅軍不斷完善著軍隊結構和作戰方式
    史達林格勒會戰和冬季戰局業已證明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結構合理有效,而V. M. 巴達諾夫和M. M. 波波夫指揮若干個這樣的軍實施縱深突襲,證明有必要進一步組建有能力獨立遂行機械化戰役的更大編制。雖然有幾個編成各不相同的「坦克集團軍」曾經出現在1942 年戰局當中,但它們只是將裝甲兵、騎兵和步兵臨時混編在一起。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01蘇軍被困格羅德諾突出部和第3號命令蘇軍西方方面軍的前身是西部特別軍區,編制有第3、第4、第10、第13四個集團軍共44個師,其任務是防禦立陶苑南端到烏克蘭北端正面寬450公裡的防線,軍區預備隊由6個獨立軍組成,其中2個為機械化軍。
  • 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編制體制調整 排長有了指揮車
    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編制體制調整 排長有了指揮車 2018-02- 來源:解放軍報 參與互動    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著眼編制體制調整抓戰鬥力提升
  • 蘇德戰爭不到半年,蘇軍29個機械化軍損失殆盡,誰該承擔責任?
    蘇聯對於自己的錯誤直到1940年法國戰爭爆發時才有所認識到,德軍裝甲部隊強大的進攻能力令蘇聯驚嘆不已,直到此時才意識到此前解散機械化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當年7月份,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就下令組建9個新型機械化軍,並從1941年2月開始組建另外20個機械化軍。
  • 衛國戰爭爆發前後的蘇軍,步兵部隊如何發展?編制為何顯得混亂?
    (事實上,蘇軍卡車產能在39年完成了合成橡膠技術後開始逐漸增加。)但大擴軍帶來了一個嚴重的負面影響,蘇聯陸軍39年式編制改造還沒有全部完成,貿然擴大軍隊加大了編組訓練工作難度。僅在1940年末的時候蘇軍就有多達177個師處於不滿員狀態,很多部隊只有六七千人,一些部隊人數更低,比如戰爭剛剛爆發時的蘇聯第40集團軍兵力只有5000餘人。
  • 為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7個野戰集團軍組合,兵力達28萬人
    1943年1月初,德軍第6集團軍已經被包圍於史達林格勒一個多月,蘇軍在最初的大規模進攻受挫後便暫時放棄了對第6集團軍的圍殲,主要原因是德軍對第6集團軍發起了救援行動,蘇軍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阻攔德軍「霍特」戰役集群的推進上,隨著蘇軍粉碎了德軍的救援行動,蘇軍開始將注意力再次回到第6集團軍身上,必須迅速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防止德軍再次發起解圍行動
  • 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著眼編制體制調整抓戰鬥力提升
    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著眼編制體制調整抓戰鬥力提升來源:解放軍報作者:黃遠輝 曾濤 盛洋迪責任編輯:張宏洲2018-02-01 09:01 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著眼編制體制調整抓戰鬥力提升
  • 史達林格勒會戰,蘇軍投入3個騎兵軍,準備戰役突破擴張戰果
    在蘇聯30年代初的大縱深戰役理論中,一般會使用1個突擊集團軍的兵力實施進攻。該突擊集團軍下轄4-5個步兵軍、7-9個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1-2個機械化軍、1個騎兵軍、2-3個航空兵師以及空降兵。
  • 俄軍重建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目的何在?
    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是蘇軍、俄軍中具有光榮傳統、最精銳的部隊之一,衛國戰爭期間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十次突擊、解放烏克蘭和波蘭、攻克柏林等著名戰役,1944年獲「近衛」稱號,其戰鬥經歷已成為蘇軍的傳奇。
  • 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年底至1943年東線戰爭進程
    雖然知道蘇軍正在側翼集結,但德國人低估了其規模,誤判了其目的,最重要的是低估對方日益增長的能力。德軍的進攻到達頂點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仍掌握著強大的力量:189個步兵師、30個坦克和機械化軍、78個步兵旅、159個獨立坦克旅和10個航空兵軍(每個軍編有120—270架戰機)。一旦莫斯科遭受的威脅得到解除,這些為反攻節省下來的力量將用於中央和南部的主要突擊。
  •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何不用壓路機戰術抵抗德軍閃電戰?
    關於蘇軍的壓路機戰術,是建立在蘇軍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部隊基礎上的,而蘇軍坦克集團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並沒成形,直到1942年春天,史達林才批准了朱可夫的建議,在20個計劃中批准了9個,隨著戰局對蘇聯紅軍的要求,蘇軍後續又組建了多個坦克集團軍群。
  • 41年大潰敗的蘇軍,比亞韋斯託克包圍圈,庫裡克元帥與第十集團軍
    1941年6月22日,在蘇聯名將巴甫洛夫大將的努力下,一鼓作氣的葬送了蘇聯西部軍區也葬送了西方面軍,德國人在一周之內就佔領了明斯克,擊潰了幾乎整個白俄羅斯地區的蘇軍,但蘇聯第十集團軍卻成功從比亞韋斯託克突圍又突破了德軍的明斯克包圍圈,與鐵木辛哥元帥的援軍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