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晚,作為2014年的最後一天,河南鞏義市200多名村幹部齊聚康店鎮葉嶺村,身著傳統漢服,學習中華古典生日華禮,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禮表達感恩之情。村官們以《遊子吟》情景劇、手語表演、為母親洗腳、向父母行叩拜大禮等形式傳習中華孝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月2日 中國新聞網)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為。而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感動天」、「親嘗湯藥」、「百裡負米」 等古代盡孝故事至今仍被人廣為流傳,感人淚下,讓人們從中去學習揣摩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道,始終是貫穿於中華民族倫理和美德的精髓,首先得益於國人的接力傳承。孝敬父母雖然始創於古人,但它總是在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創新發展。因此,我們今天孝敬父母,表達感恩之情,大可不必拘泥於古人的做法,更沒有必要去效仿古人身著傳統漢服,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禮。
不錯,行孝道確實需要一個適當的載體,以便充分表達個人的孝心愛心,讓父母長輩開心歡心。儘管形式能夠服務內容,但是也可能阻礙內容,不講究實際效果的形式,充其量就是一場形式主義的「秀」,追求的是「眼球效應」,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反倒砸了場子,破壞了氛圍,玷汙了傳統美德。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要說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與當今的高度現代文明無法比擬,既是處在同時代的不同地區,父母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渴望也是千差萬別,孝敬無法一律。還有,父母和子女所處的時代不同,思想觀念、文化水平和生活習慣等當然會有所不同,對子女孝行的需求自然也就不一樣,應因人因需而異,不能搞形式主義的「一刀切」。
有很多人雖然為父母是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父母並不高興,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用心去盡孝。筆者有位朋友,為了孝敬在農村的父母,讓他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便在城裡為老人買了樓房,將父母舉家遷往都市。由於幾十年生活習慣的改變、人際關係的打破,不僅讓老人感受不到一點幸福,而且覺得日子過得特別憋屈,非常不適應不開心,終於憋屈得一病不治,提早離開人世。為此,這位朋友一直懊悔自己「幹了一件不孝順的大蠢事」,常常痛心不已。
孝敬父母並不是簡單的向父母三拜九叩,不是每個月給他們寄錢,不是定期給他們洗腳梳頭,不是每周到家座一會兒,也不是給父母添件新衣裳,更不是隔三差五陪父母下頓館子,由於這種例行公事般地「做了我該做的」,而沒有用心去做,缺少父母急需的親情交流,不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沒有親人般的溫暖,致使父母並不領情,甚至非常反感。
由此聯想到《子遊問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遊問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僅僅是能夠贍養父母罷了。但是像貓狗這樣的寵物尚且被人們飼養喜愛。如果對待父母沒有順從恭敬的心態,那麼用什麼來區分孝順與飼養呢?」孔子的話雖然說得有些逆耳,不過我們不得不稱道聖人的教訓實在是金玉良言。如果子女不順從恭敬父母的意願,用心去做使他們開心的事情,又怎麼滿足他們的精神享受呢?
真正的孝敬父母應該是從心做起,首先在心靈深處確立起順從恭敬父母的心態,掌握父母的真實需要,儘自己所能,遂父母所願,決不免為其難,做不達需。其實,只要情是通的,心是熱的,子女哪怕只能給父母一口水喝,父母也會覺得無比溫暖,非常珍貴。畢竟,父母都是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成為兒女的累贅。(徐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