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稱的「三叩九拜」都指的什麼?

2020-11-27 歷史全解析

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跑拜」禮的俗稱。由此可見,「三九拜」只是人們對隆重大禮的民間稱謂而已。具體說來,「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

古代「九拜」包括: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拜、拜「拜」禮中的「稽首」禮。

九拜中最隆重的要算是稽首了。這種禮,不僅要求行禮人頭觸地,而且要「頭至地多時」,是「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具體行禮細節為:行禮的時候,行禮者首先屈跪地,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後拱手於地。接下來,行禮人的頭慢慢觸地頭觸地的具體位置是在藤蓋之前,雙手之後。頭觸地後,要停留一段時間。

上述動作為一次行禮,古人為了表示尊重,有時候這樣的禮節要反覆做幾次通常以三次或九次居多,於是便有了「三叩九拜」的說法。由這些動作和次數,我們不難看出,這一禮節是何等的莊重。因此,這個禮常在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兒子拜父親,祭祀時拜天拜神,拜祖拜廟;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掃基時拜嘉等,也都用這樣的大禮。

九拜中的其他幾項具體如下:

頓首,和稽首禮叩拜方式相差不多,只是頭要輕叩地面,而非俯首空首,施禮人跪拜,拱手俯身行禮。

振動,喪禮用,頓首慟哭,渾身振,以哀逝者。

吉拜,賓客在喪家守制三年後見喪家時施行,先施空首禮,再施頓首禮。

兇拜,居喪者拜賓客之禮,和吉拜禮相反,先行頓首禮,後施空首禮。

奇拜,指拜一次

褒拜,指拜了又拜。

肅拜,身體呈跪姿,以手觸地,抬頭。

相關焦點

  • 看古裝劇經常看到三叩九拜之禮,你知道是哪九拜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形成了一整套豐富的禮儀禮節,三叩九拜在我們的古裝劇中經常看到,其實,「三叩」很容易理解,「叩」就是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那麼,九拜就很少有人完全清楚了。
  • 重拾三叩九拜大禮
    河南商報記者 翁彥軻兩張長桌上,孫一乃演示三叩九拜大禮,眾多聽眾站起來觀看,不少人還現場比畫起手勢。這是4月底發生在武漢大學經管院「中華高等論壇」孫一乃講座上的一幕,其演講的主題為孝道智慧。忠孝教育是終極的管理、領導學「一叩三拜,三叩九拜。跪和起的時候需要注意手和膝蓋的順序。」在幾位女義工扶著的長桌上,孫一乃邊拜邊講解動作要領。
  • "三叩九拜"不應是感恩的代名詞
    "三叩九拜"不應是感恩的代名詞 發表時間:2015-08-21   來源:蕪湖文明網   近日,網絡流傳出一組圖片,8月11日上午11時,四川72名少年面向莊嚴的孔老夫子聖像,在國學老師的主持下,三叩九拜、餵父母吃飯學孝禮。
  • 孝道不是向父母三拜九叩的形式
    2014年12月31日晚,作為2014年的最後一天,河南鞏義市200多名村幹部齊聚康店鎮葉嶺村,身著傳統漢服,學習中華古典生日華禮,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禮表達感恩之情。村官們以《遊子吟》情景劇、手語表演、為母親洗腳、向父母行叩拜大禮等形式傳習中華孝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月2日  中國新聞網)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為。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當時發生了什麼
    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以來,都是三叩九拜的禮節。這個古人最高的禮節,都是見到天子的時候才用的。而且是正式的場合才用的,一般場合沒有這麼多禮節。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一次例外,大臣上朝的時候不再三叩九拜。我們看一下是哪一天,那天發生了什麼。這一天是1912年2月12日,是清王朝存在的最後一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早朝了。
  • 傳統婚禮名詞解析:「三叩九拜」大禮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代婚俗中有很多禮節都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常說的舉行「三拜九叩」大禮也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拜為躬身或跪,雙膝著地為跪,叩為頭挨地,「三拜九叩」和「三叩九拜」儀式有很多不同之處。「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後叩三次頭,通常用於對尊長所行之禮;而「三叩九拜」則是雙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後再下跪叩一次頭,起身再拜再叩,重複三次,通常用於對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禮,按照行禮前後順序叫九拜三叩更貼切。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古代最大的禮節就是「三叩九拜」,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叩頭三次拜9下,有些古裝劇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但是在禮法上面,這恰恰是行不通的。「三叩」基本上沒什麼異議,主要是這個九拜,難道真得要拜9次?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九拜到底是哪九拜?到底怎麼個拜法,因為這九拜不僅名稱不同,行禮的方式也不同,真要一通全部拜下來還真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 「三拜九叩」其實遠非只是一種跪拜禮
    「三拜九叩」其實遠非只是一種跪拜禮陽春三月,適應行遊,故每有閒暇,便隨性遊走,既可以賞春踏青,又可以修心養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雖然不能隨性自由的去實現「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對城郊周遭的通幽達雅之處還是力所能及的去遊覽和觀賞的。
  • 李娜大滿貫百場紀念賽後話題 仍是「三叩九拜」
    法網被淘汰,面對記者「是否想對中國球迷說點什麼?」的提問,李娜反問「我需要對球迷說什麼嗎?我覺得很奇怪,只是輸了一場比賽而已。三叩九拜嗎?和他們道歉嗎?」而引來國內大部分媒體的口誅筆伐。兩周後的溫網首輪,李娜2∶0完勝晉級,收穫自己大滿貫百場紀念大禮。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蘭州:穿漢服行古禮新人三拜九叩
    著黑紅雙色漢代吉服,行周朝娶妻之大禮,從贊者頌詩經《桃夭》,到新人潔手行沃盥禮,直至三拜九叩後結髮為妻……蘭州市民馬先生與袁女士於昨日舉行的「漢服周制式」婚禮可謂是別具特色。據了解這場追溯古制的婚禮,在蘭州尚屬首次。  贊者頌詩經 新人需沃盥  「吉時已到,新人執手入喜堂!」
  • 李娜談"三叩九拜"記者:他可以有臉坐那兒?
    當時李娜很不愉快地表示:「只是一場比賽而已,難道要三叩九拜麼?」上周末,這位記者將同樣的問題再次提給李娜,李娜瞬間「黑臉」,在盯了該記者一會兒後回答:「感謝球迷。」  此後在回答其他提問時,李娜表示,若不是法網過早失利,「我也不會知道自己那麼強大」,說完將目光對準前文提到的記者。這位記者再次發問:「你所指的強大是什麼?」 「您不知道啊?不知道可以去網上搜索查查看。」
  • 李娜再談「三叩九拜」 怒斥記者:他有臉坐那?
    法網輸球後,李娜拋出「三叩九拜」說應對記者。此事過去將近一個月了,她仍耿耿於懷。對於當時提問的記者,李娜再次惡語相向。  晉級16強後,李娜稱,感謝法網那場爭議頗大的發布會,讓自己足夠強大。
  • 福建800年神秘古村,人們對鯉魚「三拜九叩」,央視稱其中華奇觀
    小漁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古村古鎮,它們有些風光秀美,有些底蘊深厚,都各有各的迷人風採。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古村則非常神秘,這裡的人們對鯉魚「三拜九叩」,死了還要為它們修墓建冢。因為實在太過神奇,不僅被央視認證為「中華奇觀」,還入選吉尼斯,有了三個世界唯一。
  •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不僅是民國少帥張學良見到溥儀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就是當時的很多北洋軍閥的大佬們,包括袁世凱,王士珍,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會行跪拜禮。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為什麼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這麼推崇朱元璋重視明孝陵呢?
  • 李娜:難道要三叩九拜?
    在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金花面對記者的「失利後能否對中國球迷說些什麼?」的問題,爆出了「三叩九拜嗎?向他們道歉嗎?」的驚人之語。從李娜發布會實錄看,李娜整個過程情緒有些激動。  輸球與天氣無關  記者: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受傷了還是病了?  李娜:你為什麼問這些?就因為我輸了比賽嗎?  記者:哦,因為,是的。我的意思是,這是個挺慘重的失敗。
  • 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中國有一句老話,也是俗語中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那麼這句話裡面的三和四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撥雲見日。一拜在古時候,拜是要跪在地上的,而且要拱手抱拳,低頭並且與手平行,而現在的拜,多數是指站立雙手合十的姿勢。拜在古代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一般來說,這種拜其實是針對男子而言的,拜和叩首一樣,跪在地上不但要拱手低頭,而且還要行磕頭大禮,這一拜多數都是晚輩叩謝長輩。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古人禮儀中的「拜」和「揖」 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說,古人的跪,就是用來行拜禮的。要想知道跪與拜的關係,這裡不能不說到「坐」。我們知道,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與跪乍看起來一樣,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所謂坐,就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當然坐的姿勢也非常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