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2020-12-15 騰訊網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但是皇上也有磕頭行禮的時候,比如給自己的父親、母親、太上皇等磕頭請安,祭奠祖先的時候行叩拜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帝拜師的時候,皇帝拜師跟其他人拜師一樣,也要行三叩九拜的拜師禮,都磕頭了,下跪是理所當然。

拜師禮由來

下跪拜師,是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一種產物,也是一種封建禮儀,那這種「跪」的禮儀是什麼時間開始的呢?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了釋奠尊師之禮,但是一直沒有成為正式專門的禮儀。

《論語·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孔子認為拜師的人不應該帶這麼多禮物,教導他們不要送這麼多禮物。

那時候拜師很簡單,沒有教條的繁文縟節,心儀成禮,輔以束修而已。先秦諸子,私家講學,大抵均是如此。

《通典·禮典》記載了漢成帝等人敬師的事,意思是天子也要拜師,可是對於拜師禮節隻字未提。也就是說從漢代開始,拜師已經正式納入國家典制中了,但是還沒有形成國家正式的禮儀。

《通典·開元禮類籑》記載:皇太子服青衿,至學宮門外,跪。執事者引立於學宮東階,西面。博士降俟於學宮內東階下。相者引皇太子入。執事者奉酒、修案以從。皇太子入門而左,詣西階之南,東面,跪,拜;博士答。太子還避。遂進,授幣;奉酒壺修案者從奠於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幣。執事者取酒壺修案以東。皇太子拜訖,相者引皇太子出。禮成。

我們可以看出皇太子拜師的詳細過程與禮儀。因為《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政書,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由此推測,從唐代開始,拜師禮成為了一種正式的禮儀,也就是束修禮。這禮雖以皇太子為示例,其實是天下之通禮,自皇太子到州縣學生一體適用的。尤其清代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所以拜師禮也異常隆重。

行拜師禮

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禮記 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 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以下四個程序:

一是拜祖師。首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二是行拜師禮。一般是先生坐上座,行三叩首之禮。

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老師在收下束脩後,並回贈《論語》、蔥、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

拜師禮作為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之一,是寶貴的思想資源,雖然三叩九拜、贈與師傅禮物等封建儀式不值得提倡,但是在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拜師禮所表達的尊師重道、老師擔當的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相關焦點

  • 傳統婚禮名詞解析:「三叩九拜」大禮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代婚俗中有很多禮節都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常說的舉行「三拜九叩」大禮也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拜為躬身或跪,雙膝著地為跪,叩為頭挨地,「三拜九叩」和「三叩九拜」儀式有很多不同之處。「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後叩三次頭,通常用於對尊長所行之禮;而「三叩九拜」則是雙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後再下跪叩一次頭,起身再拜再叩,重複三次,通常用於對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禮,按照行禮前後順序叫九拜三叩更貼切。
  • 看古裝劇經常看到三叩九拜之禮,你知道是哪九拜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形成了一整套豐富的禮儀禮節,三叩九拜在我們的古裝劇中經常看到,其實,「三叩」很容易理解,「叩」就是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那麼,九拜就很少有人完全清楚了。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古代最大的禮節就是「三叩九拜」,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叩頭三次拜9下,有些古裝劇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但是在禮法上面,這恰恰是行不通的。「三叩」基本上沒什麼異議,主要是這個九拜,難道真得要拜9次?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九拜到底是哪九拜?到底怎麼個拜法,因為這九拜不僅名稱不同,行禮的方式也不同,真要一通全部拜下來還真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 重拾三叩九拜大禮
    河南商報記者 翁彥軻兩張長桌上,孫一乃演示三叩九拜大禮,眾多聽眾站起來觀看,不少人還現場比畫起手勢。這是4月底發生在武漢大學經管院「中華高等論壇」孫一乃講座上的一幕,其演講的主題為孝道智慧。忠孝教育是終極的管理、領導學「一叩三拜,三叩九拜。跪和起的時候需要注意手和膝蓋的順序。」在幾位女義工扶著的長桌上,孫一乃邊拜邊講解動作要領。
  •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不是拜九次
    《儀禮.鄉射禮》:「主人西南面三拜眾賓,眾賓皆答一拜。鄭玄註:三拜,示徧也。賈公彥疏:三拜示徧也者,眾賓無問多少,止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三叩九拜」是古時候的豪禮,在一般的了解中,「九拜」就是說持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正的「九拜」卻並非如此。古代真正的禮儀是什麼?
  • 古人所稱的「三叩九拜」都指的什麼?
    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跑拜」禮的俗稱。由此可見,「三九拜」只是人們對隆重大禮的民間稱謂而已。具體說來,「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
  • "三叩九拜"不應是感恩的代名詞
    "三叩九拜"不應是感恩的代名詞 發表時間:2015-08-21   來源:蕪湖文明網   近日,網絡流傳出一組圖片,8月11日上午11時,四川72名少年面向莊嚴的孔老夫子聖像,在國學老師的主持下,三叩九拜、餵父母吃飯學孝禮。
  • 三拜九叩入門 80歲釀酒大師招新徒(圖)
    3月27日,瀘州白酒銷售精英謝明春登門拜師,行三拜九叩大禮後,正式成為「國際釀酒大師」賴高淮的門下弟子。繼將喻明建收入門下後,謝明春是賴高淮收入門下的第二名非白酒釀造藝術專業的弟子,此舉在中國白酒界引起強烈反響。
  • 孝道不是向父母三拜九叩的形式
    2014年12月31日晚,作為2014年的最後一天,河南鞏義市200多名村幹部齊聚康店鎮葉嶺村,身著傳統漢服,學習中華古典生日華禮,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禮表達感恩之情。村官們以《遊子吟》情景劇、手語表演、為母親洗腳、向父母行叩拜大禮等形式傳習中華孝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月2日  中國新聞網)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為。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當時發生了什麼
    說起古代的大臣上朝,我們知道的有很多的規矩。一旦弄錯的話輕則影響仕途,重則失去性命。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以來,都是三叩九拜的禮節。這個古人最高的禮節,都是見到天子的時候才用的。而且是正式的場合才用的,一般場合沒有這麼多禮節。
  • 蘭州:穿漢服行古禮新人三拜九叩
    著黑紅雙色漢代吉服,行周朝娶妻之大禮,從贊者頌詩經《桃夭》,到新人潔手行沃盥禮,直至三拜九叩後結髮為妻……蘭州市民馬先生與袁女士於昨日舉行的「漢服周制式」婚禮可謂是別具特色。據了解這場追溯古制的婚禮,在蘭州尚屬首次。  贊者頌詩經 新人需沃盥  「吉時已到,新人執手入喜堂!」
  •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不僅是民國少帥張學良見到溥儀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就是當時的很多北洋軍閥的大佬們,包括袁世凱,王士珍,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會行跪拜禮。
  • 「三拜九叩」其實遠非只是一種跪拜禮
    「三拜九叩」其實遠非只是一種跪拜禮陽春三月,適應行遊,故每有閒暇,便隨性遊走,既可以賞春踏青,又可以修心養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雖然不能隨性自由的去實現「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對城郊周遭的通幽達雅之處還是力所能及的去遊覽和觀賞的。
  • 連戰福建祭祖將免行三拜九叩大禮
    本報訊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前往福建馬崎祭祖將受到特別「禮遇」。16日,祭祖儀式司儀連宗和老人介紹說,連氏宗祠每年冬至方可開啟的中門將破例為連戰而開,同時考慮到連戰年事已高,祭祖13項儀式中的三拜九叩精簡為三鞠躬。  血肉相連的親情行程是連戰大陸行的「必修課」,他的第三次大陸行選擇了自己的宗親所在——福建漳州龍海市馬崎村。
  • 辛巴收徒必須三拜九叩行大禮,所有徒弟必須改口喊爸爸
    辛巴收徒必須三拜九叩行大禮,所有徒弟必須改口喊爸爸!近日澎湃新聞發布了一段視頻,辛巴徒弟蛋蛋在拜辛巴為師之前,必須要給辛巴三拜九叩,行拜師禮才肯收蛋蛋為徒,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辛巴引以為傲的姿態,有一種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感覺!
  • 古代君臣關係如何?文武百官真的就一直是對君王行三拜九叩大禮?
    那麼喜歡看「清宮劇」的小夥伴們,絕對會經常看到這麼一個場景:皇帝上朝時高高坐在金鑾殿上,然後底下一大群文武百官跪在皇帝的腳下行三叩九拜大禮,然後口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皇帝說「眾愛卿平身」,百官們才會站起來。之後官員要奏事的時候,也都會先說「皇上,奴才有本奏」,然後才能奏事。
  • 尊師重道≠磕頭拜師:傳統磕頭習俗還要繼續傳承下去嗎?
    拜師真的需要磕頭嗎?不磕頭的話難道就是違背師道的嗎?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中華尊師重道文化1.尊師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師道」的優良傳統,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對它最好的詮釋。在古代中國,磕頭禮形式多種多樣,一拜一叩、一拜三叩、三拜九叩等等,往往因對象和場合不同而有著種種用意和規矩。可是,這個簡單的動作的背後卻有著很深的意義。1. 磕頭是作為表達情感的媒介。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李娜大滿貫百場紀念賽後話題 仍是「三叩九拜」
    法網被淘汰,面對記者「是否想對中國球迷說點什麼?」的提問,李娜反問「我需要對球迷說什麼嗎?我覺得很奇怪,只是輸了一場比賽而已。三叩九拜嗎?和他們道歉嗎?」而引來國內大部分媒體的口誅筆伐。兩周後的溫網首輪,李娜2∶0完勝晉級,收穫自己大滿貫百場紀念大禮。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為什麼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這麼推崇朱元璋重視明孝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