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但是皇上也有磕頭行禮的時候,比如給自己的父親、母親、太上皇等磕頭請安,祭奠祖先的時候行叩拜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帝拜師的時候,皇帝拜師跟其他人拜師一樣,也要行三叩九拜的拜師禮,都磕頭了,下跪是理所當然。
拜師禮由來
下跪拜師,是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一種產物,也是一種封建禮儀,那這種「跪」的禮儀是什麼時間開始的呢?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了釋奠尊師之禮,但是一直沒有成為正式專門的禮儀。
《論語·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孔子認為拜師的人不應該帶這麼多禮物,教導他們不要送這麼多禮物。
那時候拜師很簡單,沒有教條的繁文縟節,心儀成禮,輔以束修而已。先秦諸子,私家講學,大抵均是如此。
《通典·禮典》記載了漢成帝等人敬師的事,意思是天子也要拜師,可是對於拜師禮節隻字未提。也就是說從漢代開始,拜師已經正式納入國家典制中了,但是還沒有形成國家正式的禮儀。
《通典·開元禮類籑》記載:皇太子服青衿,至學宮門外,跪。執事者引立於學宮東階,西面。博士降俟於學宮內東階下。相者引皇太子入。執事者奉酒、修案以從。皇太子入門而左,詣西階之南,東面,跪,拜;博士答。太子還避。遂進,授幣;奉酒壺修案者從奠於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幣。執事者取酒壺修案以東。皇太子拜訖,相者引皇太子出。禮成。
我們可以看出皇太子拜師的詳細過程與禮儀。因為《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政書,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由此推測,從唐代開始,拜師禮成為了一種正式的禮儀,也就是束修禮。這禮雖以皇太子為示例,其實是天下之通禮,自皇太子到州縣學生一體適用的。尤其清代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所以拜師禮也異常隆重。
行拜師禮
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禮記 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 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以下四個程序:
一是拜祖師。首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二是行拜師禮。一般是先生坐上座,行三叩首之禮。
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老師在收下束脩後,並回贈《論語》、蔥、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
拜師禮作為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之一,是寶貴的思想資源,雖然三叩九拜、贈與師傅禮物等封建儀式不值得提倡,但是在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拜師禮所表達的尊師重道、老師擔當的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