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機的產生,木偶戲和皮影戲等傳統民俗戲劇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只留在老一輩人的腦海裡了。那麼大家知道木偶戲和皮影戲的由來嗎?
木偶戲起源
傳說漢高祖劉邦曾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頓的大軍四面圍困。冒頓之妻閼氏帶領強兵扎在平城的一面,等待時機攻城。一個多月後,平城的漢軍糧草已經吃盡了,餓死官兵無數,又無援軍解救,孤城危在旦夕,軍心浮動,劉邦急得心如火焚。
劉邦的謀士——護軍中尉陳平查訪得知:冒頓原是個好色之徒,暗中尋花問柳,閼氏妒忌心重,經常醋海興波。陳平利用冒頓的弱點和閼氏的醋罈子心理,令工匠製作了好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人裝置幾根絲線,穿上漂亮的衣裳,再令士兵每天提線引木偶美女在城堞孔穴之處走動,手舞足蹈,木偶美女遠看綽約多姿,美豔異常。
閼氏誤以為平城美女如雲,心想:「攻下平城之後,好色的丈夫冒頓必然會選美納妾,冷落我這結髮元配」。閼氏越想越不妥,便下令退軍,撤離平城。就這樣,木偶美女幫助劉邦解了平城之圍。劉邦登基以後,感念「木偶美女」於國有功,賜每尊「偶人」以貴妃、貴嬪、貴人等封號,並將這些木偶作為國寶珍藏在御庫中。
明萬曆年間,禮部右侍郎、東閣大學士、晉江人李九我為提線木偶戲撰書一聯:「頃刻驅馳千裡外,古今事業一宵中」這副對聯高度地概括了木偶藝術的特色,流傳至今成為木偶戲棚前的對聯。
皮影戲起源
據傳說是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染病去世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有一天大臣李少翁出門,在路上碰到一個小孩子手裡拿著布娃娃玩耍,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
李少翁靈機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在晚上的時候圍上方帷,用燭燈照亮,請皇帝坐在帳中觀看,沒一會,漢武帝就透過紗帳看見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並且越看越像李夫人,漢武帝看著那個「李夫人」哭成淚人。漢武帝肝腸寸斷,百感交集,揮筆賦詩一首:「留李不遂情依依,徹夜長淚夫悽悽。喚折玉桂人未至,來使相報歸元期。」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代奸與惡。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就是皮影戲的真實寫照。
木偶戲和皮影戲已不像當初那般受人追捧,會製作木偶和皮影的老一輩藝術家也越來越少,能完整的演出一場戲的人也越來越少。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團體來關注、關心以及幫助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傳承發揚下去。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皮影戲成功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