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皮影戲"《哪吒與三太子》喜獲全國曲藝木偶劇皮影戲優秀劇...

2020-12-15 東北網

東北網11月18日訊(記者 許諾 編輯 王豔)日前,哈爾濱兒童藝術劇皮影劇團赴福建省晉江市參加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全國曲藝、木偶、皮影戲優秀劇(節)目展演活動。其中,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的「龍江皮影戲」節目《哪吒與三太子》在展演活動中脫穎而出,憑藉該戲濃鬱的地域特點、演員們嫻熟的操縱技藝及燈光舞美效果的完美呈現,被評選為此次活動的「優秀作品」。

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的演職人員在幕後操控皮影。

龍江皮影戲 《哪吒與三太子》

此次展演活動共吸引來自全國76家演出團隊的82部作品在8個專場中亮相,其中曲藝類62部、木偶劇類12部、皮影戲類8部,涵蓋27個省區市的60多個藝術品種。主辦方還將邀請專家、學者就全國曲藝、木偶劇、皮影戲創作演出現狀召開研討會。其中,由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出演的經典劇目《哪吒與三太子》是根據傳統神話劇《哪吒鬧海》改編的,講述的是龍王強搶童男童女,哪吒見義勇為打敗龍王三太子的故事。此劇繼承了傳統「龍江皮影戲」的操縱技巧,並在此基礎上表演與燈光的創新,讓觀眾耳目一新。

記者從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了解到,此次展演旨在展示近年來我國曲藝、木偶劇和皮影戲創作成果,充分調動創作生產積極性,推出一批優秀作品,推動舞臺藝術全面繁榮發展,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全國文化系統正在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曲藝、木偶、皮影藝術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不斷推出優秀作品,為推動這項事業發展、促進舞臺藝術全面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全國木偶皮影優秀劇(節)目展演吸引觀眾4萬餘人次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攝影 姜娟 通訊員 鄧姝琳 謝昕婷)今天,「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國際木聯成立90周年全國木偶皮影優秀劇(節)目展演」閉幕式在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舉行。
  • 陸豐皮影戲長劇《嫦娥奔月》首演落幕
    長劇《嫦娥奔月》首演落幕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字戲代表性傳承人、皮影戲導演彭美英激動地說:「陸豐皮影戲接班人到位了,年輕人可以獨當一面了。可以說,皮影戲做到了活態傳承。」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嫦娥奔月》首演之際,深入到陸丰采訪,揭秘一個縣級劇團是如何在保護中傳承,如何在排大戲中培養新人,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
  • 長沙皮影戲:光影中靈動的藝術和故事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範亞湘 實習生 蔡瑩8月12日,「廣陵杯·第五屆全國木偶皮影優秀劇(節)目展演」閉幕式在江蘇揚州大劇院舉行,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原創大型皮影戲《人魚姑娘》囊括最佳劇目、編劇、導演等所有獎項。
  • 孝義皮影戲:從三晉大地走進世界舞臺
    2006年,孝義皮影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月,孝義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皮影木偶之鄉」的稱號。孝義皮影戲特點鮮明突出。孝義皮影戲的劇目,多取材於《封神演義》《西遊記》的故事,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黃飛虎、紂王、妲己、孫悟空、白骨精、哪吒等,都是劇目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
  • 木偶戲與皮影戲的起源:美女木偶助退兵,愛妃皮影因愛情
    隨著電視機的產生,木偶戲和皮影戲等傳統民俗戲劇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只留在老一輩人的腦海裡了。那麼大家知道木偶戲和皮影戲的由來嗎?就這樣,木偶美女幫助劉邦解了平城之圍。劉邦登基以後,感念「木偶美女」於國有功,賜每尊「偶人」以貴妃、貴嬪、貴人等封號,並將這些木偶作為國寶珍藏在御庫中。
  • 原創非遺木偶劇《新哪吒傳奇》烏鎮演出
    8月8日,烏鎮景區《新哪吒傳奇》火熱開映,一經開映就收穫了各路遊客的無數好評。什麼是木偶戲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 大型皮影戲《人魚姑娘》驚豔亮相,與你一起重溫經典童話
    「湘」約劇場-大型皮影戲《人魚姑娘》將亮相梅溪湖~2020年8月1日-2日 15:00/19:30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 多功能劇場《人魚姑娘》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以美麗的小人魚海妮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和勇敢的追求為線索,講述了海妮在面對生死抉擇時
  • 「湖南文藝抗疫」端出文化大餐 木偶皮影戲首次集中推出線上免費觀看
    (木偶劇《留守大山的孩子》截圖。)華聲在線2月12日訊(記者 賴泳源)抗擊疫情還在繼續,不少孩子們通過網課的形式學習知識。如何讓他們在學習之餘,感受不一樣的藝術薰陶呢?近日,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製作了抗擊疫情的木偶短劇,還首次集中把優秀木偶皮影劇目搬到線上,邀請觀眾免費觀看。今天下午,華聲在線採訪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馮微,讓她講講文藝抗「疫」的故事。木偶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在一代代文藝人的努力下,湖南木偶皮影戲得到傳承與保護。
  • 皮影戲的困境與出路:曾是中外文化交流先驅
    以皮影戲為例,上世紀50年代,僅湖南一省就有皮影戲班社1500多個,而目前全國建制齊全、有傳承能力的皮影團體不足20個。皮影藝術漸行漸遠,如何從邊緣化回歸,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立足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皮影戲影響了地方戲曲的發展,曾是中外文化交流先驅  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為人們喜聞樂見。
  •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比如有:  環縣道情皮影戲: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優美獨特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精湛的皮影製作及表演上。戲班演出時,前臺一人挑杆表演,並承擔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後臺四五人伴奏並「嘛簧」,一唱眾和,粗獷高亢,獨具風格。其伴奏樂器有四弦、漁鼓、甩梆子、簡板等,音色獨特。
  • 孝義皮影戲在西安耀眼亮相
    當日,孝義市皮影戲第八代傳承人、省級非遺傳承人、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研究會會長侯建川,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在碗碗腔伴唱下,為現場專家和八方來客以及市民遊客,展示了孝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皮影戲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皮影文化魅力。
  •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演變
    皮影戲是現代電影的前身,是一種戲劇性的講故事的遊戲,其中,由動物皮革形狀製成的剪影被投影到白色屏幕上。表演者在演唱故事的音調和文字時,操縱屏幕後面的皮革角色木偶和光源。戲曲,講故事,美術和歷史作為皮影戲合而為一。所使用的皮影戲通常由透明塑料,水牛和驢皮製成。有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將設計的複雜輪廓雕刻到所選的材料上,然後將它們染成鮮豔的色彩。接頭採用輕螺紋製成,可靈活移動。這些透明的木偶,在簡單的背景和風景下,在燈光的照耀下生動活潑。
  • 【遇見非遺】——河湟皮影戲
    新華網發(郭勇良攝)  河湟皮影戲發源於陝西西路皮影戲,在青海東部農業區已經流傳三百多年。與青海地方方言相融合,形成青海特有的「影子」腔。在漫長延續過程中,無論是皮影的製作、影戲的演出、唱腔的設計都是口口相傳,師傅教徒弟學。
  • 皮影戲,提線木偶,秦腔,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關中傳承得很好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表演時一邊操作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或方言以唱說形式來演繹故事情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來襯託戲曲氣氛。表演形式十分的樸實與傳統,有濃濃的關中民俗氣息。幾個小小的影人,就可以把一整個經典故事給傳遞出來,讓人驚嘆不已。
  • 湖南皮影戲走進法國校園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國家一級演員彭澤科給法國學生傳授湖南皮影戲表演。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舞美製作部吳妮給法國學生演示皮影製作過程。法國學生體驗皮影製作。法國當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導。紅網時刻12月20日訊(通訊員 謝昕婷 記者 秦芳)12月4日至18日,應法國昂布瓦茲—圖爾尚布萊農業與葡萄酒學院邀請,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國家一級演員彭澤科和舞美製作部吳妮,前往法國圖爾市進行交流與教學,與法國學生一起進行皮影藝術製作和表演。
  • 「南京皮影戲第一人」領銜主演,周末邀您觀賞流傳千年的皮影戲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幾根木棍牽著五顏六色的皮影人物,一雙靈巧變動的手,一盞燈光,一紗之隔,勾勒出無限幻想。本周六下午兩點半,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和姚其德皮影工作室共同演出的皮影戲專場《武松打虎》將在江南劇院與觀眾見面。本次演出由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其德主演,很多人稱他為「南京皮影戲第一人」,他既是第一個在南京開始學習皮影戲的人,也是南京現在唯一會皮影戲全套功夫的人。
  • 傳統文化:比電影更傳神的動作片——皮影戲
    這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皮影藝人們就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再配上打擊樂器和弦樂做背景音樂,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流行範圍極為廣泛。皮影戲的淵源:皮影戲始於戰國時期,在漢朝時期興起,而真正的興盛是在宋代。
  • 央視《傳承》欄目組採訪拍攝孝義皮影戲
    11月20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 (CCTV-4)《傳承》欄目組專程來到山西省孝義市採訪拍攝孝義皮影傳承紀錄片,並將通過電視、網絡等向社會傳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
  • 寧夏:鄉村「說唱皮影戲」的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銀川4月25日電(記者許晉豫)「千秋英雄燈下舞,萬古豪傑手內提」——夜幕降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麻黃山鄉,道情皮影戲《白狗圈》正式上演。在白熾燈映照下,白布上的皮影栩栩如生,白布後面的9名「演員」吹拉彈唱、舞動皮影,十分熱鬧。
  • 皮影戲與普法宣傳融為一體
    在我國第三個「憲法宣傳周」期間,盤錦市司法局結合實際,創新法治宣傳方式,將普法宣傳融入到被列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荒皮影戲當中。大荒皮影戲是遼河流域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花,淳樸自然,生動活潑,它的唱腔是獨具盤錦地區特色的「鹽鹼地」唱腔,雜糅於地方二人轉的文咳咳,及盤錦地區地方民間小調、民間戲曲和音樂,已有150餘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