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從小學一路到大學,張愛玲一直是資優生,本應前程似錦,但亂世佳人難做。
時代傾覆,家族衰敗,人情淡薄,讓年輕的張愛玲在成長期,不斷咀嚼「蒼涼」的滋味。弟弟張子靜一想到張愛玲被那些「惘惘的威脅」所脅迫,就為她傷心。
「逃離我父親的家,不能去倫敦大學入學,香港大學輟學、聖約翰大學輟學,和胡蘭成縹緲的情緣……從她青春時代開始,每一階段的理想追求,幾乎都是『未完成』。」
為了不被時代吞沒,張愛玲越來越投入地計算著「現在」,卻逐漸沒有了「未來「。
夢想成為林語堂
林語堂用英文寫就的《生活的藝術》,介紹了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文化,在美國居暢銷書榜首達52周
張愛玲很早就開始為自己的未來算計。張子靜記得姐姐曾說,她中學時的夢想是有一天像林語堂那樣,在美國寫英文小說成名,「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我要穿最別致的衣服,週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張愛玲《童言無忌》)
1938年初,張愛玲從張宅逃出來後,把她被軟禁的遭遇寫了一篇英文散文,發給上海的一家英文報紙。報紙編輯給她的文章取了一個聳動的標題「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
1920年,上海街頭的送報車
上世紀初,上海街頭的報童
這是張愛玲第一次在報紙上發表作品,用英文寫作也不至於將「家醜」宣揚太過。她出了風頭,也出了氣。因為父親張志沂(字廷重)是訂這份英文報紙的。張子靜記得父親在報上看到了這篇文章,大動肝火。
張愛玲自小就在雙語的環境裡成長。張家人英文都很好,張志沂看英文小說,在天津津浦鐵路局做過英文秘書;姑姑張茂淵曾留學英國;母親黃素瓊常年在歐洲,英文能力更不用說。
上世紀30年代,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自己設計的房間中。張茂淵即是張愛玲所暢想的獨立職業女性:早年留學英國接受良好的教育,回國後與哥哥分家,出來租公寓,並找工作養活自己。圖|《對照記》
8歲上學,張愛玲接受就是美式教育,所上的兩所教會學校都以英文教學聞名。尤其是聖瑪利亞女校,國文課甚至因為英文而被邊緣化。
1888年,24歲的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與聖瑪利亞女校校長黃素娥的結婚照。兩校緊挨著,只有一牆之隔。黃素娥的父親黃光彩是中國教育先驅,張愛玲幼年所上的黃氏小學,也是該家族創辦
上世紀初,上海聖約翰大學。該校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上世紀初至上世紀中葉,上海最好的大學之一,曾被稱為「東方哈佛」。周有光、林語堂、榮毅仁、鄒韜奮、張伯苓等都是該校的畢業生
張愛玲高中國文老師汪宏聲很不喜歡該校重英文輕國文的風氣,曾嚴厲指責「在這樣的學校環境裡產生出來的畢業學生……欲以本國文字發表則是連一張便條也寫不通「。他也曾批評張愛玲文章雖然很好,但別字卻很多。
張愛玲後來因為中文作品出名,一度讓汪宏聲覺得很意外。
為了能和母親在國外團聚,張愛玲在學習上非常上進。1939年歐戰爆發,張愛玲留學不成,改道香港大學希望「曲線救國」。香港大學給了她個希望:優秀畢業生可以保送牛津大學。就這樣,在香港讀書期間,張愛玲儘量不使用中文,寫信,筆記都用英文,準備著未來在英國的學習,也為寫英文小說做練習。
剛進港大時的張愛玲。圖|《對照記》
香港大學文學院教授楊玉峰感覺,「張愛玲不太喜歡香港大學,尤其是她不太喜歡中文……我的感覺是她本身就是想到英國去留學的,不希望留在香港。」
然而,戰爭終於吞噬了她所有的希望。
破壞中更大的破壞
1940年1月, 女作家張廼瑩為躲避重慶的轟炸,來到香港,獲得短暫的安穩得以創作。張廼瑩的筆名蕭紅,當年秋她開始在香港《星島日報》上連載自己最後一部作品《呼蘭河傳》。
但是戰爭如夢魘尾隨而至。1941年底,日軍進攻九龍,很快香港淪陷。蕭紅在病中輾轉於香港島上各家醫院,最終病重不治,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合上了雙眼,年僅30歲。她去世前曾留遺言,「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這是1942年的1月22日,在據聖士提反女校不到兩公裡的香港大學裡,22歲的張愛玲冷眼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
她在香港發憤學習,獨得了兩個獎學金,眼看來年就要畢業,戰爭又截斷了她的去路,「想做什麼,立刻去做,都許來不及了。人是最拿不準的東西。」(張愛玲《燼餘錄》)
張愛玲從香港大學肄業時的成績單。圖/香港大學檔案中心
1942年5月,香港大學停課,張愛玲回到上海,和姑姑張茂淵同住。此時,母親黃素瓊在國外,音訊不通,下落不明,而張茂淵被公司裁員了。
上世紀40年初,從香港回到上海的張愛玲。張子靜說姐姐的模樣變了很多,「穿著香港帶回來的時髦衣服……散發著飄逸之美。」
張愛玲還是希望完成最後半年的學業,「至少拿張畢業文憑「。無奈之下,張愛玲只好硬著頭皮回張宅找父親張志沂。
這是張愛玲和父親此生最後一次見面,總共不到10分鐘,張志沂答應提供學費。
張愛玲參加了上海聖約翰大學的轉校考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張愛玲的國文課沒有及格,只能降級讀國文初級班。
金融家郭建英在聖約翰大學就讀期間所繪製的大學生活漫畫。圖/微博@基路伯
兩個月後,張愛玲從聖約翰大學輟學,成為職業作家。
給「天才「打不及格的國文老師
張子靜稱張愛玲在香港上學時,將國文荒疏了,才會這種結果。聖瑪利亞中學的國文老師汪宏聲推測,依著張愛玲對不感興趣的題目就不認真的性格,覺得她考試的時候可能「過於敷衍」。
汪宏聲頗為張愛玲抱不平,認為「如張愛玲的國文入補習班,則請問有些大人先生應編入何年級!」
根據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錄》中的表述,給張愛玲打不及格是一位叫屈伯剛的老師。
上世紀50年代,原聖約翰大學行政樓,後為華東政法大學
「張愛玲又想進聖約翰求學,前去投考插班,但國文卷子落到了屈伯剛(屈彈山)手裡,認為她的文章不合格,只能讀大學一年級……」
聖約翰大學圖書館的藏書票
屈伯剛(1880—1963)原名屈燨,號彈山,浙江平湖人,曾留學日本,被清廷賜與過「舉人銜」,是音韻學專家,善寫舊體詩,精通校勘。
原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導師秦亢宗考證,1924年,杭州西湖雷峰塔倒下時,很多舊文人作詩文借題發揮,以惋惜塔倒為名,感嘆舊文化文化傳統的逝去,這些文人中就包括屈伯剛。
1940年,屈彈山出的詩集,集後有學生的記錄,稱「吾師屈伯剛工吟詠」
「例如有個叫屈伯剛的封建文人曾在一首詩中說什麼『兀立斜陽未肯搖』、『湖山興廢認前朝』……」
不久,魯迅便以此次「倒塔事件」,寫了《論雷峰塔的倒掉》。
屈伯剛和法學家楊蔭杭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校友。1939年,楊蔭杭將屈伯剛推薦給女兒楊絳,擔任上海振華女中的兼職國文老師。當時楊絳是該校的校長。據楊絳回憶,屈伯剛在上海孤島時期,一直任聖約翰大學的國文教授。
不過,《文化漢奸罪惡錄》中的描述錯誤很多,甚至將張愛玲的父親說成姓黃。屈伯剛雖然是聖約翰大學的教員,但他批改張愛玲卷子的經歷,除了該書以外再沒有其他資料提及。
出名要趁早
張子靜的回憶,其實張愛玲輟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與香港相比,淪陷已久的上海教育質量太差,「沒有幾位好教授,引不起她上學的興趣。」
另外一大原因就是錢。上大學後,張愛玲學習生活費用本來是母親在承擔。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張愛玲與母親失去聯繫。
1942年,張愛玲回到上海,寄居在姑姑家。此時姑姑投資失敗又失業。加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上海物價飛漲,姑姑的生活也拮据起來。為了生活,張愛玲在回滬後,很快開始給英文報紙寫稿,賺取稿費。
1946年,戰爭中受創嚴重的香港大學
1941年12月18日,日軍經鯉魚門海峽登陸香港島
據王雲五《戰時出版界的環境適應》的敘述,當時中國出版業85%以上都在上海,是全國書刊出版事業的中心。在上海「孤島「時期,大批有名望的作家不是出走就是韜光養晦,給初出茅廬的張愛玲留了一片空白的舞臺。以至於後來藝評人柯靈說,「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1943年1月,張愛玲為綜合性英文月刊《二十世紀》撰寫的特稿「Chineses Life and Fashions「和12幅插圖出版後,吸引到出版界的目光。這篇特稿後被張愛玲改寫為散文《更衣記》。
1943年1月,張愛玲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紀》刊登了一篇長達8頁的特稿。像林語堂一樣,她選擇了外國人最感興趣的「中國人的生活和時尚」。這篇文章後被她改為中文,署名《更衣記》。
上世紀40年代,被反覆再版的《傳奇》
1949年,上海南京路上看報的人。攝影|Sam Tata
4個月後,張愛玲在周瘦鵑的《紫羅蘭》雜誌上發表了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鳴驚人。在隨後的兩年中,張愛玲迅速攀上個人寫作生涯的高峰,成為上海灘最紅的作家,實踐了她「出名要趁早「的諾言。
1945年,署名「司馬文偵」所寫的《文化漢奸罪惡史》當中將張愛玲與胡蘭成等16名作家列在一起,猛烈批判
上世紀40年代,日本《朝日新聞》駐滬記者。當時,上海是全國的出版中心,也是日軍的宣傳重地。胡蘭成在戰後曾任該報評論員。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婚姻,後來讓她背負上「漢奸」的罪名
最後的話
1944年,業餘攝影家童世璋給張愛玲拍攝的「時裝照」。張愛玲此時已紅遍上海灘
張愛玲在《對照記》裡說,「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後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滿目荒涼……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遙遙在望。」
1946年,香港大學複課,張愛玲的獎學金還在,還可以回校繼續學業。但張愛玲沒有回香港,覺得港大說畢業後送牛津進修「不過是當初的一句話」,即使去了,英國也還處在戰後困境中。
「結果我放棄了沒回去,使我母親非常失望。」
(本文參考《張愛玲年譜》、《我的姐姐張愛玲》、《重讀張愛玲》、《一九四九以後 當代文學六十年》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