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現在除非是傻子才去開店,要善於利用網際網路,開網店,做微商,做自媒體。說這種話的人對生意的本質沒有認識。
生意的本質是成本和利潤,而不是流量,流量只是實現生意的一個環節。
開店面臨租金成本、人工成本、運營成本等高額成本,但開店還能不能掙錢呢?實體店真的沒希望了嗎?
肯定不是。我們來看下購物的考慮因素:
購物行為其實不完全圖個快捷、方便、實惠、性價比,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體驗。
什麼是體驗?
古代就有趕集,可能一天並沒有買任何東西,但是琳琅滿目的感覺、人多的感覺、熱鬧的感覺等等,感覺和心情吸引了大家。
購物甚至可以治療心情,尤其是女人,女人也不會通過逛街購物來緩解失落的心情。
線上購物也有感覺,挑挑揀揀,但那不是真實的感覺,而且沒有氛圍。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巴巴雙十一的厲害之處,將這種活動打造為一個購物狂歡節,帶有點社交性質,雙十一過後,大家都在討論,你雙十一買了什麼,什麼價格,你看我搶到了一件價格多麼低、質量多麼好的產品。
所以,實體店永遠都不會沒落,體驗永遠是購物的核心,因為挑挑揀揀、走一走、看一看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基因。
一個店開不起,但可以開得起很多個店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開不起店,是因為坪效太低,不足以維持收支平衡,或者是上遊不能壓貨,下遊又不能及時回款,導致現金流不足。
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店的數量還是不夠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那麼有沒有辦法開很多個店,實現整體的收入和利潤突破呢?其實可以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增加供應談判能力,增強消費信任感。
具體怎麼做呢?
1. 合作開店,分擔風險
現在做不下去的店很多,但不表示一個人開不起下去,兩個人也開不起下去,比如做農產品的與做水果的能不能聯合,完全可以。買菜的時候順便把水果買回家,買水果的時候順便把菜買了。
同樣,做餐飲的能不能與做農產品的聯合,也是可以。吃的好就買,買的不錯就體驗,這個都是不錯的想法。
這種合作開店,要掛共同牌子,相互引流,但要把握的是品牌雙方的品牌都要宣傳到位,從店招、店內宣傳、貨架、產品等各個層面都要突出個性化形象。
2.開相關的店,化解風險
不同的店但是相關的店,都處於產業鏈的某幾個環節,打造幾個環節的終端,比如社區農產品和餐飲店,建材店和五金店,書店和咖啡店,家教中心和考試書籍等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風險,因為產品既有相關性,可以相互引流和轉化。
3.單店創新,減小風險
店不一定得自己開,開在別人超市、便利店,店中店模式都沒有問題。又或者只佔有一個堆頭,甚至一張海報,通過小程序、公眾號等連接客戶。
但前提也是網點要多,才能實現整體流量和轉化率的提升,也才能與上遊供貨商進行談判。
4.會員店模式,強化個性化服務
會員的優勢可以先收會員費,但前提是之前的服務確實到位。
很多做私房菜的就是如此,我有店,但我只接待少數會員,菜品提前發布,要吃的預訂,這樣可以節約進貨成本,也可以減少宣傳成本,還提高了個性化體驗。
會員也可以提更多個性化要求,整個店圍繞著少數會員在運營。
5.新零售賦能,提高轉化
之所以我們的店做不下去,有很大部分原因是SKU太少,但現在通過網際網路足以讓SKU無限豐富,比如擺放少量樣品,終端機展示產品。
每個大類只展示一個產品,這個產品也足夠有說服力,比如可以免費體驗,甚至可以將每天的數據以及用戶的評論現場展示出來。
有時候甚至店內可以不賣,只接受預訂、團購、會員,整個店就是一個宣傳店和體驗店,用戶可以通過小程序或者公眾號參加活動。
開店有個說法,開大店不如開小店,開小店不如不開店,但現在這個說話要改一改,開店就要開很多店,否則不如不開店,除非你絕對的產品優勢和運營優勢。
開店的本質是要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提升消費體驗,這也是新零售的根本目的。
線上是流量,線下也是流量,而且線下的流量更有溫度、更有信任感。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認為線下已經落伍了,真實的情況是線上平臺的流量已經到頂了,做自媒體,自建終端,打造個人或終端品牌,這不失為突破流量困局的兩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