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語·學而篇》:與朋友交往,就要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2020-12-16 教育思享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一個人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盡心竭力;服侍君王,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是有學問。」

子夏此篇之言論,與孔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內容有異曲同工之意。兩者都是從品德出發,而後論及學習。若只從表面來看,子夏此篇的觀點,更加側重於個人的品德,對學習之事側重點不及孔子之言。如果斷章取義,或者管中窺豹,必定會有「德」與「學」語氣輕重太過,而生出重禮而輕學之感。其實,這樣的理解和思考,肯定是誤解了子夏言中真意,對「德」與「學」的關係認識有失偏頗。

01.賢賢易色

第一個「賢」字乃是動詞,意思是指尊重、看重;第二個「賢」字乃是名詞,指有品德的人;「易」是指不看重、不注重的意思;所謂「色」是指容貌,指的是外觀形象。四字聯合在一起便可以理解為:看重品德去親近於他,而忽略了其容貌。

至於「親近的是誰,看重的又是誰的容貌」,一般來講有兩種理解:一是有品德、有學識的賢者,這個人可以是身邊親近之人,也可以是其他不相關的人,只要是符合「賢賢」要求的人,都可以歸納於其中;二是結合「易色」,以及後文之中「父母、君王、朋友」等來綜合來看的話,把對象理解為自己的「妻子」,也能從道理上說得通。

這兩種解釋肯定都有一定的道理,並且很多文人、名家對此也頗有些爭論,反正各自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這裡選取第二種理解方法,只是覺得用來闡明「夫妻之道」,更能讓整篇文章互相對稱、上下連貫,而並非對第一種的否定,歸結起來只是筆者一家之言罷了。

02.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對待、孝敬的意思;「竭」,即盡,指的是把自己最大的能力發揮出來,而沒有保留。子夏這一句話,主要是為了告誡他人孝敬父母必須誠心、竭力,不能務虛,不能有所保留,以此闡明「孝道」這一觀點在整個道德中的地位作用。

03.事君能致其身

所謂「致其身」,是指能夠不怕犧牲自己的性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整句話連在一起,便是指在侍奉君主時,要奉身盡職。這一句話是為了表達出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忠心之意,以此來闡明「忠君之道」的道德標準。

0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所謂「朋友」者,志同道合、興趣相投之人。與朋友打交道,應該首重其德,並相互學習、相互提高。說出去的話,既要有理,又要有據,更要言出必行、言而有信。如果重言而輕信、重諾而輕行,則是道德品行低下的表現,肯定為朋友所不齒。

以上四句分別提及夫妻、父子、君主、朋友四種倫理之間的關係,並闡明應該如何做才能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而這四個方面,也構成了儒家道德體系的關鍵和核心。

當然,對於學習《論語》之人來說,在學習此篇子夏之言時,一定要將「德」與「學」辯證地看、結合地學。要在全面理解掌握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再理解子夏言中之意,切不可將「德」與「學」分而視之、分而學之,以免有失其真意,有誤其真義。

相關焦點

  • 國學經典之論語,學而篇 之七,言而有信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從古至今,它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甚至影響到普通人的言行舉止。
  • 學講話·品典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文章指出:「中國古人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互信是中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石。正是基於互信,中塔成功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495公裡的共同邊界成為連接中塔人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雙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始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學講話·品典故 |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文章指出:「中國古人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互信是中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石。正是基於互信,中塔成功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495公裡的共同邊界成為連接中塔人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雙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始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中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同朋友交往時說話要講誠信。說話算數便成了我們交友的基本準則,那種出爾反爾自食其言者常會令人厭惡,而一言九鼎言出必行之人總是讓人敬重,歷史上言出必行的最佳例證當屬商鞅立木建信了。
  • 言而有信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言而有信,說出話來算數;有信用。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近義詞有:言出必行,反義詞有:言而無信、自食其言,言而有信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講信用的人。
  • 《論語.學而》解讀:日常與人交往中,如何準確地識人
    大家好呀,今天我們繼續跟著南師來讀《論語》 哦!今天要說的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釋: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學而篇 經典句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體文集。《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因為此書成於眾手,沒有固定的編者,所以也就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繫。
  • 《論語》——學而篇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夏曰賢賢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翻譯】子夏說:「由衷地仰慕賢人,向賢人學習、看齊,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王能夠奉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
  • 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
    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裡指「有德者」。 【翻譯】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學而篇13
    本章為《論語》:學而篇【注釋】①復:實踐,履行。②遠(yuàn):使遠離,可以譯為避免。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我的承諾也是有標準的,不是隨口就來,隨口一說,不會輕言,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出必行,言而有信。這是我理解的信。這是自律,是自我尊重,更是對他人的尊重。所謂之,信則有,不信則無。輕諾必然寡信,所以慎始才能善終,實現諾言,關鍵在承諾之前,不在承諾之後。在承諾之前,要小心衡量,不可輕率。結果在行事前,還是在行事後?
  • 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01 學而篇學而第一[00:04.60][00:05.01]白雲出岫[00:05.45][00:05.8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00:10.7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學而篇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後去實踐,不也喜悅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快樂嗎?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給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論語》:修己當從身邊做起
    《論語》:學而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學而篇1.6至1.9小節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孔子說,學生們,孩子們回到家裡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愛護兄弟朋友,做事情要嚴謹務實且要信守諾言,由此而推廣到愛護別的人,那麼就做到了仁的標準,在閒暇之餘,無事可幹的情況下,要多讀點書,充實自己。
  • 《論語 學而》篇,嚴謹治學,本份做人,誠信處事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仔細讀來、認真品位,甚感對自己的修身養性,以及工作和生活都有許多益處。下面是學習《論語 學而》篇的心得,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本篇從治學、做人、處事出發,講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01 治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