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14日發表了題為《不管能否協議脫歐,英國經濟已經遭殃了》的報導稱,2021年1月1日英國脫歐過渡期將結束,無論英國和歐盟能否達成貿易協議,英國經濟都已無法避免地受到了衝擊。英國經濟已受到新冠疫情的沉重打擊,今年三季度英國與西班牙一道成為經濟反彈最弱的國家。
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二季度環比歷史性地萎縮19.8%,三季度增長15.5%,但仍比2019年底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低9.7%。
英國《國家研究所經濟評論》雜誌11月刊發的一篇文章指出,與歐洲圍繞貿易協議的談判失敗,「會讓受疫情衝擊的英國的經濟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有些經濟領域(服務、交通運輸、餐飲、文化娛樂、酒店)已經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在新年到來之際可能不會變得更悽慘,而一些原本躲過了疫情的行業(製造業、金融)卻不一定。
報導稱,英國家庭消費8月曾大幅反彈,但隨著當局實施新隔離措施和進口產品漲價,家庭消費可能會重新受到抑制。據彭博社經濟部估計,無協議脫歐將讓英國的GDP少增長1.5%,另有人估計會少增長2%。相較而言,歐盟國家的經濟增速將只會損失0.3個百分點,當然有些國家受到的影響可能會大一些(愛爾蘭經濟將少增長2%)。
詹森政府希望,由於新冠疫情產生廣泛影響,脫歐(不管是有協議還是無協議)的影響將是短期且不易被察覺的。法國外貿銀行研究部主任派屈克·阿蒂斯認為:「不會再有特別大的影響,因為所有影響早已產生。英國的企業投資自2016年以來就沒增加多少,英鎊也已貶值。至於世界貿易組織關稅規定的落實,其實本就和自由貿易差別不大。」
歐洲央行今年10月的一份工作文件綜合了多項調查研究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就關稅增加幅度而言,英國比歐盟更大」。因此,英國企業會看到自己的生產成本上升而利潤下降。
無協議脫歐的主要影響可能是貿易成本增加、GDP和投資下降。《國家研究所經濟評論》刊發的上述文章認為,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其與歐盟的貿易將減少56%,如果能籤訂協議則縮減幅度為46%;無協議情況下英國吸引的外資將減少5%,有協議情況下則只會減少3.5%;無協議情況下,到2030年英國的年均GDP將少增長1.6%。
歐洲央行的工作文件認為,投資銳減的原因是,英國因無法進入歐洲單一市場而吸引力下降,而且新出現的貿易壁壘會讓英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降低。英國坎德裡亞姆投資集團經濟研究部主任弗洛倫絲·皮薩尼指出:「真正的問題在於不確定性和脫歐對各個經濟體的影響,但對英國的影響會比對歐元區的影響大很多。」
資料圖片:在英國倫敦市中心,戴口罩的行人走過一家停業的餐館。(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延伸閱讀】官方機密文件警告:英國恐遭「系統性經濟危機」
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 英媒稱,英國政府私下承認,由於英國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第二波疫情期間完成脫歐,發生「系統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增大。
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衛報》網站記者看到內閣辦公廳的一份機密簡報還警告說,存在以下「顯著風險」,即在未來數月,英國可能面臨同時發生數場災難的雪上加霜局面,例如,除了因新冠肺炎導致的醫療緊張,再疊加嚴重流感季。
簡報警告說:「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這一背景下,2020年冬季可能會同時面臨嚴重洪水、流感大流行、新出現的傳染病和罷工等情況。」
報導稱,這份簡報標有「官方敏感」字樣,日期為9月,為政府規劃者列出了英國脫歐最後階段可能造成的影響,詳述了從石油、醫療到出行和警察執法等20個國民生活領域「可能出現的最糟糕情形」。
簡報還總結了白廳對國家現狀的看法,以便為這些警告提供背景。簡報描述了一個連一場危機帶來的困難都難以克服、同時還要迎接第二場危機的國家,因為所有部門都被告知要為「無協議」脫歐做準備。
簡報警告說,全球和英國的食品供應鏈將因「年底同時出現的各種情況」而中斷。2019年底積累的庫存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已經減少,無法輕易補充。
報導指出,雖然不會出現全麵食品短缺,但各種問題可能會使一些新鮮食品的供應量減少並推高價格。如果出現無協議脫歐,低收入群體將面臨最大的食品不安全風險,包括單親、大家庭中的孩子和殘疾人。
這些對「規劃假設情況」的描述文字警告說,經濟混亂可能增加公共秩序崩潰和國民心理健康危機爆發的風險,同時減少可供政府應對其他風險的「金融槓桿」。
報導還稱,「社區緊張關係」和公共秩序混亂也可能加劇。簡報指出,警方追蹤到,2019年3月和當年年底,與英國脫歐有關的仇恨犯罪有所增加。這是政界和公眾高度關注脫歐的另兩個時期。
內閣辦公廳稱,不對這些遭洩露文件的內容置評,但表示這是在過渡期結束時支持個人和公民的「密集規劃」的一部分。
一名發言人說:「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繼續在為多種可能性進行大量準備,包括可能出現的最糟糕情況。這不是對將發生什麼的預測,而是力圖面面俱到。這反映了一個確保為一切可能發生之事做準備的負責任政府。」
據報導,基本服務中斷的威脅以及分析師對其評估的信心通過類似於紅綠燈的三色系統分級。被標記為高度或中度關切的領域包括公共秩序混亂、執法、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成人社會保健以及食品和水的供應。
這張11月23日拍攝的資料照片顯示的是,人們在英國倫敦一處車站等車。新華社發(蒂姆·愛爾蘭攝)
(2020-11-26 16:36:00)
【延伸閱讀】英媒文章:新冠疫情將給經濟造成長期創傷
參考消息網9月22日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20日刊載題為《預計新冠疫情將給經濟造成長期創傷》的文章,作者系「支點」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加文·戴維斯,文章指出,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忽視的,經濟長久損害的影響將繼續逐年增加。文章摘編如下:
隨著北半球臨近冬天,新冠肺炎——在寒冷的天氣裡感染病例恐怕會增加——繼續著在全球不可阻擋的蔓延步伐。不過,輿論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預測正調整為大體向上。這種樂觀情緒可能很快就會受到挑戰。
在明年春天之前,廣泛獲得有效疫苗和檢測機制的可能性非常低,且學校複課和商家復工復產可能導致感染病例激增,因此只有通過廣泛的封鎖才能加以控制。此類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是無法忽視的,因此經濟下行的可能性很大。
從長遠來看,發達經濟體面臨的主要風險是經濟受到長久損害。根據經合組織上周發布的中期經濟評估,不確定性增加的影響將包括家庭預防性儲蓄增加和商業投資減少,尤其是高負債企業。
疫情造成或加速的部門產出結構性變化將引發破產和失業。這種「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對於長期復甦是必要的,但這將不可避免地意味著,與疫情衰退前的增長路徑相比,產出將長期處於較低水平。決策者們承認,這些經濟創傷影響的嚴重程度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支點」資產管理公司的經濟學家發表的計算結果,比較了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的經濟創傷和2007年金融危機後觀察到的情況——這是最近唯一在嚴重程度上勉強可比的事件。我們用2020年衝擊後3年的產出水平與在衝擊前預測的增長路徑之間的差異來衡量經濟創傷的程度。
我們發現,今後兩年世界經濟的預期路徑與上一次危機後的情況大不相同。
儘管全球產出預計會很快恢復到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但要在許多年後才能重回之前的增長路徑。
最新預測結果顯示,2022年,經濟長久損害對全球GDP的影響為3個百分點,對總支出的影響為3.3個百分點。這些影響為消極的可能性看起來大於積極的可能性,之前做出的經濟急劇反彈的預測被證明過於樂觀。此外,趨勢增長率從未恢復到新冠危機前的水平,因此在這個十年餘下的時間裡,經濟長久損害的影響將繼續逐年增加。
經合組織的模擬結果表明,悲觀的假設與它們的中等假設預期相比,到明年年底,全球產出可能會再下降3個百分點,消費價格通脹則可能下降1個百分點。
債券收益率和政策利率——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下降,以緩衝風險資產的下降——已經接近最低點,因此隨著股權風險溢價的增加,它們不會提供多大的安全保障。
自從全球經濟在春天達到谷底以來,市場一直非常樂觀,然而更困難的部分現在才剛剛開始。
這是5月19日在英國曼徹斯特拍攝的空蕩蕩的特拉福德購物中心。新華社發
(2020-09-22 17:20:07)
【延伸閱讀】英媒:「第二波」疫情來襲 歐洲經濟恐陷雙底衰退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導 英媒稱,歐洲經濟正滑向雙底衰退。經濟學家警告說,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增加以及政府重新限制人員流動可能讓該地區最近的復甦突然中斷。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及荷蘭過去一周都宣布了控制第二波新冠感染的措施。預計未來幾天會有更多國家加入這一行列。
比利時宣布關閉所有酒吧和咖啡館四周;瑞士擴大了強制要求佩戴口罩的範圍;法國從17日開始在巴黎和其他城市實施宵禁。
報導稱,在這些措施出臺之前,新冠感染病例大幅增加。歐洲多個國家上周末報告了創紀錄的單日感染人數。
安聯高級經濟學家卡塔琳娜·烏特莫爾說:「第二波疫情來襲如此之快,令人難以置信。我們現在認為,一些國家第四季度將轉為負增長,經濟再次衰退是絕對有可能的。」
報導還稱,儘管將於本月底公布的數據預計會顯示歐元區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創紀錄,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已經將第四季度的預測下調至負值。
英國G+經濟諮詢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利娜·科米列娃說:「病毒捲土重來以及隨之而來的企業關停和信心衝擊,使得雙底衰退成為核心情境。」科米列娃還說,英國脫歐亂局會「進一步加劇」經濟下行。
據報導,這些有關歐元區經濟將重新陷入衰退的預測——儘管衰退程度不及今年早些時候——對歐洲央行來說是壞消息。再次受挫將摧毀歐洲央行對歐元區經濟到2022年恢復疫情前規模的信心。
大多數分析人士預計,歐洲央行將對最近陷入通縮、逐漸衰退的經濟作出反應,具體做法是在12月的債券購買緊急計劃中加購5000億歐元(1歐元約合7.88元人民幣——本網注)債券。
奧地利央行行長、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羅伯特·霍爾茨曼通常態度保守。但他說:「更持久、更廣泛或更嚴格的遏制疫情措施可能需要短期內在貨幣和財政方面更加寬鬆。」這是貨幣政策很可能進一步放寬的又一個信號。
報導指出,政治領導人仍然希望避免嚴格封鎖,此前嚴格封鎖造成了二戰後創紀錄的衰退。
報導稱,由於許多國家的單日感染人數超過了3月至4月疫情的前一個高峰,醫院床位也即將再次滿員,政府可能別無選擇,只能進一步加強限制措施。
經濟學家說,即便沒有全面封鎖,新冠病毒感染率正在上升這一事實也很可能影響消費者活動,促使更多人待在家裡減少花錢,就像疫情首次來襲時那樣。
裕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裡克·尼爾森說:「如果人們害怕了,待在家裡,那麼預防性儲蓄就會再次增加,這可能讓又一個季度的GDP負增長。面對這種衝擊,我們很容易落入負值區域。」
《金融時報》最近分析谷歌社區移動數據發現,在歐洲許多城市,咖啡館、餐館、零售業和休閒場所的人流連續數月增加後,從10月初開始再次減少,這些城市包括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和馬德裡等。
央行人士正密切關注這一高頻數據,尋找第二波疫情如何影響經濟的跡象。歐洲央行理事會的一位成員說:「目前需求效應發揮主導作用,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受到的影響非常嚴重。雙底衰退不無可能。」
報導指出,這給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帶來了麻煩。這些國家服務業規模龐大,需要高度的社會交往,其中旅遊和休閒業就是典型代表。
新冠疫情嚴重衝擊歐洲多國的服務業。圖為10月16日,法國裡爾即將為控制疫情啟動宵禁,一家餐館的服務生在清理餐桌。(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
(2020-10-20 16: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