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近期,英國和歐盟雙方均不斷為「脫歐」談判進程注入動力,以期在今年12月底實現按協議有序「脫歐」。6月15日,英國首相詹森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議會議長薩索利進行了視頻峰會。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了2020年底英國不再延續過渡期,並呼籲英歐雙方談判團隊加快談判步伐。7月2日,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同英國首席代表弗羅斯特進行了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首次面對面會談,但巴尼耶透露雙方「仍有巨大分歧」,並呼籲英方「拿出誠意」。而7-9日,巴尼耶再次赴倫敦與弗羅斯特進行非正式會談,同時英歐雙方約定在7月底至8月初之間舉行新一輪談判。
顯而易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大陸和英國分別得到了階段性控制,雙方亦將更多精力轉向「脫歐」談判,進而搶出被疫情肆虐所拖延的時間。但從目前的有限進展來看,英歐雙方在關鍵問題上仍具結構性分歧,給是否達成協議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英歐雙方在諸多方面均各執立場,難以調和。一是在漁業領域,英國堅持「脫歐」後應收回本國專屬經濟區的捕魚主權,而歐盟則為了成員國漁民利益據理力爭。二是在監管領域,歐盟要求英國在數據、環保等領域的規則標準向其接軌,以構建「公平競爭環境」,而英國則將數據保護等規則制定看成後「脫歐」時代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三是在司法領域,歐盟仍然在堅持歐洲法院對英國法律的影響,但英國亦以主權為由加以拒絕。
此外,巴尼耶還指出,英國將在歐盟金融業領域失去所謂「單一護照」,即英國金融機構可以不在歐盟境內建立分支機構即可開展業務的便利將一去不復返。可以看出,維護主權獨立既是英國選擇脫離歐盟的重要驅動,也是英歐談判背後的最大政治掣肘。
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給「脫歐」談判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在歐洲國家疫情普遍未能得到大幅好轉的前提下,英歐雙方的政府仍將抗擊疫情及有序復工復產作為各自的最優先事項,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該國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後也提出歐盟在下半年最重要任務仍是防疫,而英國首席談判代表弗羅斯特將在8月兼任英國首相安全事務顧問,亦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領導「脫歐」談判的進程。
其次,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在過去數月內對雙方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已經提前上演了「無協議脫歐」後雙邊貿易的前景。在疫情暴發之初就曾有分析認為英國很可能借疫情進行「壓力測試」,如果有所適應將令「無協議脫歐」的被接受度上升,使得英國談判立場進一步強硬。
其三,當前英歐雙方的疫情均面臨二次暴發的風險。歐盟最近雖剛下定決心對包括英國在內的15個國家開放其邊界,然而若英歐任意一方疫情反彈都將意味著面對面會談再次被叫停,給目前加快談判進程的意願蒙上陰影。
更重要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衝擊下,「無協議脫歐」前景對雙方經濟來說都是雪上加霜。近期歐盟委員會的夏季經濟預測顯示,2020年歐盟和英國的經濟衰退將分別達到8.3%和9.7%,相較春季預測分別增加了0.9和1.4個百分點,顯示了英歐雙方復工復產緩於預期。而英國國內有些學者已經預測「無協議脫歐」和疫情疊加將給英國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衝擊。
英國社會市場基金會首席經濟學家凱薩琳·皮特裡指出,佔英國經濟附加值10%的製造業將受到中等以上影響,而經濟附加值33%的金融、銀行、保險等服務業將遭遇嚴重影響,390萬個勞動崗位會受到衝擊。英國智庫「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預測,即使實現有協議「脫歐」,英國未來人均GDP仍將遭遇3-4%的預期損失,整個國家的損失恐將達700億英鎊。
因此,「無協議脫歐」帶來的灰犀牛正在隱隱走近,英歐雙方能否在有限的時間裡達成妥協值得關注。
【來源:中國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