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倫敦11月26日電(記者孫曉玲 楊海若) 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25日向議會作支出審查報告時說,今年英國經濟預計萎縮11.3%,這將是300多年以來英國經濟的最大降幅。為應對新冠疫情,今年英國政府支出已達到2800億英鎊,預計明年還將支出550億英鎊。同時,今年政府借貸預計將達394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9%。
疫情反彈導致復甦受阻
自英政府宣布自3月下旬全面「禁足」之後,本已遭受「脫歐」不確定影響的經濟迅速雪上加霜。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二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滑19.8%,這是繼第一季度下降2.2%後的連續萎縮,英國經濟由此陷入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全面「禁足」雖然姍姍來遲,但成效明顯。為了拯救經濟,英國在疫情好轉時逐步放鬆防控。5月份開始漸漸復產復工,7月份商店逐漸開門,8月份為鼓勵餐飲等服務業,政府出臺就餐「打折」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各項經濟指標一度反彈強勁。數據顯示,英國GDP在經歷第二季度創紀錄萎縮之後,第三季度環比增長15.5%。
然而,放鬆舉措導致疫情再度嚴重,英政府不得不採取連續的收緊措施。9月22日,英國首相詹森宣布,國家處於「危險轉折點」,將採取多項嚴格舉措。10月12日,英政府出臺英格蘭三級新冠警戒系統。英政府10月31日宣布,從11月5日起英格蘭地區再次實施為期4周的大範圍「禁足」。
防控的二度收緊使得經濟復甦步伐很快受阻。荷蘭國際集團經濟學家詹姆斯·史密斯表示,英國經濟復甦勢頭將在10月發生逆轉。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分析師露絲·格雷戈裡表示,再次收緊的措施,必定影響經濟復甦進程,今年第四季度英國經濟「可能完全沒有增長」。
英國商業團體認為,新一輪大範圍封鎖將使更多企業陷入困境。英國工業聯合會負責人卡羅琳·費爾貝恩說:「第二次全面封鎖標誌著寒冬的開始。」英國商會總幹事亞當·馬歇爾表示:「許多企業現在的處境比疫情暴發之初要糟糕得多。」
英國埃信華邁公司11月23日發布的最新月度調查顯示,英國11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4,為6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該公司首席商業經濟學家克裡斯·威廉姆森表示,隨著封鎖措施再次導致商業活動大範圍崩潰,11月的數據將英國經濟指向「二次探底」。
「脫歐」不確定影響持續存在
雖然今年1月31日英國宣布正式「脫歐」,但英歐雙方未能就貿易關稅等一系列問題達成一致,因此進入到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然而,隨著過渡期將於今年年底結束,雖經歷若干輪談判,懸而未決的問題至今仍在,持續的不確定性已導致企業遭受進一步打擊。
英國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協會10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英國汽車總產量約為63.3萬輛,同比下滑35.9%。該協會主席喬治·吉萊斯皮表示,為應對未知的「脫歐」結果,該行業已花費數億英鎊進行準備。
該協會數據還顯示,如果英歐雙方未能就貿易關稅達成一致,英歐貿易將不得採取WTO關稅條款,這將導致英國汽車業在未來五年內損失約554億英鎊,英國汽車年產量預計將持續下降到100萬輛以下,售至歐盟的英國製造電動汽車成本平均每輛將增加約2000英鎊。
該協會執行長邁克·霍斯表示,疫情已給英國汽車業造成嚴重破壞,但是如果英歐未能達成最終協議,「無協議脫歐」將給汽車行業及從業者帶來「毀滅性打擊」。
「脫歐」不確定性不僅影響汽車製造業,也對英國十分重要的金融業造成一定影響。英國《金融時報》10月4日報導稱,「脫歐」不確定性導致倫敦的資產管理公司「招聘癱瘓」。
該報導稱,自2016年公投以來,許多英國基金公司要麼在歐盟新設實體機構,要麼增加現有分支,以試圖在「脫歐」之後繼續為歐洲投資者提供服務,其中盧森堡和愛爾蘭贏得最多業務。同時,業內對歐洲主要市場監管機構或將收緊資產管理外包規則的預測,也導致進一步的「工作轉移」。報導援引安永英國財富與資產管理合伙人西蒙·特納的話稱,由於至今尚未達成任何協議,未來幾個月公司可能會採取進一步行動。
英國媒體《倫敦晚報》9月援引一家智庫研究報告稱,根據倫敦政經學院的建模顯示,從長期來看,「無協議脫歐」對英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將是新冠疫情所造成損失的兩到三倍。最近,英國央行行長安德魯·貝利也表示,「無協議脫歐」給英國帶來的長期損害將大於新冠疫情。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在近日發表的一篇名為《世界能從新冠疫情中學到什麼》的文章中指出,通過對比各國在平衡「生命損失」和「經濟損失」的成效看,如未能很好控制住疫情,往往最終會遭受「高死亡率」和「經濟損失」的雙重打擊。
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表示,預計到2022年第四季度英國經濟產出能恢復到疫前水平,但經濟「傷疤」恐將持續存在。「英國的健康緊急情況尚未結束,而經濟緊急情況才剛剛開始。」蘇納克說。
編輯:羅浩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