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跟大家聊過,別看現在四處高樓遍布,論起居住品質,多層房肯定要優於高層。
從房改以來誕生「社區」這個概念時,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到城市,雖然享受到了教育、醫療的配套,更專業的物業管理,但仍然談不上有多舒適,停車難、千篇一律的高樓、擁擠的小區、三天兩頭就要壞掉的門禁,讓很多人感到頭疼。
別的不說,光是樓上樓下鄰裡之間因為噪音問題,每天看到的新聞不知凡幾,幾乎所有人都因為不隔音感到煩惱,也難怪現在都把高層住宅戲稱為「鴿子籠」。
但是,購房者都不笨,多層房子看起來容積率低,得房率高,居住體驗更舒服,但大多數都是動輒房齡20年以上的老房子,就沒電梯這一條,足以把絕大部分人拒之門外。
不過,今年開始,很多人應該嗅到了一股不同的風向:老房子開始全面裝電梯了!
我們來看看各地有什麼具體行動。
在上海,前段時間召開了「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會議」,明確提及兩個「全覆蓋」,即小區加裝電梯可行性評估的全覆蓋、每個街鎮有加裝電梯啟動實例的全覆蓋。
在北京,近日發布了25項地方標準,其中,《住宅設計規範》規定,四層及四層以上新建住宅建築或住戶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9米的新建住宅建築,必須設置電梯。
江蘇的《住宅設計標準》也類似,將設置電梯的標準提高,明確四層及四層以上住宅或住戶入口層在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10米時,必須設置電梯並滿足無障礙使用要求。
在浙江,同樣也是住宅設計標準,明確了「四層及四層以上住宅或住戶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10米時,必須設置電梯。」
地方上的種種動作只是「熱身」,全國層面的推進才是「重頭戲」。
今年,老舊小區改造的力度超出了各界的預期。
所謂「舊改」,按照定義,是指城市或縣城(城關鎮)建成年代較早(2000年以前)、失養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小區(含單棟住宅樓)。
按計劃,今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這個體量對比去年翻了兩倍。
據房產專家夏磊的測算,舊改分為三大項內容:基礎類、改善類、提升類。
基礎類的改造平均成本約每平方米300元,按40億平方米待改造面積計算,預計全國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需投入1.2萬億元;
改善類改造若只考慮電梯和停車,預計需要至少2.66萬億元;
而對於提升類改造來說,若按每個小區投入400萬元、17萬個小區估算,需要0.68萬億元。因此,保守估計老舊小區改造至少需投入4.54萬億元。
4.5萬億,這可都是真金白銀啊!
老房子改造的內容有很多,比如整修外立面,小區道路翻新,裝上路燈,完善水電暖氣管網,這些項目投資額其實並不大,大家最關心的內容,還是裝電梯。
有個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根據新京報的報導,目前我國共有23.27萬家電梯相關企業,其中山東省以2.39萬家排名第一,廣東、江蘇分列二三位。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電梯相關企業的年註冊量直線上升。其中,2019年共新註冊5.02萬家,同比增長31.1%,是2015年相關企業註冊量的三倍左右。
從季度來看,僅2020年二季度,全國共註冊電梯相關企業就達到了1.24萬家,環比增長87.9%。
為什麼電梯企業數量在2015-2020年飛速增長?
當然是因為老房子加裝電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了,不光是各個城市發布的新規,還是國家推進舊改的力度,這一次,提升老房子居住品質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說了這麼多好處,有一點大家應該也想到了:加裝電梯,是存在阻力的。
投資額暫且不談,住戶分攤、區和街道撥款、住房維修資金支持等渠道有很多,最關鍵的,是來自低層住戶的阻力。
前段時間藍白寫過加裝電梯的文章,評論裡就有不少低層住戶表達反對。
有人說:舊房裝電梯,不倫不類又醜又不安全,弄個碉堡一樣的電梯井,對著後排住戶非常壓抑,建築上也不科學,爬不動樓梯就換房,電梯房一樓都可以換。
有人說:我住一樓,反正我不裝(要錢也沒有,誰有錢誰裝,我也不用),現在走的動,就等於強制鍛鍊,再過幾年走不動了,換高樓住去。
每每看到大家因為裝電梯爭論的不可開交,筆者也深深的感受到,因為一部電梯,反映出鄰裡關係的複雜程度有多大。
但是,如果僅僅因為1樓、2樓居民的反對,導致大部分居民出行不便,影響到老人小孩上下樓的安全,無疑是「因噎廢食」。
那麼,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既解決了1樓、2樓的顧慮,又能讓5樓、6樓高層住戶享受到電梯的便捷呢?
從目前全國各地加裝電梯的進度來看,有3類方案可供選擇。
1,給低層住戶補償。
這是目前比較普遍的方案,以青島李滄區某小區為例,僅用3個月,就為11個樓座加裝了42部電梯。
具體做法是,在市、區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從2樓到6樓分別繳納4300元、8700元、10500元、12200元、14000元。
考慮到1樓居民的情況,不但不用繳納加裝費用,還給1樓補助3000元,隨後大家一致同意,等於在繳費與補貼上實現了「分層對待」,這樣便最大化地兼顧了效率與公平。
2,強化電梯日常管理,打消居民後顧之憂。
除了補貼方案以外,還有強化電梯的日常管理,以上海普陀某小區為例,居委會選擇了幾戶加裝電梯意向強烈的居民,發動他們成立了一個7人加梯管理小組。
在成員之中,有擔任組長、出納、財務;有跟進加梯政策、對接施工方、制定表格公示進度等分工,規章制度也立了起來,做到了資金出入可控可查。
對於每戶參與加梯項目的居民,按需發放電梯IC卡,用來刷卡乘坐電梯。每月每個IC卡收取10元管理費,作為電梯日常保養和後期維護之用,資金用度由小組內的三人負責監管,並每月張貼公示,還安排了用梯居民志願者排班清洗。
這個方案,從資金、使用、維護多個角度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3,確定出資係數,維保費用分攤。
還有一種方案是在出資費用上做文章,舉個例子,某地3樓至6樓的8戶業主,出資56萬元加裝了一部電梯。
由於不同樓層居民的受益程度不同,該單元業主經過集體協商,確定電梯加裝及後期維保費用分攤比例,一、二樓不用出資,三樓設定出資係數為1,每升高1層,係數增加0.4。
以6樓住戶為例,出資係數為2.2,需要分攤9萬多元,扣除市區兩級獎補,實際分攤6萬多元。
多掏6萬塊錢,一次投入,換來的卻是生活上的便捷,整個小區的二手房價升高後,一樓、二樓的住戶非但不用出資,還能享受到房產升值的福利,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了。
說到底,加裝電梯是一項提升老小區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舉措,我們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時間太短,大量的老公房、家屬院、多層房子沒有電梯上下樓。
不管選擇以上哪個方案,5樓、6樓享有福利的同時,還能照顧到1樓、2樓的感受,讓所有人的居住品質得以提高,才是老舊小區改造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