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鄉村記憶:掖縣農村兩兄弟抓鬮分家的往事

2020-12-20 膠東故事會

(編者按:老話說得好:「親兄弟,明算帳。」親兄弟之間,平時可能互不計較,但在分家的時候,是一定要明算帳的。在老輩,分家有一套專門的流程。通常是以長輩命令或者兄弟抓鬮的方式,確定各自分配的財產,在保人的見證下,黑紙白字寫成契約。本文要講述的,就是掖縣農村兄弟抓鬮分家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建華」先生根據其外祖父口述整理。)

以下是正文——

我(建華先生的外祖父,以下第一人稱均同)出生在1935年,小名叫廣生。我爺爺有兩個兒子,就是我大爺(伯父)和我父親。他們兄弟倆長大之後,就面臨分家的問題。

當時,家裡只有一處房屋,十多畝地。分家的時候,難以平分,只能各有側重。

按照慣例,家裡叫來一個村的主事人和族內長輩。寫兩個紙條,一個寫「房」,一個寫「地」。兄弟二人抓鬮,一人將分得房屋和少許的土地;另一人會分得大部分的土地,但沒有房屋。我的父親抓到了「房」。

於是,由村裡的主事人執筆,用墨筆在毛頭紙上寫下房契。這處百餘年的房屋從此成了我的家。和這處房屋一起分到我家的,是僅一畝半田地,由於位置在王河的西岸,所以我們當地稱「河西崖」。而我的大爺,他抓到了「地」,他得到了其餘的十幾畝地。

與當時很多掖縣人一樣,我的父親年輕時也闖關東做生意,很少回來。在我的印象裡,我家僅有的一畝半地是由我的母親——一位小腳的農村婦女來照料。我還記著我七八歲的時候,遇上麥收時節,母親天不亮就醒了,小腳一步一步地往河西崖挪。我家沒有車(編者註:畜力車),母親從家走到河西崖,要40分鐘,等走到了天也亮了,母親就開始拔麥子。如今我們這裡還將麥收稱為「拔麥子」。

那時,小麥成熟後,家家都是將麥子連根拔起,捆成一捆,再挑回家打場晾曬。麥秸和麥根用來燒火做飯。建國後成立生產隊,才改為人工鐮刀收割,將麥茬留在地裡,麥秸拉到場院。一直到本世紀初的頭幾年,麥收時還經常可見戴著白頭巾的職業割麥人。而把麥秸粉碎還田,將麥根直接打碎到地裡的聯合收割機全面普及,至今不過十年有餘。母親將麥子捆好,我挑著扁擔,一頭放一個大捆,另一頭挑兩個小捆。「河西崖」的田地土質差,收成低。一畝半地,我只挑了三趟,我家這一年的收成就挑完了。

過了幾年,土改評成分開始了。成分的評定是按照地級分數的高低來劃分。我村的田地大部分在村西。村西口,有一段下坡路,下了坡,這裡就叫做「西門外」。從「西門外」開始,由近及遠,村裡人分別叫做「小河崖」,「二河崖」,「三河崖」和「河西崖」。從東向西,墒情呈現漸次的趨勢。「小河崖」的地級分數最高,屬於40級地。「二河崖」稍次一些,屬於30級地。往西類推「三河崖」是20級地,「河西崖」的地級只有10級。這樣,田地都有了等級分數,再乘以畝數,得到的就是地級分數。

富戶的房子多,也要計算分數。由於我家只有一畝半地,而且是土質最差的「河西崖」地段,我家的地級分數只有20分,所以給我家評的成分是「貧農」。我的大爺因為分家分的土地多,雖然田地不在好地段,但是數量稍多,所以給他評的成分是「中農」。

實際上當初分家的時候基本是平分,而後來的成分卻不一樣,只能說當時還是田地更顯金貴吧。(本文作者:建華)

相關焦點

  •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唐代是膠東半島區劃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登州設立,半島「東登西萊」的格局就此奠定,延續超過千年之久。州一級的大輪廓雖然確定,但與後世相比,當時縣的區劃卻遠沒有定型。這八個縣分別是萊州下轄的掖縣、膠水縣、即墨縣和昌陽縣,以及登州下轄的蓬萊縣、黃縣、文登縣和牟平縣。此時,招遠、棲霞、福山這些名字,還沒有出現在膠東的土地上。根據《新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唐代對於縣也有級別的劃分,在京畿之外的普通縣,分為上、中、中下、下四等。
  • 膠東半島的掖縣和黃縣,當初為何改名為萊州和龍口?
    明清以降,膠東半島的縣級地名一直較為穩定,雖有新設(分榮成於文登,分海陽萊西於萊陽,分乳山於海陽牟平),鮮有更名。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出現兩個比較明顯的改名案例,即:掖縣改名為萊州,黃縣改名為龍口。對此,很多地名學愛好者頗感好奇,這兩個地方為何要改名呢?
  • 農村兩兄弟分家,只有一套老舊平房?現在確權能分到地蓋新房嗎?
    我們這裡有兩兄弟,都沒有結婚,無兒無女,都已經有50多了,戶口已經分家,兄弟兩人算兩戶人,由於為人都非常老實不擅長言談,所以沒有搞到低保和五保,至今兩兄弟還住在破舊的老平房裡面,這次土地確權,宅基地登記,兩兄弟就找上面申請,看能不能搞塊地重新做一棟平房。
  • 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而膠東的光州,年代較為久遠,知者相對不多。 (北魏時期光州示意圖) 膠東半島的光州,治所在掖縣,與後來的萊州相同,因此不少人將光州等同於萊州。
  • 分家了!農村兩兄弟討論分家方案,這三個分家方案,你會選哪個?
    以前只有在電視裡才能看到兄弟姐妹分家的事情,現在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也一天一天都老去了。理論上來講他們應該到了休息享福的年齡了。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父母真的能過上享福的日子嗎?我想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在外面闖下一片天地,有錢了,什麼都好說。可對於默默無聞的人來說都已經到了開始惦記著父母那點家產了。
  • 山東一市,舊稱掖縣,為膠東最早封國,資源豐富,是藏金埋玉之地
    萊州市舊稱掖縣,是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所置。但「掖」一名最早見於《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夏代寒促封子澆建立過國(過城在今過西村東),是當時膠東半島最早的封國。商為萊侯國。
  • 「膠東散文年選」劉玉濤|丁氏大宅門中的最後一個丫鬟
    經過歲月洗禮之後,黯淡了記憶的門窗。當又一次輕扣,忽而想起那年夏天的故事,輕捻時光,掀開了往事。—題記2002年6月的一天上午,姜秀珍老人攜丈夫回龍口老家探親,有幸重回丁家老宅,尋找當年生活的點點滴滴。
  • 兩兄弟分家
    兩兄弟分家時,哥哥欺負兄弟,全部家產都被他霸佔去了。兄弟只分得一點高粱種。 兄弟將這些高粱撒下地後,偏偏又碰到一幫猴子來吃。吃來吃去,眼看被猴子糟踏得不剩多少了。兄弟就想了個辦法,他把高粱嚼細了糊在全身上下,裝作死人,躺在高粱地裡。
  • 農村人年輕時給孩子分家,年老時被分開贍養,分家坑慘了多少老人
    俗話說:「樹大分叉,子大分家」,說起「分家」這個詞,或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農村人來說一定不陌生,有人認為:分家的過程就是父母將財產傳遞給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步驟之一。一般是結婚後的兄弟之間,通過分家的方式各自成立一個新的小家庭。
  • 記憶:《咱們的牛百歲》,一部在榮成拍攝的膠東農村電影
    如今的電影圈內,農村題材的電影可謂鳳毛麟角。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情況卻並非如此。當時,國內有不少導演主攻拍攝農村題材電影,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就是趙煥章。在那段時間,趙煥章執導的《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在上映之後都大受好評,被稱作他的農村三部曲。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膠東半島,農村一派勃勃生機,因此也多次成為電影拍攝地。趙煥章農村三部曲中的兩部——《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都是在膠東農村取景。
  • 掖縣老家名勝尋根行,38萬哈爾濱人的故鄉(未完編輯上傳中)
    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膠東行署北海區。1941年1月,析掖縣南部置掖南行署,1956年3月,復併入掖縣;1988年2月24日,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為省轄縣級市,由煙臺市代管;同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掖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
  • 「苞米塞子松樹婁」,膠東農村小學過冬生爐子的記憶
    此時的城裡已經供暖,農村有的人家可能也生上了爐子。相信很多朋友跟筆者相似,一說到生爐子,就很容易想起小學時的往事。現在膠東農村的小學經過合併重建,硬體設施已經不比城裡差太多。但退回幾十年之前,多數小學都是村辦,不少教室還處在沒有天花板的狀態。上課的時候,經常有學生因為抬頭觀察屋頂的大梁而走神。
  • 故事會:從掖縣水車的故事說起,四樣老貨尋求實物線索
    我不知道原始人是否就地取水、手捧就喝,在我的記憶裡,中國北方或者說山東掖縣(萊州),汲水的方式經歷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井繩打水打我記事起,吃水是要去村莊中間的老井挑水。一口幾百年的老井,井臺和井口石頭磨的鋥亮,一顆幾百年的老槐樹隱天蔽日,一個村莊的老少在這談天論地。
  • 解放前,在掖縣誕生了一家國營企業,九萬斤糧食成就了工業搖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而在解放前夜的1948年,掖縣黨和政府就成立了人民政府的國營企業,一個個工業項目在這裡誕生、孵化、壯大,成為掖縣工業發展的搖籃。這事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掖縣解放的事掖縣是膠東的老革命區,也是最早的解放區。
  • 陽江兩兄弟聚財千萬引來5年分家爭訟
    一對親兄弟經過近20年的艱苦創業,從一無所有的農民搖身變成了資產過千萬的富翁,最後兄弟不和要分家產,卻引發了連場訴訟,自1996年打第一場官司到現在一直打到高級人民法院,歷時5年……兄弟齊心外出創業這對兄弟哥哥叫馮超林,弟弟叫馮超瑞,陽江市人,這兩兄弟還有一個哥哥
  • 青島:膠東人為什麼和其他山東人不一樣
    據《東夷古國興衰》記載,在膠東半島的上古時期,曾經存在一個古老的國家——夷國,也就是殷商甲骨文中所說的"人方"、"夷方"。它是在武王伐紂時期,東遷到此的東夷古國,西周以後,由周王朝作為諸侯國,頒賜給 妘姓,建立夷國,與當時的東萊國並存,是膠東半島比較大的國家,膠東半島主要是萊人和夷人,因此也被稱為"萊夷之地"。據《齊乘·考證》載,夷國的都城,叫壯武城,就在今天青島市即墨區藍村鎮的古城村。
  • 從前農村常見的兄弟分家,這幾年漸漸地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前,有兩個兄弟以上的農村家庭,在兒子結婚後,都會開始分家,獨自生活。而這兩年,農村年輕人分家的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前的農村,兒子大了是一定要分家的。一方面是因為兒子大了後,父母要交出家中的重擔,年輕人該分家擔起家中的擔子了;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父母百年之後,兄弟因沒分家而引發矛盾,這是前人用血的教訓換來的農村傳統。 如今,農村很多幾兄弟的家庭,已經開始不分家了,最少他們也是沒有吃分家飯的。
  • 膠東抗日星火燎原
    原標題:膠東抗日星火燎原 膠東抗日根據地位於山東半島的膠萊河以東地區,三面環海,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 1937年12月,在中共膠東特委領導下,當地抗日人民在文登縣天福山舉行了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第三軍。
  • 農村兄弟雙拼別墅戶型,一家人永遠不分家
    農村兄弟雙拼別墅戶型,一家人永遠不分家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在小的時候總想著快快長大,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沒想到長大之後卻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僅沒有小時候過的開心,反而在生活中處處都充滿煩惱,處處都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 膠東紅色革命歷史資源豐富精彩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膠東特委和掖縣縣委領導發動了天福山、威海、玉皇頂等一系列抗日武裝起義,相繼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和「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近8000多人的抗日隊伍,通過整合,組建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擔負起膠東抗戰的民族重任,為後人留下了牟平雷神廟戰鬥、掖縣郭家店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