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灣首富,我相信每個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郭臺銘。他一手創辦了的富士康,身價百億,富士康在世界各地擁有40多家工廠,員工數量也超過了150多萬人,年收入上千億,這確實是一個真正的超級富豪。但事實上,在郭臺銘之前,臺灣還有另一位企業家在財富和地位上都遠超過了郭臺銘,他就是被譽為「經營之神」的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
早在20世紀80年代,王永慶的財富就超過了300億元,臺塑集團年收入高達250億元,佔中國臺灣經濟總量的5%,他除了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之外,王永慶還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在他的一生做了無數的善舉。2008年,91歲的王永清在一次出差中去世。在葬禮上,連郭臺銘行都向其行三叩首的跪拜大禮,王永慶的地位足以可見。
王永慶祖籍是福建,他們家幾代都是種茶為生,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王永慶的父親也只能靠著茶園的微薄收入來維持家庭的生活,但是當王永慶九歲時,他的父親就病倒了,從那時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的身上。於是15歲時,王永慶就去茶園做雜務,開始進入社會打工。後來,他被送到一家米店當學徒,憑藉自己的努力,王永慶很快就掌握了相關的技能和經驗。
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後,王永慶選擇了開始創業,雖然創業之路並不平坦,但經過重重努力之下,王永慶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經過多年的探索,王永慶將目光投向塑膠行業,1954年,37歲的王永慶創立了福懋塑料公司,也就是臺塑集團的前身。在王永慶的不懈努力下,公司不斷成長,王永慶也憑藉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不斷吸引客戶前來。
到20世紀80年代,王永慶就已經成為臺灣首富。臺塑集團也成為了臺灣企業的「王者」。當時,他的臺塑集團規模龐大,涵蓋了纖維、紡織品、生物技術、教育和醫療等領域,是臺灣各大企業的領頭羊。
王永慶雖然家境富裕,但也很「吝嗇」,可能是由從小於家境貧寒的原因,才造成了富有後也極其節儉,東西經常是用到實在不能用的時候才會換掉。但正是這樣一個「吝嗇」的富豪,向大陸捐了「無數」的善款。
據說王永慶一直想在中國內地大舉投資,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擱淺了。此後,據說王永慶在美國買了15萬畝的土地,並將其贈與中國內地。不過,此事尚未得到證實,也這只是傳言。
最終王永慶也終於突破重重阻礙得以成功,在接下來的30年裡,王永慶在大陸地區投資了數千億。
除了在大陸投資的30家公司外,2008年5月,王永慶還投資17億元建立了我國最大的臺資合作醫院廈門長庚醫院。那時,中國的醫療和經濟水平還不算發達,也有不少人看不起病。王永慶便首次提出了先治療後付費的方式,這種人性化的方法很快就受到了公眾的歡迎和讚揚。
後來,王永慶也將這一模式引入內地醫院,很多醫院都在使用這一模式。此外,王永慶還將臺塑集團的大部分利潤投入到長庚醫院的發展中,使更多的病人受益。毫不誇張地說,王永慶為大陸的工業建設和醫療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如此,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王永慶向災區捐款1億元。此外,王永慶還讓他旗下的長庚醫院團隊,隨時做好支援災區的準備。
同時,王永慶也是第一批到中國內地投資的臺商,王永慶前前後後在中國內地建了許多醫院和工廠。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王永慶多次為內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步入晚年後,王永慶也想做一件大事——在內地建10000所希望小學,王永慶希望讓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都能在溫暖的教室裡讀書。然而,王永慶並沒有看到他願望實現的那一天,在他去世之前,仍然心繫著祖國的發展,並交代自己的子女,要繼續完成剩下的學校的建設。
王永慶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事業的成功成為了商界的教科書,慈善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如今,第一代的實業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無論未來如何,希望我們都不要忘記老一代人的務實精神,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