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娜
在過去的兩年裡,如果你有心,會發現社會上出現了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談論網際網路、金融、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這些新興領域。但另一方面,很多原本從事實體經濟的零售業,卻苦不堪言,難以支撐,更談不上盈利,生存也成了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據有關報導,中國不少企業正在積極進行「大變革」,有的企業還在爭分奪秒地轉型。而這批沒活下來的,現在已經逐漸被市場「淘汰」,或者已經關門,尤其是那些老商場,商鋪也出現了空置,不少網友也直言,新一輪商場「關門潮」即將到來。
每一個事物的衰落,總有一個替罪羊。例如,固定電話的減少是由於行動電話的興起。個人電腦銷量的下降被殘酷地歸因於智慧型手機做了更多的工作。至於學習不好的孩子,人們會認為他們玩的遊戲太多了。簡言之,不找出一個原因,好像某些人就渾身不舒服。近年來,實體店面臨倒閉潮,不少人認為,根本原因是電子商務的興起。誠然,電子商務對線下門店產生了影響,但這只是商場關門的原因之一。那麼,還有什麼原因可能導致商場關門呢?
首先,實體店的大規模蕭條確實有電子商務因素的影響,畢竟電子商務購物已經實質性地顛覆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公眾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商場購物已經被網上購物部分取代。過去,在電子商務出現之前,人們購物時基本上都會去實體店購物,購物已經成為一種購物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購物的興起,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通過網絡購物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尤其是家居用品和日用品、食品、電力的購物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跨區域交易的實施,不僅大大提高了購物的便利性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但是,由於輻射區域和商品種類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租金成本、購買成本和員工人工成本較高,線下零售在價格和商品完整程度上自然難以與網購抗衡,因此難免受到較大衝擊。
其次,大規模關閉實體店確實有租金相對較高的因素。畢竟,在電子商務影響實體店銷售的背景下,高租金成為實體店最大的負擔。
商鋪關門轉讓,不僅是電子商務的影響,還有租金上漲、成本上升等人為因素,而且不僅僅是小店,大商鋪、超市也一樣,僅在2017年上半年,沃爾瑪、瑪莎百貨、家樂福、百盛百貨、伊藤商城、萬家先鋒、北京華聯、太平洋百貨等等所有超市、百貨公司等熟人都躲不開「關店潮」的魔咒。
實體店正面臨著線下同行和網上購物的雙重衝擊。隨著網絡購物的日益普及,實體店受到了強烈的衝擊,而各種外賣的發展也對實體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實體店的租金越來越高,店主的租金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加上水電、物業管理、人工、耗材、機械折舊等費用,運營商的財務壓力會很大。
無論是消費降級還是消費理性,抑制過度消費都會對實體店產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
有人認為中國的消費已經從盲目過度消費轉向理性消費,也有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消費降級時代。無論如何,它都會對實體店產生很大的影響。對於實體店,電子商務一直把低價作為自己的營銷策略,某寶是如此,某東是如此,而某多是以更低的價格顛覆人們的商業模式。
有專家認為,房價限制了一線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也有專家認為,消費價格的理性回歸是人們過度消費後回歸消費理性所致。但無論如何,在嚴格信用卡約束、嚴格消費信貸控制、嚴格消費使用管理、嚴厲打擊失信行為的背景下,公眾的消費欲望和消費行為都會受到抑制,這將對實體店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電子商務帶來的資金壓力衝擊和租金外,理性的消費行為對實體店也有很大的影響。那麼你認為什麼才是壓垮實體店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本文系永益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永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