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呂梁山有了「農秀才」

2020-12-09 百家號
圖為牛顏冰帶領學生在方山縣劉家莊村察

山西省方山縣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貧困縣,但自從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長治綜合試驗站站長、山西農大教授牛顏冰來到這裡後,方山縣的脫貧產業中藥材產業發生了很多變化——旱地機械化黃芪育苗技術示範推廣項目實施至今,300畝黃芪育苗基地建設完畢;引進並改良了黃芪(六行)移栽機播技術,實施了黃芪機械化播種和起苗的技術示範,黃芪產業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隨著方山縣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經營主體帶頭人中藥材培訓班結業,參訓的近千人掌握了旱地機械化黃芪育苗技術、中藥材田間除草技術,很多貧困戶成為了種中藥材的「秀才」,有了本領,也有了脫貧的信心。

近年來,山西農大圍繞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的科技教育需求,以技術推廣與教育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助推了貧困地區的產業升級,還為貧困縣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農秀才」和脫貧致富領頭雁。

改種果樹呂家溝有了果樹修剪隊

老張到來之前,呂家溝沒有果樹,更談不上果樹修剪隊,靠外出給別人修剪果樹掙錢更是天方夜譚。

「老張」不老,他還不到四十歲,是山西農業大學果樹學張鵬飛副教授。晉中市和順縣牛川鄉呂家溝村的老百姓卻認為叫他「老張」是對他的一種尊敬。

2017年,老張來到呂家溝扶貧。當時村裡只有19戶不到40口人,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多年種著傳統作物玉米、土豆,收入少得可憐。來到後,他沿著田間地頭轉,查看土壤條件,觀測一天中的氣溫變化,發現當地的「小氣候」,比較適宜蘋果樹生長。

「蘋果只要管得好,保證三年開花,四年見果,保守估計,比種玉米每畝可穩定增收五六千元,這將是呂家溝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老張對村民說。

在縣「一村一品」特色種植項目的支持下,老張帶領村民種下了50畝蘋果樹,主栽品種「煙富6」,授粉品種嘎拉。從篩選適宜品種、栽植、埋土越冬,到春季放苗、保墒、施肥,每個環節老張都嚴格把關,並全程技術指導,和村民一道邊勞動邊示範邊講解。

「送錢送物是暫時的支持,讓果農掌握技術才是長久的生財之道。在晉南,修剪技術工一天能掙300塊,技術就是錢,把技術學到手,除了可以把自家的果園管好,還能出去靠技術掙錢。」老張和第一書記嶽培榮、村幹部們商議,組建了一支呂家溝果樹修剪隊,由老張任技術顧問,嶽培榮任隊長,吸納那些身體好、學習快的村民學習果樹修剪技術,讓他們儘快成為果樹修剪方面的行家裡手,有機會走出去創收掙錢。

村民喬慶玉對修剪拉枝技術算半個「內行」,平日裡喜歡「擺弄」他家的幾畝核桃樹,「老張」的講課,學習最快的就是他。在老張手把手的指導下,他「擺弄」的手法越來越「高明」,核桃樹掛果比往年更多,畝均增收400多元。他現在逢人就說,「老張」教我的技術真管用,誰學會誰有福。

校市對接一大批貧困戶成了農技能手

呂梁市臨縣是山西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之一。山西農大高培芳教授帶領的團隊,從2017年年底至今年6月,先後10次到臨縣龐家莊、崔家垛村、兔板鎮等地,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建立了70畝棗樹核心示範園,實施了坡地棗園集雨入滲技術,已經引種了3個適宜禽類覓食的林下牧草品種。

在助力臨縣教育扶貧工作中,山西農大的工作組開展了「工匠培養增後勁」行動,組織臨縣紅棗種植大戶、食用菌種植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近200餘人,到學校進行專題培訓,並深入太谷縣的山西大學生「網際網路+農業」創業園,太谷縣範村山地溫室大棚、小白鄉萬畝紅棗示範園、萬畝苗木示範園等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依託臨縣白文職業技術中學,建立了山西農業大學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為臨縣聯合培養緊缺技能型人才。

2017年9月以來,山西農業大學劉群龍教授帶領的項目團隊,從新品種引進、採穗圃和示範園建設、林下種養示範、實用技術培訓等方面實施了「核桃產業新技術推廣示範項目」,為中陽縣確定了「農核1號」「薄殼香」「清香」等主栽品種,還在劉家塔村採取大樹高位嫁接方式,建設了30畝優良品種採穗圃;教會了暖泉鎮貧困戶如何林下養雞;在金鑼、下棗林等四個鄉鎮和中陽縣職業中學,對中陽縣主要核桃生產大戶開展了系列室內和室外核桃管理技術綜合培訓,一批貧困群眾成為了有一技之長的核桃種植能手。

在石樓縣,山西農業大學姜玉所教授帶領項目團隊,實施了「蜂產業技術推廣示範項目」,對230餘戶蜂農進行了養蜂技術培訓。今年4月,全縣20戶精準扶貧戶每戶發放8脾以上健康無病的蜂群5群及全套蜂機具,走上了養蜂脫貧路。

立足山西農大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圍繞呂梁特色農業發展需求,強化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和人才培養為重點的校市合作為呂梁的脫貧攻堅注入了人才活力。

田間分校培養出帶不走的人才

山西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帶領山西農業大學小麥旱作栽培山西省重點創新團隊,整合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專項、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綜合開發項目、山西省科技示範推廣項目等國家級省級項目,在聞喜、垣曲、平陸等貧困縣建立試驗示範基地,與翔垣暢農機專業合作社、金牛農機有限公司等緊密結合,通過技術培訓、田間示範、現場觀摩等方式把休閒期蓄水保墒技術、小麥優質高產綜合技術、規範化播種技術、探墒溝播技術、病蟲草害防控技術等按時段手把手教給了貧困戶等麥農,將「七分種三分管」「七分在農機三分在農戶」的小麥生產技術理念灌輸給農機手,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旱地小麥產量每年增加20%-30%,提高了貧困戶的收入。同時,提高旱作土壤有機質含量及蓄保能力,打牢有機旱作生產基礎。

「可以這麼說,一個幫扶的脫貧項目就是一個田間分校。項目實施過程就是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的過程。」山西農大農學院院長高志強說。在晉南麥區貧困縣聞喜縣,麥農稱呼高志強為我們高老師。

在三晉大地的各個貧困縣,山西農大以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載體,在助推貧困地區產業升級的同時,為當地培訓、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讓很多貧困戶有了脫貧增收的本領。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共派出200餘名科技人員、50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到貧困縣區開展技術指導,累計推廣各類新品種、新技術193項。

在晉北繁峙、五臺、廣靈等縣,山西農大示範推廣「穀子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1萬餘畝,實現了人工不間苗、不鋤草、不鋤地、不割谷;在汾西、和順、昔陽、武鄉、岢嵐等貧困縣示範推廣雙孢菇高產栽培技術,栽培面積達到150多萬平方米,實現產值8000多萬元;在陽高、天鎮、繁峙、和順、鄉寧、陵川等貧困縣推廣「晉汾白豬」,生產優質商品豬50萬頭以上,每頭商品豬增收150元以上,這一過程中,一批缺技術的貧困人口成長為了「土專家」「農秀才」,甚至成為脫貧致富領頭雁。

相關焦點

  • 山西柳林:黃河沿岸「棗」致富 呂梁山上說豐年
    新華社太原10月9日電 題:山西柳林:黃河沿岸「棗」致富 呂梁山上說豐年  新華社記者 張磊  金秋十月,山西省柳林縣黃河沿岸的呂梁山上,漫山遍野的棗林掛滿了紅瑪瑙似的木棗。63歲的退休工人衛保章在棗樹下揮毫潑墨,寫下了「春華秋實」「國泰民安」的書法作品。
  • 被改寫的人生:山西萬名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就業
    馮帥 攝中新網太原12月26日電 題:被改寫的人生:山西萬名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就業作者 範麗芳「去年哭,是感覺生活絕望,現在哭除了有點想女兒,更重要的是開心,日子有了奔頭。」來自山西呂梁貧困山區的許連紅曾因丈夫生病、兒女上學,家境窘迫。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精神 紅蓮網走進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
    7月13日,為踐行「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經本網呂梁辦事處申請,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同意,本網總經理彭飛攜呂梁辦事處走進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瞻仰革命烈士遺物。上午,本網一行抵達了《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館長高宇鋒同志熱情接待。
  • 呂梁山裡的護工故事 - -山西日報數字報
    眼下,「呂梁山護工」的名頭越叫越響,呂梁山的護工們越走越遠,護工的奮鬥故事越講越精彩。同時,將山西醫科大學汾陽醫學院等11所院校定為「呂梁山護工」定點培訓學校,加大對教學設備的投入和完善,開設精品班、訂單班、快慢班,將法律法規、國學、微電影、禮儀、普通話、康復理療、急救等都設定為「呂梁山護工」的專門課程。  在呂梁,各級培訓學校的課堂上,老師講得細緻、學員學得認真,上萬的呂梁人在這裡掌握技能成為護工。  來自柳林的馬金蓮,因家庭貧困,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
  • ——呂梁山、太行山扶貧開發紀實
    新華社太原12月21日電(記者王飛航、呂夢琦)「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呂梁。」記者近日在兩大連片貧困區採訪發現,當地一些貧困縣依託地方特色發展產業,有效破解產業扶貧精準「落地」難題,同時,通過統籌整合領導幹部包村增收和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兩支力量,開創了「精準扶貧」新局面,奮起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 呂梁山護工的品牌之路
    該市相繼出臺了《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實施辦法(試行)》《進一步打響「呂梁山護工」品牌促進轉移就業扶貧的意見》《呂梁山護工就業補貼辦法》《呂梁山護工技能培訓提升工程行動計劃》等多個綱領性文件,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18周歲-52周歲有就業意願的勞動力進行培訓;整合各類培訓就業資金,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資金達到
  • 山西呂梁山磧口古鎮,一個鮮有人知、未經商業化的北方巨鎮
    山西--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悠五千年燦爛中國史,還看山西。東依太行山,西依呂梁山,西南黃河流過,北部有長城作為天然屏障,古乃易守難攻之地。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座古鎮就是位於呂梁山的磧口古鎮。古鎮歷史底蘊深厚,大部分地方都還是原汁原味,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未經開發。
  • 太行山呂梁山綠了,鄉親們富了
    黃土高原綠肥黃瘦,太行山、呂梁山花果滿坡。        三北工程實施40年,山西省三北工程區不光讓荒山禿嶺變得鬱鬱蔥蔥,還摘掉了這一地區的窮帽子。        為改善生態環境,摘掉「老少邊」貧困山區的窮帽子,山西將三北工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自1986年起,省委、省政府歷屆主要領導先後在三北地區興辦造林綠化點,全省有17位地市級主要領導和80餘位縣委書記、縣長辦起了三北工程示範點,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參與工程建設。
  • 「呂梁山護工」哪裡好?市長說了這三處!
    呂梁山護工太原推介交流大會現場。新華網 發 (馮帥 攝)  新華網太原5月17日電(王亮)「呂梁山護工」作為助推老區呂梁脫貧攻堅連戰連勝的三大品牌之一,日益成為一張享譽山西、叫響全國的品牌。在5月17日舉行的「呂梁山護工太原推介交流大會」上,呂梁市市長王立偉向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太原等地家政、醫療、養老公司負責人,以及媒體記者們,總結了呂梁山護工的「三個優勢」。  ——「呂梁山護工」勤勞樸實。
  • 呂梁山上,春色最濃在田間
    桃紅李白春和景明似乎只向雲朵借過幾場雨大地便悄然披了新裝瞭壟上溝壑賞阡陌縱橫褪去薄寒的呂梁山逐漸變得綠意盎然、滿目靈秀徜徉鄉垠四野一片片土地正翻出新泥整地、搭棚、上肥、覆膜、撒種……春之畫卷在田間徐徐展開文水縣西宜亭村的田間地頭裡,農民正搶抓農時,進行春耕作業。
  • 「呂梁山護工」曬幸福 - 山西經濟日報數字報
    7月11日,第17批1197名帶著專業水準和專業技能「印記」的「呂梁山護工」 ,又在市領導深情囑託歡送下,走出大山,登上奮鬥的列車,開啟嶄新的人生。實踐案例,凸顯引領效應  柳林縣馬金蓮,一位普通農村婦女,通過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不僅自己脫了貧,還成長為一名擁有自己家政公司的創業者,帶動400多名親戚朋友加入呂梁山護工隊伍,被譽為呂梁山護工第一批學員中就業脫貧的領路人
  • 呂梁山太行山扶貧開發紀實:群眾「點菜」興產業
    「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呂梁。」記者近日在兩大連片貧困區採訪發現,當地一些貧困縣依託地方特色發展產業,有效破解產業扶貧精準「落地」難題,同時,通過統籌整合領導幹部包村增收和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兩支力量,開創了「精準扶貧」新局面,奮起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 我市舉行首批赴日呂梁山護工歡送座談會
    呂梁山護工赴日就業合作機構青島朝日國際集團董事長馬風強、天巳集團山西項目經理于慧敏參加會議。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脫貧攻堅戰中,精心打造了「誠信、勤勞、專業」的呂梁山護工品牌,全市已累計培訓33期6.1萬人、就業3.3萬人。去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呂梁山護工赴日就業工作,近日首批5名呂梁山護工將赴日就業。
  • 「才聚文水」中國音協會員作曲家張凱耀譜曲《呂梁山護工》
    應呂梁市委市政府邀請,總政著名詞作家李幼容,中國音協會員作曲家張凱耀,為呂梁市創作了歌曲《呂梁,呂梁,令人嚮往的地方》《呂梁山護工》之歌(中國《歌曲》出版)。同時,張凱耀老師為呂梁市委李正印書記詩《令人嚮往的地方》譜了曲。
  • 「呂梁山護工」叫響行業品牌
    「呂梁山護工」叫響行業品牌 2018-06-24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消除貧困的歷史記憶——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太原6月20日電 題:消除貧困的歷史記憶——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包括山西、陝西毗鄰的20個縣,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貧困山區,這裡十年九旱、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 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50多萬名群眾搬出大山
    新華社太原6月20日電題:消除貧困的歷史記憶——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包括山西、陝西毗鄰的20個縣,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貧困山區,這裡十年九旱、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 「中國夢·實踐者」呂梁山隧道「打冰人」
    1月23日,太原鐵路局南工務段呂梁橋隧車間的隊員們冒著零下十幾度的氣溫在呂梁山隧道進行除冰作業。中國日報孫瑞生攝時下,隨著農曆春節的臨近,各地返鄉過年的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紛紛加入「春運」大軍。而在山西省呂梁市,有這麼一群人,依然奮戰在鐵路沿線,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他們就是太原鐵路局南工務段呂梁橋隧車間的「破冰隊」。
  • 烽火呂梁山
    從此,英雄的呂梁山同呂梁英雄們一起聲名遠揚。紅軍東徵的主戰場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為鞏固陝甘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以發展求鞏固」的策略,決定向東「主要做山西的文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舉行擴大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作出渡河東徵的戰略決策。
  • 呂梁山上的「彩虹」
    西臨黃河的石樓縣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困中之困」,工業基礎近乎為零,呂梁山上成片的棗樹也難給百姓帶來穩定收入,尤其是近年品種老化、市場下行,紅棗賣價還趕不上人工成本。前山鄉的鄉親們說,是劉彩紅這個「瘋女人」讓荒山長出了希望。劉彩紅本是逃離大山的「成功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