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七月十五定旱澇」,是對是錯?旱年和澇年能預測嗎?

2020-12-19 農民的小幫手

在民間,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祭祖的日子,不過,關於這天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七月十五定旱澇」,這句話在農業領域出現頻率較高,同時在茶餘飯後也會討論。

有朋友會問, 「七月十五定旱澇」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過了七月十五之後,今年是乾旱的年份還是澇害的年份已經確定,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在今年剛開始的時候,就有很多文章預測今年的是乾旱年還是澇害年,當時不少人也是根據往年的經驗或者是一些民間俗語來判斷,而到了七月十五,是旱是澇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確定。

為什麼說「七月十五定旱澇」?

今日陰曆是七月十五,陽曆是9月2日,進入9月份後,梅雨季節已經過去,大部分區域降雨逐漸減少,大家還記得6-8月份期間,全國各地降雨較多,尤其是南方區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澇害,一些多年未開閘的大壩,也選擇開閘洩洪,而北方的不少區域,相比前幾年來說,降雨也較多。

9月之後,降雨形成的條件減弱,今年剩餘的時間基本上很難再出現連續的暴雨天氣,即使有降雨,雨量不會太大,持續時間也不會太久,所以,很難形成澇害。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進入9月份以後,溫度逐漸下降,除了南方的一些城市外,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的區域,非常炎熱的天氣逐漸減少,甚至今年已不會再出現,沒有高溫的情況下,今年剩餘的時間,想出現乾旱的情況比較難。

舉個例子,以豫東區域來說,上半年降雨較少,尤其是3-6月份期間,有效降雨不是很多,田間的小麥以及其他的農作物,因乾旱影響了部分的生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而進入7月份以後,尤其是7-8月這兩個月,降雨較多,田間的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澇害,或者田間的土壤長時間溼度較大,至於對於產量的影響,還需要等到9月底收穫時確定。

「七月十五定旱澇」是真是假?

按照往年的時間來分析,進入9月份後,乾旱和澇害發生比較困難,因此,「七月十五定旱澇」這句話,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說正確,原因有二,其一,在實際過程中,並沒有乾旱年和澇害年的說法,這只不過是以前的一種說辭而已,其二,有很多特殊的區域,雖然進入9月份,但是南方的區域依舊還很炎熱,還不包括三亞的天氣,而北方的一些區域,在8月份已開始降溫,另外,根據天氣預報預測,9月份期間,華北南部、西北等地區的降雨,可能較常年同期偏多,也不太符合這種說法。

綜上所述,「七月十五定旱澇」的說法,沒有對與錯之分,大家可借鑑參考,也可一笑而過,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今日你們那裡什麼天氣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豐收」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進入農曆七月份了,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十五了。這是一個在農村裡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的地方叫它「中元節」,也有的地方叫它「鬼節」,而農夫的老家這邊叫它「七月半」。關於農曆七月十五,在北方地區還流傳著「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豐收」的說法,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您認為有道理沒有?
  • 農諺「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是啥意思?如何理解呢?
    摘要:七月半已過,農諺「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如何理解?文/農夫也瘋狂農曆七月十五,在民間也叫「七月半」、「鬼節」,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叫它「中元節」。在農村有些老人就念叨著這樣一句農諺:「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農諺都是有地域性的,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這句農諺主要是在北方地區流傳,尤其是在東北地區,很多的老農民對其是深信不疑的,原因是其有一定道理的,並且「兌現率」相當高。畢竟農諺都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歷代農民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的經驗之談。
  • 農村俗語:「八月起雷,遍地是賊」,是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農村俗語:「八月起雷,遍地是賊」,是啥意思?俗語,象徵著農村的文化,不管是新創造的,還是歷史流傳下來的,只要一聽,便能夠覺得眼前一亮。
  • 冷暖旱澇早知道,農村俗語:「十月初一晴,單衣迎隆冬」
    2020年,農村流傳著「二龍治水」的俗語,龍少多雨,而事實也果真如此,上半年的雨水非常充沛。在煙臺地區,三天兩頭一降雨,讓今年成為少有的風調雨順年。降雨使得農作物獲得空前豐收,當然除了幾場惱人的冰雹之外。
  • 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是關口」,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他們不了解農村,不懂農事!正午時分也是最熱的時候,這時除草更能有效的防止其「死灰復燃」!在農村生活,對於村裡的長輩來說,都是種田的好手,也能說出一些與農事有關的俗語,比如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其實,在農村俗語不僅包含農事,也有很多富有哲理,以下的三則俗語,您知道是什麼含義嗎?
  • 立冬雨一冬雨,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這天的天氣能預測今冬冷暖旱澇
    在農村有許多關於立冬的俗語老話,講述立冬這天的天氣對農村老百姓非常重要,因為立冬的天氣能預測今年冬天是冷是暖,是旱是澇。那麼關於立冬的俗語老話有哪些呢?大妞總結了一下,比如「立冬有雨一冬寒,立冬無雨一冬暖」,「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等等,這些俗語說法不同,但是所要講述的意思都差不多。
  • 農村俗語:六月初一動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今年夏天是澇是旱?
    廣大農民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三農新世界,好久未更新啦,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兩句農村農諺俗語,一起來看看吧!自打開春以來,這田裡的莊稼就著實沒有得到幾場透雨的滋潤,眼看著玉米葉子都一天一天幹的打起了捲兒,不少人都對此感到憂心忡忡,擔心今年夏天的旱情仍舊會持續,畢竟,咱莊稼人一年的收入可全靠這地裡的糧食啊!
  • 農村俗語:「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老農預測來年天氣,準嗎
    農村俗語:「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老農預測來年天氣,準嗎老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做人做事要懂得未雨綢繆。對於預測天氣,古人儘管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但他們卻可以通過世代相傳的經驗和智慧進行天氣預測。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節水」,說的是什麼意思?
    所以說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了。其實像這樣,有關於氣候等的俗語,在農村非常的常見,我們的老一輩也留下了很多像這樣神奇的俗語和諺語,或者是一些老話,也許在我們現在看來,這樣的俗語和諺語,的參考價值已經很小了,因為我們有更高的科技手段,可以進行更準確的天氣判斷,氣象判斷等。
  • 農村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百歲老農民:別把意思理解錯了
    比如農村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看到了好多文章,寫的根本不是這個俗語的本意。一位百歲老農民提醒我們:農村俗語雖然很好,別把意思理解錯了,會鬧出笑話來的。農村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看了很多文章都是說,寧可讓狗咬一口,也不願意讓鵝去啄。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確實是這個意思。
  • 看看指紋,就能預測貧富?農村關於鬥和簸箕的說法有道理嗎
    就因為指紋獨一無二的特性,有人發明了看看指紋,就能預測貧富的方法。因為這種預測方法簡單,各自看一下手上鬥和簸箕的數量就能知道自己以後的貧富,所以很快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再後續的發展中也出現了各種預測的農村俗語。
  • 立冬將至,老農說「立冬陰,一冬溫」,科學預測今年是暖冬嗎?
    說起來農村關於節氣,老話可傳下來了很多的俗語。就最近的天氣變化村裡人就開始預測今年冬天的冷暖了。在農村,流傳著很多關於立冬的俗語,村裡人認為根據立冬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能預測今冬的冷暖,有句俗語就說「立冬晴,一冬凌」,意思就是如果這一天出現晴天,那麼今年冬天會比較冷;「立冬陰,一冬溫」,意思是如果立冬這一天是陰天的話,那麼這個冬天會比較暖;「立冬雨,防爛冬」,意思就是如果立冬有降雨的話,那麼今年冬天會多雨雪,對收成好;「立冬無雨,防旱冬
  • 農村俗語: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意思就是說,八月十五看看天氣變化,就能預測來年的旱澇情況。那麼八月十五應該怎麼看天呢?這樣做有道理嗎?  「八月十五老沾天,麥子出在泥巴田」的意思就是說,八月十五這一天如果天陰下雨,就意味著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都會有雨。眼下正值秋播時節,一段時間的陰雨天影響秋播肯定在所難免,所以就出現了小麥出在泥巴田的說法。  所以,這句話就在告訴人們,八月十五這天如果下雨,我們就要做好排水防澇的準備,防止因為長期陰雨天影響了秋播莊稼的播種和生長。
  • 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兩樹夾屋,定喪骨肉」,說的什麼意思?
    就拿我曾經在農村地區居住的那段時間裡,從農村老人口裡聽到的那句俗語,兩樹夾屋,定喪骨肉為例子, 它就是一句告誡人們風水禁忌的俗語,並從風水格局出發,講究在房屋種植樹木的時候,要講究數量,數量是有吉和兇兩種意義的,不可以在房屋的兩側都種上樹。
  • 俗語「立秋無雨是空秋」,下半句才是精華,能預測莊稼的收成?
    文/豬友巴巴俗語「立秋無雨是空秋」,下半句才是精華,能預測莊稼的收成!在農村,立秋節氣也是農業生產中,甚為重要的「時令」,在農村流傳著「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俗語,以下這句俗語,與「立秋」有關,上半句「立秋無雨是空秋」,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能預測莊稼的收成?
  • 農村俗語「十七八的力不全,二十七八正當年」,說的有道理嗎?
    前言:農村俗語「十七八的力不全,二十七八正當年」,說的有道理嗎?農村裡的俗語有千千萬,其中有寓意深刻的,有詼諧搞笑的,當然也不乏一些封建迷信的。只有你足夠見多識廣的時候,你才能分辨出農村的哪些俗語是沒有「營養」的,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 農村俗語:「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說得準嗎?
    農村俗語:「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說得準嗎?農村即使在發展就基礎條件來說,和城裡相比差距還是有的,農村人思想更加願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不像城裡人流行所謂的超前。在城市生活能感覺到教育條件很完善,在農村更多的傳承源於智慧,俗語就是智慧的一種。在農村俗語蘊含著特殊的文化,它通過文字為載體,更通過口口相傳傳承。農民朋友經常說到的俗語不僅是經驗還是智慧的總結,因為俗語簡單好記,農民朋友在教育小孩的時候經常使用。我們來看一句農村俗語:「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到底有什麼意思。
  • 農村的14個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你都知道嗎
    在農村,忙碌了一天以後,在晚上,人們喜歡聚在門前嘮一嘮,聽著大家講的一些俗語,那一天疲憊的身軀也瞬間解乏很多。那時候,孩子們最喜歡聽的也就是農村老人所說的諺語了,農村的14個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你都知道嗎?一起看一看吧。1.農村俗語:「寸的麥子不害怕水,尺的麥子害怕水」,這句俗語說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為啥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為啥呢?老話在理嗎現如今的農村跟過去相比,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道路已經暢通,房屋林立的也有了規劃,看上去比較過去,真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屋除了結構建造,主要的一方面還有就是朝向和坐落方位,按照民間的說法」一命二運三風水「,命運雖然不能更改,但風水卻不能落下。風水能夠關乎到家庭的運勢,以及人丁的興旺,所以對於宅基地的坐落方位是尤為關鍵的。農村有句俗語叫做:「門前墳房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說的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