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祭祖的日子,不過,關於這天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七月十五定旱澇」,這句話在農業領域出現頻率較高,同時在茶餘飯後也會討論。
有朋友會問, 「七月十五定旱澇」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過了七月十五之後,今年是乾旱的年份還是澇害的年份已經確定,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在今年剛開始的時候,就有很多文章預測今年的是乾旱年還是澇害年,當時不少人也是根據往年的經驗或者是一些民間俗語來判斷,而到了七月十五,是旱是澇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確定。
為什麼說「七月十五定旱澇」?
今日陰曆是七月十五,陽曆是9月2日,進入9月份後,梅雨季節已經過去,大部分區域降雨逐漸減少,大家還記得6-8月份期間,全國各地降雨較多,尤其是南方區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澇害,一些多年未開閘的大壩,也選擇開閘洩洪,而北方的不少區域,相比前幾年來說,降雨也較多。
9月之後,降雨形成的條件減弱,今年剩餘的時間基本上很難再出現連續的暴雨天氣,即使有降雨,雨量不會太大,持續時間也不會太久,所以,很難形成澇害。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進入9月份以後,溫度逐漸下降,除了南方的一些城市外,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的區域,非常炎熱的天氣逐漸減少,甚至今年已不會再出現,沒有高溫的情況下,今年剩餘的時間,想出現乾旱的情況比較難。
舉個例子,以豫東區域來說,上半年降雨較少,尤其是3-6月份期間,有效降雨不是很多,田間的小麥以及其他的農作物,因乾旱影響了部分的生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而進入7月份以後,尤其是7-8月這兩個月,降雨較多,田間的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澇害,或者田間的土壤長時間溼度較大,至於對於產量的影響,還需要等到9月底收穫時確定。
「七月十五定旱澇」是真是假?
按照往年的時間來分析,進入9月份後,乾旱和澇害發生比較困難,因此,「七月十五定旱澇」這句話,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說正確,原因有二,其一,在實際過程中,並沒有乾旱年和澇害年的說法,這只不過是以前的一種說辭而已,其二,有很多特殊的區域,雖然進入9月份,但是南方的區域依舊還很炎熱,還不包括三亞的天氣,而北方的一些區域,在8月份已開始降溫,另外,根據天氣預報預測,9月份期間,華北南部、西北等地區的降雨,可能較常年同期偏多,也不太符合這種說法。
綜上所述,「七月十五定旱澇」的說法,沒有對與錯之分,大家可借鑑參考,也可一笑而過,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今日你們那裡什麼天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