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半已過,農諺「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如何理解?
文/農夫也瘋狂
農曆七月十五,在民間也叫「七月半」、「鬼節」,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叫它「中元節」。在它前面還有「上元節」,即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後面則有「下元節」,是在農曆十月十五日。今年的中元節是8月15日,如今已經過去有幾天了,這也意味著距離下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不遠了。在農村有些老人就念叨著這樣一句農諺:「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
農諺都是有地域性的,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這句農諺主要是在北方地區流傳,尤其是在東北地區,很多的老農民對其是深信不疑的,原因是其有一定道理的,並且「兌現率」相當高。畢竟農諺都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歷代農民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的經驗之談。而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到了農曆七月十五這個期間,後面是澇還是旱,基本已經有分曉了。到了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糧食是豐收還是歉收,也已經成定局了。那為何這樣說呢?有道理嗎?
其實,天氣看似變化莫測,但也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而在北方地區每年雨水也是比較集中的,一般是在頭伏和二伏初這個期間。也就是在農曆六月末到七月初這段時間。如果在這個期間沒有大範圍的降雨,那麼後期就基本不會發生澇災了。也就是說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個期間,後期就不會有大雨了。像今年在大部分北方地區也是如此的,在前期的時候一直以高溫、乾旱的天氣為主,但是到了農曆七月份中旬的時候,因為颱風利奇馬的影響,不少北方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降雨,這樣對於旱情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但是說來也奇怪,降雨也就持續了幾天,在農曆七月十五前夕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全部都「偃旗息鼓」了。
再來看看後半句「八月十五定豐收」,到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季了,這個時候在公曆已經進入中月份了,北方地區也差不多是秋季了。大部分北方地區在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的一個月裡,在立秋以後雨水少了,並且早晚的溫差也大了,白天可能還有點熱,但是中午和晚上就已經很清涼了。而這也正是水稻、高粱、玉米等秋收作物的成熟期。
這段時間早晚溫差大,對於秋收作物的成熟是非常有利的。像高粱這個時期正是剛出了穗,需要充足的陽光曬紅米。而玉米在這個期間也正是渡漿時期。而水稻也正是灌漿壓綣時期,玉米的籽粒才飽滿,對於這些農作物,只有不旱不澇,陽光充足的天氣,才能讓其籽粒變得更加飽滿。一旦過了農曆八月十五了,秋收作物就馬上要開始收穫了,此時就算是作物長得不好,也無計可施了,因此就有了「八月十五定豐收」。
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並且種植技術也比較落後,農作物的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是受天氣的影,風調雨順的天氣才能豐收,不然對糧食的產量真的影響很大。而古人所總結的這些農諺,就為農民農事勞動提供了參考。在今天雖然講究科學種田了,並且種植技術也要更先進了,但是老黃曆也是要看得,許多的民諺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你認為農諺「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還有道理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