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是一個濃縮了的香港,若要以半天的時間丶散步的距離,從人文歷史,飲食小吃多方位角度一窺這座城巿,漫步中環是一個絕佳起點,無需單反,拿著手機,走走拍拍,真實的香港就在你的眼中。
上圖是1920年的中環,若不說以為這裡是倫敦。
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今日的香港會所丶皇后像廣場丶前立法會大樓等,也是當時的填海工程所建成的,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
從中環地鐵站的D2出口出來,你會看到很多個鐵皮屋子,這是中環最草根的小店,旁邊就是一棟棟甲級商業大樓,你會看到西裝革履的老闆在這裡配鑰匙,在這裡擦鞋,大家相互融和在這裡,互相不打擾但又唇齒相依的存在著。
中環的老街,推車的老人,路邊的老攤,構成香港老故事。(這裡是吃貨的天堂,這裡不多介紹,可以登入新浪微博@香港自由行加加,在搜尋一欄打入:士丹利街)
1841年,香港政府在香港島建造第一條大馬路全長6.4公裡,也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因此馬路的名字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命名,中文原本應叫做「女王大道」,但華人翻譯不知道女王,以為就是女皇帝,所以就叫做「皇后大道」,這個「後」是君王之意,雖然香港政府到1890年才澄清錯處,中文名字就保留至今,並且有了皇后大道東西中三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