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籍磊:我國貨幣深化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深化度也較高。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全球貨幣深化度為126%,我國貨幣深化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與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深化度低於長期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的日本,高於英國和美國的貨幣深化水平(如圖二);同時,我國貨幣深化度也顯著高於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等金磚國家(如圖三)。
-
我對印度種姓制度理解,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階層劃分
印度的種姓制度,說白了就是統治階級對社會的一個階層劃分,便於管理。在當時的時代肯定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社會階層的劃分,一定有外來勢力的進入(這裡我不用侵略)。而且外來勢力佔了上風。我主要講種姓制度的本質-社會階層劃分。
-
人民日報:社會和諧穩定不等於階層固化
文章稱,我國的社會流動既包括不同地域之間的橫向流動,也包括職業、收入方面的縱向流動。文章指出,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教育事業發展、市場機制逐步健全,我國社會保持了較高的流動性,並不存在階層固化問題。 以下為人民日報全文: 最近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越穩定,階層固化越明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實現了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正確認識「新社會階層」的特徵
因此,新社會階層首先是一個政治性概念,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性概念,而是具有更為豐富的社會內涵。 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首次使用了「新的社會階層」的提法,以此概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不同於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新的社會群體。這一思想在黨的十六大上得到闡述,確認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
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
為什麼劃分社會階層 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專家陸學藝告訴記者,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設立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每隔5年或10年作一次社會階層的調查分析,因為社會階層結構是基本國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進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
-
聚焦四中全會|社會階層結構改善與社會流動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使我國社會結構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流動呈現出新的時代特質。如何讓新社會階層發揮優勢,創造更多價值,推動整個社會治理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是新時代發展留給我們的重要命題。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
我國特大城市新社會階層調查
本文採用廣義的「新社會階層」的界定(中共中央統戰部發布的《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指出新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對其階層群體的規模及基本特徵、家庭經濟狀況、就業狀況與社會保障、生活品位與休閒方式、主觀階層認同、社會政治參與以及社會態度和價值觀念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從而對北京、上海及廣州三地的「新社會階層」群體的生存現狀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
社科院歷時三年給中國社會劃出十大階層
為什麼劃分社會階層 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專家陸學藝告訴記者,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設立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每隔5年或10年作一次社會階層的調查分析,因為社會階層結構是基本國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進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
-
社科院:中國社會的十大階層
我們的調查表明,對於專家的這一社會分層結論,超過一半(56%)的公眾表示認同,只有16%的人對這一研究結論持質疑態度。 從學術角度來講,社會資源佔有的多少是劃分社會階層的一項重要指標。那麼,在公眾看來,社會資源的分布與社會階層的高低是否同樣存在相關關係呢?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階層分化與公平正義社會利益格局的構建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特點是完全公有制的,農業方面以集體經濟的人民公社和生產隊為主,再加上2093個全民所有制國營農場,私有經濟在農村幾乎是不存在的。一般情況下,經濟學領域用經濟收入、日常消費開支和家庭耐用品擁有情況三個指標調查分析社會階層之間的經濟分層。經過調查發現,由於現實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機制中存在非市場化的不合理因素,事實上擁有政治資源和行業壟斷資源的那部分群體收入很高,真正靠誠實勞動、靠後天努力的人並沒有富裕起來,農業勞動者階層和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的收入最低。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關聯。
-
新社會階層的四大特徵
原標題:新社會階層的四大特徵 新的社會階層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遷而產生的。新的社會階層所包含的具體人群類別還在演變和沉澱的過程之中。2015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 (試行) 》正式將「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為統戰工作12個方面的對象之一。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首先,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但卻形成了新的官僚階層,社會仍然存在階層結構,但階層差異較小,經濟不平等程度很低。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主要體現為以政治分層為主導,政治分層決定了經濟分層,政治不平等程度顯著高於經濟不平等程度。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在媒體報導中,《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關於「階層固化趨勢加劇,一代窮世代窮」,[8]「一些貧者從暫時貧困走向跨代貧窮」,[9]「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10]的報導讓這一話題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在學術界,研究者對「階層固化」展開探討,一個基本共識是,在1978年以後的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流動趨於開放並釋放出巨大的活力,推動著經濟社會轉型與發展。
-
美國社會分為9個階層,美國人階級矛盾,背後的邏輯
今年10月12日,微博上某知名娛樂的博主發布了一條關於「上海名媛群」的微博,該博主在微博裡寫道:自己花了半個月潛伏在上海某名媛群裡,通過群裡的聊天內容,發現所謂的一些名媛,她們的下午茶,包包,酒店都是通過拼單實現的。這條微博發布之後,「名媛拼團」火爆了整個網絡。你可能會問,這與《格調》這本書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名媛為何拼團」的答案。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出現了幾個深刻變化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出現了幾個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方面發生兩個重大轉變:一是從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從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
-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吸納研究
原標題:侯東德 薄萍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吸納研究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重要時期產生的社會群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在實現政治穩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