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磊:我國貨幣深化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貨幣深化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

  「貨幣深化陷阱」現象值得高度關注

  近年來,我國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持續高於經濟增長速度,貨幣發行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剪刀差效應」,貨幣深化度(通常而言,M2/GDP代表了一個經濟體的金融參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程度,即貨幣深化度)持續增長。1996年貨幣深化度超過100%;2002年貨幣深化度超過150%;2012年廣義貨幣M2達到97.4萬億元,發行規模全球第一,貨幣深化度超過180%(如圖一)。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深化度也較高。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全球貨幣深化度為126%,我國貨幣深化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與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深化度低於長期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的日本,高於英國和美國的貨幣深化水平(如圖二);同時,我國貨幣深化度也顯著高於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等金磚國家(如圖三)。

  保持合理的貨幣深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貨幣深化過度可能產生「貨幣深化陷阱」,不僅會降低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更容易引發社會階層分化擴大化等社會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貨幣深化水平的提高,社會階層之間的貧富差異也逐漸擴大,基尼係數(基尼係數是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其值在0和1之間,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基尼係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異的核心指標。依循慣例,本文選擇基尼係數作為衡量社會階層分化的代表性指標)從1996年的0.357上升到2012年的0.474,超過了社會階層分化的警戒線水平。我國的貨幣深化和社會分化的變化趨勢表現出了很強的相關性(如圖四)。

  貨幣深化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機制

  在我國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濟資源對社會階層地位的影響更加突出。有學者指出,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呈現出市場與行政權力同步擴張的趨勢,物質財富並沒有均衡地配置到不同社會群體之中,社會弱勢群體難以公平的分享物質財富增長的機會。不同階層的社會群體獲得貨幣資源的能力和機會存在差異,弱勢群體難以獲得必要的貨幣資源,進而擴大了社會階層分化。這也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重要的結構性挑戰:一是社會階層分化意味著弱勢群體難以獲得足夠的消費能力,影響擴大社會內需水平,不利於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模式,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二是社會階層分化還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公正性,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貨幣深化會擴大社會階層分化,意味著貨幣資源未能均衡地配置到社會各群體之中,在貨幣深化的過程中貨幣流動和分配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具體表現為四個不均衡:一是普惠金融體系不完善,社會信用結構不均衡。社會地位較高的群體享有更高的社會信用,更容易獲取金融資源,並強化其經濟地位;而社會弱勢群體則缺乏足夠的社會信用,更難以公平的享有獲得金融資源的機會。二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均衡,財政性收入增長過快。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從1995年10.27%上升到2012年的22.57%,財政性收入增長過快,易引發「擠佔效應」,擁有較多行政資源和組織資源的社會群體更容易獲得貨幣深化帶來經濟收益。三是城鄉發展分化,城鄉居民收入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比從1996年的2.51倍上升到2012年的3.1倍,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機會、更強的能力分享貨幣深化帶來的經濟增長紅利。四是居民財產狀況存在差異,財產性收入不均衡。貨幣深化引發資產價格上漲,已經佔有較多資產的社會群體可以充分獲得資產價格上漲收益,而弱勢社會群體要更多地承擔資產價格上漲的成本而難以獲得資產價格上漲收益。

  政策建議:建立雙目標統籌管理的經濟社會管理體系

  分析貨幣深化的社會影響,對於全面衡量貨幣政策的外部成本,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應探索將金融體系改革與社會體系改革納入全面評估體系,綜合評估金融政策的經濟社會效用,逐步建立將貨幣深化度和社會階層分化水平作為雙目標進行統籌管理的經濟社會管理體系,將普惠型金融服務體系納入新城鎮化發展戰略,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跨越「貨幣深化陷阱」,通過金融經濟社會發展的再平衡,實現金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是持續深化貨幣發行機制改革,按照控增量、調存量的改革思路,根據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確定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深化度目標,促進貨幣深化保持合理水平。二是推動建設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的普惠型金融服務體系。將基礎金融服務和公共誠信體系建設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創新三農金融、小微金融、消費金融等現代金融服務,縮小城鄉金融服務發展差距。三是充分保護金融消費者特別是弱勢消費者群體的合法權益,著力提高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提高弱勢群體信用水平,讓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公平享有基本金融服務,確保各社會群體公平分享經濟增長和改革發展的紅利。(本文為作者個人學術思考,相關觀點和建議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重慶銀監局

相關焦點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階層分化與公平正義社會利益格局的構建
    【關鍵詞】社會階層流動 分化 固化 因素分析【中圖分類號】D0.0            【文獻標識碼】A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因素分析社會是由特定的結構構成。在社會結構中,最核心的結構是經濟結構,它是由人們不同的經濟地位、經濟收入、財產地位所構成的,對於這種結構,我們也稱作社會分層結構或社會分層現象。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我國存在10個社會階層
    我國存在10個社會階層2001年12月14日12:46 金羊網-新快報  據中新社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課題,經過數十位社會學學者歷時三年調查研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圖)
    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特別是所有制的變化,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發展到現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成分,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以後,社會上產生了一些新的階層,一些社會階層分化了,有些階層的社會地位提高,有些社會階層的地位下降。當今社會階層結構呈現出向多元化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已經不是原來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結構了。
  • 聚焦四中全會|社會階層結構改善與社會流動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使我國社會結構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流動呈現出新的時代特質。如何讓新社會階層發揮優勢,創造更多價值,推動整個社會治理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是新時代發展留給我們的重要命題。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文章指出,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  文章將有關當前中國階層的諸多觀點歸納為以下三種:碎片化、斷裂化、層理化。所謂碎片化即分化了的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不再扭結,呈現無序狀態。
  • 中美貨幣政策分化的歷史及現狀
    本輪美聯儲加息周期中,未跟隨加息帶來匯率貶值壓力  本輪美聯儲加息進程中中美貨幣政策從分化到協同再到分化  貨幣政策綜合權衡內外部因素,2015年以來中美貨幣政策經歷從分化到協同再到分化的過程。2015年底和2017年6月兩次未跟隨加息後匯率市場反應較為一致——人民幣匯率受貨幣政策分化、中美利差收窄影響而快速貶值;除2017年年中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外,未跟隨加息後匯率均快速貶值。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3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了「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亞洲的不平等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韓國前10%上流階層的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重為45%。這是亞洲國家中的最高值。韓國這個收入比重1995年為29%,18年後猛增了16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內亞洲國家整體的上流10%收入佔有率平均只增長了1~2個百分點。
  • 《回首30年》專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
    這一方面是整個國家加速發展以工業化和對外開放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進程的產物;另一方面,這也是整個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結果。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階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是和經濟體制的變化緊密相關的。從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社會結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
  • 黨建引領聚力共進 激發新社會階層正能量
    隨著新時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蓬勃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組織發動和團結引領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當前統戰工作的緊迫而重要的任務。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呈現鮮明特點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興業態豐富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所涵蓋的範圍不斷擴大,數量持續增長。
  • 正確認識「新社會階層」的特徵
    改革開放以來,在先後展開並不斷深入的社會分化、社會流動中,已經形成並還在不斷分化出更為複雜的新社會階層。這種變化對於我們未來的社會力量整合、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尤其是統戰工作)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此,正確認識新社會階層的內涵、構成及其特徵,對於我們發展壯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社會學家李培林提出了轉型機制論,認為社會轉型就是「另一隻看不見的手」,是一種有別於國家與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拓展了美國學者關於中國社會分層機制的研究。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人際社會網絡能夠通過人情機制、信息機制影響職業獲得機會,從而影響人們的收入分層,可以稱之為網絡機制論。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原來的階層分化是以政治身份、戶口身份和行政身份為依據,報告提出的新的社會階層劃分標準,則依據各個階層對組織資源(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佔有情況。這與原來的產業工人隊伍發生分化有一定的聯繫。一些工人黨員退休了,另一部分工人黨員實現了上升的社會流動,進入了其他社會階層,還有一部分處於下崗失業狀態。而目前產業工人的一個新的主要來源是農民工,他們基本上都不是黨員,黨組織也很少在這批人當中發展黨員。
  • 怎樣看待我國的貧富分化狀況
    我國貧富分化真的嚴重嗎?怎樣看待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問題?本刊從今天起,開闢「細說貧富差距」欄目,請學者分析解答。——編者  對於中國有無貧富分化,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普通百姓,應該說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中國的貧富分化到底到了什麼程度,人們的認識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 暴亂與暴漲:全球資本與勞動的分化將如何演繹?
    :流行病對較貧窮和易受傷害的社會階層造成的損失將惡化數倍。其年輕時恰趕上了我國加入WTO、房地產商品化等發展最快的「歷史機遇期」,因而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存量經濟下,這一財富積累帶來的優勢將更為鞏固,其引領的消費升級趨勢亦將持續深化。
  • 十大階層(一):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
    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中國的社會政治體制決定了其高地位  指在黨政、事業和社會團體機關單位中行使實際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領導幹部,具體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轄市中具有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處級及以上行政級別的幹部;各省、市、地區中具有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鄉科級及以上行政級別的幹部。
  • 還是階層分化之後想固化?
    除了新儒家在思想界的聲音越來越大,在社會上,儒家的影響力近些年來也呈穩步擴大之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也許是各種國學班和讀經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國遍地開花,受到不少人的歡迎。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白領數量龐大,消費能力強,但生活壓力又比較大,精神上容易產生空虛的感覺,國學和讀經為他們提供了宗教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
    ■著名社會學家評述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  ■中國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雛形剛剛形成  ■經濟發展上去了,但如果社會結構調整跟不上,也會有問題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實現全國人民的和諧,也就是要實現各階級各階層間的和諧。
  • 當代中國階級階層政策的轉變與社會治理
    三、階級階層政策的轉變與社會治理對社會治理來說,國家話語從「階級」向「階層」的轉變,最直接的意義在於,它意味著劃分階層的標準更有多樣性和包容性,從而能夠對階層狀況進行更精準的分析,對階層關係進行更有效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