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用喇嘛教馴服蒙古,卻造成蒙古衰退,埋下外蒙古獨立的禍根

2020-09-03 江南煙雨幾多愁

明朝末年,後金崛起,後清朝建立,自1635年皇太極徵服漠南蒙古(今內蒙古),後漠北喀爾喀蒙古(今外蒙古)歸順清朝;到1755年乾隆平定漠西衛拉特蒙古(噶爾丹汗國),整個蒙古地區全部納入大清版圖。

滿清本身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熟諳少數民族心理,清朝用最隱秘的方式抽空了蒙古族數百年來的野性和脊梁,還以表面對蒙古族無比的尊重和重視表現了出來,那就是在蒙古大興喇嘛教。

清朝疆域

喇嘛教是藏傳佛教的俗稱,又稱藏語系佛教,是指中國西藏佛教的分支,1247年元世祖忽必烈汗將藏傳佛教立為元朝國教,明朝建立以後,喇嘛教就此從蒙古及中國內地消失。

16世紀中期,喇嘛教再次傳入蒙古,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以法律的形式將佛教確立為蒙古族唯一合法的宗教,同時將原在草原上流行的薩滿教確定為非法宗教,滿清正是利用這一宗教形式,將威脅中原一千多年的北方民族徹底馴服

大肆推廣喇嘛教,吸納青壯年入教,弱化蒙古族人性格,衰退其戰鬥力

清朝時期蒙古地區,清政府大力推廣喇嘛教,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整個蒙古地區塑佛建廟,皈依佛門形成「熱潮」

清政府大力扶植蒙古王公貴族信奉喇嘛教,鼓勵其中的男性子嗣出家,上層喇嘛獲得特權、封號,給喇嘛以種種優待,一些地區的喇嘛首領兼任旗王爺,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

蒙古男孩6歲就要進廟當喇嘛

據清中葉的統計,當時蒙古地區的喇嘛約佔男性總人口的40%到50%,個別地區達到了60%左右。

清嘉慶年間,內蒙古地區佛寺有1800多座。清末,內蒙古有寺廟1600餘座,平均每個旗有佛寺20餘座,個別旗達到了50到60座。各地修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召、廟(蒙語「召」即廟),以呼和浩特為最,清末時有「七小召、八大召」之稱。

呼和浩特大召寺

寺廟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地所能承載的能力,青壯年們必然會選擇進入寺廟當喇嘛——這是擺脫貧困生活與徵發差役的最好選擇,所以乾隆才會有底氣說「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

喇嘛教大大的弱化了當時蒙古族人內在性格,使得蒙古族人喪失了野性和戰鬥力。「興黃教,安撫眾蒙古」正是清帝國的基本國策,以此安定邊疆,鞏固中央集權。

大量青壯年男性成為喇嘛

喇嘛教造成人口結構失常,人口數量銳減

由於大量男丁出家,草原上出現了廣泛的男少女多的性別失衡,再加上疾病泛濫,蒙古族出現了人口銳減的情況。

據《馮玉祥回憶錄》裡說:「談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這種現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繼續存在,馬上就會有滅絕種族的危險!」

清朝外蒙古貧民,此時外蒙人煙凋敝

根據不少文獻記載,建國後現今內蒙古地區蒙古族人口已經減少的非常多了,如果不是新中國民族政策優渥,衛生條件改善,蒙古族可能會因為人口而成為稀有民族了。

高級喇嘛和王公貴族利用特權壓榨蒙古底層人民

上層喇嘛(活佛和管理喇嘛廟的大喇嘛)和王公,開始利用特權利用旅蒙商人(山西、陝西等內地地與蒙古進貿易的商人)和蒙古的貿易,許多人直接與漢族商人合夥經營,向漢人商號投資,許多喇嘛廟都有很龐大的產業。

清包頭旅蒙商人的商隊

因上層喇嘛和王公授予的種種商業特權,壟斷了蒙古的貿易,漢商以旗(相當於「縣」)為單位給蒙古人貸款和貨物,拿蒙古人的牛羊等還債到內地高價賣出,每年還要利滾利,利息有時高到年利百分之五百。

1912年滿清滅亡時,漢族商人在外蒙古所有的債款約1500萬兩白銀,平均每戶500兩,而寺廟一般都有廟倉,佔有大量牲畜、大片草場和耕地。上層喇嘛、王公利用漢商實際上控制了整個蒙古的經濟命脈,利用特權壓榨底層蒙古人民。

清末蒙古王公

政教一體的治理形式埋下外蒙古獨立的禍根

清軍入關之後,賜封了蒙古兩個活佛,一個是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外蒙古),另一個是章嘉呼圖克圖(內蒙古),管理蒙古的宗教事務,前者由1651年被達賴冊封,1691年被康熙承認。這一宗教信仰與政治權威的合體最終為日後外蒙古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乘機於12月28日宣布外蒙古獨立,哲布尊丹巴在外蒙古影響力極大,自任日光皇帝「額真汗」,改元共戴,但未得到廣泛認可。

八世哲布尊丹巴像

1915年,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受袁世凱中華民國政府冊封為呼圖克圖汗,保持了自治王公的地位。1919年,北洋政府徐樹錚率軍隊進佔庫倫,取消外蒙古自治。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蘇聯紅軍的協助下擊敗中國軍隊,奪取外蒙古政權,7月10日將哲布尊丹巴架空為立憲君主。

北洋軍閥進軍外蒙古路線圖

192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於庫倫突然圓寂(一說被蘇聯支持的蘇赫-巴託爾和喬巴山秘密處決),11月24日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大範圍的宗教改革,喇嘛教在蒙古漸漸勢微,退出歷史舞臺。

蒙古國地圖(外蒙古)

應該說,清朝崛起以來,才真正馴化了這個歷朝歷代北方的大敵,有清一代,對北方邊疆的羈縻和統治可以說是最好的。

大興喇嘛教,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生老病死等各方面都受喇嘛的支配和約束,野性和戰鬥力衰退,嚴重妨礙了蒙古民族人口的興旺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外蒙古獨立雖是蘇俄的煽動,但政教一體的活佛及上層喇嘛影響力巨大,也是造成分裂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蒙古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黃教」「紅教」,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蒙古人的信仰喇嘛教,但是到明朝,喇嘛教又另開了一個新派。喇嘛教的入西藏,事在前一一六五年。(唐玄宗天寶六年。)其初祖,名巴特瑪撒巴斡。(見《蒙古源流考》。)從此以後,喇嘛教的勢力,日盛一日,竟兼握西藏政教兩權(吐蕃贊普的統系,也不知絕於何時)。
  • 科爾沁蒙古和滿清之間有什麼愛恨情仇?實現了用女人徵服江山嗎?
    導讀:用女人徵服江山只是一句俗語,這個和以科爾沁為代表的蒙古和清朝的聯姻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從海蘭珠到孝莊太后,從沒有一個嫁入滿清皇室的蒙古公主為自己的部族開過後門。她們似乎更遵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習俗,處處以愛新覺羅皇室利益為重。
  • 外蒙古獨立(3)
    這間接表明,所謂「取消自治」,不過是部分王公的一廂情願;對於哲布尊丹巴等上層喇嘛階層來說,亦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旦其進入實際運作階段,並對喇嘛階層的利益造成可預見的損害,必加以反對。正因為喇嘛階層的阻撓,外蒙古主動撤治進程遲遲未能推動。直至1919年10月29日徐樹錚進駐庫倫,陳毅執掌的庫倫都護使署與徐樹錚負責的西北籌邊使署在外蒙撤治交涉由誰來主導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為什麼會迅速、徹底、完全的衰落下去?
    滿清通過將蒙古部落按照地域劃分成旗、盟的方式進行條塊分割,並限定不得越界放牧。要知道,蒙古是遊牧民族,生活特性是逐水草而居,哪個地方的水草豐茂,就把牧群趕過去,在保證了牲畜得到足夠營養的同時,也讓相對貧瘠的草場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畫地為牢的結果自然只能帶來草原的蛻化,從而對畜牧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 外蒙古實質性獨立第一步:清朝庫倫大臣被驅逐出境
    內喀爾喀五部,三部併入滿清八旗,只剩下扎魯特部、巴林部相對獨立,也臣服於滿清。相對來說,漠北的外喀爾喀是比較獨立的。畢竟他們地處今天外蒙古地區,天高皇帝遠,只是形式上臣服滿清。 康熙年間,蒙古準噶爾部大舉進攻漠北蒙古。此時,喀爾喀內亂,土謝圖汗進攻札薩克圖汗部,殺死札薩克圖汗沙喇,引起了兩部的激烈仇殺。
  • 清朝入關後對蒙古既利用又阻止,但漢商進入促進了蒙古迅速變化
    蒙古始終是中國典型的邊疆,因為蒙古的遊牧民自古以來就幾乎是對於中國農業文明的經常不斷的軍事威脅。但是到十世紀之末,蒙古的遊牧生活方式已經完全衰退。昔日遊牧民的強盛和獨立已成過去。清政府極力阻止蒙古發展一個統一的宗教,免使蒙古社會藉此重新統一,因此有意扶植章嘉呼圖克圖來抵消哲布尊丹巴的影響,並且精心地策劃在蒙古保持達賴喇嘛與這兩位蒙古活佛之間的權力平衡。為了防止世俗貴族同喇嘛教結盟而造成蒙古社會團結的危險後果,清政府還不許從貴族之家尋覓轉世活佛。
  • 外蒙古到底是怎樣獨立出去的,丟掉外蒙古的歷史罪人,是誰?
    ,在與明清對抗之後,最終成為清朝的屬臣,至此外蒙古一直處於中華大地之上。其獨立的禍根在18世紀起便埋下,在這300年期間,外蒙古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歷史挫折,從中華大地逐漸的獨立出去,是什麼樣的歷史事件成為外蒙古獨立的導火索?又是誰點燃了這罪惡的引線?
  • 外蒙古獨立:到底是因為反對漢族統治,還是真的想獨立自主?
    那麼按照這種說法,如果當時皇帝不下臺,仍是名義上天下共主,是不是外蒙古就不會獨立呢?恰巧清政府和民國此時正政權交替之際,無暇北顧,此次獨立未被當時的清朝政府和後繼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個獨立運動是早有預謀的,而且是針對清政府駐軍,說明不管清朝皇帝下不下臺,外蒙古獨立事件都不可避免。
  • 明朝兩百年沒能徵服蒙古,為何清朝僅用幾十年就將蒙古納入版圖?
    第一,同處環境酷寒的地區,滿清八旗能夠完全適應蒙古的環境,這是滿清徵服蒙古的環境基礎。第二,滿清八旗崛起時,只有短短幾十萬人口,他迫切需要蒙古的人口資源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同時,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從小精於騎射,是最好的士兵來源,蒙古草原對滿清而言不是毫無益處,滿清擁有足夠的動力去徵討佔領蒙古。
  • 外蒙古獨立
    1945年2月蘇、美、英3國首腦雅爾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同年8月14日,中國國民黨政府同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附件規定:蘇聯將尊重外蒙古之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中國國民黨政府則聲明,日本戰敗後,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獨立。 對於中國人來說,蒙古是一個特殊的國度。
  • 一文概覽:外蒙古是如何獨立出去的?
    謝米諾夫這邊在內訌,外蒙古的統治上層也一點不消停。因為「黃派」喇嘛教勢力獨攬重權,嚴重損害了「黑派」王公貴族勢力,雙方的矛盾與日俱增,甚至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為了恢復自己原有的政治地位,「黑派」的王公們開始與「宗主」北洋政府接觸。
  • 蒙古為什麼不和清朝打仗?
    而且,林丹汗還在宗教上出了一個昏招,在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的勸說下突然改宗信仰薩迦派(歷史上也有說改宗紅教,但是個人認為不太可能,紅教寧瑪派的勢力太小了),得罪了原來的黃教格魯派,造成了境內的離心離德。宗教昏招之外,林丹汗還採取「聯明抗金」的策略,在努爾哈赤發出共攻明朝的邀請後不予理睬,造成滿蒙不和。
  • 失去的天命:清朝如何降伏蒙古
    憑藉草原天命的轉移,滿清在其建國伊始,便擁有了統治蒙古的堅實「法理依據」,這無疑為此後清廷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對蒙政策提供了巨大便利。滿清皇帝是向來不諱言的。乾隆親筆書寫的《喇嘛說》石碑矗立在北京的雍和宮,其中寫道:「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予習番經,不能為此言,始習之時,或有議為過興黃教者,使予徒泥沙汰之虛譽,則今之新舊蒙古,畏威懷德,太平數十年可得乎?」在乾隆眼裡,內外蒙古的安定局面正是「興黃教」的最大成果。
  • 中國歷史:俄國策動外蒙古「獨立」與分裂蒙古
    清政府直接派遣烏裡雅蘇臺將軍、烏裡雅蘇臺參贊大臣、科布多參贊大臣與庫倫辦事大臣等官員,並通過蒙古王公、活佛、喇嘛等上層貴族對蒙古進行統治。日俄戰爭之後,外蒙古成為俄國的主要侵略目標。為了阻止俄國對外蒙古的滲透,1910年,清政府在外蒙古實行「新政」,設立巡警隊、審判廳、衛生局、商品陳列所等機構。沙俄乘機煽動一部分封建領主和活佛,醞釀叛亂。
  • 藏傳佛教與薩滿教在蒙古草原的爭端與融合
    蒙古草原上早期信仰薩滿教,藏傳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影響蒙古社會發展的核心因素,藏傳佛教在蒙古草原的傳播,不亞於一場文化上的大變革,它與草原上本土的薩滿教既有爭端又有融合,深刻改變了蒙古的文化傳統。傳入蒙古後,因為薩滿教與苯教的相似性,及蒙古部落上層自上而下的推廣,藏傳佛教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排擠掉了薩滿教。薩滿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源遠流長,起源於原始漁獵時代。在蒙古汗國建立以前,蒙古地區佔支配地位的宗教就是薩滿教。
  • 漫談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始末1900-1925(上)
    當時外蒙古的商業貿易是掌握在中國山西人的商號手裡,由於蒙古人不善理財,山西人商號還會向蒙古權貴們高利放貸。當時外蒙古用來貿易的流通「貨幣」非常繁雜,可以是牛羊,磚茶,銀錠,通用中俄日等國的錢幣。蒙古權貴們經常是債臺高築,為了還債只能提高苛捐雜稅,進一步盤剝外蒙古底層百姓。以至於當時的蒙古底層百姓非常貧困,時而不顧性命鋌而走險去暴動反抗。
  • 以「保護」之名而「獨立」,俄國掌控蒙古的近百年!
    然而縱觀所有獨立的省份,其中卻有一些非傾向革命的卻亦選擇了獨立,這其中外蒙古最為顯眼。蒙古,可謂是有清一代清庭統治的基石之一,它為何選擇拋棄滿清盟友而選擇獨立!顯然這背後隱藏著一支黑手!獨立後的莫斯科大公國以分崩後的蒙古諸汗國為徵伐目標,不斷兼併諸汗國。隨著不斷兼併蒙古汗國,俄羅斯人開始以蒙古人的繼承者自居,並沿著蒙古人當年西徵的路線東進並最終在16世紀初來到了蒙古帝國發源地-漠北草原的北部。由此沙皇俄國貪婪的觸手伸向了蒙古!
  • 外蒙古第一次獨立經過,蒙奸出力甚多
    「外蒙古」一詞最早出現於清初,由於國際國內的環境不同,外蒙古曾經歷了三次「獨立」:第一次就是1911年11月30日。但是早在第一次外蒙古「獨立」之前半個多世紀,沙俄就開始謀劃佔領外蒙古。會議決定派親王杭達多爾濟、達喇嘛車林齊密特率5名隨員秘密前往俄京,請求沙皇政府向蒙古人提供軍事援助,幫助蒙古人脫離中國。這個秘密使團的成員之一海山在外蒙古「獨立」過程中出力甚多。海山是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今喀喇沁旗)人,他「早年在那王府供差,因犯案逃赴外洋,漫遊各國,通曉數國文語,精曉漢文」。
  • 被蒙古欺負壓迫200年的明朝,清朝幾年就把蒙古「搞定」,為什麼
    雖然,蒙古偶爾也會取得一點勝利。但是,整體趨勢是蒙古被從一個中原王朝打成邊疆流寇,蒙古政權也從統一政權被打成四分五裂。明初的騎兵部隊,是可以直接對抗蒙古騎兵的!第二,從明仁宗繼位到韃靼部把那漢吉投降明朝。這段時間,有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朝大敗,于謙在京師保衛戰中力挽狂瀾。
  • 明末清初時,諸多蒙古部落為何寧願投降滿清,也不投降林丹汗?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擁有巨大先天優勢,更少有大志的蒙古大汗,在肩負統一蒙古各部的歷史使命之時,卻無法改變有些蒙古部落投降滿清的事實。那麼,這些蒙古部落為什麼願意投降滿清,也不願意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呢? 林丹汗畫像第一:林丹汗掌握蒙古政教大權之時,蒙古內部的政治局勢的離心傾向日趨嚴重,蒙古政治早已經進入了衰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