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公布的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中共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11月8日新華網)
十八大報告出來後,各方都在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自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毋庸置疑,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標」真切地回應了國人對於收入不斷增長的期待。
眾所周知,黨的十七大以來,「調低、擴中、限高」成為了中央政策的主基調,即調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限制高收入群體的收入過高增長。為此,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廢除農業稅、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這都顯示了決策者對人們收入增長問題的高度重視。
但應當看到這些政策的效果還沒能完全滿足國人的期待。由於體制機制還不完善,行政壟斷大量滋生「灰色收入」,人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廣受詬病;由於市場準入機會不均等、壟斷部門坐享厚利,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愈發艱難;由於戶籍等制度不合理,農民難以分享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收益……解決這些問題就成為國人最為迫切的訴求。
在十八大報告中,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前者是人民生活指標,後者是經濟總量指標,這兩個指標的指導性、方向性更加鮮明,尤其是將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標寫入黨代會報告,彰顯出國家今後會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
有人把它稱為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歷史經驗可資借鑑,二戰後,日本政府出臺了兼顧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計劃(也就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並得到有效執行,其後十年,日本國民收入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11.5%,形成了近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使日本有效地轉變成為一個消費社會。
當然,與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相比,我國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僅是一個「經濟增長指標」的計劃,而且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平衡、穩定、協調發展的綜合計劃。
要實現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限高」層面上,要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消除灰色收入產生的「溫床」;在「擴中」層面上,要在減稅、優化創業環境、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打破壟斷等方面有所作為;在「調低」層面上,要在繼續完善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消除勞動力流動障礙,在戶籍等制度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更重要的是,還要通過原每個人的市場權利、不斷放開市場管制、制約政府官員的尋租空間、實現充足的市場化競爭來均衡貧富差距。只有正視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根源,讓政府之手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行進。希望這一場「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能儘快地健康實施,讓普通人都能實現體面勞動、尊嚴生活。(荀文若)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專題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