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的變化就像小孩子的臉,昨天我們還盼望把過快的經濟增速降下來,今天我們就要為如何避免經濟進一步下行而擔憂。4月份的經濟數據公布之後,無論是GDP的增長放緩,還是固定投資增長不足、抑或是進出口貿易增長下行、銀行信貸需求不振等,都顯示出國內經濟面臨著增長下行的風險。
怎麼辦?對於一些把政府當作「慈父」的人來說,每當遇到經濟形勢變化,心中總有揮之不去的「凱恩斯主義」情結。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成為主要的資金投放地。但在2010年經濟刺激計劃退出後,基礎設施投資開始放緩,並成為推動投資下行的一大重要力量。
這個問題說明,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經濟學不能完全給我們解決問題的答案。一方面,推動經濟增長的是生產,是供給,而不是需求。是供給創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創造供給;另一方面,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政府要去指定一個產業發展方向,指定一個技術路線,失敗的概率非常大。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手讓千家萬戶的企業發展,讓千百萬人去探索。
當然,對於一個習慣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體來說,完全把「消費」當作引擎不現實。所以,5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不僅要繼續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負。要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更加注重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而且還要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
會議的要求只是戰術問題而非戰略問題。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經濟增長主要的來源不是來自投資,而是來自效率的提高。所以,經濟增長要從依靠投資轉到依靠效率提高。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旨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為提高生產率創造有利條件;完善市場體系促進商品交換,為生產率的提高改善流通環境;保障穩健的貨幣供應,提供商品交易媒介,同樣服務於生產率。商品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只有創造更多更新更好的商品,並使之通暢順利地完成交換,並惠及所有商品的使用者,這才能真正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另外,還要通過產權制度和激勵制度的改進刺激生產。正如吳敬璉所說,改革開放帶來的「浮財」已經挖淨,「傍政府、賺快錢」的道路只會越走越窄。如果要想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讓個體或者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它取得的回報相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它們的創新能力。否則,企業或者個人就會去「傍政府」,因為政府手裡有資源,這樣就會破壞激勵機制。
投資本沒有錯,但如果打著「凱恩斯」的旗號,喊著「穩增長」的口號去大規模的搞重複投資、無效投資建設則大錯特錯。讓民營企業擺脫制肘,讓人們收入合理增長,這才是「穩增長」最核心的要點。(荀文若)
相關新聞:
穩增長宏觀政策三條主線明朗
相關評論:
正確理解和有效把握「穩增長」
加快改革為「穩增長」注入持久動力
「穩增長」最該「穩」什麼?
讓消費成為「穩增長」的「支撐腿」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