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文若:「穩增長」要摒棄「凱恩斯主義」情結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經濟形勢的變化就像小孩子的臉,昨天我們還盼望把過快的經濟增速降下來,今天我們就要為如何避免經濟進一步下行而擔憂。4月份的經濟數據公布之後,無論是GDP的增長放緩,還是固定投資增長不足、抑或是進出口貿易增長下行、銀行信貸需求不振等,都顯示出國內經濟面臨著增長下行的風險。

    怎麼辦?對於一些把政府當作「慈父」的人來說,每當遇到經濟形勢變化,心中總有揮之不去的「凱恩斯主義」情結。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成為主要的資金投放地。但在2010年經濟刺激計劃退出後,基礎設施投資開始放緩,並成為推動投資下行的一大重要力量。

    這個問題說明,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經濟學不能完全給我們解決問題的答案。一方面,推動經濟增長的是生產,是供給,而不是需求。是供給創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創造供給;另一方面,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政府要去指定一個產業發展方向,指定一個技術路線,失敗的概率非常大。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手讓千家萬戶的企業發展,讓千百萬人去探索。

    當然,對於一個習慣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體來說,完全把「消費」當作引擎不現實。所以,5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不僅要繼續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負。要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更加注重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而且還要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

    會議的要求只是戰術問題而非戰略問題。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經濟增長主要的來源不是來自投資,而是來自效率的提高。所以,經濟增長要從依靠投資轉到依靠效率提高。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旨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為提高生產率創造有利條件;完善市場體系促進商品交換,為生產率的提高改善流通環境;保障穩健的貨幣供應,提供商品交易媒介,同樣服務於生產率。商品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只有創造更多更新更好的商品,並使之通暢順利地完成交換,並惠及所有商品的使用者,這才能真正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另外,還要通過產權制度和激勵制度的改進刺激生產。正如吳敬璉所說,改革開放帶來的「浮財」已經挖淨,「傍政府、賺快錢」的道路只會越走越窄。如果要想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讓個體或者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它取得的回報相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它們的創新能力。否則,企業或者個人就會去「傍政府」,因為政府手裡有資源,這樣就會破壞激勵機制。

    投資本沒有錯,但如果打著「凱恩斯」的旗號,喊著「穩增長」的口號去大規模的搞重複投資、無效投資建設則大錯特錯。讓民營企業擺脫制肘,讓人們收入合理增長,這才是「穩增長」最核心的要點。(荀文若)

 

相關新聞:

 

穩增長宏觀政策三條主線明朗

 

相關評論:

 

正確理解和有效把握「穩增長」


加快改革為「穩增長」注入持久動力


「穩增長」最該「穩」什麼?


讓消費成為「穩增長」的「支撐腿」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人大代表王天宇:主動摒棄規模和速度情結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董事長王天宇:主動摒棄規模和速度情結 全力推動輕資本轉型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天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闡述了他今年的議案建議,介紹了鄭州銀行在疫情期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情況
  • 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文 風靈 在凱恩斯之前,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不可能發生普遍的持續性失業。因此,薩繆爾森的新凱恩斯主義綜合理論所開出的公共政策處方,是建立在政府的幹預能力之上的。通過政府干預,避免過度繁榮和蕭條,促進經濟增長。幹預主義者的共識體現在,他們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折衷方案,而政策制定者的任務就是實施這種折衷方案。 這種模型的主要困難在於它的基礎假設是工人的非理性,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 國家穩增長重點在結構平衡,擴需求有必要,但不能動搖供給側改革
    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向讀者解釋穩增長為何要立足於供給側。這樣,總供給與總需求要平衡,則儲蓄必須等於投資。若儲蓄不能全部轉化為投資,則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生產會過剩,這樣就需政府增加公共支出;若仍不足以令總供求平衡,那麼就得擴大出口。不知讀者怎麼看,我可不贊成上面的推論。關鍵一點,凱恩斯講的供求平衡只是總量平衡。事實上,供求平衡不僅要求總量平衡,同時也要求結構平衡。
  • 林毅夫:中國施行的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積極財政政策
    其主要觀點是,解決當下中國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穩增長。我們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也不能忽視當前所遭遇的外部性、周期性問題,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把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措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維持經濟的穩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複習請大力戳:林毅夫:追求GDP沒有錯,解決當下中國一系列問題都需穩增長)  那麼,應該採取何種手段穩增長?
  • 左曉蕾:被濫用了的凱恩斯主義
    若問究竟「亂」在何處?筆者的答覆是,亂就亂在許多基本的經濟原則被破壞殆盡。經濟行為非理性化,經濟活動不合規律,經濟秩序必然大亂。因此,如果再不為被扭曲了的經濟的原則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正名,不趕緊矯正被扭曲的行為方式,就不能對症下藥,大亂也就難以達到大治。而要撥亂反正,給被異化了的經濟基本理論正名,首當其衝的是凱恩斯主義。
  • 荀文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回應公眾迫切訴求
    毋庸置疑,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標」真切地回應了國人對於收入不斷增長的期待。    眾所周知,黨的十七大以來,「調低、擴中、限高」成為了中央政策的主基調,即調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限制高收入群體的收入過高增長。
  • 曲子: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走出凱恩斯主義深坑?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徹底掉入凱恩斯主義深挖的坑裡了。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救市的做法實際上就演繹了一把凱恩斯主義挖坑經濟學。這點,越來越得到國內許多學者和企業家的共識。    地方政府深挖了一些怎樣的中國式「GDP深坑」呢?    這裡,筆者選取幾個經典案例做說明。
  • 荀文若:改革要啃硬骨頭 不妨從「打車難」試刀
    在一個以「特許經營權」作為準入限制的行業裡,「數量管制」使行業內既有經營者成為壟斷群體,其後果是形成高額的壟斷資金;「價格管制」使司機逐漸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其代價是乘客不斷抱怨「打車難」,而結果也事與願違:一方面無法避免黑車群體的產生,另一方面也無法抑制私家車的快速增長。    歷史已經證明,「大鍋飯」是沒有出路的。市場經濟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普通人。
  • 張維迎: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
    張維迎=文第一個特徵,增長速度下滑非常快,好像所有企業在同一時間犯了大錯誤;第二個特徵,重工業的下滑速度遠大於輕工業,也就是生產資料行業的下滑遠遠大於消費資料行業的下滑。這兩個特徵也是所有經濟蕭條時期的主要特徵。應該說,我們的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艱難時期,或者出現了增長的衰退。中國經濟的變化是世界經濟變化的一個縮影,儘管我們的問題出現得晚一些。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
  • 「超越凱恩斯主義」為何可行
    「超越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是用來做有效投資。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存在一個「李嘉圖等價」問題,即現在政府的支出增加,創造就業,家庭的收入雖然增加,但預期未來政府的稅收要增加,因此要未雨綢繆增加儲蓄來應對。
  • 超越凱恩斯主義
    英國《泰晤士報》曾如此評價凱恩斯,他是一位天才,作為政治經濟學者,有著世界影響……要想找出一位能與之相比的經濟學家,我們必須上溯到亞當·斯密。因此,凱恩斯及其《通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任何偉大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凱恩斯《通論》也同樣如此。
  • 王孔平:蓋棺論定凱恩斯主義
    細讀人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新政府班底仍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雙拉動。讓數據說話就是,擬發行1400億元長期國債。  積極的財政政策其實就本質而言是擴張性財政,擴張性財政的老祖宗是凱恩斯主義。這一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主張國家幹預經濟,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
  • 東漢氣數已盡,只有荀文若還在踐行,還天下以正統
    文若的智慧要從理想談起,要從格局談起。他的手段在於維護東漢士族的利益,以及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大胸懷在於還天下以正統。荀彧是一個有理想的人,當他的理想與他背道而馳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殺,荀彧跟隨曹操是想讓曹操匡扶漢室。
  • 網易解讀360期:是時候埋葬凱恩斯主義了!
    美債危機表明,凱恩斯主義已經失敗。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與凱恩斯主義說再見了?美債危機是奉行凱恩斯主義的結果面對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歐巴馬以支出抵抗衰退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以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 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邊界和極限
    並且,是藥三分毒,凱恩斯主義無疑會導致大政府的產生,最後反而傷害經濟發展。所以,凱恩斯經濟學一直被人詬病與警惕。 但是,既然凱恩斯經濟學並非一無是處,並且事實上能夠在某些時候產生有效的作用,那麼就必須認真對待。尤其在我國,政府一直偏好採用凱恩斯主義方法論出臺公共政策,就有必要對凱恩斯主義指導的經濟政策做些進一步的討論。
  •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的新結構經濟學
    他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既要「超越凱恩斯主義」,也不應追隨「華盛頓共識」,而應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協同作用,即政府的政策和各種制度安排必須考慮不同發展水平的結構性特徵。  他強調,「要尋求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政策」,把政府刺激作為一種有效投資,即提高生產力的投資,或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資空間。
  • 許小年:凱恩斯主義害了中國
    投資過多,消費過少,單純依賴投資和外部需求驅動經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模式是不能持續的。我們最近看到總書記的幾次講話,一再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我們燒錢的結果,非但沒有改變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反而使過去經濟增長方式引起的結構失衡問題更加嚴重。你喝了毒藥,口渴的感覺能夠暫時消失,後果是什麼?大家都知道。
  • 荀文若:地方政府的豪華大樓能否「流芳百世」?
    無論階層高低,即便是生活很困難的人在外人面前也要「打腫臉充胖子」,因為他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同;有權力的人就有更有資本獲得「面子」,通過對資源給予的掌控,逼迫周邊社會給予其「面子」。    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能夠覺得自己「倍兒有面子」的不是城市下水管道是否通暢,也不是當地百姓上學和看病能夠少花錢,而是建大樓和蓋大廈,尤其把政府辦公大樓弄豪華了。
  • 凱恩斯主義還適合現在社會發展嗎?
    每當我們看到路邊反反覆覆挖路修路都很不解,但這是有理論基礎的那就是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也就是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搞基礎建設,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 中國式凱恩斯主義帶有"發展經濟學"因子
    凱恩斯主義可從來沒有主張過要淘汰落後產能,中國經濟治理從來都是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才是中國政府進行治理的真正信條。  中國部分學者一見改善基礎設施就大喊凱恩斯主義,但改善基礎設施僅僅是凱恩斯學派的主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