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的勵志故事,十六歲就堅持改革喇嘛教,被譽為黃教的始祖

2020-12-11 木蘭話史

明朝初年的時候,朝野大力宣揚佛教,這也許和當朝皇帝做過和尚有關。明初雖然提倡佛教,但是對於流行西藏的喇嘛教,仍然相當禮遇,其目的是在籠絡西藏人。在明成祖派遣鄭和第三次下西洋之時,青藏高原這個神奇的地方,竟然誕生除了一個從未聽說過的教派,這個教派就叫做黃教。那麼這個教的創始人是誰呢?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小編告訴大家,他的名字叫宗喀巴,當然他也是有本名的,而且本名還相當好聽,叫羅桑扎西。他的出生地就是在青海省湟中一帶,在當時,青海省湟中一帶是屬於宗喀地區的,所以人們總是習慣把羅桑扎西稱為「宗喀巴」。簡單來說,「宗喀」指的是一個地名,而「宗喀巴」指的就是宗喀的人。

宗喀巴的童年很不幸,但是卻又是最幸運的。首先要說他的不幸,在他還說不清楚話的時候,就被家裡人放在了寺廟之中,做了一名小喇嘛,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要知道當時的他,就相當今天剛上幼兒園的孩子。

然後說一下他的幸運,這要從宗喀這個地方說起,不得不說宗喀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因為在地理位置上是位於西藏赴大都的重要通道上,所以經常有高僧經過。當然宗喀巴也不是光用嘴念經,而不用心念經的,他雖然年紀小,但是對經義卻有濃厚的興趣,所以總是花費很長的時間去鑽研。不僅如此,他還充分利用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因為宗喀巴位於交通要道上,所以廟裡經常會來高僧,而宗喀巴一聽說有高僧來講課了,總是搬張小椅子,放在離高僧近的地方,然後專注地聽大師傳授佛法。

通過宗喀巴的行為,我們也能感覺到它自發學習的精神多麼可貴,當然宗喀巴的努力,也有了收穫,他不僅進步神速,而且藏文還達到了頂尖的水平。對於各派喇嘛教的經典,他都要下了一番苦功夫細細研究,寺廟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學習的身影。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到了洪武五年,當年還是小孩子的宗喀巴,已經長到十六歲了,此時宗喀巴下定決心離開了宗喀,跋山涉水來到了西藏,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鑽研喇嘛教。

宗喀巴來到西藏之後,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他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喇嘛教的派別非常多,而且派別之間總是存在不合的現象。當然這個現象也是屬於正常的現象,但是還有更令人吃驚的現象,那就是各教派的戒律,存在普遍鬆弛的現象,教派人員總是和上層貴族勾結在一起,導致教派的內部日趨墮落。

就拿一些個小喇嘛來說,他們總是打著「研究密宗」的堂皇理由,幹著霸佔他人的妻子和女兒的事情,每天過著荒誕的生活,時時刻刻沉浸在迷情的遊戲之中,有的人更是放縱的不得了,不穿袈裟也就算了,還口口聲聲喊著:「戒律就是對心靈的束縛,去他的吧!」

十六歲的宗喀巴看在眼裡,是痛在心裡,他打心裡認為,現在是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於是,他更加倍努力研究顯宗,學習密宗,從而建立一套新的、健康的、改革性的思想體系。據說,在宗喀巴埋首研究著迷的時候,天上竟然能降下來無數的仙女,充當宗喀巴的義務助理,使得宗喀巴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成數部巨著。西藏原先的喇嘛,戴紅帽穿紅衣,娶妻生子,與一般俗人沒有兩樣,演變到後來,挾喇嘛權威以自重,日漸腐化,形成一股惡勢力。

宗喀巴改革以後的喇嘛教,卻是教規森嚴,以修習大乘經為主,不許有家室,不得娶妻生子。為與舊教區別,宗喀巴命教徒一律著黃帽,穿黃衣,人們稱之為黃教。由於黃教教規清新,宗喀巴又孚人望,一時之間,在西藏地區頗為風行,當然,也引起舊的紅教教徒不滿。

小編認為宗喀巴擁有著驚人的毅力,可能和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有關,想像一下,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被送到寺廟之中當了小喇嘛。因為寺廟處於交通要道上,所以宗喀巴能看到很多的得道高僧,甚至還有機會得到高僧的教化。他年紀雖小,但是從未間斷過學習,只要聽說過有高僧來講座,他就會搬著板凳去仔細聽課。很明顯,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自學精神,他竟然能堅持16年,可見毅力驚人。

等到他長到16歲的時候,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上高中的時候,他竟然離開了生他養他的宗喀,離開了寺廟,告別了寺廟的師父,去了西藏。當然他去西藏不是去旅遊,他是肩負著使命來的,當然也不是別人強塞給他的使命,而是他自願想要幹的事情,那就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喇嘛教。顯然,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的想法很天真,但是他不這麼認為,甚至把這件事情當成終身的信仰。為了這個信仰,即使放棄生命,他也無怨無悔。這或許就是信仰的力量,這或許就是對於信仰的追尋,所以說人一旦有信仰,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到了之後,他才發現喇嘛教派別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還存在不合的現象。最重要的是,竟然教規還那麼鬆散,這無疑使得他改革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後來他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喇嘛教開始變得教規森嚴,把修習大乘經當成重要的事情了,慢慢地就沒有以前那種腐化的惡勢力存在了,以致於宗喀巴的名聲也傳的越來越響了。這雖然是造福教眾的好事,但是勢必會引來其它教徒的仇視,這樣一來,他們肯定把宗喀巴視為自己的仇敵,你認為此時的宗喀巴是安全的嗎?他還想說服其它教徒,你認為他能辦得到嗎?

相關焦點

  • 阜新的喇嘛教
    阜新的 喇嘛教,屬格魯派,是青海藏族喇嘛宗喀巴於明洪武年間所創立。因其身著黃色衣帽又稱黃教。「蒙古敬信黃教,始於俺答」。十六世紀末,從喀喇唚右翼徙居阜新地區的眾多蒙古族部落中的「蒙古勒津」部落成為了本地區的主體部落,亦稱「蒙古貞」,在這裡繁衍生息。到了清代,統治者為了利用黃教柔服蒙古族諸部,以發展喇嘛教為國策,進一步提倡和保護黃教。使黃教的地位日益上升,影響日益擴大。乾隆皇帝說:「興黃教即所以安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得不保護之」。「多修一座廟,勝養十萬兵」。
  • 宗喀巴宗教改革,西藏活佛的由來
    此時噶當、寧瑪、薩迦等教派已充分發展而呈頹廢之態,格魯派以宗教改革為旗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以及西藏上層貴族封建主的支持在很短的一個歷史時期後全面取代了其它教派的地位,成為藏族社會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教派。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集藏傳佛教顯、密二宗之大成,一生強調大乘戒律、會通顯密,素來有「第二佛祖」之譽。
  • 格魯派(黃教)的興起
    宗喀巴創立了格魯派。宗喀巴(1357―1419)原名羅桑扎巴,七歲出家,在當地噶丹派從師學顯密十年,爾後到前後藏系統學習噶丹派教法和密教經典,並受到薩迦派顯教教理的影響。他把西藏流傳的顯密教法組織成一個以實踐和修證為綱領、按部就班、次第整然的體系,撰寫出闡明他自己對顯教、密教的認識的幾部重要論著。
  • 蒙古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黃教」「紅教」,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蒙古人的信仰喇嘛教,但是到明朝,喇嘛教又另開了一個新派。喇嘛教的入西藏,事在前一一六五年。(唐玄宗天寶六年。)其初祖,名巴特瑪撒巴斡。(見《蒙古源流考》。)從此以後,喇嘛教的勢力,日盛一日,竟兼握西藏政教兩權(吐蕃贊普的統系,也不知絕於何時)。
  • 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黃教也叫格魯派,它的創造者太有名了,就是藏族人所稱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基本上每個黃教的寺廟之中都供奉。宗喀巴大師生於元朝末年與青海,他出生的地方藏語叫做「宗喀」,故而得名,意思就是宗喀出生的聖人——類似於釋迦摩尼佛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一樣。
  • 黃教創立者宗喀巴大師兩個弟子,克珠傑與根敦朱巴,誰更厲害?
    宗喀巴(1357~1419)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1419年,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宗喀巴大師一生中不僅創立了格魯派,還編寫了大量的佛學名著。這些著作都是我國佛學史上重要的文化瑰寶。
  • 藏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八:宗喀巴·洛桑扎巴
    宗喀巴·洛桑扎巴,公元1357年農曆10月10日在宗喀蓮花山中誕生,即塔爾寺大金瓦殿所在地。宗喀巴3歲時受居士戒,7歲入夏瓊寺出家,學經9年。16歲離開夏瓊寺,然後入藏廣拜各派名師,深入佛法研習。25歲時獲得格西學位,29歲開始講經授徒,11年後開始著書立說,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15世紀初葉,在地方政權的支持下,宗喀巴推行「宗教改革運動」,革除佛教界的種種積弊陋習,整頓教規,清淨佛門。他吸收眾家之長,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由於該派的僧侶均戴黃帽,形成該派的標誌,故名為「黃教」。
  • 盧明輝、李燁:元代以來喇嘛教對蒙古社會巨大的影響
    其後涼州王闊端將喇嘛教引入蒙古社會。忽必烈成為元朝開國皇帝後,尊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為帝師,建立了蒙古統治者與喇嘛教首領之間的密切關係。其後宗喀巴創建格魯派(黃教)後,漠南蒙古部首領俺答汗與格魯派以達賴、班禪為首的喇嘛教首領,建立了「施主與祭司」的密切關係。
  • 黃教≠格魯派?!
    非藏傳佛教信眾,每每提到藏傳佛教各教派時,往往以紅教、花教、白教與黃教予以代之,這種稱呼好比你是黃皮膚的人,所以稱你為「黃人」,黑皮膚的人被稱為「黑人」,這種「以貌取人」的方式,是不被人認可與尊重的!(本圖片來自網絡)格魯派,藏傳佛教史上最晚興起的教派,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建造甘丹寺,標誌該教派的正式形成。
  • 文殊菩薩化身宗喀巴---鄧來送
    一代宗師的誕生,自然有很多傳說的故事,據說,一日其母浴於河中,忽感胸中不適,昏倒在一塊刻有釋迦牟尼佛贊偈的大石塊上,不久便誕生了宗喀巴。還傳說他生時就有白髯,容貌莊嚴。他的舉止不似幼童,雖然寡言,每言則含有深遠的智慧。宗喀巴3歲時,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白多吉從西藏到北京路過西寧,見他器宇不凡,即為授近事戒。
  • 黃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帶來了哪些影響?
    西藏喇嘛教的格魯派(黃教)勢力也於這時擴展至蒙古。蒙古封建主對西藏喇嘛教向來極為推崇,在元代,有不少西藏喇嘛教首領被封為國師、法王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明代,蒙古封建主仍然信奉喇嘛教,在明穆宗隆慶以前,主要信奉的是喇嘛教中的薩迦教派(即花教),但當時蒙古族的廣大牧民卻信奉薩滿教。
  • 蒙古國不是喇嘛教麼?為何現在卻看不到喇嘛了?
    在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的信仰開始向藏傳佛教轉化,也就是所謂的黃教。尤其是在清朝時期,當時的清朝為了徹底打消蒙古人的鬥志,以及削弱蒙古人的力量,開始全面推行黃教,也就是喇嘛教。到清朝末年,整個蒙古其實已經都是喇嘛教了,而且光是喇嘛就有幾十萬人之多。而蒙古國尤其如此,也就是說蒙古國那是一個喇嘛教國家。
  •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是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羅桑扎巴的誕生地。宗喀巴大師早年學經於夏瓊寺,16歲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創立格魯派(黃教),成為一代宗師。傳說他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有著十萬片葉子的白旃檀樹,每片葉子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袞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 在寺內大小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中有一座蓮花聚寶塔(蓮聚塔),此塔先於寺而建。
  • 藏傳佛教為什麼俗稱「喇嘛教」?
    色達-五明佛學院佛教在西藏的流傳可謂歷史久遠,派系複雜。直至公元十世紀後期,在吐蕃新興封建領主階級的扶植下,佛教才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復興。十三世紀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扶植,上層喇嘛開始掌握政權,並將該教傳入蒙古族等地區。喇嘛教是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鬥爭、相互影響的產物。它得以形成、傳播和鞏固,固然有統治者支持的因素,但也因為它有將佛教教義和本民族、本地區民情、民俗相結合的特點。
  • 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
    2019年11月21日,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成佛600周年的日子,也是藏地的燃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