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中秋節有祭月的習俗,在祭月時,桌案上要擺上供品,如月餅、西瓜、蘋果、紅棗、葡萄、李子等。
晚上,把月亮神像放在對著月亮的方向,全家人拜祭月亮後,再把月餅吃了。為什麼古人要在中秋時節吃月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從吃月餅的兩方面的寓意來說。
1.體驗一年的收成
八月十五過中秋節其中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慶祝一年的豐收,那麼為什麼要通過吃月餅來慶祝呢?因為祭月的供品中有月餅,那為什麼供品中的餅子叫月餅呢?
用來祭月的餅子當然應該叫月餅。那古人為什麼要祭月呢?因為古人對天體不是很了解,所以他們覺得月亮、太陽都很神秘。
而且月亮不僅有美麗的傳說,還影響著我國的農業生產,我國的四季是根據月亮的運行軌道制定的,所以我國人民把一年365天分成12個月,叫做月曆。
那麼吃月餅又有什麼含義呢?吃月餅其中一個意義就在於慶祝,享受,體驗一年的收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知道按照月曆的順序,八月十五已是中秋了。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中秋節這一天吃的月餅是用一年中收穫的農作物製作成的。一家人在一起帶著喜悅、快樂的心情享受著自己一年收穫的果實,十分愜意。
月餅是用什麼做的呢?月餅的餅皮是用麵粉做的,月餅餡的種類就很多了,比如紅豆沙的、黑芝麻的、椰蓉的、蛋黃的、葡萄的、肉餡的等等,然後還要加上糖、油等佐料。
所以月餅的成分大部分都是農作物,而我國古代的經濟都是以自給自足為主的,所以吃上自己做的月餅,心裡那別提多美了。
吃月餅同時還可以檢驗自己種的農作物,質量是否優良,這樣也可以想想明年再次種植時,可以做哪些改進等等。
2.祭月的供品
月餅我們知道在古代是祭月的供品,那為什麼祭月完後,還要吃掉它呢?吃了月餅表明心中有月,祈禱來年農作物有更好的收成。
而且古代吃月餅也有講究,由家庭主婦切開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得切多少塊,無論是出門不在家的,還是在家的都要算在內,表示一家人都團圓了。
遠在他鄉的人吃了月餅也寄託了對家人的思念,也表達了他們無論在哪,都和家人在一起。月餅的形狀和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同樣的,作為供品也很應景。
並在儀式結束後吃掉月餅,不僅可以當作晚餐,也不造成貢品的浪費,而且也完成了心裡的寄託,可謂一舉多得。
還有,把月餅作為供品,也是說明,月餅是非常尊貴的。這裡面包含了中華民族追求團結圓滿的文化思想,寓意很很遠。
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在南宋時期,月餅一詞就出現了,明朝開始,中秋節吃月餅就很流行了。
到了現代,中秋節已經成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也,需要用儀式來紀念和傳承。
中秋節吃月餅不僅僅是享受美食,還表達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祝願,對這一年辛勤付出的勞動的肯定,還表達了對月神的恭敬,以及對來年的祈禱。
看看,古代人中秋節吃月餅都有如此多的含義,簡直令人驚嘆。我國古人的智慧之高,是其他國家難以想像的。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所以我們現代人更應該認真學習,繼承發揚古人的智慧,讓我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吳自牧《夢梁錄》
《帝京景物略》
作者介紹:
蕭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通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了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連結:
中秋節不僅象徵著團圓,還暗含著「天人合一」的道理
沒想到《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形李泌得到四位唐朝皇帝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