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香港警察自費到內地學習普通話
新華網香港6月10日電 香港警察近年自費到內地學習普通話的越來越多,且層次提高,從基礎班升至提高班。 據香港媒體報導,暨南大學與香港警方合作的一個普通話培訓班,舉辦8年來培訓香港警察近2000人,最近一期學員有68人,為歷次最多。
-
內地與香港經貿關係日趨緊密
CEPA實施漸入佳境 內地與香港經貿關係日趨緊密 新華社香港12月25日電(記者 白冰)香港各專業人士協會紛紛與內地的專業機構、人才培訓機構加強合作,舉辦了愈來愈多的培訓班。他們或邀請內地的有關人士來港,或組團北上參觀座談,商洽開展業務,建立更多的合作渠道。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成效已經日益顯現,香港的商界和專業界對此不但認同和歡迎,而且積極投身其間。目前的情況充分表明,CEPA的實施已漸入佳境,前景喜人。
-
香港回歸後八成遊客來自內地 港人掀學普通話熱
雖歷經風雨,香港卻背靠大陸尤其是廣東,同舟共濟,不斷開創新局面,「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延伸 粵港澳大珠三角圈呼之欲出 回歸前,想在香港馬場找出一位內地客是很困難的事;如今,平均來港的10位遊客中就有8位來自內地。
-
教育部官員:香港普及普通話完全由特區政府決定
中新網8月16日電 中國教育部官員今天指出,香港的民眾學習普通話的熱潮也和目前的經濟、社會有密切聯繫,香港的語文政策是由香港特區政府決定的,中央在這方面沒有對香港的普通話提出什麼要求或做出什麼規定,完全是香港特區政府根據情況決定的。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
自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就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是書寫中文、英文,三語指說廣東話、英語、普通話。從1998年起,全港小學、初中、高中都開設普通話課,還有部分學校以普通話作為語文課的授課語言。年輕一代人接受普通話教學的條件遠勝於前代人。 此外,這些年,隨著內地與香港人員往來頻繁,在銅鑼灣、旺角、尖沙咀等商業中心,會說普通話已成為做生意的重要條件。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上觀
除了像特首、司局長等高級官員前往內地或接受內地媒體採訪使用普通話外,其他公務人員平時很少用得上;而在類似的發布會上,大部分媒體記者是用粵話或英語提問,那答者自然會按照相應的語言來回答。因此,相信除了此番張竹君小試牛刀之外,普通話深藏不露的官員應有不少。有一點可為之佐證。自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就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是書寫中文、英文,三語指說廣東話、英語、普通話。
-
香港人:欣賞內地男生「港女北嫁」變成日常
據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隨著香港與內地聯繫日益緊密,人口流動政策越來越便利,兩地男女結婚的機率大幅增加。如今,香港女性與內地男性結婚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多。2017年「港女北嫁」數量比2007年多了一倍。「港女北嫁」也從「罕見」變成了「日常」。
-
對待內地遊客,為什麼香港人和澳門人的態度差別會那麼大?
香港和澳門都是我國的特別行政區,也是我國內地居民非常喜歡的兩個境外旅遊目的地,因為辦理香港和澳門的通行證和籤注越來越簡便,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選擇在節假日到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去旅遊度假了。因為香港和澳門的距離非常近,交通也非常方便,以前坐船隻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幾乎是隨到隨走,現在港珠澳大橋已經開通,香港和澳門之間的交通就更加方便了,於是,許多內地遊客都會選擇一次性將香港和澳門連在一起玩。然而,很多內地遊客去了香港和澳門恐怕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香港人和澳門人對內地遊客的態度差別非常大。在香港,很多人一聽到普通話,態度就會變得冷漠,有點愛答不理的樣子。
-
華媒:香港回歸20年 很多內地青年人成為「港漂」
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人成為了「港漂」,也有一部分香港青年開啟「北漂」生活。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自從2010-2011年度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的人數呈現井噴式爆發,截至2014-2015年度,內地赴港學生人數達到11610人,即過去5年內每年都有約577個學生從內地到香港讀書。
-
港女為何放棄「香港人優先」的身段;搶嫁內地男?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女精英放棄「香港人優先」的身段,搶嫁內地男?港女:內地生活很不錯,部分地區甚至比香港好。所以說,不是每個香港人生活都是光彩的,內地的生活質量也不差。其中,香港的蝸居生活著實讓我們感受到了香港底層人生活不易。香港的生活成本居於世界最高之列,對處於收入底層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且日益增加的負擔。
-
香港學生:在內地學習使我作為中國人越來越驕傲
9月12日,來自香港、澳門和臺灣的40餘名在京高校讀書的青年學生,與內地的青聯委員相聚在北京昌平,共慶中秋佳節。 【解說】這些港澳臺學生就讀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當天,他們參觀了北新科學城,觀看了文藝演出,參與了遊戲,還體驗了漆畫、製作月餅。雖然遠離家鄉,但他們也感受到了節日的快樂。
-
CEPA實施漸入佳境 內地與香港經貿關係日趨緊密
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四》在香港籤署。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中間右二)和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分別代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籤字。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佐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郭莉等出席了籤署儀式。新華社發 催熱香港經濟 新華網香港12月25日電(記者白冰)香港各專業人士協會紛紛與內地的專業機構、人才培訓機構加強合作,舉辦了愈來愈多的培訓班。
-
【光影二十年】香港內地合拍電影漸入佳境:香港和內地合拍電影年均...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內地和香港電影合作日趨緊密,讓整個華語電影在題材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香港電影曾經是華人文化的重要符號,無論是粵劇戲曲片、功夫片、警匪片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電影曾經風靡世界,電影票房卻曾經一度達到12.5億港幣。
-
香港無線TVB播放普通話新聞用簡體字幕引爭議
原標題:香港無線TVB播放普通話新聞用簡體字幕引爭議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無線TVB)旗下電視臺在播放普通話新聞時,出現簡體字字幕,在香港社會引發爭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TVB數碼頻道22日將高清翡翠臺改為J5臺,並在晚上8點半黃金時段播放普通話新聞時,被細心的民眾發現使用的是簡體字字幕。
-
(港澳臺·香港故事)香港「推普」先鋒許耀賜:「我與普通話結緣半...
「身為中國人,學習普通話,天經地義!」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走在今天的香港街頭,人們發現,會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了。作為推動者,許耀賜難掩欣慰:「語言是植根於民族靈魂和血脈間的文化符號,對於培育家國認同、弘揚中華文化,意義重大。今天的香港人,更應學好普通話。」
-
香港民意調查:8成受訪者贊成學普通話 4成贊成學簡體字
據BBC中文網5月4日報導,香港中文大學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受訪市民贊成在中小學教授普通話,但在學習簡體字方面則意見相當分歧。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4月下旬電話調查了700多人,發現近85%的受訪者贊成在中學或小學課堂上教普通話,10.4%的受訪人表示反對。
-
香港「推普」先鋒:「中國人學普通話天經地義」
新華社記者呂小煒攝 新華社香港10月18日電(記者陸敏)從19歲開始學習普通話,69歲的香港人許耀賜已經與普通話結緣半個世紀。 這半個世紀中,他學普通話、教普通話、成立香港第一個致力於推廣普通話的民間社團、倡議創辦香港第一家普通話小學…… 從青澀學子到花甲老人,推廣普通話成了許耀賜畢生的事業。
-
香港TVB最近有點煩 就因為節目講普通話?
早前香港tvb(注,即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又稱「無線電視」,英文簡稱TVB)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改組,最近改組後的tvb重新亮相,因其播出的節目中有普通話和簡體字幕引發爭議。據悉,改版後的香港TVB的數碼頻道22日正式上線,旗下的兩檔免費電視頻道翡翠臺及高清翡翠臺「重裝上陣」,前者提升至高清畫質,後者則改名為「J5」。
-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聽浙江人香港人「異鄉」打拼的故事
浙江在線6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曹蔚 陸文琳)浙江與香港人緣相親、聯繫緊密。多年來,因各種原因,不少浙江人、香港人選擇到「異鄉」生活。獅子山下,有浙江人搵食打拼的身影;錢塘江邊,也留下了香港同胞勉力前行的足跡。這20年來,浙港更是水乳交融,共同奮進。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政府此前較少在普通話問題上直接發聲,雖然此次的回應仍留有解釋空間。在 1997 年後,香港特區政府實行的語言政策為「兩文三語」,即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通常認為,香港人的第一語言是粵語、或族群母語,第二語言是英語和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