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是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餘種琺瑯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瑯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物。那些形狀看似普通的琺瑯彩盤、碗、瓶等,已擺脫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給人們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珍品。
琺瑯彩的起源
康熙時代,法國傳教士進貢來一些銅胎畫琺瑯,讓康熙皇帝幾乎是一見鍾情,他決定在宮中嘗試製造,並將這種琺瑯工藝移植到他所喜愛的瓷器上,為了全力燒造琺瑯彩瓷器,康熙皇帝在造辦處下專門設立了琺瑯作。
而瓷胎畫琺瑯的燒制方法和其他瓷器都是不同的,它是唯一在皇宮中搭窯燒制的御用瓷器。當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鎮燒好以後,再將素胎運至紫禁城內.由宮中畫師畫上圖畫,上好彩料,然後在宮中燒制完成。
琺瑯彩的歷史
1、琺瑯彩的前身為「景泰藍」;
2、琺瑯彩起興於明代,在銅胎上以藍色為背景,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
3、創作於康熙年間,為了方便於皇帝隨時親臨作坊巡視督查,燒制琺瑯彩的小窯就搭設在養心殿;由於銅胎畫琺瑯來自西洋,康熙廣為召集會畫畫的外國傳教士,與工匠們一起燒造琺瑯彩;琺瑯顏料也全部依靠外國進口。
4、正式起於清代康熙年間,盛於雍正,但因製作工藝極度費工,自乾隆以後琺瑯彩就銷聲匿跡了;
5、琺瑯彩瓷器從燒制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只供皇室使用,就連打碎的瓷片也不流於民間,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6、一件瓷器,由皇帝親自授意、親自過問,並且就在皇宮內燒制完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史絕無先例;
7、在中國八千年延綿不斷的陶瓷發展史上,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
製作工藝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瑯。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瑯;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瑯。
琺瑯之貴
在當時琺瑯彩只供皇室使用,就連打碎的瓷片也不流於民間,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一件瓷器,由皇帝親自授意、親自過問,並且就在皇宮內燒制完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史絕無先例. 在中國八千年延綿不斷的陶瓷發展史上,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
琺瑯彩瓷器存世珍罕,其技術由初創至成熟,經歷了逐步摸索、試驗完善的過程,故生產量極為有限,個體差異明顯,紋飾相同者極為罕見,在製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可謂機緣難得,珍貴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