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閩南拜祖先」——兩位臺胞的祭祖故事

2020-12-14 網易新聞

(原標題:「到閩南拜祖先」——兩位臺胞的祭祖故事)

新華社福州4月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許雪毅)上世紀90年代初來福州創業,臺灣宜蘭人張傳來想著,一定要抽空到閩南「拜拜祖先」,但祭祖的願望直到近20年後才得以完成。

不著急也許是因為篤定。張傳來隨身攜帶著一本《張氏族譜》,上面清楚地顯示,祖籍地在福建漳州詔安縣,他是祖先遷臺的第17代。

  圖為張傳來在福州的公司裡翻閱張氏族譜。(新華社記者許雪毅攝)

1992年,張傳來38歲時,他跟著祖籍福州的臺灣老師和朋友來到榕城,成立了一家樹脂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防火阻燃劑系列產品和防火木材等。與福建師範大學老師合作項目,一起跑業務開拓市場,張傳來忙得團團轉。

那時張傳來所在的福州倉山區是「鳥不拉屎的地方」,更不用說祖籍地所在的詔安縣秀篆鎮北坑村了。

業務繁忙,加上山路遙遙,張傳來尋根祭祖的念頭一年年耽擱下來。

2011年,張傳來第一次回詔安祭祖。聽到當地幹部說「歡迎你回來」時,他心裡暖暖的。「 回來 和 來 不一樣,感覺回到了家。」他說。

看到清朝時的墓碑保存得那麼完好,他很激動。「找到了自己的根,心裡一下子踏實了。」

  圖為從清朝保存至今的張傳來祖先墓碑。(圖片張傳來提供)

此後幾年,只要有空,張傳來都會回詔安祭祖。按照當地風俗,詔安人在清明節這一天過「新清明」,在整個農曆三月期間過「古清明」。不久前,張傳來和在上海的臺胞張明正相約到詔安祭了祖。

張明正來自臺北,是祖先遷臺的第19代,尋根到詔安後,聽說福州有一位「叔公」,於是跟他取得了聯繫。

這次,一個開車從上海到了詔安,一個坐動車從福州到了詔安,兩人跟著當地宗親,用米籮挑著雞鴨鵝、米粿、水果等上山祭拜祖先。

「兩岸的祭祖習俗差不多,感覺詔安的更傳統、更隆重。」兩位臺胞對記者說。

  圖為張傳來(左二)和張明正(左一)今年3月去詔安掃墓。(圖片張傳來提供)

張明正帶著愛人、媽媽、妹妹以及兒女都祭過祖。「我要讓大家實地感受一下,當年祖先爬山過海,到達臺灣是多麼不容易。」張明正說。

張傳來也計劃著,讓一雙兒女今年回一趟詔安。「這是傳承,必須的。等孫子孫女大了,他們也要來。」張傳來說,「我們做長輩的有義務告訴子孫,飲水思源。」

  圖為張氏族譜。(新華社記者許雪毅攝)

張傳來把回詔安祭祖的消息告訴了新北張氏祠堂裡的宗親。「祖先從詔安遷到臺北,後來又有一些支系遷到宜蘭、嘉義等地。現在我們在臺灣各地的宗親有四五千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回詔安祭祖。」

「這些年,每年都有幾十批次的臺胞回詔安祭祖。一些臺胞不僅自己來,而且把兒女也帶來認祖歸宗。」詔安縣臺聯會長楊紅貞說,兩岸血脈親情的聯繫代代延續,誰都割捨不斷。

(原標題:「到閩南拜祖先」——兩位臺胞的祭祖故事)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閩南人的祖先情結
    原標題:閩南人的祖先情結 圖為海內外王氏宗親共同祭祖 每年陽曆4月5日(或前後一天),是我國古老的民俗傳統節日,俗稱「清明」。據《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閩南僑鄉一帶,清明節影響尤為深遠。 根據泉州人祭掃的習俗,清明節前10天和後10天為掃墓期。昨起,清明祭掃活動已開始。 閩南民間祭祖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中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土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範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
  • 兩岸黃氏宗親廈門中秋祭祖 江夏堂設臺胞驛站
    兩岸黃氏宗親廈門中秋祭祖 江夏堂設臺胞驛站 2015-09-20 15:39:23   兩岸黃氏宗親廈門中秋祭祖 江夏堂設臺胞驛站服務鄉親  中新網廈門9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來自臺灣、金門各地一百多位黃氏宗親和來自新嘉坡
  • 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 閩南人吃湯圓拜床母趣多多
    在閩南地區,泉州人把冬至稱為「冬節」,意味著過了冬至就快過年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到這一天,不少地區的民眾都要搓冬至丸子,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祖行動。那麼,你知道閩南冬至有哪些習俗嗎?泉州冬至吃什麼 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視頻)
  • 臺胞青年夏令營體驗閩南「祖根文化」
    臺胞青年夏令營體驗閩南「祖根文化」 2015-07-08 23:37:34林麗君 攝營員們圍繞著山重村的兩位祖廟老人了解子龍廟的歷史。 林麗君 攝   中新網漳州7月8日電 (林麗君)海峽兩岸臺胞青年夏令營活動8日繼續在「臺胞祖地」福建漳州展開,106名就讀於兩岸及其他海外地區高校的臺籍學生匯聚此間,遊土樓、訪古村,體驗閩南「祖根文化」。
  • 臺灣六桂堂宗親回廈 兩岸共祭祖先
    臺灣六桂堂宗親回廈 兩岸共祭祖先   今天(14日)下午,來自臺灣的100多名六桂堂宗親回到廈門祭祖,他們首度進入六桂堂在廈門洪氏宗祠舉行儀式,並將於明天參加閩南特色的中秋博餅活動,兩岸宗親共敘情誼。  焚香禮拜,誦經祝願,來自臺灣的100多名六桂堂宗親分批次進入這處位於廈門思明南路的洪氏宗祠祭拜祖先。
  • 柞水民民俗:過年祭祖拜四方
    位於秦嶺以南的柞水,年俗內容也非常豐富,有敬天祭地、拜祖訪友等民俗活動,其中,「過年祭祖拜四方」最具民俗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年節習俗,在和當地土著人融合中,傳承了過年祭祖拜四方這一古老的民間習俗。每逢過年,柞水人有祭拜祖先的習俗,這主要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其意表示對祖宗先輩孝敬懷念之情,又意在祈求祖宗保佑子孫後輩興旺發達,平安吉祥。
  • 浙江大陳島上千臺胞清明返鄉祭祖
    浙江大陳島上千臺胞清明返鄉祭祖   中新網台州4月6日(見習記者 吳佳蔚)清明小長假進入到尾聲,有著浙江「臺灣村」之稱的台州大陳島陸續迎來了數批臺胞返鄉祭祖探親。
  • 身為閩南人,不能不拜神!
    …… 農曆七月中元普渡,閩南媽媽的碎碎念,開始不絕於耳。 作為閩南人的一份子,七月鬼門開,中元到,關地門,廈門人得準備諸多祭事,忙得不可開交。
  • 在陝臺胞赴黃帝陵祭祖 感悟炎黃文化
    為進一步了解陝西,同時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參加此次活動的臺胞臺屬來到陝西黃帝陵尋根祭祖。在景區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認真聆聽講解,參觀黃帝手植柏、黃帝腳印石、毛澤東祭文碑,並瞻仰了軒轅殿,拜謁了黃帝像,了解黃帝的故事,感受中華民族遠古時期奠定華夏的歷史輝煌。 記者了解到,這些臺灣朋友,大都有著深厚的「黃帝陵情結」。
  • 兩岸黃氏宗親相聚江夏堂祭祖
    江夏堂宗祠    海峽之聲網廈門9月6日訊(記者 文清)水有源,木有本,原鄉有祖先。    江夏堂,黃氏祖先「下南洋」、「過臺灣」的出發地,也是廣大臺胞僑胞回鄉尋根謁祖的祖祠,「帶著中國心、臺灣情回到江夏堂,就如回到娘家一樣親切。」臺中市黃氏宗親會副會長黃桃妹說。對於尋根祭祖,黃桃妹強調 「根的認同」對青少年一代能起到鼓舞作用。很多年青人加入祭祖行列,透過活動,加深對祖地的了解,也加強與大陸宗親的交流,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兩岸黃氏宗親廈門江夏堂中秋祭祖
    圖為臺胞黃毓勉在黃氏宗親交流會上講話 黃詠綢 攝中新網廈門9月26日電 (黃詠綢)中秋將至,海峽兩岸150餘位黃氏宗親26日聚首廈門江夏堂,共同祭祀先祖,研討交流江夏文化。圖為廈門江夏堂祭祖活動現場 李思源 攝廈門江夏堂會長黃偉煌介紹說,廈門江夏堂過去曾經是大陸尤其是閩南宗親、鄉親「過臺灣」的出發地,如今,這裡又成為臺胞回大陸尋根訪祖首選的落腳點。黃偉煌表示,往年每年都有上千名來自海峽兩岸甚至世界各地的黃氏宗親前來祭祖。
  • 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圖為安海型厝顏氏祖厝前,同宗男女老少在準備祭祀祖先的金銀帛。 祭祖 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自己的祖先始終有一種念念不忘和無限敬畏的感情。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遷徙,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活動不但十分普遍,而且相當頻繁,形式也多種多樣。祭祖不但增強了家族的團結,客觀上也推動了閩南地區的經濟開發,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 王金平宣布登陸祭祖:敬稟祖先,祈求庇佑
    王金平已經宣布投入2020國民黨初選的臺立法機構前負責人王金平將在5月6日至8日訪陸,並將此行定調為「福建祭祖尋根之旅」。據「聯合新聞網」報導,王金平29日發表聲明稱,依據閩南人的傳統習俗,面臨人生重大事項時,都應返鄉祭祖,敬稟祖先,祈求祖先庇佑。因此,他宣布將於5月6日啟程,與家族及宗親共九十餘人,同赴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祭祖,並拜訪宗親,預計5月8日返臺。
  • 連戰福建祭祖將免行三拜九叩大禮
    本報訊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前往福建馬崎祭祖將受到特別「禮遇」。16日,祭祖儀式司儀連宗和老人介紹說,連氏宗祠每年冬至方可開啟的中門將破例為連戰而開,同時考慮到連戰年事已高,祭祖13項儀式中的三拜九叩精簡為三鞠躬。  血肉相連的親情行程是連戰大陸行的「必修課」,他的第三次大陸行選擇了自己的宗親所在——福建漳州龍海市馬崎村。
  • 漳州祭祖與對臺交流
    自去年11月,由部分蒼南籍陳姓龍湖派系族親自發的「蒼南籍龍湖陳族親聯誼會」暨「蒼南縣陳元光文化研究會」成立後,大多蒼南籍陳姓龍湖派族親就有尋根祭祖的願望,這次終於成行。  4月8日,蒼南籍陳姓龍湖派族親40多人組成祭祖團赴漳州。這是我縣第一次眾人組團赴漳州祭祖聯誼活動,這次活動具有浙南閩南對接臺灣同宗聯誼與文化交流的影響意義。
  • 漳浦畲族文化情牽兩岸 臺胞閩南尋根謁祖
    東南網5月23日訊 (福建日報 張文藝) 連日來,一批批臺胞來到漳浦縣閩南畲族博物館,或尋根謁祖,或旅遊觀光。閩南畲族博物館位於赤嶺畲族鄉石椅村,總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館內分為畲族歷史淵源、畲族民族風情和文物、漳浦藍姓歷史名人和漳浦畲鄉文物四大部分。據了解,漳浦縣是閩南藍姓畲族文化重要發源地,全縣有畲族人口3萬多人。赤嶺畲族鄉是全省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鄉,畲族文化積澱深厚,民族風情濃鬱。
  • 每年過年都要上墳,祭祖,拜天地,你知道其中的意義嗎?
    祭拜天地最開始西方人到中國來傳教,他們是不幹預中國人拜祖先的,所以外來宗教在中國得到支持,但是後來他們覺得中國人拜祖先就是崇拜偶像,於是禁止中國信徒拜祖先,結果被乾隆皇帝封禁,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但是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上墳祭祖,拜天地,拜財神這些行為呢?
  • 加強情感聯絡 海峽兩岸150餘位黃氏宗親來廈祭祖
    廈門江夏堂會長黃偉煌介紹說,廈門江夏堂過去曾經是大陸尤其是閩南宗親、鄉親「過臺灣」的出發地,如今,這裡又成為臺胞回大陸尋根訪祖首選的落腳點。黃偉煌說,江夏堂每年都會迎來上千名來自海峽兩岸甚至世界各地的黃氏宗親前來祭祖,今年受疫情影響,祭祖人數有所減少,但仍有近20位來自臺中、臺北、高雄、金門等臺灣各地的臺胞代表前來參與活動。
  • 祭祖儀式程序有哪些,如何祭拜祖先
    祭祖儀式是目前清明節中人們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據悉,古往今來,每次一到清明節,人們就會通過掃墓等祭祖儀式,開啟對先人的懷念之情。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
  • OMG, 這個沿海閩南小鎮,竟然如此過節
    神明節擺桌說說春節閩南俗語: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初四睡到飽,初五五隔光,初六撓卡眭(腚)。各種年初給神明們下的禮,都在這個月還願,小到2斤豬肉加2千金銀(金銀:一種祭祀用的紙,上面貼了天或壽或方正的銀鉑,天是拜天公,壽用於祭神明,無字用於祭祖),大到一隻熟豬+一隻生豬帶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