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的祖先情結

2020-12-16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閩南人的祖先情結

圖為海內外王氏宗親共同祭祖

每年陽曆4月5日(或前後一天),是我國古老的民俗傳統節日,俗稱「清明」。據《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閩南僑鄉一帶,清明節影響尤為深遠。

根據泉州人祭掃的習俗,清明節前10天和後10天為掃墓期。昨起,清明祭掃活動已開始。

閩南民間祭祖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中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土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範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

在閩南,無論是大宗家族或小姓弱族,都建有祠堂以祭祀列祖列宗,所謂「家家建追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以資」,祠堂林立成為閩南地區的世俗景觀。而祭祖形式之多樣,則是閩南人對於祖先敬仰追思之情的不二佐證。

雨漸紛紛,卻不能模糊後人追思的視線,亦不能放緩祭掃的腳步。祭祖,是對祖先的信仰,亦是傳承先訓的表達。本期《閩南周末》在一次已完成的拜塔之行和一場即將舉行的祭祖儀式中,為大家講述閩南祖先文化的形態,以及在祭祖儀式中那些帶著深深敬意的信仰。(一鳴)

相關焦點

  • 閩南人的「紅、甜」情結
    中國人這種崇尚紅和甜的民間風俗由來已久,而且很多地區都有些相似,在閩南一帶也有崇尚紅和甜的風俗,但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話題背景在閩南人的眼裡,紅色代表著大尊、大喜。過年時,生活在農村的人們都會準備一盆米飯,在飯上插一支紅春枝。紅代表吉祥,在閩南方言中「春」和「剩」發同音,寓意生活有富餘。家家戶戶還會蒸年糕,年糕都以甜味為主,等年糕蒸好後還要在上面點紅。
  • 「到閩南拜祖先」——兩位臺胞的祭祖故事
    (原標題:「到閩南拜祖先」——兩位臺胞的祭祖故事) 新華社福州4月
  • 我是閩南人,卻是一個閩南語文盲
    在閩南海邊的小漁村裡長大,到高中畢業後才走出家門,因此,從小到大,就只講閩南話,偶爾進城,帶著濃厚閩南口音的普通話,總會讓自己自卑得一開口講話就臉色羞澀,手足無措。
  • 閩南人在臺灣的開墾和分布以及他們的信仰
    閩南人開發臺灣,曾經冒著風險,並付出了幾代人的勤勞和辛苦。不要說清代以前,即使是清代康熙收復臺灣之時,臺灣北部平原仍是蠻荒之地。開墾者須冒著九死一生,來從事開墾的事業。閩南人憑著他們敢拼的勇氣,付出了難以估量的代價,在臺灣開闢出一個新的天地,為臺灣成為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之地作出了巨大貢獻。
  • 閩南人,為什麼這麼好吃?
    作為一個閩南人,面對這人生三大終極哲學問題!實在是太難回答了!!!因為閩南的好料實在是太多啦!正所謂「獨吃吃不如眾吃吃」,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分享!雅客V9來自於閩南的雅客食品!03 飲品閩南的眾多飲品首推茶!畢竟閩南人對茶葉的熱愛到了「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
  • 木偶戲,閩南人的 「古早味」
    閩南,一個有著很多傳統風俗的地區,操著被稱為古漢語化石的閩南語,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移民,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都有這裡先民移民的足跡。不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活躍在閩南漳州地區的一種藝術瑰寶---布袋木偶戲!
  • 從閩南華僑詩詞看閩南文化的多元一體性
    廈門旅菲先輩陳謙善首開「興學育材」之風氣,「為華僑首立百年之基業」,其族人陳丹初為長詩以紀盛:首散黃金築簧宇,從此華僑識華字。  華僑識字千萬人,國性保存先生畀。  又如南安潘葵村在菲創辦之曙光學校為日軍焚毀,他在《懷曙光學校諸生》一詩中云:育才最樂師軻聖,愛國深情慕放翁……  百千學子悲星散,無復弦歌播國風。
  • 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原標題: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自己的祖先始終有一種念念不忘和無限敬畏的感情。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遷徙,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活動不但十分普遍,而且相當頻繁,形式也多種多樣。祭祖不但增強了家族的團結,客觀上也推動了閩南地區的經濟開發,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 閩南風情,水鄉韻味
    初夏時節的閩南水鄉 綠樹成蔭,夏花綻放,碧水長流 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步一景 都散發著恬淡的底蘊
  • 身為閩南人,不能不拜神!
    作為閩南人的一份子,七月鬼門開,中元到,關地門,廈門人得準備諸多祭事,忙得不可開交。 因為崇尚「萬物有靈」,閩南人可謂是造神的專家:從」天地人神鬼」到「花鳥魚蟲獸」,在閩南人眼裡,拜神是非常講究「實用性」的:不管你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只要能講出一段故事,有什麼「顯靈」的事情,就能被祭拜,為了五穀,可能還出現了神農大帝,為了行船,可能還出現了水仙尊王,為了求財,可能還出現了玄壇元帥…
  • 福建閩南人與潮汕人有什麼淵源,相互怎麼看待?而汕尾人呢?
    如果整體上看,兩個地區的人有認同感,畢竟祖上同根同源。現實中,潮汕人也覺得,感覺福建很親切,像親戚一樣,也有很多潮汕人偶爾有空就去廈門,東山島逛逛,雖然彼此只能互相聽懂一些,但是起碼比廣府民系的人還更親近。 而閩南人呢,拿漳州人來說,對潮汕人也是有親切感的,因為閩南的阿嬤們除了看歌仔戲和傀儡戲也會看潮劇,雙方老一輩們說的普通話都有一種所謂的地瓜腔。
  • 閩南人為什麼那麼拼?-虎嗅網
    圖/視覺中國01 閩南人為什麼那麼拼?因為愛拼才會贏。從中原的角度看閩南,這是一個邊緣、偏僻、生存艱難之地,因而歷代王朝往往還有棄守之爭。閩南人走向海洋,首先是地少人多帶來的生存壓力。攝影/李順拯背山面海的閩南人,在中原邊緣的「偏僻」之地,不惜用生命開闢出一條海上生存之路。但與此同時,向海討生活的方式也塑造了豪爽、敢拼生死、「愛拼才會贏」的閩南人。02 為什麼閩南人「抱團」?
  •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把「閩南話」改稱「臺語」是歧視誰
    大概正因為民調結果讓許多綠營政客看到了明年粉墨登場的希望,臺灣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也開始興奮起來,5月23日,所謂「臺文筆會、臺灣母語教育學會、臺灣南社」等十多個「獨」派社團組成「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還召開記者會,居然宣稱把「臺語」稱作「閩南話」是歧視,稱臺灣人是「閩南人」是欺負臺灣人。為了權力,島內獨派已經開始癲狂,不僅不擇手段地發動意識形態的爭端,而且利令智昏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
  •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閩南清明節習俗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為,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大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
  • 閩南女子特殊「許世」姓 揭開斯裡蘭卡公主身份
    一個特殊的姓 揭開公主身份 閩南網(微博)8月5日訊 如果不是家族的祖墳意外被發現,今年41歲的許世吟娥或許會一直過著如所有閩南女子一樣的生活,儘管她擁有一個謎一樣特別的姓氏「許世」,和一個家族遺傳的「圖騰」——左耳廓上的小孔
  • 閩南「吃普度」的源起
    存在決定意識,閩南的獨特歷史地理環境,決定了民俗節慶的內容和形式。普度種種不合理外殼下,必定有合理內核,值得深入研究,重新認識。  普度是由「七月半」發展而來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後來成為一種民間習俗,佛道合一,俗稱「七月半」、「鬼節」,人們祭祀祖先和孤魂野鬼。
  • 千萬不要讓一個福建人講閩南話-虎嗅網
    在福建達成「閩南文化」的成功輸出之後,不少外省人總是自動將福建人與閩南人劃上了等號。而一旦你否認自己是閩南人,又會立馬被划進閩北人的範疇。不過,當掌握了魔鬼方言的閩南人聽閩北人說方言,也還是只能說一句「公蝦米」。
  • 閩南文化:閩南文化概念的習慣性使用!
    閩南文化概念的習慣性使用,在現實中遇到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困惑,即以廈、漳、泉三地為稱呼的閩南文化,近年來在推動閩南文化的研究與發展過程中,遭到了異地同質民系人的較普遍地質疑。問題在於以地域為概念所概括的文化內涵顯得過於狹小,不足以在最大層面上完整地容納全部異地同質民系文化的內涵。
  • 閩南話的勢力,到底有多大?
    攝影 / 方託馬斯 曾經紅極一時的《愛拼才會贏》這首閩南語歌曲,歌詞反映了閩南人向外開拓時愛拼敢贏的精神,影響了我們幾代人,這就不得不提到閩南語的歷史。閩南語的分布也並不局限在福建南部的小小角落裡,北到浙江的舟山群島,南到廣東、廣西海岸甚至東南亞地區,都有說閩南話的地方。隨著開拓者的腳步,閩南話擴散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個影響範圍遠超閩南本土的閩南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