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閩南人的祖先情結
圖為海內外王氏宗親共同祭祖
每年陽曆4月5日(或前後一天),是我國古老的民俗傳統節日,俗稱「清明」。據《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閩南僑鄉一帶,清明節影響尤為深遠。
根據泉州人祭掃的習俗,清明節前10天和後10天為掃墓期。昨起,清明祭掃活動已開始。
閩南民間祭祖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中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土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範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
在閩南,無論是大宗家族或小姓弱族,都建有祠堂以祭祀列祖列宗,所謂「家家建追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以資」,祠堂林立成為閩南地區的世俗景觀。而祭祖形式之多樣,則是閩南人對於祖先敬仰追思之情的不二佐證。
雨漸紛紛,卻不能模糊後人追思的視線,亦不能放緩祭掃的腳步。祭祖,是對祖先的信仰,亦是傳承先訓的表達。本期《閩南周末》在一次已完成的拜塔之行和一場即將舉行的祭祖儀式中,為大家講述閩南祖先文化的形態,以及在祭祖儀式中那些帶著深深敬意的信仰。(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