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

2020-12-09 張又之

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善良,寬容。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吃一些小小的虧。長大後也會糾結,要不要也變得「心機」一些,「腹黑」一些呢。答案是反覆的,當又一次吃虧了,便在心裡默默的下決心,下一次我一定要「心機」一些;當真正遇到了可以得理不饒人的時候,往往又選擇了善良。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路上過來,雖然沒有那麼多心眼兒,沒有那麼費盡心思去爭,去算計,但是卻一路走在了那些算計盡了的朋友前面。總會有貴人不期而遇,伸手幫忙。

去年一個員工離職,她是一個從什麼都不懂,不會的小白被我們手把手教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術人員的員工。因為我們的技術是比較領先市場的,所以即便她只學到合格水平,對於其他競爭對手來說,也是一個「專家」了。

而她在籤訂了20萬違約合同的前提下,去到了競爭對手的公司,並且違規使用我們的技術,使得對方起死回生。法律程序是一定要走的,所以我們正常下了傳票。本以為她會悔改,沒想到卻愈演愈烈。

在繼續走法律程序的過程中,我居然又一次心軟了,因為她今年要結婚,一旦遇到官司,可能會影響她的婚姻,畢竟,正統人家是不能接受這樣的事情的。

我們的暫停換來她更過分的事情。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說明,我們暫時受到一點點傷害,而這些傷害都會十倍百倍的反饋到她的身上。

與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

與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

永遠都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命運絕不會虧待一個人品好的人,也不會善待一個心不正的人。

相關焦點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秋·曾子》中的這一段話,兩千多年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標杆,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來處。
  • 佛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任何一個出現在你生命當中的人或事都是上天給你的緣,而你要做和能做的就是經歷它。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佛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經典)
    21天斷舍離|Day15今日打卡主題:日行一善善不是念出來的,是行出來的。善良從來都不是為了什麼回報,善良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很多人還記得,一篇題為《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拾荒者借閱前自覺洗手》的新聞,曾經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韋思浩,普通的退休教師,一位拾荒老人用自己的行動,溫暖我們冰封已久的沉寂的心。
  • 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
    有陰德的人走到哪裡都有貴人相處。平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積累陰德呢?所謂陰德就是你做了助人為樂的事不說出來沒有人知道那就是陰德。一、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俗話說得好「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行善不需要花多少金錢,精力,而是由心發出的善,做有利於他人的事。
  • 《菜根譚》:善雖未至,禍已遠離,務必善良
    在這個生活中,所有人對於善良這兩個詞並不奉行。因為大多數人看到的善良的人未必活得好,往往是那些奸詐兇狠之人都是活得風生水起。所以說當受到很多事情影響之後,很多人越來越不想奉行善良兩個字。現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個理念在很多人心中都開始動搖了。
  • 輪迴(一個真實的故事)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一位貧困的農民正在勞作。 人的一生往往會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或感恩別人,卻可能冥冥之中有輪迴。 你有多善良你就有多好運,做人,總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當你以善良待人,必然會獲得別人善意的回報。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 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看完你就懂了!
    可是,這個鎮上的人,有很多都不願意捐錢。只有一個人,知道僧人想要讓人捐錢修建寺院後。這個人就開始,每天都省吃儉用,把錢省下來,捐錢給僧人修建寺院。不久之後,捐錢給僧人的這個人就死了。人們知道之後,就說好人沒有好報,認為行善的人,為什麼卻得不到好報呢?那個人死了之後,託夢給僧人,他說他之前的罪業很重。要三世輪迴做貧苦的人,才能報的完三世的罪業,現在一世就報了。因為自己捐錢建了寺院,所以提前報了三世的罪業,現在非常感謝自己當初的捐錢布施。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福報(佛教解釋)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福報(佛教解釋)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福報基本釋義【1】福利果報。如六趣中人天之福報。《增一阿含經一》曰:「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一 *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二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 一念善心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一念善心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噁心起,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善念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充滿正能量,這個正能量,就會帶來好運。這就是感召。假如一個人心懷善念,就能破除心理上的根本障礙,至少讓自己少做噩夢。心理決定了生理,身體健康,內在的循環系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
  • 一個人,一旦悟透這兩句天機,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一個人,一旦悟透這兩句天機,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文/歷史國學大觀福報,其實是消除業障,佛菩薩面前,我們習慣於求福,卻不知,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福報不足的人,好比一鍋湯,遇到些許小困難,就像一碗汙水倒入一鍋湯,整鍋湯都壞了。累財富的過程是痛苦,每天奔波忙碌,愁眉不展。守財的過程也是痛苦,患得患失,寢食不安。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佛說:人最珍貴的,是善良!
    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人如果做善事,雖然並沒有看到福分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你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你。
  • 「行善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平日裡常做這3件事,可避免禍事
    導語如果一個人的語言善、行為善、視善,那麼他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善事。等到三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而且上天一定會將福氣賜給他,比如增加他的壽命,或者是讓他的子孫充滿福氣。而且在人世間當中很少人能夠做到行善不留名。古人常說"行善者,福雖未至,但是禍已遠離",我們普通人在平日裡經常做這三件小事情的話,就可以避免生活上帶來的禍事。
  • 佛教:行善是因,得福是果
    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遵從佛的教誨,惡人也不捨棄,極惡之人也要想辦法幫助他回頭。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對惡人沒有一絲毫惡意,這是自己的大受用,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佛學精華: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
  • 一個人,如果能悟透這兩句話,哪怕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
    人一輩子,永遠離不開便是是為人處事。這不僅需要一種內在的心靈培養,也需要一種對待外界的正確感知。生活中有些人總是逃不開各種極端的思想與行為,無論是言行舉止,還是待人接物,總容易讓自己陷於狹隘,這樣很容易招來禍端。所謂物極必反正是這個道理。
  • 善在人間,福在心中,積善之人,必有後福
    01曾子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其禍遠矣」百姓也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機未到,時機一到,必然遭報。頭上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之中自有帳目在積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04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懂得報恩連動物都不如,不配為人。什麼叫報應?「報」,回報;「應」,反應。你做任何事情,都有反應,也叫報應,也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善,可積福;德,能聚財
    來源:一號書院(ID:YHSY-111)作者:一號書院老話說,善不積,不足以得福;德不立,不足以聚財。有善之人,將福澤貫一生。一個人的財運,藏在他的德行裡。有德之人,將財氣滿天下。劉理仁道長也曾說:造善積福,以德養壽。
  • 與人為善便是與己為善,這是一種人生大智慧
    與人為善,予己為善;與人以路,予己以退。做世間的行走人,睜一隻眼看世界,閉一隻眼做智者。智慧與聰明僅一步之遙,看清世態而不看破,才是智者所為。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戲謔有度。我們知道人言可畏,但也無需害怕,只要自己坦蕩蕩,做好自己的事,也不去中傷他人便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