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行善是因,得福是果

2021-01-21 紅塵禪緣

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遵從佛的教誨,惡人也不捨棄,極惡之人也要想辦法幫助他回頭。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對惡人沒有一絲毫惡意,這是自己的大受用,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

佛學精華: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人心不善禍相侵。損人利己甚或損人不利己的,都要絕對戒除。福是從善行來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業障沒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淨心,心地清淨是第一善。心地不清淨,縱然修善,善裡有摻雜,不純,業障消得不徹底。使自己心地清淨,要改過,將心地真正做洗刷的功夫。

心胸狹窄的人極度敏感,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把他傷得體無完膚。心胸寬闊的人豁達大度,不但自己不會整天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也會給周圍帶來平和安樂,讓人不由自主想與之接近。所以,容人的氣度非常重要,凡事不必太過計較,這樣才能做一個快樂的成功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圓滿。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優點,方能學到別人的功德。世界上沒有什麼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學會五看,保護好自己。一是看開,別糾結於一片樹葉,而漠視了整個森林;二是看淡,愛恨得失無不短暫,生命的訣別才是最終的永恆;三是看破,紅塵紛爭只因利,爾虞我詐唯餘傷;四是看穿,平凡是生活的本源,激蕩只能縮短它的流程;五是看透,百味皆是苦味,百年隨風逝遠。

相關焦點

  • 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看完你就懂了!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看到很多人,行善後,卻沒有得到善報。那行善,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善報呢?行善,肯定是能得到善報的。因為佛教裡說,我們種下什麼因,就得到什麼果。我們種善因,自然能得善果。那有一些人,可能會問了,行善之後,為什麼看不到福報呢?我們有時候,看見別人行善,但是卻看不到別人有善報,於是,就認為,行善,得不到善報。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樣,人們看到那個捐錢建了寺院,卻沒看到善報。
  • 佛曰:一人行善,全家得福!
    意思是說,心若善良,出世間的五道十地會順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這些,反而可能會墮入三惡趣,所以,解脫與沉淪完全依賴於自心,我們一定要精進修持善心。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但凡心存善念之人,總是以春風化雨般的柔美,滋潤著自己,芳香著別人,溫暖著塵世。
  • 覺得命苦,福報太少?不是因為沒行善、沒學佛,只因你不懂這個!
    俗話說得好,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不管是民間信仰,還是佛教、道家,對人的福報都有著共同的認知,那就是有福報的人,一生之中不需要多少辛苦奔波,就可以得到財富與幸福;而無福之人,每天為生活奔波,努力工作,到頭來卻是財來財去不聚財,內心十分痛苦,生活苦不堪言。佛門當中有這樣一句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因果報應,也是分毫不差。
  • 佛教:今所受,皆是昨之因;今之為,亦種明日果
    這就是告訴人們,如果要想得到什麼,那麼你就得先付出一些什麼,你若想別人溫暖你的心,那麼你需要先學會溫暖別人的心。這就是因果,所以,相信吧你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你只要盡力過後,其它交給命運就好,其他的隨緣就好。一切以善為先,行善舉,種善因,自有善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到了一切都報。又到了年終,又該評比優秀了。
  • 佛教:為什麼燒香拜佛求不來福報,福報只能修不能求呢?
    佛教:為什麼燒香拜佛求不來福報,福報只能修不能求呢?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經常喜歡去寺廟燒香拜佛。他們有的人往往是求財,或者是求福報。當然,也有很多的人求的是平安與健康。今天,咱們就一起從佛教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順便也解釋一下,為什麼很多的人會出現疑惑和誤區:認為燒香拜佛不管用,一點也不靈驗。在現實生活中,喜歡燒香拜佛的人,要麼就是佛教的善信,要麼就是學佛之人。而這也是我們需要提前種下的一個善因,深信佛教,深信因果。有了這個善因,你才能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福報(佛教解釋)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布施醫藥等等)才能健康長壽,修清淨心才能得安寧。第四,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第五,善終: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無有痛苦和恐懼,來生得善道,行善積德才能感生善道。
  • 佛教:是什麼原因造成福報不增反減?
    佛教之中,講斷惡行善,培福增德。斷除惡念,修一切善法,行一切善事,給我們培人天福報,增無量功德。這也就是「修福報,贊功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修福,能夠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過得更自在,更富有。因此,會去做許許多多的善事。譬如佛前供養,寺院做義工,幫助他人等等。但大家在修福之時,是否忽視了一些東西?
  • 佛教:「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行善積德,我們該如何積陰德?
    佛法中,有句話叫做:「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講的就是世間萬物都離不開種因得果,也就是所謂的做善事,就是在積累善因,善因積累多了就會得到善果,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教經常鼓勵人們多注重自身修行,眾生也要行善積德。
  • 常積陰德,必得大福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常聽老人說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無福不可求也。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善念、善行,都是積善,積德。但為什麼要說積陰德呢,陰德和陽德有什麼不同,這裡就說到了行善的大小了,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
  • 佛教講:財富來源於福報,做到這3件事,福報自來
    福報代表一個人一生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人們都想得福報,那就要做行善積德之事。《文昌帝君陰騭文》講:「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民間也常講: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 佛教:因果報應,最損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真實不虛,也絲毫沒有差錯。沒有誰能背離因果、逃脫因果,哪怕是菩薩。也不要覺得做壞事,一時沒有受到果報就沾沾自喜。因果會遲疑,但從來不會缺席。佛門裡有一句話,叫作「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隨業力流轉,即使經歷了百千萬次輪迴,業力也不會消失,一旦因緣聚合,果報就會顯現出來。
  • 民間故事:行善得福報的李公
    世人常說一句老話,叫「積德行善,必有福報。」好事做得多了,自己或者後世終將會得到善報,這便是福澤綿長的道理呀!就像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一樣,故事中的行腳商人李公,在一次外出做買賣時,半路上救了一位老嫗。不想多年後,在他危難之時,老嫗的兒子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
  • 「因」與「果」又是哪來的?
    這句話意思就是人的福禍本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所以古代民間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走背運,必有因果」。古人為什麼這麼說?他們這樣說有依據嗎?人走背運,必有因果道教中認為:人以善惡感召之因,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這裡的「善」是從社會、家庭、社會人際倫理關係為出發點的生活準則。
  • 為什麼佛教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裡面藏著佛陀的大智慧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大家好,歡迎來到淨慧梵行的因果世界。佛教自古以來都以救濟蒼生為大願,度化眾生為己任。以因果之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眾生逐漸相信佛法並學習佛法,走上自度度人的菩薩乘道路。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佛教:為什麼「好人多磨難,惡人樂逍遙」?看完你就明白了!
    因果之報,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我們肉眼凡胎,且自身障深慧淺,只看到當下的一個小片段,卻不知因果通三世,即前世、今生、來世。因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如果沒有證得圓滿智慧,是難以堪破的。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假相,是錯位的因果。並非因果本身有問題,是我們的知見尚淺。
  • 修心: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所以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所以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古話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在69歲時,給兒孫留下這段話: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 前世因,今生果,沒福報的人,有2種毛病,此時懺悔,為時不晚
    俗話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壞事,可能會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招來壞的結果。這也暗示人們,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卷卅九說中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
  • 佛教: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看完恍然大悟!
    佛教認為因果通三世,「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人前世種下的善惡之因,決定了今生的果報,今生是福是禍皆由前世造就。而今生的業力也同樣影響和決定著來生的命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緣果報,縱有延遲,也不會有遺漏,因緣未具足,果報並不會即刻顯現,即「不是不報,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