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行善得福報的李公

2020-12-19 談古論今話奇聞

《民間故事》第005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小故事還請動動小手給個關注,謝謝!

世人常說一句老話,叫「積德行善,必有福報。」好事做得多了,自己或者後世終將會得到善報,這便是福澤綿長的道理呀!

就像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一樣,故事中的行腳商人李公,在一次外出做買賣時,半路上救了一位老嫗。不想多年後,在他危難之時,老嫗的兒子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

可見,這行善必有後福呀!

古時候的壽縣,有一個叫李公的行腳商人。李公經常挑著擔子,在各個鎮子間穿梭。李公如此辛苦,也只是賺取個差價,養家餬口罷了。

一日,李公從一鎮子上收了一批貨。他挑著擔子就要去另外一個鎮子賣。路過一片荒野時,李公看見不遠處的路邊側躺著一位老嫗。

善良的李公加快腳步,朝著那老嫗走了過去。行到近前,才發現那老嫗神智有些恍惚。

李公詢問她哪裡不適,那老嫗卻沒有說話。李公忙給老嫗喝了些水,那老嫗才漸漸有所好轉。

「我家住前面的村子,方才行路時忽然頭暈目眩,我實在支持不住,便倒在了這裡。」那老嫗氣息微弱地說道。

「老人家莫急,我正好要去前面鎮子。看你病情嚴重,就讓我背你去看郎中吧!」

「你我素不相識,這……恐怕不妥吧?」老嫗說道。

「無妨,救人要緊!」說完李公背起老嫗,挾著擔子朝著前方行去。

一炷香後,李公到了鎮子。他找到郎中,說了實情。那郎中開始把脈問診,原來那老嫗本有腦疾,又因天氣格外炎熱,老嫗頑疾突發,這才暈倒在地。

郎中開了幾付中藥,交給老嫗。那老嫗所帶銀兩不夠,李公就掏出錢來,交了藥錢。

老嫗對李公連連道謝,李公遂攙扶她走出了店門,此時恰巧碰到尋母的老嫗之子。

老嫗兒子得知實情後,欲要下跪以示感謝。李公忙將他扶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小哥莫行如此大禮,萬萬使不得啊!」

「先生的大恩大德,我銘記於心。日後必將報答恩公的救命之恩!」老嫗之子拱手言道。

李公辭別母子,挑著擔子繼續趕路。

一晃過了十多年,李公有一次去外地收貨。他趕著馬車疾馳在荒野山路上,忽然天空烏雲密布,雷聲滾滾,颳起了狂風。

那雷聲直震得馬兒受了驚。那馬兒如同脫韁一般,拉著李公狂奔起來。李公見勢不妙,忙扯韁繩,但馬兒根本停不下來。直朝著前方斷崖處奔去。

離斷崖越來越近,此時李公雙手猛拉韁繩,欲要拉住馬兒,但馬兒不減速度,仍向前疾馳。

就在馬車即將衝下懸崖時,突然前方出現一個男子身影。那男子如閃電一般按住馬頭,在馬兒即將跌落山崖前,將受驚的馬兒攔了下來。

李公全身發抖,跳下車來。躬身對著那男子施禮道:「多謝少俠救命之恩,否則老夫早已命喪崖底了!」說完,李公欲要拿出銀兩答謝。

那男子卻撲通跪倒在李公身前:「恩公可還認識我?我便是恩公10多年救下那老嫗的兒子呀!」

李公聞言回想片刻,這才恍然大悟!

「哎呦!原來是你啊!快快起來,你母親可還好?」

「老母健在,身體還算康健,恩公莫要牽掛。這山路崎嶇,恩公此後可要小心才是!」

「老夫日後定會多加小心!少俠要去哪裡?與我可是同路?」

「恩公先行,我還有事要辦,就此別過了,恩公多加小心啊!」那男子躬身對著李公施禮言道,後化作一縷青煙消失不見了。

李公見狀甚是詫異:「這世間凡人怎會如此仙術?」李公搖搖頭不再多想,遂繼續前行。

殊不知,這男子在幾年之前,因為遇到禍事沒了性命,早已成了孤魂。今日突遇恩公有難,他特來相助恩公的呀!

作者心得:

想來這積德行善,危難之際助人一臂之力的善舉,不只是助人,也是在給自己積攢福澤呀!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文中故事源自於民間,目的是借古喻今明道理。還望各位讀者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如果喜歡我的民間小故事,還請大家點讚、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民間福報故事:竇禹鈞濟人,得高壽且五子俱登科!
    人,還是信命好,但是不能盲目的信命,要知道改命,改命是要行善積德,而不是一味的探求其他方法。一個命好的人自然他的福報就大,反之福報小。不管是福報大的人還是福報小的人都要去行善助人。福報小的人,千萬不能自暴自棄,只要你心術好,遲早會得到福報的光臨!福報大的人,如果不行善助人,福報會自動消磨殆盡,反之會越來越好。有道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常積陰德,必得大福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常聽老人說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無福不可求也。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善念、善行,都是積善,積德。但為什麼要說積陰德呢,陰德和陽德有什麼不同,這裡就說到了行善的大小了,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
  • 佛曰:一人行善,全家得福!
    意思是說,心若善良,出世間的五道十地會順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這些,反而可能會墮入三惡趣,所以,解脫與沉淪完全依賴於自心,我們一定要精進修持善心。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但凡心存善念之人,總是以春風化雨般的柔美,滋潤著自己,芳香著別人,溫暖著塵世。
  • 民間故事:一事讓包青天寫下了寧作惡,勿行善?修橋補路雙瞎眼!
    這是一個關於北宋年間大清官包拯的民間傳說,是個關於善惡報應的典故,我們當地好多老人都會講,今天拿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文無關,下同!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修橋補路雙瞎眼,殺人放火子孫多」,看字面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做好事沒好報,做壞事反而好處多多,可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
  • 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看完你就懂了!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看到很多人,行善後,卻沒有得到善報。那行善,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善報呢?行善,肯定是能得到善報的。因為佛教裡說,我們種下什麼因,就得到什麼果。我們種善因,自然能得善果。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樣,人們看到那個捐錢建了寺院,卻沒看到善報。其實他已經得到了善報了,免了三世的罪業苦,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而已。所以,我們做了善事,就一定會得到善報。只是有一些善報,我們肉眼無法看到。有句話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 覺得命苦,福報太少?不是因為沒行善、沒學佛,只因你不懂這個!
    俗話說得好,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不管是民間信仰,還是佛教、道家,對人的福報都有著共同的認知,那就是有福報的人,一生之中不需要多少辛苦奔波,就可以得到財富與幸福;而無福之人,每天為生活奔波,努力工作,到頭來卻是財來財去不聚財,內心十分痛苦,生活苦不堪言。佛門當中有這樣一句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因果報應,也是分毫不差。
  • 佛教:行善是因,得福是果
    佛學精華: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人心不善禍相侵。損人利己甚或損人不利己的,都要絕對戒除。福是從善行來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業障沒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淨心,心地清淨是第一善。心地不清淨,縱然修善,善裡有摻雜,不純,業障消得不徹底。
  • 佛法:這四件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
    其實這樣做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福報的多少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要想獲得福報,佛說,這四件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第一件事:一心誦讀佛經《金剛經》上說「若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與人為善,一輩子行善積德,日後註定福報滿滿的三大生肖
    導語:都說好人終有好報的,一個人只要堅持做好事,一輩子做好事因為他們要求的不多,懂得知足感恩,所以福報多的人容易長壽,並且福報多的人,不管在哪裡,都能享受到無比的快樂。所以說好人最終會有好報的。那麼,哪些生肖一輩子行善積德,會有滿滿的福報呢?
  • 行善積德換榮華富貴,人得有熱心腸,好人註定有好報
    《尚書》中記載人生有五福,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其實,「好德」是一切福氣和福報的根源,一個人惟有行善積德,才能贏得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才會五福臨門、福澤深厚。
  • 善良之人必有福報,看懂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們不能奢求天上掉下餡餅,如果想得到福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未知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行善事,努力做好我們自己,剩下的順其自然即可。佛陀說,善良之人必有福報。老祖宗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
  • 一生多做善事,廣積陰德,福報大
    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善滿三千,天必降之福。諸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妙音聞聲》傳統文化平臺。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傳統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這就是其中的妙理,你是想要上天護佑,天降吉祥呢,還是想要世間的名氣。有智慧的人肯定選擇前者,都希望天地護佑,人生吉祥。佛教中也講:種善因,得善果。陰德就如同播種,做了不為人知的善事,不怕將來沒有收成。道理淺顯易懂,相信實則不易。願吾輩對此都能深信不疑,受益的還是自己。
  • 什麼是福報,說996工作制是福報的人,安的什麼心?
    佛報是一個宗教用語,儒釋道都有福報的說法。馬雲據說是由於奶奶信佛的緣故,很早就與佛教結緣,後來又迷戀道教,曾拜道教人物李一為師傅,酷愛國學經典《道德經》,據說包裡經常會裝一本簡裝版的《道德經》。佛道兼修的馬雲最近提到了福報,而這一次他講到福報是關於加班的。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
    有時候,我們看別人過得很愜意、很舒適,甚至有點兒妒忌和怨恨,但嗔恚是沒有用的,那是人家自己積攢而來的福報,別人有福,自己無福,我們要做的是深刻反思自己,而不是盲目地羨慕和嫉妒。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再強求也是徒勞。佛說,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報終究會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
  • 福報不加身,就是因為你太……
    人活一世,誰都想福報加身,可福報並不是想來就來,想要就要,隨意加身的。得福報之人,要麼是前世報,要麼是現世報,要麼是來世報,因果報應使然,這不是宿命論,是真真確確的。有人生來,富貴健康,順順利利,一生長壽善終,子孫滿堂,不經風雨,不受勞累,都說這是好命,確實就是好命,你羨慕不得。
  • 福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做到四點,五福齊來
    其實不是,福報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神佛給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那麼,怎麼樣才能修來福報呢?可以從以下四點加強自己的修為。第一、善因好緣佛家哲學中,「天理循環,因果不虛,種善因得善果」,提倡積德行善,為自己修福報。道家也講因果,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有云: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二字,是我們為人做事時刻應該謹記的。
  • 佛教:是什麼原因造成福報不增反減?
    佛教之中,講斷惡行善,培福增德。斷除惡念,修一切善法,行一切善事,給我們培人天福報,增無量功德。這也就是「修福報,贊功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修福,能夠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過得更自在,更富有。因此,會去做許許多多的善事。譬如佛前供養,寺院做義工,幫助他人等等。但大家在修福之時,是否忽視了一些東西?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無論金錢名利、權勢地位,或各種物質方面的享受,都驅使著人們無休止地執求追逐和拼命撈取……至於得到得不到,得到多少,這與你有無福報,及福報的大小有直接關係。若你沒有那個命,即便你付出再多,結果也不會如你所願。若你官運亨通,榮華富貴,這福報是你前所修來的,雖有前因後果,但也離不開你今生努力爭取。你造了多少因,就會有多少果。有善果必有行善的因,有惡行就有作惡的果,這一切皆自作自受。
  • 行善積德的人必有好報
    是因為福報不同。福報是隱形的財富,不僅是體現在金錢上,還體現在健康、工作、婚姻、子女上。每次做善事,就是為這個隱形的存錢罐裡做儲蓄。做善事做到一定境界,本來命定的災難也會化解,重罪輕報乃至不受。當然,我們說做善事也要有智慧。如果覺得自己有過,那就積極懺悔、改過自新。善惡業並不能抵消,但善業多了,就會影響到惡業的果報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