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而這場戰役的兩大主角也被後人津津樂道,歷史總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勝者白起最終名列戰國名將之首,萬古流芳。而被亂箭射死,連屍首都沒有找到的趙括卻成了千年笑柄,以至於後人竟將他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這場戰役之所以影響深遠,不僅僅因為規模龐大,戰況慘烈,也不僅僅是由於人屠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實際上在後人看來,趙人犯了一些本不應該犯的錯誤,如果能避免其中一些錯誤,很有可能會改變歷史的進程。因為畢竟白起也不得不承認,這場仗是險勝!
我們來大膽假設如果趙括沒有選擇急於和秦軍決戰,而是延續廉頗的堅守策略,那麼趙軍能否能最終戰勝秦軍取得長平之勝呢?
我們先來看看當趙括接替廉頗時,秦趙兩軍面臨的實際情況。秦軍主將王齕首次出徵長平時率領二十萬軍隊,廉頗領命率二十餘萬趙軍迎擊。由於長平就在邯鄲的家門口,趙國短時間內徵召了更多的軍隊迎擊秦軍。再加之馮亭率上黨十七郡投降趙國,這裡本身也有數萬兵馬,因此戰爭初期,廉頗手下的兵力是遠超王齕的,應該接近三十萬。但是短暫的交手之後,老將廉頗發現自己竟然完全不是王齕的對手,或者準確的說,趙軍士兵的士氣遠遠不及秦軍。趙軍的戰鬥力實際上並不弱,但是這場戰鬥對於趙軍士兵來說並不值得去賣命。本身上黨地區就不是趙國領土,本身可以置身事外,但因為趙王的貪心,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和虎狼秦師作戰。身經百戰的廉頗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敗再敗之後就選擇了一個極其險要的丹朱嶺,迅速修建城牆開始據守,這也是廉頗最為擅長的戰法。
廉頗的政策開始起到了作用,王齕用盡一起辦法始終無法攻破故關,廉頗的目的很簡單,秦軍遠道而來,必不能久戰,加以時日其必退兵。但廉頗老將軍沒有想到,持久戰的策略還沒有把秦軍耗走,倒是先把自己的大王逼急了,趙孝成王比秦軍還沒有耐性。最終,廉頗的堅守戰法被趙王徹底否決,派一個主戰的趙括來接替廉頗。趙孝成王之所以任命趙括,並不是因為趙括乃名將之後,也不是因為他慧眼識珠看出趙括是天才,而是因為只有趙括堅決主戰,力求速戰速決。儘快結束這場熬人的戰爭,才是趙王真正想要達到的。因此,當秦國使出反間計,趙王立刻就上鉤了,或許他也隱約感覺到了這是一個計謀,但這個計謀太符合他的想法了,於是乎他選擇了相信廉頗不忠。時勢造英雄,趙括因主戰而被重用,因此從戰略層面,趙括無法延續廉頗的堅守戰法。
我們再進一步假設,趙括上任之後,根據戰場實際狀況分析,他會不會選擇放棄主動進攻轉而繼續堅守百裡石長城呢?現實情況是,他沒有多少能夠堅守的資本。持久戰打的就是消耗、打的就是糧草,這對長途奔襲的秦軍是一個致命的危機,同時對於近在家門口的趙軍更是要命的問題。按說,秦軍勞師以遠,消耗巨大,長途糧草運輸很難支撐長久對峙。整個長平戰役期間,秦軍雖然也在煎熬,但並沒有因為糧草問題而出現危機,這就說明前線得到了後方的全力支持,秦昭襄王動用了整個秦國的力量來馳援白起、王齕。但是趙括就不同了,長平距邯鄲不過百餘裡,但卻無法保障前線糧草供應。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首先趙國的國力遠不如秦國,並沒有太多的糧食儲備,趙孝成王在選擇開戰前想到的辦法是借糧,但最終糧食沒有借到,戰爭卻要無限期的繼續下去。
根據史料記載,趙括率軍堅持了四十六天,在隨後時刻趙軍應該已經徹底斷糧了。如此推斷,趙括初期率領的近四十萬人在經歷了四十餘天的戰鬥後,應該還剩餘二十餘萬。四十六天徹底斷糧,也就意味著趙括上任時他手上只有不到一個月的糧食。因此,趙括必須在一個月之內擊潰秦軍,否則趙軍將不戰自亂。同時,趙括應該得到了準確的軍報,秦軍的糧食供應正常,完全可以堅持比自己更長的時間。所以,趙括只能選擇賭命一搏,用自己最後的一點力氣去攻擊秦軍,即便不能取勝,也能給秦軍造成巨大損失,為後續邯鄲的堅守減輕壓力。
除了趙王和後勤補給方面的原因,趙括肯定也考慮到了自己後方不穩的因素,自己只有勝,並且是大勝才能生存下去。因為趙括並不被趙國朝堂看好,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不贊成任用趙括,並且在趙括被圍的四十六天裡,近在咫尺的趙國朝廷並沒有向趙括提供一點實際的援助,眼睜睜的看著趙括陷入死局。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講,當趙括接受趙王的那一刻起他就沒有了後路,只能用命去進攻,哪怕留下的是累累白骨!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