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註定趙國失敗,哪怕趙括不改變廉頗的策略,依然無法戰勝

2021-01-07 騰訊網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而這場戰役的兩大主角也被後人津津樂道,歷史總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勝者白起最終名列戰國名將之首,萬古流芳。而被亂箭射死,連屍首都沒有找到的趙括卻成了千年笑柄,以至於後人竟將他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這場戰役之所以影響深遠,不僅僅因為規模龐大,戰況慘烈,也不僅僅是由於人屠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實際上在後人看來,趙人犯了一些本不應該犯的錯誤,如果能避免其中一些錯誤,很有可能會改變歷史的進程。因為畢竟白起也不得不承認,這場仗是險勝!

我們來大膽假設如果趙括沒有選擇急於和秦軍決戰,而是延續廉頗的堅守策略,那麼趙軍能否能最終戰勝秦軍取得長平之勝呢?

我們先來看看當趙括接替廉頗時,秦趙兩軍面臨的實際情況。秦軍主將王齕首次出徵長平時率領二十萬軍隊,廉頗領命率二十餘萬趙軍迎擊。由於長平就在邯鄲的家門口,趙國短時間內徵召了更多的軍隊迎擊秦軍。再加之馮亭率上黨十七郡投降趙國,這裡本身也有數萬兵馬,因此戰爭初期,廉頗手下的兵力是遠超王齕的,應該接近三十萬。但是短暫的交手之後,老將廉頗發現自己竟然完全不是王齕的對手,或者準確的說,趙軍士兵的士氣遠遠不及秦軍。趙軍的戰鬥力實際上並不弱,但是這場戰鬥對於趙軍士兵來說並不值得去賣命。本身上黨地區就不是趙國領土,本身可以置身事外,但因為趙王的貪心,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和虎狼秦師作戰。身經百戰的廉頗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敗再敗之後就選擇了一個極其險要的丹朱嶺,迅速修建城牆開始據守,這也是廉頗最為擅長的戰法。

廉頗的政策開始起到了作用,王齕用盡一起辦法始終無法攻破故關,廉頗的目的很簡單,秦軍遠道而來,必不能久戰,加以時日其必退兵。但廉頗老將軍沒有想到,持久戰的策略還沒有把秦軍耗走,倒是先把自己的大王逼急了,趙孝成王比秦軍還沒有耐性。最終,廉頗的堅守戰法被趙王徹底否決,派一個主戰的趙括來接替廉頗。趙孝成王之所以任命趙括,並不是因為趙括乃名將之後,也不是因為他慧眼識珠看出趙括是天才,而是因為只有趙括堅決主戰,力求速戰速決。儘快結束這場熬人的戰爭,才是趙王真正想要達到的。因此,當秦國使出反間計,趙王立刻就上鉤了,或許他也隱約感覺到了這是一個計謀,但這個計謀太符合他的想法了,於是乎他選擇了相信廉頗不忠。時勢造英雄,趙括因主戰而被重用,因此從戰略層面,趙括無法延續廉頗的堅守戰法。

我們再進一步假設,趙括上任之後,根據戰場實際狀況分析,他會不會選擇放棄主動進攻轉而繼續堅守百裡石長城呢?現實情況是,他沒有多少能夠堅守的資本。持久戰打的就是消耗、打的就是糧草,這對長途奔襲的秦軍是一個致命的危機,同時對於近在家門口的趙軍更是要命的問題。按說,秦軍勞師以遠,消耗巨大,長途糧草運輸很難支撐長久對峙。整個長平戰役期間,秦軍雖然也在煎熬,但並沒有因為糧草問題而出現危機,這就說明前線得到了後方的全力支持,秦昭襄王動用了整個秦國的力量來馳援白起、王齕。但是趙括就不同了,長平距邯鄲不過百餘裡,但卻無法保障前線糧草供應。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首先趙國的國力遠不如秦國,並沒有太多的糧食儲備,趙孝成王在選擇開戰前想到的辦法是借糧,但最終糧食沒有借到,戰爭卻要無限期的繼續下去。

根據史料記載,趙括率軍堅持了四十六天,在隨後時刻趙軍應該已經徹底斷糧了。如此推斷,趙括初期率領的近四十萬人在經歷了四十餘天的戰鬥後,應該還剩餘二十餘萬。四十六天徹底斷糧,也就意味著趙括上任時他手上只有不到一個月的糧食。因此,趙括必須在一個月之內擊潰秦軍,否則趙軍將不戰自亂。同時,趙括應該得到了準確的軍報,秦軍的糧食供應正常,完全可以堅持比自己更長的時間。所以,趙括只能選擇賭命一搏,用自己最後的一點力氣去攻擊秦軍,即便不能取勝,也能給秦軍造成巨大損失,為後續邯鄲的堅守減輕壓力。

除了趙王和後勤補給方面的原因,趙括肯定也考慮到了自己後方不穩的因素,自己只有勝,並且是大勝才能生存下去。因為趙括並不被趙國朝堂看好,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不贊成任用趙括,並且在趙括被圍的四十六天裡,近在咫尺的趙國朝廷並沒有向趙括提供一點實際的援助,眼睜睜的看著趙括陷入死局。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講,當趙括接受趙王的那一刻起他就沒有了後路,只能用命去進攻,哪怕留下的是累累白骨!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不換廉頗,也必失敗
    在父親成名的"閼於之戰"中,趙括亦有出謀劃策之功。在趙國攻打齊國的"麥丘之戰"中,趙括獻"攻心計",優待齊軍俘虜時,還將糧草投放到麥丘城,動搖齊軍軍心。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不換廉頗,也必失敗
    ,接手&34;發生於公元前262年的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極其慘烈的戰爭,為時長達2年之久,秦趙兩國均投入了四五十萬的精銳力量參戰。,急速到了上黨地區,當即改變廉頗固守的戰術,轉而強調主動進攻,全線出擊。其實,趙括的戰略意圖也是迫於無奈。畢竟趙孝成王不願長期拖下去,趙國經受不了&34;的代價。說穿了,趙國的綜合實力要弱得多。就在趙孝成王&34;的僥倖心理下,熱血的趙括只得親率四十多萬趙軍精銳,雲集於上黨地區的長平,打算一舉擊殺秦軍。
  • 戰國的轉折:廉頗不被趙括替換,趙國能打贏長平之戰嗎?
    在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戰爭史上,秦趙長平之戰絕對是最著名的戰爭之一了,不僅僅是趙國40萬軍隊被白起坑殺,而且趙國自此再也無力搭檔秦國鐵騎,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絆腳石終於被搬開。而作為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之後最強的國家之一,趙國為什麼會在長平之戰中遭受這麼重大的失敗呢?
  • 長平之戰,趙國如果不用趙括取代廉頗,最終能擊敗秦國嗎?
    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趙國如果不用趙括取代廉頗,最終能擊敗秦國嗎?反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則不會是這樣的結果。不過,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中,即便趙國不用趙括取代廉頗,也無法擊敗秦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在趙括登場之前,廉頗已經屢戰屢敗了。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秦將王齕率軍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
  • 長平之戰為何趙國一敗塗地?趙國竟然做了這麼多失敗的決策!
    戰國時期傷亡最慘烈的戰役就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趙國損失45萬軍隊,秦國損失20萬軍隊。最終秦國戰勝了趙國,統一天下的道路再也沒有誰可以阻擋。那麼,為何趙國在長平之戰一敗塗地?因為他做了這麼多錯誤的決策!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最終,由趙括率領的趙軍,全軍覆沒了。於是後世對趙括留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評價,一嘲笑千年那麼,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全是趙括的責任嗎?我認為是不對的,長平之戰的失敗,根源在於趙國廟堂,從趙國君臣同意接受韓國的上黨郡的那一刻起,趙國的悲劇就已註定,趙括的長平之敗,只不過是為趙國廟堂做了一個背鍋的替死鬼而已,趙括實在是太冤了!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為何世人都指責趙括而忽視廉頗?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期改變兩國國運的大戰,一直頗受人們的關注,因為在這場戰鬥讓一個典故「紙上談兵」成名,所以很多人都先入為主覺得是趙括直接導致這場戰爭失敗,但是實際上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這樣簡單,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為何世人都指責趙括而忽視廉頗?
  •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提起長平之戰,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認為是他葬送掉了趙國45萬大軍,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讓趙括從此成為「紙上談兵」的笑柄。很多人都說,如果趙王沒有聽信秦國的離間計,而是繼續重用老將廉頗,那麼趙國未必會輸。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趙王真的繼續重用廉頗,長平之戰又會有什麼樣的走向。
  •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是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略大決戰,徹底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方向,歷史意義極其深遠。  提起長平之戰,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認為是他葬送掉了趙國45萬大軍,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讓趙括從此成為「紙上談兵」的笑柄。
  •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數十萬軍隊,罪魁禍首並非是趙括,而是廉頗
    而長平之戰的罪魁禍首被很多人認為是趙括。理由很簡單,趙括沒有多少實戰經驗,只知道紙上談兵,因此要對這場戰爭的失敗承擔主要責任。 然而,趙括卻是冤枉的。因為趙括只是一個接盤俠,他能做的很有限,充其量就是戰術上調整一下,根本不可能改變他接手長平之戰時的戰略被動。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楚、齊六國
  • 趙括長平慘敗,趙國滅亡的前奏,是趙括紙上談兵還是廉頗老矣
    戰國末年,一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浩大的戰爭爆發了,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正當大戰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趙國突然臨陣換將,40餘萬趙軍的命運也就被迅速改變了。秦國遷怒於趙國,立即派了軍隊進攻長平,至此也就拉開了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的序幕。
  • 長平之戰,如果李牧換趙括,趙國能否贏秦國?
    長平之敗有諸多原因,趙軍主將趙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替換趙括,趙國還能贏秦國嗎? 長平之戰不是一場尋常的戰役,起初只是小規模的衝突,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和後勤物質,到了第三年竟然成秦、趙兩國的傾國之戰。 從軍事角度來看,秦軍憑著戰鬥力可以在戰術上大敗趙軍,但無法在戰略上打敗廉頗帶領的趙軍。
  •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將嗎?長平之戰失敗,有三大原因
    那麼,這個國家為什麼會有長平之戰這樣的巨創呢?難道僅僅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趙國就一蹶不振了嗎?千百年來,人們一談到長平之戰,都會說是趙括誤了趙國。就連韓非子這樣的名人都說:「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患。」
  •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將嗎?長平之戰失敗,有三大原因
    就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都說:「兵法空談家趙括憑他的空談便斷送了四十萬人的生命。」也因此,趙括成為了後世之人揶揄的對象,那麼,長平之戰的失敗,究竟是不是因為趙括這一個人呢?很顯然不是的。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說說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趙國對上黨地區輕視、不在乎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到長平之戰時,已非常強大了,秦國的力量已經超越戰國任何一個國家了。
  •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會失敗絕非趙括一人之過
    此戰過後東方六國中唯一能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六國幾乎已成定局。 趙國在長平戰敗表面上是趙國將領趙括指揮失誤、盲目冒進導致兵敗但長平之戰還有很多更為深層的原因。一、趙國變法改革不徹底 趙國在戰國前期國力並不強大,甚至被魏國兵圍國都。
  •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其中奧秘不可言喻!
    長平之戰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我們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那怎麼辦,固守是最好的選擇。
  • 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孝成王不用趙括頂替廉頗,趙國能否挽回敗局?
    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孝成王不用趙括頂替廉頗,趙國能否挽回敗局? 公元前260年,秦與趙對戰於長平,戰爭爆發的原因是韓國主動割讓上黨給秦國,而上黨人民主動歸附趙國,上黨的歸屬問題讓秦趙兩國起了衝突,秦國認為秦國欲統一天下必須要與趙國打一仗。所以雙方都派了軍隊在長平對峙。
  • 戰國秘聞 趙括的長平之戰是替廉頗背黑鍋
    長平之戰相持三年,趙軍落敗,近50萬趙國將士的生命消逝,趙國由盛轉衰,歷史也把這樣的重責推到趙括身上。 當我們正視這段歷史時就會發現,趙括這樣一個以身殉國的忠勇軍人,被釘在這樣一根恥辱棍上是極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