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不像漢初擁有高度自治權,為何大明王朝還是被侵蝕掉了?

2021-01-08 伊摩爾

"可憐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是為了子孫後代能夠過上好的生活。平民百姓如此,王侯將相亦是如此。

朱元璋是歷史上第二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漢高祖起兵時好歹還是個亭長,而朱重八那時候不過是個吃不上飯的乞丐。

他先是趕走了元朝統治者,而後又與陳友諒等軍閥展開決戰,最終問鼎中原,建立了明朝。緊接著,他就開始裂土封王,先後分封了二十五位子孫。同時,為了外人奪權,他早早的就將那些義子們改回原姓,保證了自己直系後裔的絕對利益。

(一)、雖有前車之鑑,仍然不得已為之

周朝的滅亡,就是因為當時分封了太多的諸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們不再尊重周天子,最終導致了這個王朝的覆滅。秦始皇吸取了經驗,推行了郡縣制,結果幾十年就亡了國。

漢高祖上位,結合東周以及秦朝的經驗,推行了郡國並行制。就是也有藩王,也有郡縣制。而且劉邦為了防止藩王作亂,還做了充足的準備。他除掉了很多異姓王,認為剩下的藩王們大家都是劉姓,都是一家,肯定不會出現春秋戰國那種情況。

1."藩王守國門,藩王死社稷"

劉邦的本意倒是挺好,可是他太低估了權力的力量。沒過多少年就出了《削藩策》,而後緊接著就是八王之亂。漢武帝又借著父親平叛的餘威,頒布推恩令,緊接著就是奪爵。

血淋淋的教訓,就在眼前發生著,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不會不明白。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分封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並且以他認為更為高明的方式去裂土封王。明朝的藩王們不像漢初那樣,擁有高度自治權。

朱元璋封藩王,給軍權不給治權,他們每個人有兩三個衛,一個衛大約是五、六千人。雖然是王,但土地也不是他們的。這些人只有名義上的封地,但不治民。

朱元璋認為自己的算盤,打的天衣無縫。既能夠有效避免像周朝那樣,異姓諸侯王並起,架空皇室;又能夠以血緣為紐帶牢牢的將皇權與王權捆綁到一起。

而且藩王們又不像西漢那樣,有軍隊,有食邑,皇帝應該也不會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那為何最終還是成為明朝的催命符?

他沒有考慮到血緣親情會隨著時間慢慢變淡,也低估了人對絕對權力的渴望。

2.蔭蔽子孫,且拱衛疆土

君王的妃子多,那么子孫自然就會多。朱元璋是想將皇位傳給嫡長子,也就是朱標一系,而其他的孩子們,也不能棄之不顧,所以也得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也當上人上人。畢竟,朱元璋又不僅僅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的爺爺。

除了讓孩子們都能享受自己帶來的利好以外,朱元璋還想著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讓那些藩王們鎮守邊疆。畢竟是大明是老朱家的,藩王和皇帝不論怎麼說,那也是同出一脈。這些人在地方上,那就是皇權的化身,而且真的出了什麼事,那也是皇帝的本家。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天下實在是太大,朱元璋不放心將其完全交由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官員處理,所以還是自家人用的比較放心一些。

而藩王們只有較小的軍權,又沒有治理地方之權,不會對皇權形成為威脅;皇權也應該念及親情,不會將他們連根拔起。

但是,朱元璋的設想在他的孫子繼位後,很快就被打破。並且,藩王也在靖難之役後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二)、推己及人,逐出權力中心

朱允炆上位以後,急於求成而又太過軟弱。他想削藩,讓叔叔們交出手中的權力,還又不想背上不孝不義的罵名。他的那些叔叔,很多都是曾經跟隨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不僅在軍中威望很高,而且也很擅長攻伐之術。朱允比之於他們,顯得太小兒科。

1. 恐懼他人重蹈覆轍

燕王朱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聯合北面的寧王,一路南下,直取南京。自那以後,朱允炆杳無音訊。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也有人說,他自海上南下,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尋覓建文帝的蹤跡。

自從朱棣上位以後,就開始了另一輪的變相削藩。因為他其實就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上位以後時時刻刻防備著和自己一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趙匡胤削弱武將權力,而朱棣,則是削弱藩王勢力。他很害怕再來這麼一出。

那個曾經帶著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寧王,此時也成了成祖眼中的心腹大患。本來朱元璋封寧王和燕王,就是為了讓這兩個兒子在北面守住北元的襲擾。未曾想,兩人竟然率部南下,奪得了本應該屬於朱允炆的江山。

朱棣成了大明的皇帝,而寧王朱權,則被朱棣奪了軍權,封地也從北方,挪到了江西。他就是害怕寧王今天能夠幫助自己清君側,以後難保此人不會反對自己,或者乾脆寧王本人直接與自己分庭抗禮。

2. 變相圈禁,以防靖難發生

"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朱棣上位以後,雖然沒有繼續推行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不過他以更加柔和的方式,達到了他自認為更好的效果。建文帝是直接奪其封號,廢其爵位,如此自然引得大家不爽。

他們心裡會想,朱元璋是你爺爺,那還是我們父親。憑什麼全天下都讓朱允炆這個毛頭小子佔據著。所以,朱棣上位以後並沒有這麼直接的削藩。他先是給那些被建文帝奪去爵位的人,恢復了身份,並且給予其一定的優待。

很多人因此就認為朱棣的勝利,就是藩王的勝利。大家開始變得愈發膨脹,朱棣先是給予其書面教訓,若還不知悔改,就藉機將其剷除,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與此同時,他也著手削減藩王們的護衛,還將他們都從邊疆調往內地。

這就違背了朱元璋當初封王拱衛疆土的意願。朱棣還下令"王府不得朝命,不許擅役一軍一民及領一錢一物"。那些藩王們不能出自己的封地,時時刻刻都有人監督著,這就如同被下了禁足令一般。而藩王再也無法左右朝政,對皇權構不成任何的威脅。

(三)、侵蝕王朝骨髓的蛀蟲

那些藩王們既然不能參與朝政,左右軍政,就開始變得極其無聊。雖然朱棣奪去了他們的很多權力,但畢竟還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子弟,待遇自然不會差。更何況,明朝一直到朱瞻基去世,那都是國富民強的,養活這些藩王們毫無壓力。那為何大明王朝最終還是被侵蝕掉了?

1. 朝政衰敗,而藩王仍不知悔改

藩王們平日裡困在府中百無聊賴,就開始豢養姬妾,然後生很多很多的孩子。這些世子們,那都是需要朝廷養活的。當時僅朱元璋就封了二十多個藩王,雖然後來數量有所減少,當時藩王們都很能生育,畢竟平日裡閒來無事,找個樂子總是好的。

明朝的宗室子弟越來越多,這些人都需要靠著朝廷的俸祿過活。國庫充盈的時候,那還好說。但是到了中後期,天災人禍不斷,還出現了很多荒淫無度的皇帝以及禍亂朝綱的臣子,國家的稅收自然就入不敷出。

照顧流民百姓還應付不過來,還要應對關寧前線的邊防戰事,還要維持正常的官僚體制,此時的藩王就成了大明王朝沉重的負擔。可是皇帝也沒辦法,還是要硬著頭皮去養。畢竟,花點銀兩,總比逼著這些人造反要強之百倍。

2. 壓垮大明的稻草之一

受到小冰河期的影響,明朝末年北方地區常年顆粒無收。朝廷不敢捨棄藩王們這些個累贅,又無法拿出足夠的賑濟災糧,因此陝西各地一時之間湧現出了一百多隻起義軍。他們最初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吃飽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些藩王們依舊我行我素,他們個個吃的油頭粉面,但就是不肯拿出銀兩來幫助受災的百姓。就連他們養的寵物,都比人吃得好。當時李自成攻入洛陽,發現福王朱常洵家財萬貫,奇珍異寶無數。

所以,他將福王的私財全部瓜分給部下和百姓,還將福王和他養的鹿一同烹飪,名曰"福祿宴"。百姓們對此紛紛叫好,也很欣慰終於能吃頓飽飯。而當時的大明皇庭,卻是左支右絀,根本無力賑濟災民也拿不出足夠的軍費對抗關外的大清。

其實福王就是眾多藩王們的一個代表。他們雖然不再參與朝政和軍政,但那都是稱霸一方,坐擁金山銀山之人。而他們的錢財,不都是來自朝廷的稅收,來自百姓的血汗。

如果沒有這麼多享受特權待遇的藩王,明廷就不會在後期財政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拿不出足夠的銀兩。

結語: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他把自認為是私有財產的天下分給了子孫後代,又不給其治理地方之權。如此一來,他們可以替天子守衛江山,又不會成為皇帝眼中的心腹大患。

可是在權力面前,親情是顯得如此單薄。朱棣也認為奪了藩王的權力,就該以好吃好喝好招待彌補他們,不過這些蛀蟲們繁衍的越來越多,最終將整個大明王朝都啃噬掉了。

相關焦點

  • 明朝藩王不像漢初擁有高度自治權,為何大明王朝還是被侵蝕掉了?
    血淋淋的教訓,就在眼前發生著,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不會不明白。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分封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並且以他認為更為高明的方式去裂土封王。明朝的藩王們不像漢初那樣,擁有高度自治權。朱元璋封藩王,給軍權不給治權,他們每個人有兩三個衛,一個衛大約是五、六千人。雖然是王,但土地也不是他們的。這些人只有名義上的封地,但不治民。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甚至曾經得病不上朝,大臣都來勸告他,他對無法上朝感到深深的內疚,並且通令全國,讓全國百姓都知道。他還又削減人民的負擔,都與民得利。這樣一位好皇帝,面臨藩王勢力壯大的問題,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性開始實行削藩。朱允炆的削藩一時三刻之間也端掉了不少的藩王。
  • 大明群聊(3)——「不安分」的明朝藩王
    中國封建王朝三次大規模的分封制分別為西漢、西晉和明朝。而三大王朝的分封制都出現了藩王大規模叛亂行為。比如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至於明朝,結果更為醒目,地方藩王直接推翻正統君主,登基稱帝。接下來我們以群聊的方式介紹介紹幾位有意思的明朝藩王。
  • 明朝藩王吃垮了大明王朝?原來已經爛到了骨子裡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人統治的王朝,明朝絕對在歷史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朱元璋後世子孫的紛爭,還是制度文化的變革,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尤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經歷就很傳奇,完全是一部逆襲史,從一個乞丐成為皇帝,頗有幾分起點小說的意味。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明朝宗室制度,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導語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禎十七年,去拯救瀕臨滅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滅亡有人說亡於朝廷黨爭,有人說亡於設立錦衣衛,也有人說明亡於宦官攝政。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壓倒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這個由朱元璋一手創立,並且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 大明王朝時共有多少藩國?
    明朝奠基人洪武萬歲朱元璋統一全國後建立大明王朝,宗藩朝貢體系隨之建立。隨著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輻射能力日益增強,藩屬國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同時為了保證大明王朝的穩定和安全,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基礎上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分鎮全國的戰略要地。所以明朝的藩國主要由內外這兩部分組成。
  • 明朝的藩王為何不享受生活,而要選擇去給先帝守靈?
    其實帝王家更注重守靈,特別是到了明朝,"藩王"們似乎對於守靈情有獨鍾,他們真的就比別人孝順嗎?並不見得,而是這些"藩王"們趁此機會在"放風"。既然都是"藩王"了,那為何還需放風?了解一下明朝的藩王制度,就知為何他們樂於在老祖宗的墳前守靈。
  • 西漢「七國之亂」教訓在前,朱元璋為何還要大封朱姓藩王?
    指的是在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元璋之孫明惠宗朱允炆在位時期,由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為首所發動的一場藩王叛亂。而這場叛亂,朝廷的應對,並不像漢景帝時期那麼僥倖,直接導致了江山易主。,關於建文帝可能的去向之謎,有人說沒有逃出去,是在宮中被大火燒死,也有人說是逃了出去,出家做了和尚,或者隱居起來作了隱士……總之,明朝的封藩制度最後造成的結果一點都不比西漢好到哪去,而且自食的惡果程度還是極其嚴重的!
  • 明朝藩王多難當?出門要打報告,有的藩王沒錢生存
    一提起明朝這個朝代的特色之一,那就應該屬於是和朱元璋同姓同血緣,且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藩王了。可以說。貫穿大明王朝整個時代,不管在大明王朝的哪一個時間,每個時間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藩王。有我們熟知的,也有我們不知道的,比如,在明朝開國初年,放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後來起兵奪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 明朝為何不許藩王進京?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先是廢掉了丞相制度,廢掉了行中書省,新設立三司掌管權力。明朝的藩王限制非常的多。藩王雖然有兵權,但是按照規定,藩王不能插手去管地方事務,也不能有稅收的權力。
  • 明朝為何不許藩王進京?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先是廢掉了丞相制度,廢掉了行中書省,新設立三司掌管權力。對藩王的控制也是相當的嚴苛,不許藩王進京只是其中一條。明朝的藩王限制非常的多。
  • 被忽略了的,導致大明王朝衰亡的毒瘤,藩王之害!
    對於大明王朝的滅亡,史家多有探討。崇禎昏聵;閹患專權;東林誤國;冰河災重等等原因!但是卻很少有人探究導致明王朝衰亡的另一個重要推手一一藩王之禍。然而悲催的現實是,朱家子孫的這些藩王們除了窮奢極欲;舉兵反叛;耗盡了大明王朝的膏脂外,並沒有絲毫挽救危亡共赴國死的正義之舉。朱元璋剛死,朱允炆就忙著削藩,因為這些朱姓藩王們,讓他爺爺留給他的這把龍椅座的相當不穩當,結果他的四叔藩王朱棣,首當其衝地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雪,不但奪了他的龍椅,小朱允炆也被逼自焚了。
  • 家底殷實的大明王朝,為何會滅亡,是滿族還是突如其來的農民軍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家王朝,明王朝的名號直到清朝末年都在被人所追隨。即便是在封建王朝的最後那幾年,反清復明仍舊是海外華僑最熱衷的口號。作為最後一次由國人主導的封建帝國,中國人對他曾經有過太多的憧憬。
  • 明朝滅亡時,各地的朱姓藩王在做什麼?
    明初之際,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分封了自己24個兒子和1個侄孫,共計25個藩王。這25個當中有9位稱塞王,主持地方軍務,抵禦北方外寇入侵。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其中最著名的是燕王朱棣,後來靖難之役成功後的永樂大帝。朱棣當了皇帝後,藩王整體分封情況未變,只是再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嚴令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等。
  • 《細說大明》朱元璋為何還要實行藩王分封制
    但是在他所有的政策之中,有一項引起很大的爭議,也為後面的動亂埋下了伏筆,這項政策就是分封藩王。分封制始於周朝,造成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亂局,漢朝再次推行分封制,不同的是,漢朝分封的都是自己的兒子,結果還是造成了七王之亂,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通過推恩令削藩成功。
  • 一百多萬皇族後代,明朝的王爺們「吃」垮了大明王朝?
    因此,明朝的各位親王們開始了生孩子比賽。大明弘治五年,某一天,山西巡撫楊澄籌向皇帝匯報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慶成王朱鍾鎰再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記錄,截止當年8月,這名王也已經生育子女94名。「每會 ,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每次家庭聚會的時候,都認不全。其實,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各地的藩王共有四十九名。
  • 分封弊端這麼多,朱元璋為什麼分封藩王,老朱這是聰明還是失誤?
    歸根到底沒有帝王不希望自己的江山萬古長存,說到底老朱一意孤行分封藩王也是出於鞏固大明江山。元末明初天下初定,老朱起義取得節節勝利,這個時候定都就成重中之重,一般會出於兩種考慮,一種方案定都北方遠離經濟富庶之地,加強對邊境控制,另一方案定都南方,在經濟繁華之地,不利於邊境控制。
  • 分封弊端這麼多,朱元璋為什麼分封藩王,老朱這是聰明還是失誤?
    就這麼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開國皇帝,明知分封藩王不是好的選擇,為什麼老朱當時還一意孤行選擇分封藩王呢?下面小編就一一講解老朱出於什麼考慮分封藩王。歸根到底沒有帝王不希望自己的江山萬古長存,說到底老朱一意孤行分封藩王也是出於鞏固大明江山。
  •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他們有私兵,有田產,有歲祿,甚至可以過問領地周圍的地方事務,所以,說明朝初期的王爺,權力是很大的。特別是像燕王朱棣這樣的邊塞藩王,因為要對抗蒙古人,守衛邊疆。他們的權力往往更大,其私兵甚至都能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