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人統治的王朝,明朝絕對在歷史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朱元璋後世子孫的紛爭,還是制度文化的變革,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尤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經歷就很傳奇,完全是一部逆襲史,從一個乞丐成為皇帝,頗有幾分起點小說的意味。
朱元璋坐上皇位後,就建立了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了出去,享有一定的權利,共同管制明朝。結果就是這個制度,在皇太孫朱允炆上位後,認為影響了自己手中的權柄,於是開始了削藩,也因此燕王朱棣才會起兵,靖難之役就此開啟,朱允炆也葬身火海。朱棣上位後,深知藩王制度的弊端,就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包括沒有兵權,也沒有政權,只是享有俸祿,被國家飼養著的米蟲。
明朝藩王的弊端

本來他是打算靠這樣的制度來藉此削弱藩王,以免再次發生第二次靖難之役,畢竟人一旦有了權力也就滋生了野心和貪婪。可是他沒有想到改變之後的政策也有著不小的弊端,而這一點在明朝後期尤為嚴重。
藩王絕對是明朝最幸福的一類人,他們背靠大樹好乘涼,從生下來的一切花費都不用自己掏錢,不管是住房、婚假還是冠禮,甚至於死後都有一筆安葬費,這才是貨真價實的米蟲。從十歲開始,藩王們就可以領取俸祿,不用去工作,也不用想著考功名或是其他,只用賞花遛鳥,整日享樂就好。他們身為皇族中人,在地位上也是極為尊貴的存在,當然也不會有人想去針對一個閒散人士的藩王,每一天都在遊玩,清閒中度過。
明末藩王耗費錢財

根據統計,從朱元璋時期開始,藩王們就開枝散葉,生兒育女,人口數瘋狂的往上漲。在200年後就達到了100多萬人,這裡指的是朱姓子孫,只要是姓朱的皇室,都是藩王之列,被朝廷供養。根據朱元璋的規定,藩王的俸祿都很高,單單只是親王,就達到了一年萬石的巨額數字,相比於最高俸祿的官員,足足超過了7倍之多。而俸祿只是最為基礎的一項,除此之外還有封地,賞賜等等,全部靠著國家出錢,而國家的錢也都是稅收,也就是說,依靠壓榨百姓來給藩王們優渥的生活。

這樣的後果即為,藩王們掌握著資源最好的地方,河南有一半的土地曾經都歸屬於各位藩王,地方的財政收入根本比不上藩王花錢的數額。拿山西來舉例,當時山西一年才收入152萬石,而山西的藩王們光是俸祿就是312萬石,入不敷出。那也只能從百姓身上找補,故而這也成為了農民起義的根因。
百姓至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舉國之力都在養著這些只知道享樂,沒有半分貢獻的藩王,自然會出大亂子。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入山西後,就施行了先殺皇族的政策,他僅僅在山西就殺掉了將近一萬多人的朱姓王爺,而張獻忠更為殘忍,拷問一番藏寶所在地後再殺死這些藩王。本來只是防止國家大權旁落的政策,結果造成了如此局面,實在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