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是藩王吃垮的嗎?藩王對明朝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2020-12-19 騰訊網

虎臣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說法:明朝就是藩王吃垮的,如果不是明末那麼多的宗室,說不定明朝還能再撐一段時間,養豬還能殺了吃肉,養這些藩王一點作用都沒有。那麼,明朝真的是藩王吃垮的嗎?

這裡給大家舉幾個例子,萬曆一次就賞給福王兩萬頃良田(200萬畝),結果呢?河南良田不夠,山東湖廣湊,又把江都到太平沿江的雜稅和四川的鹽稅、茶稅都給福王時,還有河南的鹽店專營專賣權也給了福王。周王擁有開封的稅課權,潞王佔有河泊所26處,潞城縣的商稅被賜給了清源王屯留縣的則歸遼山王所有。這還不算啥,天啟皇帝一次賞桂王、惠王、瑞王每人三萬頃(300萬畝)良田。還有景王、潞王四萬頃(400萬畝)良田。成都附近70%土地歸蜀王,河南一半土地歸王爺。光這幾位王爺就圈地就超過二十萬頃(兩千萬畝地)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最早的時候,朱元璋搞出這種制度,他的想法是什麼呢?對抗遊牧民族,當年把遊牧民族打敗了,但是沒有徹底消滅!給他們封藩,讓他們在邊疆和內地的主要城市待著,防禦這些遊牧民族。同時也讓這些藩王盯著異姓功臣,防止出事。

最開始給的俸祿也非常高,歲祿為五萬石糧食。換算成現在的數字是多少呢?根據《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斤不是現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另外,明代說一石米,有精米糙米兩種,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種也有差異。一石米大約在92-94KG左右。我們按92KG來算,5萬石就是920萬斤,4600噸糧食。後來縮減到1萬石,但仍然不是一個小數目,要知道,明朝一個一品大員的年俸也不過1000石米。

這些藩王有沒有作用呢?最開始是有作用的!但是你讓他們防禦外敵,你就得給他們兵權,這就導致後面朱棣靖難成功,當了皇帝,朱棣上臺之後,開始削藩,後面藩王就徹底成了吉祥物,除了消耗國家錢糧,沒點作用了。

而且明朝的宗室制度有問題,之前和大家說過,他們的繼承是這麼個情況。皇帝上臺了,他的兄弟全部封為親王,比如說你是個親王,你生了10個小孩,你的嫡長子繼承為親王,你剩下的9個小孩呢?也有,繼承郡王。這些郡王再有小孩,嫡長子還是郡王,其餘小孩封鎮國將軍,後面還有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你要是個小丫頭,那也不會虧待你,公主駙馬都尉、郡主縣主儀賓,郡君縣君鄉君儀賓,都有歲祿。

你想想看,這樣生下去有多厲害?古代不同於今天,沒有那麼多的娛樂項目,沒事幹就生小孩玩!這就導致財政出現了問題,比如說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152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為312萬石。河南年財政收入為84萬石,而需要供給王爺的是192萬石。成都附近州縣土地70%在王府名下。

到後期,確實也限制了這些藩王。比如明孝宗成化年間,成化帝規定,親王只能娶妻妾五人,各將軍不得超過三人,中尉不能過兩人。通過限制妻妾數量方式控制人口規模。到正德、嘉靖年繼續加碼,朝廷規定,凡生母來歷不詳者,一律不得納入宗室。

實際上你要說俸祿,不少藩王的俸祿其實都有拖欠這種情況。但是重點不在這!你和藩王說俸祿,就好比和公務員談工資,沒有意義。主要是人家佔有了大量的土地以及稅收!我們把土地比作蛋糕,蛋糕就那麼大,你多吃一口,別人就少吃一口。你一下子吃了一半,別人必然就沒得吃!

這些人佔據了土地之後,僱傭農民種地。但是呢,和交稅不一樣,國家交稅有標準,他是自己徵稅,這就導致有些莊田租稅高達二三鬥。還有些王府莊田租稅攤派到各府州縣繳納給朝廷的稅銀裡面。

萬明、徐英凱的《明代萬曆會kuai計錄整理與研究》對明代重要財政著作《萬曆會kuai計錄》進行整理和研究,整理出的數據是,隆慶年間和萬曆初年,折算各種名色之後的明朝中央財政收入,約1810萬兩,財政支出約1850萬,其中宗藩歲祿佔29%。這還沒算入王府莊田所給朝廷造成的賦稅流失。

其實如果把所有過錯都安放在藩王的身上,那還真是把他們捧的太高了。準確地說,明朝的宗藩制度確實對明朝的財政造成了影響,是個大坑,也確確實實在財政上拖了後腿,但是你硬要說都是他們造成明朝滅亡的,那就是甩鍋了。沒有哪個大一統王朝滅亡是因為一個單一的元素的,必然是天災人禍並至,內憂外患齊發,把鍋都甩給這些藩王,是不負責任的!

相關焦點

  • 明朝制度的悲哀,因為藩王數量眾多,導致「吃垮」了大明朝
    明朝制度的悲哀,因為藩王數量眾多,導致「吃垮」了明朝自明代中期開始,皇族不斷繁衍生息,數量龐大,朱氏藩王與家眷之費,幾乎成為朝廷的毒瘤與痼疾。到了明末,邊防吃緊,王族後方緊吃待遇不變,當然就成為一個顯著的經濟問題。
  • 明朝為什麼滅亡?藩王太多,吃垮了大明帝國
    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襲罔替,親王的長子也是親王,其餘兒子降一級就是郡王,郡王的長子是郡王,其餘兒子降一級變成鎮國將軍,以此類推。 因為朱棣設計的藩王制度,藩王不能干預地方政務,不能出封地,所以明朝的藩王其實就是被豬一樣養著等死。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筆者覺得朱元璋給予藩王獨立的軍事權和財政權造成了藩王們有極大的獨立性,為後來的藩王起兵留下了巨大隱患。後來,在朱允炆和朱元璋的對話中,爺孫們也想不出對付藩王起兵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很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咄咄逼人的燕王朱棣就瞬間起兵,著實給朱元璋打臉。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明史》描述「惠帝天資仁厚。
  • 明朝藩王吃垮了大明王朝?原來已經爛到了骨子裡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人統治的王朝,明朝絕對在歷史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朱元璋後世子孫的紛爭,還是制度文化的變革,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尤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經歷就很傳奇,完全是一部逆襲史,從一個乞丐成為皇帝,頗有幾分起點小說的意味。
  • 為什麼說藩王吃垮了大明?一窩生的比豬還多
    要說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一個是因為明末的黨爭,東林黨以及閹黨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明朝搞的烏煙瘴氣,一個是崇禎帝自己的無能,他為人剛愎自用,對於大臣隨意罷免,最終導致明朝君臣離心離德,而明朝滅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藩王之禍
  • 為什麼說藩王吃垮了大明?一窩生的比豬還多,能不吃山空嗎?
    要說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一個是因為明末的黨爭,東林黨以及閹黨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明朝搞的烏煙瘴氣,一個是崇禎帝自己的無能,他為人剛愎自用,對於大臣隨意罷免,最終導致明朝君臣離心離德,而明朝滅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藩王之禍。
  • 明朝藩王多難當?出門要打報告,有的藩王沒錢生存
    一提起明朝這個朝代的特色之一,那就應該屬於是和朱元璋同姓同血緣,且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藩王了。可以說。貫穿大明王朝整個時代,不管在大明王朝的哪一個時間,每個時間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藩王。有我們熟知的,也有我們不知道的,比如,在明朝開國初年,放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後來起兵奪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這些藩王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飯桶」,他們不能做官,不能任職,只能由國家養著。這就脫離了朱元璋最初的目的,這些藩王們既不能替國家出力,還成為了國家的累贅。關於明朝的藩王們有很多故事,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明朝有八個藩王做了皇帝在歷代王朝中,皇帝因為多種原因沒了繼承人,就會找他們血緣親近的人即位。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前後有九個藩王做了皇帝。
  • 清承明制,為何明朝藩王要分封外地,清朝藩王只能留在京城?
    所以清朝的藩王制度沒有繼承明朝,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細說起來,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藩王制度,也屬於正常之舉。一是明朝藩王制度弊端很明顯。明朝的藩王制度有一個最大特色,那便是世襲罔替而且還不做事。清朝因為自身發展過程中有著藩王掌權太大,威脅乃至架空皇權的事情。加之參考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所以清朝在清承明制方面,關於藩王制度自然沒有使用明朝的藩王制度,而是有著自身獨特的制度。像明朝是藩王分封全國各地,而清朝藩王則是不能離開京城,這樣處於天子腳下,方便皇帝監視。
  • 明朝藩王的一生,絕對不一般的人生,看完你還想當嗎?
    不愁吃不愁穿的,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多好,這是對於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來說如果說想要有一些發展,有遠大的抱負,那當這個藩王就十分痛苦了在明成祖朱棣之後的藩王就是如此。那我們來看看這一輩子究竟是怎麼過的?看完之後你還想當一個藩王嗎?
  • 明朝藩王的一生,看完你還想當嗎?
    首先聲明一點,西蒙君整篇文章所說的藩王,是明成祖朱棣之後的藩王。在明朝做個藩王,對於喜歡享受、安於現狀的人來說,是個非常好的職業,但是對於有遠大志向、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卻是萬分痛苦。今天,西蒙君就給大家展示一下,一個明朝藩王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
  • 明朝藩王的一生,看完你還想當嗎?
    首先聲明一點,西蒙君整篇文章所說的藩王,是明成祖朱棣之後的藩王。在明朝做個藩王,對於喜歡享受、安於現狀的人來說,是個非常好的職業,但是對於有遠大志向、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卻是萬分痛苦。今天,西蒙君就給大家展示一下,一個明朝藩王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
  • 河南——明朝分封藩王的最佳場所
    但要評最適合分封藩王的地區,只有河南最合適了。同樣的,明朝在河南的藩王最具代表性。從明太祖開始分封藩王到萬曆時期藩王基本上就藩完畢。子嗣較多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子嗣到河南去就藩。一部河南藩王史,大致可以勾勒出整個明代皇室藩王的此起彼落。
  • 河南——明朝分封藩王的最佳場所
    但要評最適合分封藩王的地區,只有河南最合適了。  同樣的,明朝在河南的藩王最具代表性。從明太祖開始分封藩王到萬曆時期藩王基本上就藩完畢。子嗣較多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子嗣到河南去就藩。一部河南藩王史,大致可以勾勒出整個明代皇室藩王的此起彼落。如果我們把朱明王朝比喻為一個大家族,那河南藩王的歷史就是這個豪門從興到衰的縮影。
  • 柯律格談明朝藩王與藝術
    [摘要]柯律格從各種藝術形式探索明朝藩王對藝術的參與、庇護及影響,以近幾年湖北、四川等地的藩王墓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為依據,重新審視明藩王奢華的生活狀態,並確定他們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柯律格:許多研究明朝藝術的都把重點放在兩處:一是宮廷,二是江南文人墨客。很少有學者走出這兩大區塊。我自己過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江南。但明代中國很大,我也一直想研究江南之外的明朝,當然,一走出江南,就碰到了藩王。2007年我開始這個項目,一開始主要是書面研究,從史料出發。但我很快就意識到,官方史書中很少有關於藩王的記載。
  • 還想回到明朝當王爺,知道明朝藩王過得是啥日子嗎?
    這其中最多的就是回到明朝當崇禎或是當個王爺,當然了,沒人希望穿越回去做一個農夫或是苦力。做崇禎暫且不提,就說說你要是真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你的日子會有多慘嗎?明朝開國的時候,王爺們的日子還是非常舒服的,你別看朱元璋對外面的功臣和官員下手那個狠,對自己的這幫兒孫們那可是呵護備至。含到嘴裡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掉了。
  • 明朝不讓藩王留在京城,而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哪種方式更好?
    所以說,明朝藩王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抵禦外敵。朱棣明朝設置藩王主要目的就是鎮壓四方,防止異姓王勢大而造反,但這樣也容易造成藩王的地方勢力過大,從而釀成慘劇。同時明朝藩王分封不斷,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朝廷就會給予一定福利,以至於到了明朝晚年的時候,明朝稅收有一大半都來養這些皇室宗親,造成財政困難,這也是明朝滅亡原因之一。清朝的王爺制度可以說是吸收了明朝藩王制度的經驗,由於怕王爺在外不好管理,清朝把大多數王爺留在了京城,並且其行動都收到了朝廷的監視。
  • 明朝為何不許藩王進京?
    對藩王的控制也是相當的嚴苛,不許藩王進京只是其中一條。明朝的藩王限制非常的多。藩王雖然有兵權,但是按照規定,藩王不能插手去管地方事務,也不能有稅收的權力。藩王的繼承權上,明朝規定,要嚴格按照嫡長子的繼承制度來,整個明朝,除了明成祖
  • 明朝為何不許藩王進京?
    對藩王的控制也是相當的嚴苛,不許藩王進京只是其中一條。明朝的藩王限制非常的多。藩王雖然有兵權,但是按照規定,藩王不能插手去管地方事務,也不能有稅收的權力。也就是說,你作為藩王,國家給你兵權,但是我不給你糧草,你就是想造反也不能夠。
  • 明朝禁止藩王進京,清朝禁止藩王離京,哪種做法更為高明?
    為了防止這些人謀反篡位,歷朝歷代皇帝都在想方設法的削藩,避免藩王的權力過大,以此來謀求皇權的穩固。到了清朝,藩王更是只有稱號,沒有封地與實權。 清朝作為歷史上明朝的取代者,很多制度都向明朝學習,卻在分封藩王這一點上,與明朝背道而馳。明朝將藩王分去各地坐鎮,沒有皇帝召見不得入京,清朝則禁止藩王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