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工嚴謹細膩,色彩鮮豔奪目,故宮博物院館藏清康熙琺瑯彩瓷器

2020-12-10 一起來漲知識

黃地開光琺瑯彩花卉紋碗,高6cm,口徑10.8cm,足徑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裡光素無紋飾。外壁黃地開光琺瑯彩裝飾。黃釉地上有4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釉為地,彩繪牡丹與菊花。開光外繪折枝蓮花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紅料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紅料彩雙方欄。

此碗所繪紋飾工整細膩,畫面色彩鮮豔奪目。琺瑯彩瓷器為名貴的宮中御用瓷器,因燒造數量有限,傳世不多,故彌足珍貴。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製」圖章式款。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託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徵。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於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豔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由於琺瑯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傳世品十分罕見,尤顯其珍貴。

紫紅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高13.2cm,口徑4.4cm,足徑5.4cm。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平底無釉,裡施白釉。通體飾琺瑯彩,紫紅地,藍、白、黃彩料繪畫紋飾,頸部飾變形蟬紋,中間連以變形小蟬,腹部飾折枝蓮紋。底部方欄內刻楷書「康熙御製」四字款。

此器是琺瑯彩瓷器初創時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頗似銅胎畫琺瑯,風格樸實凝重。

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清康熙,高7cm,口徑14.8cm,足徑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無紋飾,外壁在澀胎上以胭脂紅彩作地,設三個花形開光,開光之間隔以折枝花紋。三個開光內均以黃料彩作地,各繪牡丹花一朵。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紅彩楷體「康熙御製」四字方款,外圍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牡丹花以工筆技法繪就,極具寫實感。

採用開光技法裝飾是康熙琺瑯彩瓷器的特點之一,這種技法可以使所表現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清康熙,高4.2cm,口徑6.3cm,足徑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裝飾。胭脂紅色地上繪3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色作地,彩繪折枝牡丹、菊花和蘭草紋。開光外繪折枝花卉紋。施彩以紅、綠、藍、紫、黃彩等為主,色彩繽紛豔麗。外底署胭脂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胭脂彩雙方欄。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運用豐富多彩。

琺瑯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其製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裏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瑯料描繪紋飾,然後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後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瑯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瑯瓷器,均署「康熙御製」款。

相關焦點

  • 官窯中的官窯:清代琺瑯彩瓷器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黃地開光琺瑯彩花卉紋碗 琺瑯彩瓷器是一種極名貴的宮廷御用瓷,產量極少。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鎮燒制,惟有琺瑯彩瓷器是在故宮內造辦處燒制,是皇室御賞器,當時都由景德鎮官窯精挑出最潔白細膩之瓷胎,再送往宮中造辦處,由如意館宮廷畫師再加繪琺瑯彩飾,在爐中以低溫燒成。所以,在歷代瓷器中,琺瑯彩瓷造價最貴,藝術水平最高,被喻為「官窯中的官窯」。
  • 大清康熙御製瓷器 琺瑯彩 富麗堂皇盡顯皇家氣派
    上一篇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康熙朝瓷五彩類的藏品,本次小編把康熙琺瑯彩瓷器呈現給大家。琺瑯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瑯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瑯瓷器,罕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而康熙琺瑯彩的繪畫技法一改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畫風而變得更加的生動寫實。
  • 高貴與榮華之象徵——清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器也叫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宮廷御用瓷器中最具特色、最為精美的釉上彩瓷。從康熙時期的色濃莊重至雍正時期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得琺瑯彩瓷,這一集中西風韻於一體,盡顯皇家身份高貴與榮華的彩料瓷器聲名遠播,譽滿天下。
  • 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及如何出手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及如何出手琺瑯彩瓷器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瑯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瑯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
  •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拍賣8720萬港幣,琺瑯彩是何物,為何這麼貴
    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單獨為「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一件拍品舉行拍賣專場,取名叫「圓夢」。在拍賣中,這個碗最終以8720萬港幣成交。接近上億的價格,我們不得不為這件藏品感到驚奇,琺瑯彩究竟是何物,為何會拍出8720萬港幣的天價。琺瑯彩是清代皇室所用瓷器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種,琺瑯彩繪採用的畫法製作工藝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大約在清康熙年間進入中國。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畫琺瑯竹節式壁瓶,書房牆壁裝飾用瓷器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畫琺瑯竹節式壁瓶,書房牆壁裝飾用瓷器在中國古代燒制的各種瓷器當中,從一開始瓷器處於使用的器具,大多數出現了碗、盤等不同的器型,但隨著瓷器燒造技術的提高,瓷器的實用性質開始逐漸發生變化,開始出現了陳設和裝飾用的瓷器。
  • 琺瑯彩瓷器價格一路猛漲
    基本色調以紅 、黃、綠、藍、紫五色彩料為主等帶有玻璃質的材料,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施於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爐經過700--800攝氏度的高溫二次鉳燒而成,其特點是創造了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相結合的裝飾方法。粉彩是古彩(即康熙彩或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的影響創作的一種釉上彩的新品種,初創時,彩繪方法與古彩很相似,多沿用古彩的才會方法,僅在紅色的染色中運用了琺瑯彩中才能見到的胭脂紅,光彩較足。特徵:色彩鮮麗而持重;粉潤柔和而淡雅。書工細膩而精湛,栩栩如生而俊雅。
  • 康熙瓷器鑑定收藏,你要熟記這些品種
    清康熙 成化款五彩花鳥圖觀音瓶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五彩不再用青花替代藍彩,其顏色含紅、黃、紫、綠、藍、墨、金等多種,各種顏色都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色:清康熙 五彩加金摺紙花果紋梅瓶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紅彩,比明代的棗皮紅更鮮豔,表面多見「蛤蜊光」(瓷器表面產生彩色膜狀物,類似蛤蜊殼裡閃爍的「彩光」)。
  • 馬未都:康熙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
    琺浪彩瓷器是康熙時期又一種新創的釉上彩瓷,也稱「瓷胎畫琺瑯」。其製法是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器皿的色彩和紋飾燒制的。為了儘量摹擬以達到銅胎磁琅的效果,一般僅在器物的裡面和圈足內部施白釉,而器物的外部則澀胎無釉,這就是人們俗稱的反瓷」。另外,器物口邊白釉略厚寬,待外部施彩後,稍突出於釉面的寬度,因此在工藝上形成恰如琺琅的銅胎效果。
  • 清 乾隆 琺瑯彩粉彩歲寒三友執壺
    由於琺瑯彩運筆難度大,清代又創立粉彩,之後很多瓷器上既有琺瑯彩也有粉彩,有的還有五彩。因此有些大咖們把琺瑯彩粉彩都具備的瓷器稱為「洋彩」。只是這樣的說法本身不完善,也沒有獲得官方認可,我們今天這件就是乾隆青花款琺瑯彩粉彩結合的一件瓷器。
  • 瓷器上的女性魅力,明清官窯最美麗的30件仕女紋瓷器(附高清圖)
    明代,仕女圖已經成為瓷器上較為流行的裝飾圖案,其描繪的仕女以貴族美女為多,雖畫工不甚精細,但著重體現女子恬淡閒適的姿態,頗有古意。清代仕女畫非常盛行,不僅有中國美女,而且還有西方美女,不少官窯瓷器,還運用了透視技法。清代仕女紋瓷,康熙朝以青花、五彩居多,雍正朝以粉彩居多,乾隆朝以琺瑯彩居多,畫工精細優良,色彩豐富豔麗,非常美觀。
  • 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鑑賞
    原標題: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鑑賞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瓷器生產工藝發展到頂峰時期的產物,堪稱中國古代彩繪瓷器中的佼佼者。琺瑯彩瓷器的燒造受到宮廷的極嚴格控制,致使琺瑯彩瓷器成為清代瓷器中最為名貴的品種。
  • 清朝彩瓷之冠——琺瑯彩瓷器,康熙一朝試燒30年才成功,貴氣逼人
    琺瑯彩瓷繪藝術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粉彩的開創具有深遠的影響。是清代宮廷瓷器中最為名貴的瓷器品種,雖然燒制時間短暫,卻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康熙琺瑯彩瓷器琺瑯彩瓷器於康熙晚期創燒成功。康熙皇帝善於學習借鑑國外先進文化科學,大量外國的藝術珍品得以進入中國,康熙帝立即被造型優美、色彩絢麗的琺瑯器所深深吸引,它與康熙皇帝所推崇的富貴華麗、清新博大的皇家裝飾效果相吻合,而且比當時宮廷中使用的鬥彩、五彩瓷器更具表現力。
  • 真誠館收藏平臺收藏知識——洋彩瓷器與琺瑯彩瓷器的鑑別
    都是這樣的宮廷御用畫師,難怪琺瑯彩瓷器比別的瓷器勝出一籌。琺瑯彩瓷器一般是雍正皇帝親自審閱樣板,通過以後將樣板快馬揚鞭送至景德鎮燒制胎體,然後將燒制好的胎體再送回來北京。由宮廷御用畫師完成畫畫工藝。琺瑯彩是唯一在北京燒造的瓷器,北京有三個地點燒制琺瑯彩瓷器:紫禁城裡的如意館,頤和園,還有怡親王允祥的府第。所以,這些小窯只能燒制器型較小的瓷器。故琺瑯彩瓷器無大器的說法!那麼,皇帝想要得到大型的琺瑯彩瓷器怎麼辦呢?
  • 瓷器中的黑馬——琺瑯彩瓷器屢創新高
    近10年來,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琺瑯彩瓷器拍賣價不斷飆升,並且跨越億元關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過牆枝蝠桃紋大盤」,以1520萬港元成交;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琺瑯彩題詩過枝梅竹紋盤以3252.41萬港元成交;如今更是價值連城。
  • 琺瑯彩瓷,為何如此名貴?有哪些鑑定要點?
    據清宮舊藏道光時釉記載: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存世大約400餘件,其中的300多件目前藏於臺北故宮,40件左右藏於北京故宮,尚有少量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且大多為殘片,完整器不足10件,堪稱世間瑰寶,國之文物。
  • 琺瑯彩瓷器存世少價值高,是什麼原因突然消失了?
    康熙五十五年,經廣州巡撫楊琳推薦,廣東畫琺瑯匠師潘淳、楊士章,並有西洋人三名,法藍(琺瑯)匠二名,徒弟二名,進入內廷。康熙五十七年,奏準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增設監造一人,顯示出康熙皇帝對琺瑯器生產的重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瑯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瑯器的生產。
  • 琺瑯彩瓷器怎麼鑑定?真品價值又在哪裡?
    「人間尤物-琺瑯彩瓷器」----美的盛宴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瓷器生產工藝發展到頂峰時期的產物,堪稱中國古代彩繪瓷器中的佼佼者。琺瑯彩是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後即少有製作。
  •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畫琺瑯西洋人物鼻煙壺,清代宮廷中的西洋風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畫琺瑯西洋人物鼻煙壺,清代宮廷中的西洋風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博採眾長的過程,從來不拒絕外來的文化,並且將外來文化中,非常優秀的吸收並加以發展。清代初年,康熙皇帝在利用原本就已經比較成熟的銅胎畫琺瑯的技法上,讓工匠們在瓷胎上用來自於西洋的琺瑯料進行繪製,燒制後便形成了琺瑯彩瓷器。但是,康熙這一時期的琺瑯彩瓷器,還僅局限於使用進口的西洋琺瑯釉料,並且在花紋上,非常接近於銅胎畫琺瑯。經過工匠們的辛勤和努力,康熙後期,國產琺瑯釉料煉製成功,這為琺瑯彩瓷器的國產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 如何鑑定康熙時期的琺瑯彩呢?又如何辨別民國仿康熙琺瑯彩瓷?
    清康熙帝善於學習和吸收外國文化科學,使外國藝術品得以進入中國。琺瑯器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傳入清宮的。琺瑯彩瓷器是在銅胎畫琺瑯的影響下於康熙晚期在中國試製成功的,色彩多樣,常見有紅、藍、綠、紫、白、黑、胭脂等,少見以白地畫琺瑯彩的。紋飾中以多種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加「壽」字、開光花卉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