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地開光琺瑯彩花卉紋碗,高6cm,口徑10.8cm,足徑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裡光素無紋飾。外壁黃地開光琺瑯彩裝飾。黃釉地上有4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釉為地,彩繪牡丹與菊花。開光外繪折枝蓮花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紅料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紅料彩雙方欄。
此碗所繪紋飾工整細膩,畫面色彩鮮豔奪目。琺瑯彩瓷器為名貴的宮中御用瓷器,因燒造數量有限,傳世不多,故彌足珍貴。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製」圖章式款。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託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徵。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於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豔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由於琺瑯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傳世品十分罕見,尤顯其珍貴。
紫紅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高13.2cm,口徑4.4cm,足徑5.4cm。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平底無釉,裡施白釉。通體飾琺瑯彩,紫紅地,藍、白、黃彩料繪畫紋飾,頸部飾變形蟬紋,中間連以變形小蟬,腹部飾折枝蓮紋。底部方欄內刻楷書「康熙御製」四字款。
此器是琺瑯彩瓷器初創時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頗似銅胎畫琺瑯,風格樸實凝重。
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清康熙,高7cm,口徑14.8cm,足徑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無紋飾,外壁在澀胎上以胭脂紅彩作地,設三個花形開光,開光之間隔以折枝花紋。三個開光內均以黃料彩作地,各繪牡丹花一朵。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紅彩楷體「康熙御製」四字方款,外圍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牡丹花以工筆技法繪就,極具寫實感。
採用開光技法裝飾是康熙琺瑯彩瓷器的特點之一,這種技法可以使所表現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清康熙,高4.2cm,口徑6.3cm,足徑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裝飾。胭脂紅色地上繪3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色作地,彩繪折枝牡丹、菊花和蘭草紋。開光外繪折枝花卉紋。施彩以紅、綠、藍、紫、黃彩等為主,色彩繽紛豔麗。外底署胭脂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胭脂彩雙方欄。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運用豐富多彩。
琺瑯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其製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裏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瑯料描繪紋飾,然後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後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瑯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瑯瓷器,均署「康熙御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