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巨流河》:山河破碎嗚咽,流過我的心田

2021-01-08 瞎姆雷特看書

背景信息:

作者簡介:

筆名:補之。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平生無所長,唯喜詩與書,閒時喜歡寫寫畫畫。說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僥倖匯成河。

一次偶然的機會,也許是冥冥中自有緣分,我讀了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字字句句,克制內斂,卻飽含深情,讓從未經受過戰爭苦難的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而只能通過影視作品認識的年代,竟一下子鮮活了起來。誠如齊先生所言,「二十世紀,是埋藏巨大悲傷的世紀」,那時的中國,是「一個我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

《巨流河》前後跨度六十餘年,以自傳體的形式講述了兩代人從東北巨流河落到臺灣啞口海的故事。那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

齊先生於一九二四年出生在東北遼寧,那是一塊豐饒美麗的大草原,先生曾在自家莊園裡度過了一個相對祥和安定的童年,時隔七十多年,先生在回憶時仍飽含深情的提起兒時採的芍藥花,感激那位賜予自己生命與名字的鄉村醫生。

我難以忘懷先生在書中寫到,先生的父親在念私塾時問老師,「為什麼日本人和俄國人(日俄戰爭)在我的家鄉打仗?」二十世紀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勢日衰,東三省廣袤無垠的土地,引來接壤千裡的俄國邊患和日本的侵略。「她土地資源的豐饒,使她成為災難之地」。

因為戰亂,先生六歲那年隨母親離開家鄉,從此終身在漂流中度過,沒有可歸的田園,只有歌聲裡的故鄉。先生自言,「我兄妹一生填寫籍貫遼寧鐵嶺,也只是紙上故鄉而已」。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先生是幸運的。戰火紛飛的年代,先生仍能夠有體系的接受完整的教育,而且是當時最優秀的教育,遇見了受益終生的良師益友。

先生中學就讀於南開,「在這裡六年,我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心智開展,奠定了一生積極向上的性格」。張伯苓校長深受國家衰敗刺激,用一腔熱情,創辦了南開學校。張校長飽含愛國激情,鼓勵「中國不亡,有我!」,一言一行,莫不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他那時不知道,他奮鬥的心血都沒有白費,他說的話,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的數萬學生都深深記得,在各自的領域傳他的薪火,永恆不滅」。

從先生的描述中,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人志士的風骨,那是真正的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為人正直謙遜;為學嚴謹,一絲不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後人敬仰。發自內心地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在他想,這些孩子都是父母託給他的,必須好好照顧」。

先生描寫的戰爭,句句克制含蓄,並未大量描寫傷亡人數,只是從少女的角度描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忍不住一陣陣心酸,讀書人尚且如此,真正經歷者情何以堪,難以想像先生是怎樣經受了這巨大的災難與命運的暴虐無常。

「我開始談文論藝是在晴天和月夜跑警報的時候」,初讀這句話,我忍不住一陣戰慄,那是怎樣的一個年代啊,朝不保夕,死亡如影隨形,「防空洞外,死亡的威脅不曾停歇……童年起耳聞、目見、身歷種種歷史上悲壯場景,許多畫面烙印心中,後半世所有的平靜及幸福歲月的經驗,都無法將它們自心中抹去;這當中,最深刻、持久的是自己十三歲到二十歲,在我全部成長的歲月裡,日本人的窮追猛炸。每天太陽朝陽升起,但陽光下,存活是多麼奢侈的事」。只有真正經歷了那樣的生死,才能以最內斂的方式處理這無比殘酷的事實,「不是過來人不能如此」。

很多人讀《巨流河》,印象最深的人是張大飛,因為他與先生深刻的默契,青春夾雜著死亡的浪漫氣息讓人震撼,但是我看來那未免過於膚淺。

張大飛在經歷家破人亡之後選擇投報空軍,「他說,生命裡,從此沒有眼淚,只有戰鬥,只有保衛國家」,那是只有二十歲的年輕如我般的青年啊,因為戰爭,不得不快速長大,擔當起保家衛國的使命,死亡自此就是他們的宿命。「當我們在地上奔跑躲避敵人的炸彈時,他們挺身而出,到天空去殲滅敵機。當我們在弦歌不輟的政策下受正規教育時,他們在骨嶽血海中,有今天不知明天」。

張大飛如兄長般地陪伴了先生幾年時光,他的去世令先生悲痛到不能自已,先生一直難以釋懷,為什麼那麼虔誠的信徒,受盡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之苦,不能得到善終,還要由地面升到天上流浪?

身為讀者的我也是一陣陣悲痛襲來,都是因為戰爭啊,戰爭讓多少青年失去生命,他們還沒有好好看過這個世界,還沒來得及嘗嘗人生的滋味,就如曇花般墜落。

讀到多年後先生由臺灣回到大陸探親的場景,我的感情再也無法抑制,淚流滿面。昔日的同窗大多已先後去世,至交好友也已到彌留之際,風燭殘年的他們再相見,仍如少年分離那般唱起了級歌,穿過歲月的長河,那群少年少女似乎又都回來了,他們在戰火中背誦著優美的古詩詞,朗誦著濟慈與雪萊的愛情詩,大呼「中國不亡,有我!」……

「祖居莊園早已被摧毀,祖墳也犁平為地……我曾漫山遍野奔跑、拔棒槌草的小西山,半壁已削成採石場……我父祖鐵石芍藥的故鄉,已無我立足之地了」。而那亦兄亦友掛著溫熙笑容的二十六歲的青年,只濃縮到石碑裡的一行字了……

戰爭與政治因素,造成了二十世紀那兩代人的生死離別,這些苦痛,是我從沒經歷過的後輩難以想像的,敬畏與尊重應該是對那些生命與歷史最好的紀念,先生的一生,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瞎姆雷特看書」公眾號是一個致力於讓讀書變得更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平臺,只要您喜歡讀書,都可以將您的讀後感投稿給我們,平臺將會給予豐厚的稿酬作為您的獎勵。如果你對看過的某本書很有感覺,大膽寫出來。每一個思想都有它的色彩,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要求:有自己的思想,行文通順就行。不限字數,不限題材。報酬:10-500元/篇,數據優秀者另有獎勵。

相關焦點

  •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90大壽 簡媜稱此書令「山河震動」
    2月19日是《巨流河》作者齊邦媛的90周歲生日。齊邦媛的學生、晚輩用一本《洄瀾:相逢巨流河》作為給老師的壽禮,該書即將由《巨流河》臺灣出版方「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還將同時推出《巨流河》10萬冊紀念版。   齊邦媛81歲開始寫作《巨流河》,足足花了4年時間,完成史詩場景的自傳,將家族史和個人奮鬥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民國百年的舞臺上。
  • 悲歡離合總關情——漫話《巨流河》
    兩年前通讀《巨流河》,至今置於案頭常讀常新。那時種下的一粒種子,在心田漸成參天大樹:鄉關萬裡魂牽夢縈,抗戰逃難弦歌不綴,名師導航修得真傳,六十載教書育人桃李芬芳,耄耋之年著傳告慰平生……從這棵樹出發,走進那片「天崩地裂,風雷激蕩,鴻雁飛鳴」的蒼茫原野,怎能不驚心動魄?捧讀這樣一部「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的天籟詩篇,怎能啞口無言?
  • 齊邦媛:《巨流河》以書還鄉,亦喜亦悲
    受父親影響,齊邦媛對政治也有極深的思考,在大學外文系的教學中,她首先將《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等反獨裁作品引入課堂,要求學生閱讀。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陳芳明多年後這樣回憶:「我對言論自由的嚮往,對思想解放的期待……都在齊老師的文學解釋中獲得依靠。」齊邦媛生於遼寧鐵嶺,流經該地的遼河在清代名為巨流河,本書書名即來源於此。
  • 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80歲高齡時,臺灣作家齊邦媛決定,沿著記憶之河逆流而上,回到那個叫「巨流河」的出發地。在她看來,臺灣讀者就是用老兵的視角在讀《巨流河》,因為臺灣大概有近一半的人和老兵有關,很多人是老兵後代。「我和老兵一樣,在歷史的大潮中,左一次衝刷,右一次衝刷,最後來到臺灣。」她說,臺灣讀者看完的反應是,來臺前原來你們經歷了這麼多苦難。《巨流河》在大陸出版7年來,齊邦媛也非常關心大陸讀者的反應,經常請人從網上、電子郵箱裡把最新的評論、來信列印出來,細細閱讀。
  • 齊邦媛抗戰巨作《巨流河》推日譯本
    作家齊邦媛二○○九年出版回憶錄《巨流河》,紀錄了自己顛沛流離的家族記憶,也勾勒了一個大時代的歷史,在兩岸引起極大迴響。《巨流河》去年在大陸發行簡體版,如今更跨出華文世界推出日譯本。齊邦媛說:「臺灣、大陸、日本,全世界應該了解書中時代的讀者,都到齊了!」  八十七歲的齊邦媛滿頭銀髮,聲量不大卻字字鏗鏘有力。
  • 臺灣作家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新華社臺北6月28日電 題:臺灣作家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新華社記者章利新 查文曄  80歲高齡時,臺灣作家齊邦媛決定,沿著記憶之河逆流而上,回到那個叫「巨流河」的出發地。  在她看來,臺灣讀者就是用老兵的視角在讀《巨流河》,因為臺灣大概有近一半的人和老兵有關,很多人是老兵後代。「我和老兵一樣,在歷史的大潮中,左一次衝刷,右一次衝刷,最後來到臺灣。」她說,臺灣讀者看完的反應是,來臺前原來你們經歷了這麼多苦難。  《巨流河》在大陸出版7年來,齊邦媛也非常關心大陸讀者的反應,經常請人從網上、電子郵箱裡把最新的評論、來信列印出來,細細閱讀。
  • 臺作家齊邦媛《巨流河》入選國圖好書單
    臺作家齊邦媛《巨流河》入選國圖好書單 2014年08月01日 10:24:16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人民網5月6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一份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出的
  • 齊邦媛:文學是少數人的堅持 《巨流河》是一生皈依
    圖為《巨流河》對於《巨流河》在中國大陸受到的歡迎,臺灣作家齊邦媛感到意外。她從沒想到這本書能跟大陸讀者見面。《巨流河》的寫作,緣於學術翻譯名家單德興一系列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在臺灣發展的訪談計劃。他盛情邀請齊邦媛參加。「我認為自己並不知全貌,可談較少,半生以來,想談的多是來臺灣以前的事。他認為治學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熱誠邀訪。」從2002年秋天起,原擬訪問齊邦媛談女性處境的趙綺娜教授對她進行了十七次訪談。
  • 只因亂世遇見你——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幾十年後,80多歲的女作家齊邦媛將這部家族史寫成了一部《巨流河》。這實際上也是20世紀中國人的一部苦難史。在那場戰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她以如此悲傷,如此沉重,如此獨特的筆調,描述了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啞口海的故事,此書的出版,讓我們得以走近,和品味兩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命運與鄉愁。
  • 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發表時間:2011-08-01   來源:海南日報   《巨流河》,一部滿載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大時代悲欣交集的抗戰史,新舊交替時代的女性奮鬥史;一部臺灣文學、中華文化走入西方世界的啟示錄;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讀罷《南渡北歸》,請讀一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 學者齊邦媛談《巨流河》:二十世紀時代的縮影
    自2010年簡體字版推出以來,臺灣女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受到大陸讀者推崇,位列2010年度新浪「十大好書」榜榜首,並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年度散文家獎。齊邦媛為臺灣知名學者,兼及編譯、評論、創作。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1947年開始到臺灣從事英語教學,引介英美文學到臺灣,並將臺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
  • 90歲齊邦媛:我這一生很累很滿意 但還有故事沒講完
    齊邦媛的學生、晚輩用一本《洄瀾:相逢巨流河》作為給老師的壽禮,該書即將由《巨流河》臺灣出版方「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還將同時推出《巨流河》10萬冊紀念版。齊邦媛81歲開始寫作《巨流河》,足足花了4年時間,完成史詩場景的自傳,將家族史和個人奮鬥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民國百年的舞臺上。
  •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第一封信從湘鄉寄出
    飛虎隊員張大飛訣別《巨流河》作者齊邦媛 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說「我愛你」 半個世紀後,齊邦媛把這些往事一起寫進回憶錄《巨流河》中,她說:這是一封訣別的信,是一個二十六歲年輕人與他有限的往事告別的信。我雖未能保留至今,但他寫的字字句句卻烙印我心。 瀟湘晨報記者 儲文靜 長沙報導 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信: 很羨慕你在天空,覺得離上帝比較近。
  • 「巨流河和啞口海,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專訪《巨流河》作者...
    「巨流河和啞口海,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專訪《巨流河》作者齊邦媛 2012-01-17 13:35 作者:李菁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
  • 如此愉悅,如此苦惱,如此奇特 | 齊邦媛《巨流河》書評
    而這,便是我看完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後的第一印象。  其實這本書看完有一周多了,我卻遲遲拖著不敢寫讀後感,實在是不知從何下手。  一位年過八十的老人在晚年,身心得以舒展安放的時光裡,用了五年的時間,重新回憶那滿是病痛、災難與輾轉波折的一生……她說,「我驚覺,不能不說出故事就離開。」  這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在我讀到的那一刻,也忍不住隨之驚覺,那我呢?
  • 【方志四川•書評】田聞一 ‖ 我看《巨流河》(三) 從東北的...
    我看《巨流河》田聞一田聞一三、從東北的巨流河,到臺灣最南端的啞口海 齊邦媛的學生簡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動」來形容此書重量;哈佛學者,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以「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來概括此書的低回咀嚼,一唱三嘆。我認為,這些評價精當、準確。
  • 讀齊邦媛《巨流河》:一個時代的大變遷,一部悲壯的家國史
    最近讀完了齊邦媛的《巨流河》,前半部分好看到爆,後半部分相對枯燥一些,但還是有很多可讀的點在,比如說臺灣教育這塊,還有中學教材選編那裡,以及對父母后期的講述,是很好看的。這是她的一本自傳,更是一部上世紀時代變遷史,這位出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女性,以自己的眼光,講述了一個縱橫百年、跨越兩岸的親身經歷的故事,足跡遍及東北、北京、重慶、南京、臺灣,從北到南,從東北的巨流河臺灣南端的啞口海,一路經歷,漫漫一生也走完了。遺憾的是,這個版本是刪減的,但不影響它的精彩。
  • 齊邦媛回憶錄《巨流河》:北京大學的「前身」—新聞—科學網
    ■金濤 臺灣學者齊邦媛的回憶錄《巨流河》,以獨特的視角,回顧從大陸來臺灣的一代學人,在家國變故的時代大潮中治學修身
  • 齊邦媛:我無大怒也無大樂
    近年出版回憶錄《巨流河》,在華人世界引起轟動。2010年,臺灣學者齊邦媛的回憶錄《巨流河》由三聯書店出版,書中的家國記憶感動了無數讀者,這本書也因此成為各種年度好書評選當中最熱門的候選。2011年1月,《巨流河》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的口述自傳也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兩相對照,讀者自有感懷。
  • 尹敏志:齊邦媛《巨流河》再無夜鶯頌
    一個多甲子後,齊邦媛依然清晰地記得,王校長那天因身穿一襲舊長袍而更顯清癯。在初春凜冽的風中,他悲戚地說,我們已經艱苦地撐了八年,絕對不可放棄, 「不到最後一日,弦歌不輟。」  然而,最後讓齊邦媛無法再靜下心讀濟慈《夜鶯頌》的,卻不是兇惡的日本人,而是激昂的政治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