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瀰漫的遼東半島——日軍把戰火由朝鮮燒進中國領土

2020-11-20 騰訊網

  導語:百年來,研究者對甲午戰爭期間清軍陸戰歷史研究還欠廣泛深入,甚而有的認為清軍陸軍官兵素質差,將領指揮無能,士兵貪生怕死。若全面深入探討,會發現遼東半島的清陸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對日軍不僅進行過阻擊戰,還組織過反擊戰。在戰鬥中廣大將士建立了不少功勳。深入探討甲午遼東半島陸戰,會取得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

  關 捷 楊惠萍

  日本陸軍第一軍佔領朝鮮平壤後,清軍被迫退回國內,加上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中造成中國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使日本大本營作戰大方針的乙案完全實現。於是,日本大本營立即決定擴大侵略行動,把戰火由朝鮮燒進中國領土。

  9月21日,日本大本營決定第二軍與第一軍分左右兩翼入侵中國遼東半島。其作戰部署是:由山縣有朋大將指揮的第一軍為右翼,從朝鮮義州渡鴨綠江入侵遼東地區;由大山巖大將率領的第二軍為左翼,在遼東半島沿岸登陸,進攻金州、大連灣、旅順,入侵遼南地區。兩軍呈鉗形攻勢,互相配合,其作戰目標是佔領以奉天為中心的遼東半島全部,「作為全軍北徵的一大根據地」[1],為下一步同清軍在直隸平原決戰創造必要條件。

  鴨綠江防線攻防圖

  清廷對於日軍入侵東北的作戰部署並不了解,但平壤失守後,已估計到日軍將乘勝入侵。因此,朝廷萬分焦急,要求李鴻章速謀戰守之策。9月19日平壤失守後第四天李鴻章在向清廷奏報《軍事緊急情形折》中,根據「各國探報,倭人將以大股圖犯北京,又雲謀襲瀋陽」的緊急形勢,提出了「就目前事勢而論,惟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復朝鮮之地」的戰略方針[2]。清廷接受了李鴻章的戰略方針,採取了相應措施,集中兵力加強對遼東地區的防禦。為此任命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批准了李鴻章、宋慶在奉天、直隸、山東、河南等省募軍30營的奏請。又命宋慶速率所部毅軍由旅順馳赴九連城,聯絡各軍,策劃防禦,並任命其為前敵各軍總統,除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所部鎮邊軍、齊字練軍外,其餘各軍均歸其節制。9月10日、13日,宋慶、依克唐阿先後率軍抵達九連城,並協商了以九連城為中心的鴨綠江防務。至10月下旬,集結在九連城附近鴨綠江右岸的清軍已達80餘營,2.8萬餘人。其防線分左右兩翼,形成東起蘇甸及長甸河口,西迄大東溝、大孤山,綿亙數十裡的鴨綠江防線。

  日軍攻佔金州城

  遼東是粉碎日軍「取奉天度歲」的主戰場。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軍在山縣有朋指揮下,由朝鮮義州越過鴨綠江,向鴨綠江防線的清軍發起進攻。24日上午,日軍先派部分兵力由義州上遊水口鎮徒涉,攻佔了安平河口陣地。日本大隊於25日晨越過臨時搭成的浮橋,向虎山、九連城發動進攻,當日軍攻佔了虎山清軍陣地。26日拂曉,日軍向九連城發起總攻。雖清軍進行了阻擊,卻未能止住日軍佔領九連城。當天日軍又佔領了安東縣(今丹東市),27日佔領大東溝,清軍鴨綠江防線被瓦解。30日日軍佔領鳳凰城,接著又佔領寬甸。11月18日佔領岫巖。至此,東邊道一帶重鎮全部淪於日軍之手。

  日軍既奪佔東邊諸重鎮,下一步作戰目標則「欲進逼遼陽、奉天」,並揚言要「取奉天度歲」,並在「遼瀋度歲歇兵」。由鴨綠江至奉天省城有兩條通路,皆以遼陽為孔道:一條由鳳凰城越摩天嶺,達遼陽,再北上而至省城奉天,是為東道;另一條由安東經岫巖、析木城,過海城而達省城,是為南道。於是,日本第一軍將其兵力分為兩股:第五師團以九連城、鳳凰城為老巢,向駐守在東道摩天嶺、賽馬集一線的清軍進犯,第三師團則由安東、岫巖西犯析木城、海城,以便與第二軍聲勢連絡,夾擊遼南清軍。

  11月7日,因遼南戰場吃緊,宋慶奉詔率所部毅軍及銘軍回援旅順。留依克唐阿鎮邊軍駐守賽馬集、草河城一帶,由直隸提督聶士成率蘆榆防軍、威軍、奉軍及仁宇虎勇等部守衛摩天嶺。

  11月9日,駐鳳凰城日軍第五師團第十旅團派兵分別進犯賽馬集及摩天嶺前之連山關。20日,進犯賽馬集的日軍在邢家溝一帶遭清鎮邊軍截擊,日軍官兵被擊斃14人。進攻摩天嶺的日軍也受挫後,退守草河口。25日,依克唐阿、聶士成分兵兩路,從東西向駐草河口日軍夾擊。激戰終日,日軍腹背受敵,傷亡慘重,死傷42人。清軍大獲全勝。

  11月26日,日軍第十旅團再由鳳凰城傾巢出動,向賽馬集、草河口進犯。29日,與清鎮邊軍戰於崔家房。因天氣嚴寒,日軍除戰場上傷亡外,凍傷嚴重,無力繼續戰鬥,於12月5日退回鳳凰城。9日,聶士成、依克唐阿兩軍在通遠堡集合20營兵力,擬分兩路反攻鳳凰城。一路由依克唐阿等率領,由通遠堡南進;另一路由壽山統領鎮邊軍步隊、永山統領馬隊,繞道靉陽邊門進攻鳳凰城東北。期於12月12日收復鳳凰城。

  12月5日,剛退回鳳凰城的日軍第十旅團奉命出擊,牽制清軍,支援第三師團進攻海城。10日與依克唐阿率領的反攻鳳凰城清軍在金家河子遭遇,展開激戰,互有傷亡。13日,壽山、永山率軍到達鳳凰城北草河及靉河左岸宿營,14日凌晨遭日軍偷襲,退守長嶺子。15日再退至蔥嶺,又遭另部日軍伏擊。永山因掩護部隊撤退,中彈犧牲,反攻鳳凰城失敗。不久,依克唐阿奉詔率鎮邊軍赴援遼陽。日軍因爭奪海城,調兵赴援,遼東戰場兵力逐漸減少。1895年1月11日,聶士成為配合清軍反攻海城,率軍進逼駐雪裡站日軍,日軍兵單,不敢出戰。26日,聶士成率部與日軍戰於土門嶺,日軍不支敗退。不久,聶士成奉命率部移駐山海關,保衛京畿,摩天嶺之防由江蘇按察使陳湜率福壽軍10營接替。日軍因兵單無法主動進犯。於是,遼東戰場此後無大戰事。日軍企圖由遼東「取奉天度歲」的圖謀未能得逞。

  清軍在金旅戰場遭受重創。10月24日,即在日本第一軍由鴨綠江入侵遼東的同一天,大山巖 率領的第二軍也由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向金州、大連灣、旅順進犯。當時守衛旅順、大連灣地區的清軍新舊軍共30營,均駐於城鎮,卻未能嚴防沿海要地,造成日軍在花園口登陸歷時14天,竟無軍問津。

  日軍從花園口登陸後,即開始向金州進犯。旅順守將正定鎮總兵徐邦道認為金州乃旅大後路咽喉,金州失守,旅大難保,力主支援金州,以固旅大後路。時清軍「駐旅順凡六統領,新舊三十餘營,莫之應」[3]。唯徐邦道自率所部拱衛軍赴援。銘軍分統趙懷業部將數人要求前往貔子窩禦敵,趙懷業不允。徐邦道兵單,一再請求趙懷業派兵支援金州,趙懷業勉強派步隊兩哨應付。

  11月5日,日軍第一師團向金州發動進攻。徐邦道率守軍3000人奮力抵禦。在戰事吃緊之際,趙懷業擁重兵不相助。金州副都統連順至趙營長跪乞援,趙懷業以「奉中堂令守炮臺,不與後路戰事」[4]為由拒不救援。徐邦道等雖奮力抗敵,終因兵力薄弱,無力抵禦日軍一個師團的進攻,金州於次日失守。11月7日,日軍乘勢進攻大連灣,守將趙懷業已於6日夜率軍逃往旅順,於是,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垂手佔領大連灣。

  日軍攻佔金州、大連灣後,休兵旬日,於11月17日開始向旅順進犯。徐邦道得知後不顧金州失敗,軍士飢疲等困難,決定在日軍進犯途中組織伏擊。11月18日,在旅順北之土城子徐邦道率軍激戰日軍,阻擊戰中,擊斃日軍小隊長中萬德次以下11人,打傷騎兵大尉淺川敏靖以下35人,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11月21日,日軍從旅順後路發動總攻。經過整日激烈爭奪,這座由清政府「經營凡十有六年,糜鉅金數千萬,船塢、炮臺、軍儲冠北洋」[5]的海軍基地,淪陷敵手。

  日軍攻佔旅順口,獸性大發,揮舞屠刀,濫殺無辜,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慘案。旅順被害者約2萬人。今天,埋葬在旅順白玉山麓「萬忠墓」中的累累白骨,就是日軍殘暴罪行的歷史見證。

  清軍五復海城不下卻精神可佳。當日本第一軍企圖打通奉天東路,入侵遼瀋的圖謀受挫之時,山縣有朋於11月25日,得知日第二軍攻佔了旅順口。他邀功心切,違反日本大本營11月9日關於第一軍退至九連城,集結於靉河、大洋河之間冬營待命的指令,決定冒險進攻海城。12月1日山縣有朋下令第三師團由安東向岫巖集中,進攻析木城、海城,遂於12月13日佔領海城。日本大本營對山縣的一意孤行冒險進軍,十分不滿,撤消其第一軍司令官職務,由於擔心公開罷職山縣有朋, 「產生寧可狠心切腹自殺以保持武人面子」的念頭,便以「養病」為名,由天皇下諭將其召回[6]。第一軍司令官職務由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升任。

  日軍第三師團攻下海城後,立即處於被清軍包圍的不利形勢下。當時宋慶以20餘營的兵力聚屯海城附近的感王寨,對海城日軍造成嚴重威脅。日軍第三師團長桂太郎為先發制人,12月19日分三路向感王寨清軍發動進攻。清軍「進行猛烈的射擊,這真是清軍從來沒有的勇敢行為」[7]。經一天的激戰,清軍以交叉火力射擊日軍。截至下午5時日軍以傷亡400餘人[8]的代價,佔領了感王寨。宋慶率軍退往田莊臺。

  海城南通旅大,北達遼瀋,西有牛莊,東連岫巖、鳳凰城,西南與營口、田莊臺毗鄰,是遼南交通要衝,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日軍佔領海城對清軍造成極大威脅。為解除這一威脅,清軍集中了大量兵力準備反攻海城。日本大本營為了使海城的第三師團擺脫孤立無援的境地,於12月19日下令第二軍至少派出一個旅團向蓋平挺進,以援助第三師團擊退清軍的包圍,擺脫困境。1895年1月3日,第二軍派乃木希典旅團長率第一旅團由普蘭店出發,按日本大本營命令向蓋平進犯。1月10日拂曉,乃木希典指揮第一旅團分三路向蓋平發起進攻。經過5個小時的激戰,日軍以傷亡334人的代價,攻佔蓋平。守蓋平清軍退向大石橋、營口。

  九連城被俘獲的清軍大炮

  如前所述,海城為「遼瀋之門戶,海疆之咽喉」[9],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清軍來說「此城不復,軍事難期得手」[10]。為拔除海城日軍據點,自1895年1月17日起至3月3日止,清軍先後對海城發動5次反攻,時間達1個半月之久,成為甲午陸戰中的主要作戰攻勢。其持續時間之長,集中兵力之多是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陸戰。

  1月17日,吉林將軍長順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兩軍聯合,對海城發起第一次反攻。22日,兩軍再次協同,發動第二次反攻。26日,除長順、依克唐阿兩軍外,又增加徐邦道的拱衛軍和道員李光久的老湘軍,合計90餘營,3萬餘人,發動第三次反攻。三次反攻雖予日軍以相當殺傷,但均無效而返。

  2月21日起至25日止,清軍對海城發動第四次反攻。這次反 攻前後持續5天,領導反攻作戰的有兩將軍(長順,依克唐阿)、一提督(宋慶)、一巡撫(吳大澂),參加作戰的清軍共100餘營,6萬餘人。這次為期5天的反攻,在海城和大平山兩個戰場同時進行。海城戰場清軍動員兵力2萬餘人,戰線長達20公裡。但除徐邦道所部拱衛軍和道員李光久所部老湘軍尚有能力戰外,長順、依克唐阿兩軍由於前幾次反攻受挫,未敢深入,反攻失敗。同一天,宋慶為了配合海城戰場的反攻,牽制南路日軍,並進一步收復蓋平,毅軍由營口向駐守大平山的日軍發動進攻,當天午後佔領了大平山。24日,日軍第一師團向大平山發動反攻,雙方激戰整日,大平山又被日軍佔領。此役雙方傷亡都很大,「彼我死屍堆積成山,血流如注」[11]。日軍西山炮兵大隊副官、巖根第十五聯隊副官以下死傷321人[12],清軍傷亡424餘人[13]。

  2月27日,清軍開始第五次反攻海城,28日與日軍見仗,互有傷亡。 3月2日,長順、依克唐阿兩軍奉詔由海城北轍,馳援遼陽。餘部於當天計劃分4路向海城進攻,由於缺乏統一指揮,諸將蜘躊不前,只徐邦道一軍進逼城西唐王山與日軍交綏.由於孤立無援,未敢深入。第五次反攻仍歸失敗。

  清軍在遼河下遊與日軍決戰。當清軍在遼南戰場進行反攻海城作戰時,日軍山東作戰軍於2月17日佔領了威海衛,全殲北洋艦隊,打開了山東半島門戶,為進犯京津地區創造了條件。於是,盤踞在遼東半島的日軍也亟力想在冰雪解凍前擊敗清軍,攻佔遼河下遊的牛莊、營口、田莊臺諸戰略要地,越過遼河,進軍山海關,實現日本大本營關於在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的計劃。同時,也為即將開始的中日和談增加討價還價的法碼。於是,日軍集中在東北的全部兵力,發動了所謂「遼河平原的掃蕩作戰」。其作戰主要目標是攻佔牛莊、營口、田莊臺。

  3月3日,日軍第一軍第三、五兩師團分左右兩個縱隊向牛莊進犯。經過3月4日全天的激戰,於3月5日攻佔了牛莊。日軍進入牛莊後,「執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14]。

  3月7日,日軍會攻營口。因守營口的宋慶毅軍前往田莊臺應援,只留300餘人駐守,兵力空虛,為敵所乘,日軍輕易佔領了營口。

  日軍相繼佔領牛莊、營口後,集中第一、三、五師團的全部兵力近2萬人及91門大炮進攻田莊臺。這是甲午戰爭爆發以來,日軍的最大一次用兵。清軍駐守田莊臺的兵力合計69營,2萬餘人,奮力抵抗。因此,田莊臺之戰是遼東半島陸戰的最後決戰。3月9日,雙方首先展開激烈炮戰。接著,日軍第三師團步兵越過遼河從清軍正面陣地發起進攻,第一師團則繞至田莊臺西南方進攻市區。清軍戰敗,向雙臺子、石山站、錦州方向退走。當天,日軍佔領田莊臺後,到處縱火,將田莊臺千餘間民宅,300多隻民船,盡皆燒毀。「火焰沖天,終夜不熄,田莊臺一市,全歸烏有」[15]。

  田莊臺之戰既是遼東半島陸戰的決戰,也是甲午陸戰的結束。不久,中日馬關議和停戰協議生效,軍事行動基本結束。以上事實說明清軍許多將領是懂得一些戰略戰術的。戰爭期間日本出版的《日清戰爭實記》也承認清軍在缸瓦寨(感王寨)戰鬥時指揮官組織士兵 「在土牆頂上搭一些桌椅等木材,以此來防禦槍炮。敵人(清軍)是講究安全防禦之道的……為了防禦,在牆壁上臨時構築工事」等[16];大平山戰鬥時,清軍面對日軍猛烈炮火「固守不動,努力以猛烈的槍擊應戰」,造成日軍「傷亡甚多」[17]。因此籠統說清軍將領指揮無能,士兵貪生怕死是不符合事實的。

  [1][日]川崎紫山:《日清陸戦史》,第4卷,東京:春陽堂明治二十九年版,第110頁。

  [2]《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軍事緊急情形折》(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630),第20卷,第26頁。

  [3]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中日戰爭》叢刊,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頁。

  [4]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中日戰爭》叢刊,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頁。

  [5]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中日戰爭》叢刊,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頁。

  [6][日]藤村道生:《日清戦爭》,東京:巖波書店1913年版,第129~131頁。

  [7]《日清戰爭實記選譯·遼東之役(十二)缸瓦寨激戰》,《中日戰爭》叢刊續編,第8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49頁。

  [8]《日清戰爭實記選譯·遼東之役(十二)缸瓦寨激戰》,《中日戰爭》叢刊續編,第8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53頁。

  [9]《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報援遼情形請速飭宋慶等沒法聯絡再圖進攻折》(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931),第37卷,第14頁。

  [10]《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報援遼情形請速飭宋慶等沒法聯絡再圖進攻折》(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931),第37卷,第14頁。

  [11]《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三十一)大平山之戰》,《中日戰爭》叢刊,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8頁。

  [12]日軍傷亡人數,據探報稱:「倭僱人抬屍計共七百餘名,受重傷者五六百名」。見《幫辦軍務四川提督宋慶幫辦軍務湖南巡撫吳大澂來電》(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中日戰爭》叢刊,第3冊,第478頁。

  [13]《大清敕建錦州毅軍昭忠祠碑文》,藏於錦州博物館。宋慶、吳大澂致清廷電報中說:「我軍弁勇陣亡者二百餘人,受傷一百餘人」。見《中日戰爭》叢刊,第3冊,第478頁。宋慶另一電報稱:清軍「勇丁傷亡約四、五百人,炮弁、教習亦傷亡甚多。」見《中日戰爭》叢刊,第3冊,第474頁。

  [14]《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三十二)牛莊的陷落》,《中日戰爭》叢刊,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9頁。

  [15]《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三十四)田莊臺之戰》,《中日戰爭》叢刊,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1頁。

  [16]《日清戰爭實記選譯·遼東之役(十二)缸瓦寨激戰》,《中日戰爭》叢刊續編,第8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50頁。

  [17]《日清戰爭實記選譯·遼東之役(十九)大平山激戰》,《中日戰爭》叢刊續編,第8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01頁。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相關焦點

  • 遼東半島之戰:日軍攻陷旅順口血洗全城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0月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3月,中日甲午戰爭中,中日軍隊在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的作戰。  1894年9月,日本陸海軍分別在朝鮮平壤和黃海擊敗中國陸海軍。為在來年實施直隸(今河北省)平原決戰,日本政府決定擴大侵略戰爭規模,將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 沒有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大的失策
    總所周知,遼東半島在歷史上經常丟失遠非其他領土所能相比。而遼東半島是中原王朝對外的突出部。往西往南是大海,往東往北沒有援手。四周沒有農耕文明的屏障,可以說是孤塞外。  而如果中原王朝喪失了遼東,則後面就是最後的山海關。而山海關一過,就是無險可守的河北平原。平時還好,一旦中原王朝失勢,為了鞏固遼省,除了河北援兵以外,更需要有其他援護。朝鮮半島無疑是最佳選擇。如果在朝鮮半島建立郡治,往北則可以屏護遼東。
  • 美國把侵略戰火燒到了中國領空領土
    美國把侵略戰火燒到了中國領空領土 2020-10-01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風暴已在朝鮮半島醞釀了許久
    這一年,對中國、日本、朝鮮三國影響重大的事件逐次爆發。首先爆發的,是朝鮮東學黨的起義。所謂東學黨,又名東學道,是朝鮮人崔濟愚在1860年創立的本土宗教,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東方文化元素,用以對抗西方的天主教,所以叫「東學」。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人(漢族或前期漢族諸集團的燕人、齊人)既到遠東,活力已必然滲過鴨綠江,移民源源進出,中國政治、經濟力開始伸入朝鮮半島。遼東考古發掘,發現戰國燕國明刀錢,分布特為廣泛,明刀錢於朝鮮鴨綠江渭原附近、清川江寧邊附近等地,同樣多有發現,齊刀也有見出,明刀出土例且波及韓國全羅北道務安,都是半島地理因素決定追隨中國東北歷史的開端。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吧
    遼東考古發掘,發現戰國燕國明刀錢,分布特為廣泛,明刀錢於朝鮮鴨綠江渭原附近、清川江寧邊附近等地,同樣多有發現,齊刀也有見出,明刀出土例且波及韓國全羅北道務安,都是半島地理因素決定追隨中國東北歷史的開端。
  • 詳解遼東——朝鮮半島的地緣結構
    因為長白山脈主脈在向南伸展至現在的中朝邊境中部時,並沒有單純的向西南方向的遼東半島延伸,而是同時也向東南方向朝鮮半島延伸。也就是說,朝鮮半島北部的山體,與長白山脈可以被看作一個整體。而當我們拋開政治因素,將視角擴展到朝鮮半島時,這片覆蓋整東亞大陸東北角的山地,整體上呈現為一個「人」字形,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山地,是它的兩個分支。
  • 甲午戰爭後,三國列強為何強迫日本歸還中國遼東半島?原因很簡單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近代史可謂是讓人痛心的屈辱史,由於中國落後,所以成為了各國列強紛紛欺侮的目標,為了共同的目標瓜分中國,各國列強基本上都是穿一條褲子,但是在甲午戰爭後,日本本來想從中國獲取更多利益,但是沒想到他的野心被三個國家制止,然後被三個國家強迫歸還中國的遼東半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朝鮮半島的分裂和統一對中國的利弊
    和越南一樣,朝鮮半島這個曾經屬於中國的半島,幾千年來也是處於不斷的分裂和統一之中。總的來說,朝鮮半島的分裂時間,要多於朝鮮半島的統一時間。而新羅這條中山狼也由此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從此,中國的郡縣制制度,就再也沒有光臨到朝鮮半島的南端了。此後幾百年的朝鮮半島南半部,雖然也會和中國發生一些摩擦,但是它對中國的威脅,已經大大減輕了。
  • 美國與朝鮮互忿管窺朝鮮半島歷史與地緣
    ,美國則聯合韓國不斷在朝鮮半島周邊軍演。後在白江口海戰中劉仁軌率領唐朝水師全殲日軍,日本被迫縮回本土。從此朝鮮半島整體上基本追隨掌握了東北地區的陸權國家,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緣格局。神宗皇帝派遣李如松、麻貴、鄧子龍等名將率明軍援朝抗倭,歷經平壤大捷、碧蹄館戰役、南平血戰、釜山攻防戰、露梁海戰等著名戰役將日軍逐出朝鮮半島。後來取代明政權的清王朝繼承了萬曆援朝抗倭戰爭勝利遺產,終結於1894甲午年。1894年日本入侵朝鮮,甲午戰爭爆發,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從明初到清末,持續500年時間 朝鮮半島使臣詩意寫遼東
    山河俊美,行程艱險  「自明朝洪武初年到清朝光緒年間,朝鮮半島使臣赴中國的出使之旅持續了500餘年,譜寫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睦鄰友好的華章。」遼寧省博物館館員溫科學對記者說。到了清朝,為了體恤朝鮮半島使臣路途辛勞,朝廷把冬至、正朝、聖節三個使團合併,臨時的謝恩、奏請、陳賀、進香、請安等使團也常與每年例行的使團合併為一,因此清朝時朝鮮使團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四五百人,待遇也要比明朝高,位居親王以下、各國使臣之上,能經常得到皇帝的接見、賜宴、賞酒。  至於朝鮮半島使團的行程,則多有變更。
  • 馬關條約中答應給日本的遼東半島,最後為什麼沒給成?
    與此同時,清軍的陸軍在朝鮮的土地上也被日軍打敗,日軍由此從朝鮮向北挺進,跨過鴨綠江,一路打入大清東北廣大領土。1894年11月21日,日軍攻佔旅順口,製造了旅順大屠殺的驚天慘案。1895年2月17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至此全軍覆沒。
  • 古代為什麼不把朝鮮半島劃入中國的版圖?是因為領土觀念淡薄嗎?
    早在周朝,朝鮮半島就是中國領土,分封土地時是萁子的領地。西漢時,前109年漢武帝在那裡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東漢時迫於滅貊、馬韓的壓力,放棄了玄菟郡的全部和樂浪郡的一部分,轄境內縮。東漢末公孫氏佔據樂浪郡,向南發展並設置了帶方郡(治今朝鮮黃海北道沙裡院之南)。
  •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
    按:近期中韓關係惡化,中朝關係微妙,突然想了解一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到底如何,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紂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後成為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承認其國,史稱「
  • 歷史上時為領土時為屬國的朝鮮半島,為何最終沒能納入中國版圖?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朝鮮半島有時被中原王朝直接統治,像漢武帝滅亡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了遼東四郡;有時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像唐朝時的新羅、明朝時的朝鮮。但最後,朝鮮半島沒有併入中國的版圖,成為了獨立的王國。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為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為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 俄國、日本,遼東半島羊入虎口!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中國身為世界弱國引起了許多國家的興趣。第二次鴉片開始,俄羅斯對中國的東部地區早已虎視眈眈,曾佔領清朝的外東北、庫頁島,並且修建了西伯利亞鐵路,想要入駐滿洲和朝鮮。"黃俄國計劃"也是俄國的戰略,從東北方向,俄國想要吞下整個東北地區,想讓東北變成"黃俄國",還想在遼東沿海有一個不凍港。1894年7月,美英帝國慫恿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侵略中國和朝鮮。清政府戰敗之後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就這樣割讓給日本,俄國的想法就這樣破滅了。
  • 歷史上時為領土時為屬國的朝鮮半島為何最終沒能納入中國版圖?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朝鮮半島有時被中原王朝直接統治,像漢武帝滅亡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了遼東四郡;有時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像唐朝時的新羅。但最後,朝鮮半島沒有併入中國的版圖,成為了獨立的王國。這是為什麼呢?這實際上與中原王朝的性格有關。
  • 甲午戰爭中,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日本人最耿耿於懷的,是被逼把一塊土地還給了中國:「三國幹涉還遼」事件。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在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以後,日本人不僅要割佔中國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還要求割佔遼東半島。不但如此,俄國還聯合德國和法國,組成了三國同盟,聯合向日本政府提出「勸告」:「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這封「勸告」備忘書,限定日本在十五日之內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