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地方的行政和司法管理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體制。但後因省一級轄區範圍太大,管轄不便,遂在省和府之間又增加了一級「道」的管理機構,這些道的管轄範圍一般跨多個府州。屬行政的道叫守道,屬執法監察的道叫巡道。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在全國設置了若干掌管專門事務的道,例如提學道、糧道、鹽道、茶道、河道等。其中河道,系負責管理治河事宜的一級機構。
清河道在保定的第一處衙署在今裕華路天主堂位置
在清王朝建立之初,北京南部廣大地區連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濫,水澇成災。保定作為京南重鎮,畿輔要地,水災直接影響到北京皇城的安寧,對清廷統治也構成威脅。尤其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餘,河水泛濫」,大堤決口,形勢危急。雍正皇帝派其弟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為加強京南地區治水管理,怡親王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統一「管轄苑家口以西各澱及畿南各河」,二十餘處州縣舊有管河同知、通判、州判、縣丞、主簿等員悉聽管轄。後來經「吏部議準」,明確下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
當時設在保定的直隸省「清河道」,全稱「分巡道直隸清道」,主官為道員,別稱道臺,正四品,負責直隸中部治河事宜。清河道所管理的下屬官員包括保定河捕同知一人,正定糧馬河通判一人,分汛翼州、祁州、安州管河州判各一人,武強、隆平、寧晉兼河務知縣各一人,清苑、高陽、新安、安肅管河縣丞各一人,保定、任丘、唐縣管河主簿各一人。
直隸清河道署在保定曾先後有三個辦公地點。據清同治《清苑縣誌》載:
「分巡清河道署在府治東,舊為大名道,雍正四年改設,移駐省城。」
說明在保定的清河道署建立於雍正四年(1726年)。最初的辦公地點在「府治東」,當時的保定府衙在今裕華路保定商場位置,再向東就是今天主教堂位置。這是清河道署的第一處衙署。
按1934年《清苑縣誌》載,清河道署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前,遷離出今天主教堂位置。這樣,清河道在今天主教堂位置的衙署共存在106年,時間可謂不短。那麼,清河道署為何遷離今天主教堂位置?以及又遷到了哪裡?對此,我們只看到了民國《清苑縣誌》有這樣一段記載:
彭拜畬道光十二年任清苑時,蓮池書院為清河道假作衙署,諸生肄業無所,祀事將墜。彭公毅然以古蓮花池行館換回,捐廉修葺,未匝月,規模復舊。
從這段文字,我們看不出為何清河道要離開使用了百餘年的今天主教堂之地。估計不知是哪位道臺喜歡上了古蓮池的優美風景和亭臺樓閣,而依靠權力強行佔據也說不定。這是清河道在保定的第二處辦公衙署。
這段文字還告訴我們,清河道離開今天主教堂之地,搬進了街對面路南偏西的蓮池書院。當時蓮池書院本部的具體位置,在今蓮池北塘外的西北部,緊鄰大街。書院的東側為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建總督署行館(也叫賓館),也臨大街。
清河道在保定的第二處衙署在今蓮池牌樓西部一帶
搬入的時間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甚至還要早些。清河道遷入蓮池書院後,大量房屋被佔,嚴重影響到了書院學生的學習,甚至使整個書院幾乎要垮掉。縣官彭拜畬非常焦急,積極出面協調,最後果斷決定,用古蓮花池行館的房子,換取了清河道佔據的蓮池書院的房子。這樣,清河道即搬到了蓮花池行館。
應該說,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大膽舉動。因為清河道的級別比府級還高,他一小小的縣官竟然挪動了道臺大人的辦公地點,其膽量和能力自然非同一般。清河道被挪動後,彭拜畬還趕緊自費對清河道騰退的房屋進行了修繕,不到一個月就恢復了學生們的學習之地。這大概是後世《清苑縣誌》作者將其位列「名宦」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處衙署在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
據清同治《清苑縣誌》載:「分巡清河道署在府治東,舊為大名道,雍正四年改設,移駐省城。又新道署在縣治西,道光年間新建。」 說明直隸清河道署在道光年間又做了一次搬遷,而且是搬到了「縣治西」。我們已知清朝的清苑縣衙署在今興華路與永華大街相交處東北角總督署小區一帶,清苑縣衙西,即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該縣誌說「道光年間新建」,具體哪年不詳,當在道光末年(1850年)前。可見,直隸清河道署在蓮池辦公時間約18年,或不足。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這處衙署,是直隸清河道署在保定的第三處衙署。
該處衙署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按軍閥王佔元佔據時計算,此時面積稍有增擴),分東、中、西三路格局。衙署南北方向的主軸線全長160餘米,沿線縱向串通一座大門、四套院落。共有大門、垂花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以及東路東跨院、西路西花廳院、西花廳後院等古建築18棟。中軸線上四套院落布局規整,這四套院的房間都是外廊式,均為一正房兩廂房,正廂之間有廡廊相連。正房(北房)均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側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各院落兩側均開便門,以便進出。大門的左右旁門可分別通其他各院。該處衙署建築豪華,構思新穎,材質要求高,施工技藝精細。雖歷經百年風雨,清河道署幾進院落依然保存完好。
據有資料統計,在保定的三處直隸清河道署,經歷了清代雍正至光緒各朝,時間長達186年,共有111位清河道員在該機構任職。這些官員大都比較清廉敬職,其中曾有方觀承、周元理、劉峨、周馥、楊士驤等9名道員直接升任為直隸總督。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