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2020-12-06 澎湃新聞

清朝初期,地方的行政和司法管理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體制。但後因省一級轄區範圍太大,管轄不便,遂在省和府之間又增加了一級「道」的管理機構,這些道的管轄範圍一般跨多個府州。屬行政的道叫守道,屬執法監察的道叫巡道。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在全國設置了若干掌管專門事務的道,例如提學道、糧道、鹽道、茶道、河道等。其中河道,系負責管理治河事宜的一級機構。

清河道在保定的第一處衙署在今裕華路天主堂位置

在清王朝建立之初,北京南部廣大地區連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濫,水澇成災。保定作為京南重鎮,畿輔要地,水災直接影響到北京皇城的安寧,對清廷統治也構成威脅。尤其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餘,河水泛濫」,大堤決口,形勢危急。雍正皇帝派其弟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為加強京南地區治水管理,怡親王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統一「管轄苑家口以西各澱及畿南各河」,二十餘處州縣舊有管河同知、通判、州判、縣丞、主簿等員悉聽管轄。後來經「吏部議準」,明確下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

當時設在保定的直隸省「清河道」,全稱「分巡道直隸清道」,主官為道員,別稱道臺,正四品,負責直隸中部治河事宜。清河道所管理的下屬官員包括保定河捕同知一人,正定糧馬河通判一人,分汛翼州、祁州、安州管河州判各一人,武強、隆平、寧晉兼河務知縣各一人,清苑、高陽、新安、安肅管河縣丞各一人,保定、任丘、唐縣管河主簿各一人。

直隸清河道署在保定曾先後有三個辦公地點。據清同治《清苑縣誌》載:

「分巡清河道署在府治東,舊為大名道,雍正四年改設,移駐省城。」

說明在保定的清河道署建立於雍正四年(1726年)。最初的辦公地點在「府治東」,當時的保定府衙在今裕華路保定商場位置,再向東就是今天主教堂位置。這是清河道署的第一處衙署。

按1934年《清苑縣誌》載,清河道署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前,遷離出今天主教堂位置。這樣,清河道在今天主教堂位置的衙署共存在106年,時間可謂不短。那麼,清河道署為何遷離今天主教堂位置?以及又遷到了哪裡?對此,我們只看到了民國《清苑縣誌》有這樣一段記載:

彭拜畬道光十二年任清苑時,蓮池書院為清河道假作衙署,諸生肄業無所,祀事將墜。彭公毅然以古蓮花池行館換回,捐廉修葺,未匝月,規模復舊。

從這段文字,我們看不出為何清河道要離開使用了百餘年的今天主教堂之地。估計不知是哪位道臺喜歡上了古蓮池的優美風景和亭臺樓閣,而依靠權力強行佔據也說不定。這是清河道在保定的第二處辦公衙署。

這段文字還告訴我們,清河道離開今天主教堂之地,搬進了街對面路南偏西的蓮池書院。當時蓮池書院本部的具體位置,在今蓮池北塘外的西北部,緊鄰大街。書院的東側為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建總督署行館(也叫賓館),也臨大街。

清河道在保定的第二處衙署在今蓮池牌樓西部一帶

搬入的時間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甚至還要早些。清河道遷入蓮池書院後,大量房屋被佔,嚴重影響到了書院學生的學習,甚至使整個書院幾乎要垮掉。縣官彭拜畬非常焦急,積極出面協調,最後果斷決定,用古蓮花池行館的房子,換取了清河道佔據的蓮池書院的房子。這樣,清河道即搬到了蓮花池行館。

應該說,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大膽舉動。因為清河道的級別比府級還高,他一小小的縣官竟然挪動了道臺大人的辦公地點,其膽量和能力自然非同一般。清河道被挪動後,彭拜畬還趕緊自費對清河道騰退的房屋進行了修繕,不到一個月就恢復了學生們的學習之地。這大概是後世《清苑縣誌》作者將其位列「名宦」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處衙署在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

據清同治《清苑縣誌》載:「分巡清河道署在府治東,舊為大名道,雍正四年改設,移駐省城。又新道署在縣治西,道光年間新建。」 說明直隸清河道署在道光年間又做了一次搬遷,而且是搬到了「縣治西」。我們已知清朝的清苑縣衙署在今興華路與永華大街相交處東北角總督署小區一帶,清苑縣衙西,即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該縣誌說「道光年間新建」,具體哪年不詳,當在道光末年(1850年)前。可見,直隸清河道署在蓮池辦公時間約18年,或不足。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這處衙署,是直隸清河道署在保定的第三處衙署。

該處衙署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按軍閥王佔元佔據時計算,此時面積稍有增擴),分東、中、西三路格局。衙署南北方向的主軸線全長160餘米,沿線縱向串通一座大門、四套院落。共有大門、垂花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以及東路東跨院、西路西花廳院、西花廳後院等古建築18棟。中軸線上四套院落布局規整,這四套院的房間都是外廊式,均為一正房兩廂房,正廂之間有廡廊相連。正房(北房)均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側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各院落兩側均開便門,以便進出。大門的左右旁門可分別通其他各院。該處衙署建築豪華,構思新穎,材質要求高,施工技藝精細。雖歷經百年風雨,清河道署幾進院落依然保存完好。

據有資料統計,在保定的三處直隸清河道署,經歷了清代雍正至光緒各朝,時間長達186年,共有111位清河道員在該機構任職。這些官員大都比較清廉敬職,其中曾有方觀承、周元理、劉峨、周馥、楊士驤等9名道員直接升任為直隸總督。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為何曾稱「四衙同城」
    「四衙同城」的老保定清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四級衙門同時共處一城,謂之「四衙同城」。保定城歷史上曾經有過200多年「四衙同城」的時期,這期間保定城曾是直隸省、道、府、縣四級衙署所在地。四級衙署同處一城,這在今天的河北省各地級市中是惟一的。
  • 老保定的衙門——蒙元時的順天路與保定路衙署在何處
    蒙古國和元朝時,今保定先後叫過順天路總管府(簡稱順天府)和保定路,這兩個行政建制的衙署具體在何處?有過什麼變化?本文分別試做些介紹。01順天路總管府總管《元史·張柔傳》中有這樣的時間記載:1227年張柔重修被蒙古所毀的保州城,並將其都元帥衙門移至保州。1232年張柔奉調離開保州去南方伐金。1234年金亡。
  •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駐保定的軍衙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駐保定的軍衙 2020-12-28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保定的衙門——清代保定府衙署的機構設置
    照壁北為東西向的街道,此街道北即是衙署大門,是府衙的第一道門,共三間。大門兩側的牆呈八字形。進入大門,是一個院落,院落東為土地祠。西為監獄,該監獄為府衙的監獄,因居於整個衙門的最西南方,故亦稱「南監」。監獄後為馬王廟。從這個院落再往北走即是衙署的第二道門——儀門。儀門共三間,平時不開,只有重要活動或恭迎上賓時方開。
  • 老保定的衙門——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老保定的衙門——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2020-11-1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第一座軍事機關廣養城
    到目前為止,我們從書證和物證方面能夠說個大概的,當推戰國時期由燕國燕昭王所建的廣養城,這是一處軍衙,距今已有2300餘年了。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保定市區的東南部大清河以北、東高莊以東一帶,曾存在過幾段南北走向的殘存的古城基遺址。1990年,穆強在主編《保定文物志》時,曾對這裡進行過實地考察。
  • 老保定的衙門——明代保定城內的中央、府、縣衙署
    (萬曆《保定府志》)「大察院在縣治西北,即元廉訪分司故地也,國朝改為巡撫都御使駐節之所。」(嘉靖《清苑縣誌》)「巡撫都察院,在城西北隅。」(康熙《古今圖書集成》)上述志書所指,最早是張柔的都元帥府衙所在地,後來是原元朝廉訪分司故第,具體位置即今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這裡即是明朝保定巡撫署衙門所在地應該沒有問題。
  • 老保定的衙門——清朝雍正後有四座直隸總督署
    巡撫署衙門設在張柔的都元帥府衙門舊址,即保定舊城的西北隅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第三座直隸總督署清鹹豐十年(1860年)天津開埠後,清廷按奕訢奏請《通籌洋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其中奏請在天津、牛莊(今營口)、登州(今煙臺)設三口通商衙門,並設三口通商大臣,駐紮天津,專辦三口對外通商事務。通商大臣歸直隸總督管理,單設衙門,天津海關受三口通商衙門指揮。
  • 老保定的衙門——民國前期保定城內的省、道、縣行政機關
    在日軍脅迫下,河北省政府在天津無法立足,1935年6月被迫由天津遷回保定。1937年9月,保定便淪為日寇統治區,在保定的省會已名存實亡。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保定又進入三年解放戰爭時期。1935年6月,河北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後,省政府在保定的機關駐地在今裕華路直隸總督署處。
  • 中國古代衙署博物館在保定掛牌成立
    《天下衙門——中國古代官衙文化專題陳列》對外開放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徐華、葛西勸)7月31日,中國首個綜合性古代衙署博物館——中國古代衙署博物館在保定正式掛牌成立,並舉行了《天下衙門——中國古代官衙文化專題陳列
  • 老保定的衙門——張柔重建保州與「北衙」設立
    這就給我們今天研究那時的衙門狀況留下了不便。保定市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張柔的都元帥府衙曾建在這裡關於張柔重建保州時安排其衙門的具體位置,從元朝之後的史乘和方志資料中,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有明嘉靖《清苑縣誌》中出現過一次「帥府」的記載:「帥府在縣治西北。」
  • 老保定的衙門——清末至民國保定的警察機關
    總局下轄探訪局、工程局、民事三所(民事所、刑事所和檢事所)、警務分局和書記科、監工科、支應科、街道科、鋪捐科、房捐科、門捐科、車捐科、船捐科等。工巡總局也設置五個分局,各分局以巡官總其事,巡官下設巡弁、巡長、巡警。每分局各設巡官1名、巡弁1名、巡長9名、巡警70名。可見,此時的工巡總局既負責管理警察事務,也管理工程建設事務,實際上是地方司法、警察、市政管理合一的混合機構。
  • 老保定的衙門——燕下都是什麼官署
    如果按後者的說法,這處建築比唐縣的鮮虞中山國國都晚約200年,但距今也已2300餘年了。燕下都也是保定地域內一個很重要的官署,其建築清晰度和完備度大大超出鮮虞中山國都中人城。燕下都不是集中在一個時段建設而成的,而是應該曾有若干次增建。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吻合狀況來看,燕下都最後一次的大規模建設,應該是在鮮虞中山國滅亡之後。
  • 駐保定府的清代直隸各級衙署
    這些古建築身上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是老保定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可如今它們在被漸漸遺忘,或殘破不堪,或被現代建築淹沒難尋蹤跡。 本文將對駐古城保定督(直隸總督 部 院)、省(布政使、按察使署)、府(保定府署)、道(清河道署)、縣(清苑縣署)「五府合一」的清代直隸各級衙門進行敘述。
  • 保定:京畿重鎮暗湧清風民韻
    在孟繁銅的帶領下,穿過院內一處甬道,記者來到淮軍公所的正門,大門很高,圖案十分精緻。孟繁銅說,「這裡原來都建的是民房,大門也被封了。」南北風韻合璧,布局錯落有致,雅而不俗。在古建築界,有一句讚美徽派建築的話———「一宇之上,三雕駢美」,從淮軍祠堂實際的藝術成就上來看,這句話得到了印證。
  • 故事裡的保定|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那麼清朝時保定有巡撫嗎?如果有其衙署又在哪裡?這事我們還得從「督撫」的來歷說起。「督撫」的設置是明朝的發明。為了監督地方、督促事務辦理、穩定軍民情緒,明朝永樂後期,朝廷開始向地方或軍隊,臨時派遣中央官員進行巡視,其任務明確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故稱這種官員為「巡撫」。
  • 故事裡的保定 | 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保定作為直隸省的省會,一直有總督我們都知道了,甚至連總督辦公的地點直隸總督署幾乎人人皆知。那麼清朝時保定有巡撫嗎?如果有其衙署又在哪裡?這事我們還得從「督撫」的來歷說起。「督撫」的設置是明朝的發明。在直隸地區設了三個巡撫,即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宣府巡撫(駐宣府)。
  •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明朝武官畫像朱權管轄的大寧部隊主要為蒙古族,含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由於朵顏衛(亦稱兀良哈衛)在三衛中勢力最大,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三衛駐守的地區統稱為「兀良哈地區」。對此《明史》有這樣的記載:「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可見朱棣稱帝後,為了感謝寧王的配合和朵顏三衛的響應,應寧王要求內遷之請,改封寧王於富庶之地南昌,讓他離開了苦寒之地,並把大寧的大片土地作為封賞和酬勞送給了蒙古族的朵顏三衛佔有。
  • 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 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
    保定直隸總督署是清朝直隸省最高軍政長官的辦公處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省級衙署。1988年1月,國務院核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設立直隸總督。因當時衙署位置偏僻,清帝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人選定參將署為總督署新址,經過一年多的改建擴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直隸總督署正式遷到這裡辦公,直到清朝滅亡。
  • 河北保定:挖掘豐富文化資源 創新傳統文化品牌
    保定嚴格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制,堅持每年與所屬22個縣市籤訂文物安全責任書;開展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對全市47處國保單位全面檢查,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抽查;實施專項檢查,不留安全死角,從細處著手,確保上級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古蓮花池擁有「城市蓬萊」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