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勸,為人處世,要積德行善,才能仕途順利。《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祖先留下來的古訓,幾千年來一直被後輩奉行,決定有真理所在。世間不要白來一趟,往前看,我們要記取歷史教訓,往後看,要明白怎樣獲得福報,人生的追求在哪。
民間歷來就有積德享福之說,作為年輕人要修福,要積德,要行善,到了老年之後,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有人照顧,這是自己修的福報。所謂積德也分為兩種,「陽德」和「陰德」之分,積陰德要勝過積陽德百千倍。
「陽德」就是做好事,想讓別人知道,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認同。「陰德」從「陰」字上來看,不難理解,就是陰性、隱藏的,不為人所知的德行,既不被人所知,也不刻意的與別人去講。
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佛教文化都是講因果報應,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積德也是同樣的道理,做好事肯定有好報,要是被人知道了,接受了別人的誇讚,這個果報也就沒有了,因為別人的讚美就是福報。
如果做好事不被人所知,這個福報就會積攢在自己身上,別人偷不走,在生活中自會感召天降吉祥,好運連連,趨吉避兇,而陰德更會福佑子孫後代。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這樣的話,某個家庭的後代要是考上名牌大學,當了大官,人們紛紛誇讚這是祖先積了陰德。
積累「陰德」這種思想和產生的行為,才能真正能幫助到他人,利益他人。這種思想是自然的,甚至很容易就淡忘,這才是真正的積德,是積的大德。由於這些特徵,才使積德之人,福報無量,子孫後代興旺,福祿綿長。以下的這4中行為,都是積陰德厚重,所產生的,看看你有嗎?
第一、慈眉善目。
佛教講:「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心境如何,時間久了在面貌上就會顯現出不同的「相」。一個人40歲以前可以說是天生的面貌,40歲以後的面貌就是自己修得了,心地慈善的人,必然有「慈眉善目」之相。
第二、慷慨布施。
布施就是給予,幫助別人,用自己的財力幫助困苦的人,如果自己本不富裕,給陌生人一個微笑就是最好的布施。在佛教中,「布施」是修行六波羅蜜之一。從因果角度而言,我們今生所獲得的一切,都是過去生中,布施所得。
第三、少欲知足。
佛家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嗔痴慢疑,六道輪迴因。」這些都是自己的欲望。很多人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不知足,被各種欲望所牽引著,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能夠知足少欲之人,是真正有大智慧,大善根之人。
第四、戒殺放生。
一個人若能夠做到戒殺放生,凡有所求,無不如願以償,會得龍天讚嘆,善神護佑,福報將不可估量。反過來講,若隨意殺生,也會給自己造成嚴重的因果,消耗自己本有的福報。
以上4種行為,你做到了幾種,願大家在生活中,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