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而欲人知之,稱為陽善,徒得虛名。為善而不欲人知,稱為陰德,天必賜福。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朱子治家格言》
在《增廣賢文》中有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在世,不管我們要經歷多少苦難,會遇到多少挫折,我們都要一直堅持行善積德。
要知道,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一個家庭興衰與否,都跟這個家庭的成員是否行善積德有關。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管我們是出於給自己積德,還是給家人積德,我們都需要行善積德。
至少在我們多行善時,能夠無愧於心,也可以無愧於行走在這天地之間。
而在我們行善舉、做善事的過程中,我們要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勿以惡小而為之」。
以下4種事情,不做就是在行善。
「抬手不打無娘子」——同情心
字面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去打那些沒了母親的孩子,但以我的理解其實是在說我們要對於那些不幸之人富有同情心。
在面對那些遭遇人生變故的不幸之人時,我們最大的善舉就是不要去揭開他人的傷疤,更不要再他人的「傷口上撒鹽」。
即便我們沒有能力給予相應的幫助,或者無法解決別人當下的困境,但至少我們要做到不去落井下石,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舉表現。
換位思考,當我們遭遇不幸時,對於那些向我們伸出援手的人我們會萬分感激,但最怕的其實是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的人。
此時的我們,內心最渴望的其實不是有人能「雪中送炭」,而是渴望不要有人在這個折後來「趁火打劫」。
因此,富有同情心,不在他人不幸之時乘人之危就是一種很大的善舉。
「開口不罵賠禮人」——寬容心
這句話有點類似「伸手不打笑臉人」的感覺。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利益被人傷害之後,對方給我們賠禮道歉,那麼我們不要多深究。
這是說,為人處事時,我們要有寬容心、包容心。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跟他人之間有所爭執矛盾,這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對方因為傷害到了我們而賠禮道歉,那麼我們就要真心原諒對方。
即便是對方不跟我們賠禮道歉,其實我們也要有寬容心。這也是一種行善積德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小摩擦、小矛盾,其實都是因為沒有寬容心才逐漸鬧大的。
比如我們走在路上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對方馬上跟我們賠禮道歉,那麼我們就要原諒對方。而要是我們脫口而出「走路不長眼睛啊?」那麼可能事情就會往更惡劣的方向發展。
因此,「開口不罵賠禮人」富有寬容心,是行善積德之舉。
「童叟孤寡不要欺」——敬愛心
「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這不只是寫在牆上、貼在地鐵窗口的宣傳語而已,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真正落到實處的為人準則。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惡人」卻偏偏喜歡欺負弱小,這些行為不只是不善良,還是一種大惡之舉。
「童叟孤寡不要欺」本質上其實是勸誡我們要有敬愛之心,我們也會有孩子,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設身處地,要是等你到了老年之時被人欺負你內心會作何感受?又或者你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你又會有何感受?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也不願意自己孩子被欺負,也希望在自己年老昏聵之時能被人尊敬,那麼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不要去欺負弱小。
富有敬愛心之人,自己才能得到他人同等甚至更大的敬愛。
人生在世,就算我們不能給弱小之人提供援助,但至少也要敬老愛幼。不欺負弱小,即便不伸出援手,也已經是行善積德了。
「殘疾之人不可戲」——慈善心
從表面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戲弄、欺辱身患殘疾的人。而實際上是在勸誡我們,要有慈善之心。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與我們不同的特殊人群。他們有些是先天造成的,有些是後天造成的,但我們應該對他們富有慈善之心,予以慈善對待。
而且如果我們能做到對他們一視同仁的同時,還能發現他們身上的更多亮點,並予以鼓勵支持,那麼這就算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了。
要知道,沒人誰是絕對完美的。這些特殊人群或許有一些身體上的不完美,但我們也要清楚,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
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所以才造就了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要接受他人的不完美,不管是面對特殊人群還是其他普通人,只有我們具備慈善之心,才能夠真正體會「眾生平等」的真諦。
能理解並做到「眾生平等」,也是在行善積德。
結語感悟
按照佛家的意思,萬事萬物皆有「因果」。
你當然可以不信佛、不信道,但你一定要信「因果」,你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
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
人在做,天在看。我們不要因為一些「惡人」對於行善積德的不屑一顧而丟掉我們自己可貴的善良之心。這是一個「無價之寶」,丟掉了就很難再找回來。
善惡皆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些惡果可能不會在我們自己身上得到報應,但可能會殃及子女。
要記得,善良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求無愧於自己的心。
行善之人,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
—END—
本期話題:你還有哪些「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行善之舉補充?
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