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做這4種事,就是在行善積德

2020-12-19 知陽時光鋪子

「為善而欲人知之,稱為陽善,徒得虛名。為善而不欲人知,稱為陰德,天必賜福。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朱子治家格言》

在《增廣賢文》中有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在世,不管我們要經歷多少苦難,會遇到多少挫折,我們都要一直堅持行善積德。

要知道,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一個家庭興衰與否,都跟這個家庭的成員是否行善積德有關。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管我們是出於給自己積德,還是給家人積德,我們都需要行善積德。

至少在我們多行善時,能夠無愧於心,也可以無愧於行走在這天地之間。

而在我們行善舉、做善事的過程中,我們要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勿以惡小而為之」。

以下4種事情,不做就是在行善。

「抬手不打無娘子」——同情心

字面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去打那些沒了母親的孩子,但以我的理解其實是在說我們要對於那些不幸之人富有同情心。

在面對那些遭遇人生變故的不幸之人時,我們最大的善舉就是不要去揭開他人的傷疤,更不要再他人的「傷口上撒鹽」。

即便我們沒有能力給予相應的幫助,或者無法解決別人當下的困境,但至少我們要做到不去落井下石,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舉表現。

換位思考,當我們遭遇不幸時,對於那些向我們伸出援手的人我們會萬分感激,但最怕的其實是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的人。

此時的我們,內心最渴望的其實不是有人能「雪中送炭」,而是渴望不要有人在這個折後來「趁火打劫」。

因此,富有同情心,不在他人不幸之時乘人之危就是一種很大的善舉。

「開口不罵賠禮人」——寬容心

這句話有點類似「伸手不打笑臉人」的感覺。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利益被人傷害之後,對方給我們賠禮道歉,那麼我們不要多深究。

這是說,為人處事時,我們要有寬容心、包容心。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跟他人之間有所爭執矛盾,這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對方因為傷害到了我們而賠禮道歉,那麼我們就要真心原諒對方。

即便是對方不跟我們賠禮道歉,其實我們也要有寬容心。這也是一種行善積德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小摩擦、小矛盾,其實都是因為沒有寬容心才逐漸鬧大的。

比如我們走在路上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對方馬上跟我們賠禮道歉,那麼我們就要原諒對方。而要是我們脫口而出「走路不長眼睛啊?」那麼可能事情就會往更惡劣的方向發展。

因此,「開口不罵賠禮人」富有寬容心,是行善積德之舉。

「童叟孤寡不要欺」——敬愛心

「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這不只是寫在牆上、貼在地鐵窗口的宣傳語而已,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真正落到實處的為人準則。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惡人」卻偏偏喜歡欺負弱小,這些行為不只是不善良,還是一種大惡之舉。

「童叟孤寡不要欺」本質上其實是勸誡我們要有敬愛之心,我們也會有孩子,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設身處地,要是等你到了老年之時被人欺負你內心會作何感受?又或者你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你又會有何感受?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也不願意自己孩子被欺負,也希望在自己年老昏聵之時能被人尊敬,那麼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不要去欺負弱小。

富有敬愛心之人,自己才能得到他人同等甚至更大的敬愛。

人生在世,就算我們不能給弱小之人提供援助,但至少也要敬老愛幼。不欺負弱小,即便不伸出援手,也已經是行善積德了。

「殘疾之人不可戲」——慈善心

從表面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戲弄、欺辱身患殘疾的人。而實際上是在勸誡我們,要有慈善之心。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與我們不同的特殊人群。他們有些是先天造成的,有些是後天造成的,但我們應該對他們富有慈善之心,予以慈善對待。

而且如果我們能做到對他們一視同仁的同時,還能發現他們身上的更多亮點,並予以鼓勵支持,那麼這就算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了。

要知道,沒人誰是絕對完美的。這些特殊人群或許有一些身體上的不完美,但我們也要清楚,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

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所以才造就了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要接受他人的不完美,不管是面對特殊人群還是其他普通人,只有我們具備慈善之心,才能夠真正體會「眾生平等」的真諦。

能理解並做到「眾生平等」,也是在行善積德。

結語感悟

按照佛家的意思,萬事萬物皆有「因果」。

你當然可以不信佛、不信道,但你一定要信「因果」,你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

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

人在做,天在看。我們不要因為一些「惡人」對於行善積德的不屑一顧而丟掉我們自己可貴的善良之心。這是一個「無價之寶」,丟掉了就很難再找回來。

善惡皆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些惡果可能不會在我們自己身上得到報應,但可能會殃及子女。

要記得,善良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求無愧於自己的心。

行善之人,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

—END—

本期話題:你還有哪些「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行善之舉補充?

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積德行善,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道德經》(深度好文)
    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家有個源遠流長的觀點,即認為一人之身兼具一國之象,這個觀念不僅古老,而且流傳廣泛,比如我們的口眼鼻,就被封為「五官」,身體的其他組織被稱為「器官」,這些「官」要像國家的官員一樣執行首腦的指令,都是協助心神掌控身體的職責。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4種行為,都是有福之人
    老人常勸,為人處世,要積德行善,才能仕途順利。《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祖先留下來的古訓,幾千年來一直被後輩奉行,決定有真理所在。世間不要白來一趟,往前看,我們要記取歷史教訓,往後看,要明白怎樣獲得福報,人生的追求在哪。
  • 光明日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標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光明論壇·溫故】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釋淨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是因,餘慶是果報,我們要想來世好,或者要想這一生晚年好,來得及,現在開始努力斷惡修善,我們晚年就會有好的果報。現如今社會上很多同學,拼命的賺錢,說多留點錢財給子孫,讓他們生活的好點,卻不知,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其實什麼留給子孫最好,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這是真正明了感應之道,才能夠說得出來。一個人有沒有前途,是他的福報,命中注定的。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今日網上偶見這樣一幅書法作品圖片,圖片提供者詢問此作所書寫的內容,告知這是一個行草書鬥方作品,四個大字是「積善人家」,落款是「庚子秋月劉石」,欽印是「劉石之印」。整體來說這幅作品寫的不錯,從字形,章法,內容來看都挺好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習近平曾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而好的家風,做人第一就是「德」,行事第一就是「善」。
  •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每天都有分 享。《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的人家會有許多可以慶賀的事,經常做惡事的人家會有許多災禍在等著它。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這一矛盾如何解決?
  • 鍾么爺談道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有位女企業家被王希海的孝道感動,提出要嫁給他,一起照顧他父親,王希海婉言拒絕了,他說:「謝謝你,但我不能結婚,因為結婚後我就不能全身心照顧父親了。」鍾中重點向大家闡釋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的含義。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明朝善學大師袁了凡成功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袁黃誓行善事三千條,使用「功過格」逐日記善惡,改號「了凡」,意為不在做受命運擺布的凡夫,要通過積德行善做改變命運,掌握自己幸福的人。正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除了他個人的努力,先祖的功德也很重要,一是擇善而居,二是家風厚重世代為醫,三是父親言傳身教。一、擇善而居。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其實和他認識感覺很有緣分,就那一瞬間,在認識他之前,我已經認識了他周邊的幾個朋友,兜兜轉轉,轉過身來和他一說,哦,原來那個人是你。有時候緣分就是非常的奇妙,它準備讓你去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會先給你鋪墊,鋪墊的越多,你對他的印象越深,你們的緣分越深厚。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因為你們在上一世積累了很多的緣分,所以說這一世是要爆發。
  • 10句行善積德的警示名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積德!
    行善積德,就會心曠神怡,一天比一天顯示得快樂和美好;作假欺詐,就要費盡心機,反而一天比一天顯示出漏洞和拙劣。這句話指出了做好事和做壞事對人的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的不同影響。後來有成語「心勞日拙」,指有的人說謊話、做壞事,費盡心機,不但沒能得逞,反而越來越陷入困境。二、見殃而能為善,則禍不至。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錢氏家族千年不衰的秘密
    用世間狹劣的眼光去看,就把「善」這一個字看得太輕緩,認為行善得不到什麼好處。世間的評價標準,行善都有什麼好處?你那麼老老實實反而被人欺,倒不如作惡效果來得快。佔便宜,少斤缺兩,假冒偽劣,做這些事情,馬上就能來錢,馬上就能得到一桶金、兩桶金;在官場上去走關係,拉門子,拉幫結派,我就能上,等等這些。
  • 「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5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了凡四訓》讀物裡就講到: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所謂積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的事,也可以理解為做好事不留名。為什麼有些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這些人不是傻,而是真正有智慧,有些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就是為了給自己多積點陰德。
  • 第6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通俗講就是利於大多數善良人長期福祉的行為謂之善;反之,謂之惡。>3、與人方便者善----舉手之勞,與人方便者善;盡心盡力,成人之美者善;不奪人所愛者亦為善;4、不作惡行者善----雖少善行,但無損人之行徑亦為善也;5、不動噁心者善----心性純良,不生害人之心者,善也;6、小懲大戒者善----存心善,養其惡,乃善心而為惡事也;父母教育子女如是
  • 都懂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很多人卻忘了更重要的下半句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做「好人有好報」,什麼是好人?不同的人心裡自然有不同的認知,要是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好人就是「心存善念,行為端正,不做惡事的人」,可以說,一個好人必定也是一個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的人,這樣的人自然會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所以,好人得到好的回報也就不難理解了。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典解讀,感悟人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辯也。這部經典裡面,處處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今天小編就和大家重溫解讀一下其中的一個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原文解讀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積德的人,家中必然有著享受不盡的福慶;積累惡行的人,家中必然有著不盡的災禍。正如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有深厚德行的人,才能承載這份福報。
  • 《易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看完這篇,讓你學會方法!(必看)
    有人一出生就享受榮華富貴,這就是上輩子積德修了大福份。佛教稱之為「福報」,人積了多少德,就能獲得多大的福,無德之人就沒有任何福緣!這八百多年間,範氏家族能一直興旺,也與他們牢記先祖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祖訓密不可分,不停積德行善才得到如此福報。《易傳》中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大意是多行善舉的人家,必定會有好事在等著他們。
  •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行善積德,必有後福!
    記得小時候,爺爺常常在我耳邊說:人行好事,莫問前程,並叮囑我以後長大了一定要對多積德,行善事。積德行善可以留下好名聲說來,積德行善也是多少世以來我家的祖訓。積德行善可以讓家業興旺在過去的年代,我曾祖父還在村南面的古道上旁搭個涼棚,放置桌凳供過往的行人,尤其遠行路過的人歇腳。曾祖父還會經常去免費提供茶水,讓路人飲用。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處世格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圍爐夜話 譯文: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最長遠的打算。
  • 【傳統文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因此,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為更好的弘揚繼承傳統文化,9月4日下午,敦化市中醫院院班子成員與全體行政人員在會議室共同視頻學習了由劉餘莉教授講解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群書治要》之《周易》中說到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