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國商代歷史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2020-12-11 鈞儒說史

隨著近日來我國考古學界捷報頻傳,大量歷史文物和遺址得以重見天日,讓人們重新關注起這項科研工作。而文物作為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饋贈,是考古工作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環節。而在中國近現代的考古工作中,發掘規模最大,影響意義最為深遠的考古遺址莫過於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在這個過程中文物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安陽遺址的發掘起因是無意間被發現的甲骨,而之後大量青銅器等文物的出土則讓商王朝,這個距離我們三千餘年的王朝得以被世界所承認。而且這些文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讓我們對那段塵封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那麼在殷墟的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文物有哪些,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它們對於中國考古工作的推進又有著什麼意義呢?

上圖——安陽殷墟

一、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考古的開展

商代作為中國遠古時期的奴隸制王朝,關於殷商王朝的故事在我國民間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但是在考古學界,這個王朝在上個世紀初卻一直沒有得到世界學者的承認,其原因便是缺乏足夠的文物支持。

而此時在河南安陽,當地的住戶們還和自己的祖輩一樣以耕地為生。他們在每年翻動土地的時候偶爾會從土地裡找到一些殘破的龜甲和獸骨。而彼時的百姓都將其和普通獸骨一樣對待,將其賣給周邊的藥材鋪換取一定的收入。

上圖——刻有文字的甲骨

直到1899年的時候,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從中藥鋪中得到了這些龜甲。其發現這些龜甲上有一些人為的劃痕,他認為這是古人留下的文字,並將他的發現公諸於世。而這個發現立即在中國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無數古董商人開始追溯這種龜甲的來源。最終他們發現安陽出產的龜甲數量最多,因此開始湧向安陽。

上圖——清代大臣王懿榮

由於這種甲骨的價值驟然升高,讓部分古董商人看到了這裡面的商機。他們在這裡用低價從農民手中收購這些珍貴的文物,然後再高價賣給對其有興趣的文人學者,這讓他們獲得了暴利,但是他們為了壟斷這一資源,刻意隱瞞了甲骨的出產地,這大大阻撓了正常的考古進程。

直到清朝末年的時候,學者羅振玉派人在河南多地暗中探訪,才弄清了甲骨的出產地,而學者們才終於開始奔赴現場,進行私人化的考古工作。

上圖——王國維畫像

而直到1917年,王國維才終於將這些甲骨上的文字整理出一個大概,並推斷出其應該是殷商王朝時期的佔卜卜辭,而且他還從中弄清了商代王朝帝王的世系。不過此時中國的考古界依然以傳統的金石學為主。學者們雖然知道安陽應該和殷商王朝有密切關係,但是始終沒有進行田野考古的打算。正如傅斯年所說:

近代的考古學更有其他重大之問題,不專注於文學、彝器之端。

不過這時西方的考古觀念開始流入中國,我國新一代歷史學者中的梁思永等人開始認識到考古史料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在經過系統學習之後,打算從安陽開始嘗試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而這在中國考古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而對中國考古學界來說,這樣的選擇也是十分幸運的。因為殷墟有著大型城市遺存和豐富的文物,這讓考古學者遇到的困難大大減少,為我國的考古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二、殷墟的早期發掘與發現

在確定將安陽作為試點之後,我國第一次由官方組織的田野考古便在這裡展開了。由於之前安陽地區的甲骨已經賣出了高價,因此有不少古董商人在這裡已經進行過挖掘,對部分遺址造成了破壞。但是在金石學盛行的背景下,人們只把注意力放到那些較大的甲骨之上,破碎的陶器和其他獸骨,則被當做廢物隨便遺棄。

上圖——考古學家李濟

因此當時擔任考古小組主任的李濟針對當時的情況,提出要在安陽地區進行較大規模的發掘,而且要格外注意,陶器,獸骨,以及青銅器的收集和整理。而他在進行發掘的時候,採取了深坑法發掘,在平地上挖出3米*1.5米的大坑,然後在其中尋找有價值的文物。

他們當時選擇在小屯村北面以及西北兩個方向進行挖掘,而其成果也是十分喜人的。他們不但發現了殷商時期的墓葬和灰坑,還從中找到了大量龜甲以及青銅器,陶器等文物。最重要的是,在這次最早的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著名的"大龜四版",以及牛頭刻辭和鹿頭刻辭。

所謂大龜四版,即四塊保存十分完好的刻辭龜甲。其出土自一個灰坑之中。由於這四塊龜甲的出土位置接近,因此它們上面記述的內容相對連貫,這對於破譯甲骨文以及了解商代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上圖——歷史學家董作賓

而在他們進行考古發掘的過程中,歷史學家董作賓又聽說附近侯家莊村民在挖地的時候發現了甲骨,便暫停了其在小屯村的發掘工作,帶領工作人員前往侯家莊進行發掘。在之後的考古工作中,他們又在這裡得到了四十二片龜甲,其中有七塊相對完整,這邊是赫赫有名的"大龜七版"。這七塊龜甲上也遍布文字,經過後期研究,人們斷定這是廩辛、康丁時期的卜辭,這些龜甲的出土讓人們對於商代歷史的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學者們有了足夠的資料進行對比,來破譯之前發現的甲骨文字。

上圖——大龜七版拓本

而且這一階段的發掘,讓考古隊的發掘範圍不再局限於小屯村,而是將周邊地區都納入了考察範圍,這為之後城市遺址的發現提供了基礎。

三、殷墟城市遺址的發現

在我們談論文物的時候,除了前面提到的甲骨以及青銅器等物品,古人生活的遺蹟也是文物的一種,而且其重要性甚至更高,因為其能夠確定古人的活動範圍,從而對進一步科研工作提供指導。

而殷墟第一階段發掘的最重要成就,便是在安陽周邊發現了殷商城市遺址。 在考古發掘了三年之後,考古隊在1931年秋天在小屯村北部第一次確認了城市遺址的存在。於是考古隊立即將城市遺址發掘作為下一階段的重點。

上圖——殷墟出土的牛方鼎

從1932年開始,考古隊便在小屯村北開始了大規模的發掘,而這一發掘一直持續到1937年。在五年的考古工作中,考古隊一共清理出夯土基址二十餘座,窖穴二百餘處,以及部分水溝遺蹟,這基本可以斷定是一座城市的遺存,這讓商王朝的面貌第一次為世人所見。

而除了城市遺址之外,在曾經出土大龜七版的侯家莊地區也有了令人振奮的發現。在其西北岡一帶,由梁思永先生主持的考古工作在西邊發現了七座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墓,這便是現在為人所熟知的"亞"字形大墓。雖然這些墳墓遭受了嚴重的盜墓破壞,但是依然出土了相當可觀的文物,其中不但有大量的青銅禮器和玉石器,還有白陶,金葉等製作十分精美的工藝品。

在這些陪葬品之外,考古學者還在這些葬坑中找到了大量殉葬人畜的骸骨,其數量高達225具,這個龐大的數字也從側面說明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貴。而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進行,人們對出土青銅器上的金文進行了翻譯,基本確定這些遺址應該是商代國王的墳墓。

而這一發現對於殷墟考古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這些王陵的存在可以證明殷墟的重要性,其很有可能便是商代國都所在。這讓歷史學者能夠對上古時期的地理情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根本上推動了我國上古史的重建工作。

上圖——殷墟王陵遺址

四、結語

文物作為考古研究的基礎,其不但能夠讓我們對歷史特定時期的手工業發展情況和藝術發展有直觀的了解,也能夠為歷史學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從而推動進一步的考古研究。

比如我國現代第一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就是由小小的甲骨殘片推動的。歷史學者們正是從上面的劃痕中,找到了殷商這一遠古王朝的信息,從而推動了殷墟的開發工作。而其後在這裡出土的龜甲四版,以及龜甲七版,讓歷史學家們有了完整的甲骨文文獻,這對於甲骨文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這裡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讓我們對殷商的手工業發展情況有了直觀的認識。

此後在安陽地區發現的城市和王陵遺址,更是我國首個自主發掘的生活遺蹟文物。這不但讓我國考古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更確定了殷墟在殷商王朝的地位。建國之後,在這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我國學者在殷墟又進行了長期科考工作,並出土了后母戊大方鼎這樣的重要文物,讓殷商王朝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立體。

參考文獻:

【1】《殷墟九十年考古人與事》

【2】《甲骨文與殷商史》

相關焦點

  • 河南發現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前幾日,河南安陽發現迄今範圍最大的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已發掘的4000平方米區域內,發現多處集溶銅、澆鑄、打磨加工為一體的獨立鑄銅作坊,並出土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和鑄造陶範
  • 河南安陽一處上古遺蹟,歷史積澱深厚,洛陽五大都城遺址甘拜下風
    在河南安陽發現的一處上古遺蹟,歷史價值相當高,洛陽的五大都城遺址在這處遺蹟面前只能是小巫見大巫。這處上古遺蹟便是殷墟。殷墟的發掘,成就了安陽古都的稱號,更加深了河南省整體的歷史積澱。安陽也因此開始為人所知,漸漸地,安陽成為了河南一處最重要的標誌城市。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工奠基
    11月23日,備受矚目的殷墟遺址博物館在河南安陽開工奠基。「殷墟在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經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河南安陽市文物局局長劉永平說,自1928年開始科學發掘以來,所揭示的設施完備的都城遺址、氣勢恢宏的宮殿群、規模龐大的王陵區、高度發達的青銅器、系統成熟的古漢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與象徵。
  • 殷墟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竟是因為一種叫「龍骨」的神秘藥材
    殷墟遺址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它是我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被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它的發掘,標誌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也將我國漢字的歷史推到了殷商時代,可謂是它的發現開創了文學、歷史研究學的新局面!那麼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殷墟遺址是什麼人發現,又是如何被發掘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河南安陽,殷墟三寶
    語言和語言能力雖說重要,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文字作為智慧傳遞載體則更是文明的象徵。然而,當前中國文字的源頭——甲骨文,就被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之中。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 安陽殷墟展現商朝文化,青銅器甲骨文,富有歷史意義!
    安陽殷墟展現商朝文化,青銅器甲骨文,富有歷史意義!安陽殷墟對他的產生非常的具有歷史的意義和價值,來到這裡的人,往往會觀察一下當地的穀物,不過為了能夠保護好這些文物,所以往往不會讓大家拍照,那麼安陽殷墟對他之所以可以得名還是因為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古老人類的頭顱,或者是甲骨文,還有很多富有歷史意義的青銅器,它在展現出當時在中國古代,商代的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同時也在慢慢的揭開當時的發展。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蹟,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殷墟。殷墟位於中原腹地,河南省安陽市,在商代後期時,這裡是全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 河南安陽殷墟,這些無可比擬的重大意義,使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1928年河南安陽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以甲骨文和青銅器奠定了在中國考古發現中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
  • 紅星紫煙 王都氣象——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視頻記錄 迄今發現的商代晚期最大範圍的鑄銅遺址 從2016、2019年辛店遺址考古發掘情況來看,這是一處超大型鑄銅遺址,從考古勘探與發掘現場考察這一遺址的總面積要超過100萬平方米,是目前殷墟及其他遺址中所僅見。
  • 走進安陽殷墟,感知3000多年前真實的商朝
    我喜歡河南,我想喜歡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會喜歡河南,因為研究下中國的歷史,你會發現影響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各個方面,追溯一下源頭,都和河南有關係。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佔了一半,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鄭州。以時下大眾的眼光來看,安陽的知名度最小,但是換種角度,安陽卻獨領風騷。
  • 最低調的七朝古都—安陽殷墟,歷史源遠流長,產生了眾多文明古都
    身為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文明的中國,其魅力自然不言自明。歷史源遠流長,產生了眾多文明古都,這些古都城市以其濃厚的文化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的目光。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河南的安陽,作為「七朝古都」,卻仿佛被遊人遺忘,許多人不知道還有這個古都的大名,但是要提到安陽殷墟,也許很多人不會陌生。安陽市位於河南的最北端,在山西,河北,河南的交界處。安陽,不像它的名聲小,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中心,被譽為「七朝古都」。
  • 近代中國第一次田野考古,發現了什麼文物,對中國考古發展有何意義?
    隨著近日來我國考古學界捷報頻傳,大量歷史文物和遺址得以重見天日,讓人們重新關注起這項科研工作。而文物作為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饋贈,是考古工作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環節。而在中國近現代的考古工作中,發掘規模最大,影響意義最為深遠的考古遺址莫過於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在這個過程中文物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河南安陽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殷墟」第一文字甲骨文
    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 [1] 自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 [2] ,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 殷墟:穿越三千年歷史的傳奇
    作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首,殷墟價值之大、地位之高、意義之重不言而喻。  81歲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就考古學而言,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  考古90年:還原一座繁華都市
  • 歷史故事:鄭州商城的發現,打開商代前期及夏王朝歷史文化的大門
    也就在這段時間裡,他發現了許多以前未曾見過的陶片,尤其在鄭州煙廠工地,發現了大量成堆的陶片和器物。韓維周將這些陶片和器物收集起來,經初步分析研究,認為器物和陶片的出土地點可能是一個商代的遺存。如果真是商代的遺存,那就非同一般,說不定會產生第二個安陽殷墟。想到這裡,韓維周便向剛剛成立的河南省文管會(時在開封)作了書面匯報。
  • 甲骨文的發現 揭開了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商代王朝的歷史文化
    在我國幾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中,有著許多歷史文物。而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 安陽殷墟:商代後期的王都,武官村大墓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安陽殷墟。殷墟是商代後期的王都,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沮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裡。 商代後期的王都歷史頗長。《括地誌》說:「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沮水南岸三裡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者也。」安陽西北的誼水之濱,自唐宋迄清,一直被誤認為是河膳甲城,直到20世紀初甲骨卜辭的發現,殷墟才被證實,糾正了誤傳。清末,在安陽小屯村一帶,常有「龍骨」出土。
  • 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
    殷墟遺址面積約36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古代都城遺址,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的255年間,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目前,不僅發現有商代統治階層的遺存——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洹北商城、手工業作坊,而且也有普通平民的居住遺址和家族墓地,並發現了數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
  • 中華五千年,河南這個安陽殷墟世界文化遺產,好多人都沒有聽說過
    殷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 殷墟「外來文化因素」研究
    2008年,山東壽光東雙城商周時期大型製鹽遺址的發掘,可為此提供佐證。在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周圍30平方公裡範圍內發現的80餘處文物點出土的遺物絕大部分為盔形器,時代大多為商周時期,這些文物點是與古代鹽業有關的。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