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5A級景區,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
殷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殷墟遺址面積約36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古代都城遺址,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的255年間,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目前,不僅發現有商代統治階層的遺存——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洹北商城、手工業作坊,而且也有普通平民的居住遺址和家族墓地,並發現了數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
一、殷墟的價值
2006年,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表決通過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會評價殷墟:「這裡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曆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築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於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
殷墟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四項標準:
標準Ⅱ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顯示了各種重要影響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體系。
標準Ⅲ 殷墟的文化遺存為商代晚期的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並且是諸如陽曆、陰曆體系等許多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的見證。
標準Ⅳ 殷墟的宮殿、宗廟和王陵是中國古代早期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樹立了早期中國宮殿建築群和陵園制度的典範。
標準Ⅵ 殷墟的實物遺存為被視為具有傑出的全球價值的中國文字和語言體系的早期歷史、古代信仰、社會體系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物質證據。
二、景區特色
1、中國最早的都城──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馳名中外,為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餘座建築遺址分「宮殿、宗廟、祭壇(甲、乙、丙)」三組,宏偉壯觀。另外還發現鑄銅遺址等。殷商王朝的「茅茨土階」、「四重阿屋」式宮殿建築風格和黃土和木料構成的建築基本材料,對後來中國建築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今中國人還習慣於把建築業稱為「土木建築」,把大學的建築系稱為「土木建築系」。這是因為,在有著厚厚的黃土層的中原地帶,土木是常見易得的材料,以它們為建築主材,自在情理之中。說明王宮已相當宏偉,屋長七尋(一尋等於八尺),基礎高出地面三尺,頂部四面呈斜坡形,而且是重簷。殷商時代,商人高大的宮殿建築早已擺脫了早期那種半地下窖穴式的結構。為了避免潮溼而造成木柱過早腐朽,他們創造了厚厚的夯土臺基,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築築在高臺之上的先河。已發現的宮殿夯土地基最高者達3米,地基之上的臺基還要高出地面1米左右。後世哲人從土臺基中引出人文意義。老子說:「九層之臺,作於累土。」積土成為積德的象徵,登高則象徵上進。後世宮殿無不建立高臺基,除了實用價值外,還意在表徵莊嚴威嚴和崇高。殷商宮殿斜坡型的屋頂上,敷以厚厚的茅草,這種產於本地的草輕而保暖,不易腐爛,而且維修十分方便。與西方的建築多以石料為主相區別,中國古代工匠取材更為方便,也更為廉價。
2、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1899年秋,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因病買藥時,發現了一些骨片上的刻劃的文字——甲骨文。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甲骨文與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並稱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它三種文字因種種原因都先後失傳,唯有甲骨文傳承至今,成為漢字的鼻祖,脈絡清晰,發展至今。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至今仍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使用,並被聯合國確定為通用語言之一。今天,甲骨學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為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
3、中國最早的檔案館──YH127甲骨窖穴
1936年春季,在殷墟第十三次發掘中發現的YH127甲骨窖穴,形狀規整,萬餘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在甲骨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YH127甲骨坑中的甲骨層排列為圓形,直徑1.8米,龜版堆積層距地面3.5米至4.03米,共有甲骨17096片,是武丁時期殷王室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殷王室佔卜活動的記錄。由此推斷,YH127甲骨坑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在甲骨窖穴底,發現一個身體蜷曲側臥壓在甲骨上的人骨架。發掘者認為,此人架是與龜甲同時埋入的,有可能是當時管理甲骨的人員。大概是表現他的敬業精神吧,他竟然以自己的身軀證明了「誓與檔案同在」的決心!在這個甲骨窖穴中還發現了一版長44釐米,寬35釐米的龜甲。據鑑定,它來自於馬來半島,由此可知殷代卜用的龜甲有些來自南方。這是甲骨文出土以來最大的龜版,學者稱譽其為「武丁大龜」。甲骨文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有商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活動。YH127甲骨窖穴被人們稱為「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檔案庫」、「殷人保存典冊的府庫」,是甲骨學史上的一大奇蹟。
4、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形成了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39年春天出土於安陽市武官村北地殷墟大墓的司母戊大方鼎,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鼎,是中國乃至世界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是青銅鑄造史上的璀璨明珠,為「世界之最」。大鼎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銘文,故名司母戊大鼎。據考證,可能是商王文丁為了祭祀母親「戊」而專門鑄造的彝鼎。大鼎莊重雄渾,紋飾秀麗精美,通身龍紋蟠繞。走近大鼎,可以看到,大鼎兩側的鼎耳如同猛虎吞噬之狀,兩側為魚紋和小夔龍紋。就連大鼎的足部也鑄滿了獸面紋。整個大鼎給人一種凝重之中帶有華麗、神秘而又富有滄桑的感悟。
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後期青銅器製作的工藝水平。經化學分析表明,司母戊鼎是由銅、錫、鉛三種金屬熔鑄而成的青銅合金。澆鑄方法為多塊合併澆鑄法,充分顯示了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科學的程度。
5、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墓──婦好墓
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 陳志達二位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墓,被列入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婦好墓中出土了1928件精美絕倫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並出土海貝6800餘枚。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堪稱國之瑰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製造水平。據該墓的地層關係及大部分青銅器上的「婦好」銘文,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為研究殷代文化、禮制、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探討商代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水平,研究商代社會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專家研究,甲骨文裡面,有200多條卜辭與婦好相關。涉及到婦好徵戰、祭祀等方面。專家們推測,由於連年徵戰,婦好終於積勞成疾,而武丁一反常法,沒有把婦好葬到洹河北岸的王陵區,而是葬在宮殿區裡,還在陵墓上面修建了一座享堂。
6、中國最早的車馬坑──殷墟車馬坑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史書中記載,中國最早的馬車是夏朝的奚仲發明的。可是我們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馬車。目前中國最早的馬車是1935年從殷墟發現的。殷墟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蹟,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這些馬車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1車,其中5坑隨車皆葬兩馬,4坑各葬1人。經鑑定,殉人中多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商代馬車的主體結構是由木頭製作而成,經過三千多年的歲月流逝,木頭部分已經腐朽,木質化的土壤重新再現了車馬的雄姿。馬車結構基本相同,一輛完整的馬車是由一個車衡,兩個車軛,一個車轅,一個車廂組成的。有的馬車坑裡的馬車還帶有漂亮的馬飾,比如:製作精巧的銅鈴、銅轄頭套、蚌環等。甲骨文中的「車」字有多種寫法,最早的「車」字是畫了兩個軲轆,中間畫了一個車廂,簡直就是比照當時的馬車畫出來的。研究證明,殷代的馬車造型美觀,結構牢固,車體輕巧,運轉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7、殷墟王陵遺址——中國最早的皇家王陵墓葬
殷墟王陵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開創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其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遺址隔河而望。這裡是殷商王朝的王陵地與祭祀場所,被國際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第二個古埃及」,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舉世聞名的司母戊鼎就出土於此。它的發現,對確立殷墟的王都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對研究商代社會的階級狀況、等級關係、親族制度、埋葬習俗、人種特徵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博物館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0平方米,展廳面積2534平方米,展出了從殷墟發掘出土的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國寶級文物共500多件。殷墟博物館的建成,進一步豐富了殷墟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殷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5年,從國家博物館借展的司母戊鼎、婦好三連甗回鄉省親,成為轟動海內外的文化盛事。殷墟博物館的「殷墟珍寶展」在第七屆(2005—200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榮獲「最佳創意獎」。
(來源:安陽新聞網)
(責編:王佩、徐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