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

2020-12-16 人民網河南頻道

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5A級景區,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

殷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殷墟遺址面積約36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古代都城遺址,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的255年間,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目前,不僅發現有商代統治階層的遺存——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洹北商城、手工業作坊,而且也有普通平民的居住遺址和家族墓地,並發現了數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

一、殷墟的價值

2006年,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表決通過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會評價殷墟:「這裡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曆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築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於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

殷墟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四項標準:

標準Ⅱ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顯示了各種重要影響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體系。
  標準Ⅲ 殷墟的文化遺存為商代晚期的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並且是諸如陽曆、陰曆體系等許多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的見證。
  標準Ⅳ 殷墟的宮殿、宗廟和王陵是中國古代早期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樹立了早期中國宮殿建築群和陵園制度的典範。
  標準Ⅵ 殷墟的實物遺存為被視為具有傑出的全球價值的中國文字和語言體系的早期歷史、古代信仰、社會體系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物質證據。

二、景區特色

1、中國最早的都城──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馳名中外,為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餘座建築遺址分「宮殿、宗廟、祭壇(甲、乙、丙)」三組,宏偉壯觀。另外還發現鑄銅遺址等。殷商王朝的「茅茨土階」、「四重阿屋」式宮殿建築風格和黃土和木料構成的建築基本材料,對後來中國建築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今中國人還習慣於把建築業稱為「土木建築」,把大學的建築系稱為「土木建築系」。這是因為,在有著厚厚的黃土層的中原地帶,土木是常見易得的材料,以它們為建築主材,自在情理之中。說明王宮已相當宏偉,屋長七尋(一尋等於八尺),基礎高出地面三尺,頂部四面呈斜坡形,而且是重簷。殷商時代,商人高大的宮殿建築早已擺脫了早期那種半地下窖穴式的結構。為了避免潮溼而造成木柱過早腐朽,他們創造了厚厚的夯土臺基,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築築在高臺之上的先河。已發現的宮殿夯土地基最高者達3米,地基之上的臺基還要高出地面1米左右。後世哲人從土臺基中引出人文意義。老子說:「九層之臺,作於累土。」積土成為積德的象徵,登高則象徵上進。後世宮殿無不建立高臺基,除了實用價值外,還意在表徵莊嚴威嚴和崇高。殷商宮殿斜坡型的屋頂上,敷以厚厚的茅草,這種產於本地的草輕而保暖,不易腐爛,而且維修十分方便。與西方的建築多以石料為主相區別,中國古代工匠取材更為方便,也更為廉價。

2、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1899年秋,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因病買藥時,發現了一些骨片上的刻劃的文字——甲骨文。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甲骨文與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並稱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它三種文字因種種原因都先後失傳,唯有甲骨文傳承至今,成為漢字的鼻祖,脈絡清晰,發展至今。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至今仍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使用,並被聯合國確定為通用語言之一。今天,甲骨學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為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

3、中國最早的檔案館──YH127甲骨窖穴

1936年春季,在殷墟第十三次發掘中發現的YH127甲骨窖穴,形狀規整,萬餘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在甲骨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YH127甲骨坑中的甲骨層排列為圓形,直徑1.8米,龜版堆積層距地面3.5米至4.03米,共有甲骨17096片,是武丁時期殷王室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殷王室佔卜活動的記錄。由此推斷,YH127甲骨坑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在甲骨窖穴底,發現一個身體蜷曲側臥壓在甲骨上的人骨架。發掘者認為,此人架是與龜甲同時埋入的,有可能是當時管理甲骨的人員。大概是表現他的敬業精神吧,他竟然以自己的身軀證明了「誓與檔案同在」的決心!在這個甲骨窖穴中還發現了一版長44釐米,寬35釐米的龜甲。據鑑定,它來自於馬來半島,由此可知殷代卜用的龜甲有些來自南方。這是甲骨文出土以來最大的龜版,學者稱譽其為「武丁大龜」。甲骨文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有商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活動。YH127甲骨窖穴被人們稱為「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檔案庫」、「殷人保存典冊的府庫」,是甲骨學史上的一大奇蹟。

4、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形成了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39年春天出土於安陽市武官村北地殷墟大墓的司母戊大方鼎,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鼎,是中國乃至世界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是青銅鑄造史上的璀璨明珠,為「世界之最」。大鼎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銘文,故名司母戊大鼎。據考證,可能是商王文丁為了祭祀母親「戊」而專門鑄造的彝鼎。大鼎莊重雄渾,紋飾秀麗精美,通身龍紋蟠繞。走近大鼎,可以看到,大鼎兩側的鼎耳如同猛虎吞噬之狀,兩側為魚紋和小夔龍紋。就連大鼎的足部也鑄滿了獸面紋。整個大鼎給人一種凝重之中帶有華麗、神秘而又富有滄桑的感悟。
 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後期青銅器製作的工藝水平。經化學分析表明,司母戊鼎是由銅、錫、鉛三種金屬熔鑄而成的青銅合金。澆鑄方法為多塊合併澆鑄法,充分顯示了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科學的程度。

5、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墓──婦好墓

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 陳志達二位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墓,被列入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婦好墓中出土了1928件精美絕倫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並出土海貝6800餘枚。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堪稱國之瑰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製造水平。據該墓的地層關係及大部分青銅器上的「婦好」銘文,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為研究殷代文化、禮制、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探討商代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水平,研究商代社會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專家研究,甲骨文裡面,有200多條卜辭與婦好相關。涉及到婦好徵戰、祭祀等方面。專家們推測,由於連年徵戰,婦好終於積勞成疾,而武丁一反常法,沒有把婦好葬到洹河北岸的王陵區,而是葬在宮殿區裡,還在陵墓上面修建了一座享堂。

6、中國最早的車馬坑──殷墟車馬坑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史書中記載,中國最早的馬車是夏朝的奚仲發明的。可是我們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馬車。目前中國最早的馬車是1935年從殷墟發現的。殷墟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蹟,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這些馬車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1車,其中5坑隨車皆葬兩馬,4坑各葬1人。經鑑定,殉人中多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商代馬車的主體結構是由木頭製作而成,經過三千多年的歲月流逝,木頭部分已經腐朽,木質化的土壤重新再現了車馬的雄姿。馬車結構基本相同,一輛完整的馬車是由一個車衡,兩個車軛,一個車轅,一個車廂組成的。有的馬車坑裡的馬車還帶有漂亮的馬飾,比如:製作精巧的銅鈴、銅轄頭套、蚌環等。甲骨文中的「車」字有多種寫法,最早的「車」字是畫了兩個軲轆,中間畫了一個車廂,簡直就是比照當時的馬車畫出來的。研究證明,殷代的馬車造型美觀,結構牢固,車體輕巧,運轉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7、殷墟王陵遺址——中國最早的皇家王陵墓葬

殷墟王陵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開創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其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遺址隔河而望。這裡是殷商王朝的王陵地與祭祀場所,被國際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第二個古埃及」,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舉世聞名的司母戊鼎就出土於此。它的發現,對確立殷墟的王都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對研究商代社會的階級狀況、等級關係、親族制度、埋葬習俗、人種特徵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博物館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0平方米,展廳面積2534平方米,展出了從殷墟發掘出土的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國寶級文物共500多件。殷墟博物館的建成,進一步豐富了殷墟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殷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5年,從國家博物館借展的司母戊鼎、婦好三連甗回鄉省親,成為轟動海內外的文化盛事。殷墟博物館的「殷墟珍寶展」在第七屆(2005—200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榮獲「最佳創意獎」。

(來源:安陽新聞網)
      

(責編:王佩、徐馳)

相關焦點

  • 安陽殷墟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消息:據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報導,昨日,河南安陽市政府已正式向聯合國申報,將殷墟列入世界優秀文化遺產名錄。此前聯合國一個相關組織剛剛結束了對安陽殷墟的考察,認為殷墟完全應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被譽為商代歷史的「地下博物館」。
  • 安陽殷墟:方寸之間展現世界遺產
    □本報記者張莉娜本報通訊員 張麗嬌    6月18日10時許,河南郵電印刷廠印刷車間內,省政協副主席靳綏東啟動了「《殷墟》特種郵票印刷開機儀式」按鈕,一張張帶著溫度的《殷墟》郵票,呈現在人們眼前。
  • 世界文化遺產 安陽殷墟發掘史
    殷墟保護和管理    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政府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極不重視。迫於國內各階層人士的呼籲,雖然成立了安陽古物保存委員會,但有名無實,對殷墟的保護與管理處於放任自流狀態,致使盜掘之風四起。外國的一些所謂「文化人」乘機掠奪殷墟的珍貴文物,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等器物被盜運而流散於國外,對殷墟的破壞很大。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珍視祖國的文化遺產,重視對文物的保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在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等政策法令。
  • 中國安陽殷墟7月13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華社維爾紐斯7月13日電(記者張國旺 張碧弘 楊勤)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13日一致決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
  • 「甲骨文」贏得世界掌聲 殷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繼7月12日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之後,13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再次傳來喜訊:河南安陽商代遺址——殷墟被批准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共有33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殷墟為什麼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899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現代金石學家收藏。  1908年,學術確認甲骨系安陽殷墟所出。  1928年,學術界首次正式對殷墟進行科學發掘。  1934年,發現商王朝的王陵區。  1936年,驚現被稱為「世界最古老檔案」,保存有1.6萬片帶字甲骨的大型甲骨坑。  1939年,安陽村民從地下掘出司母戊大鼎。
  • 河南安陽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殷墟」第一文字甲骨文
    殷墟(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安陽殷墟)編輯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4]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 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殷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厚重文化訴說古都滄桑
    □記者朱淑博整理    核心提示    北京時間2006年7月13日15點16分,從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傳來消息,安陽殷墟「申遺」成功,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也因此成為繼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之後中國的第33處世界遺產。
  • 河南安陽殷墟,這些無可比擬的重大意義,使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1928年河南安陽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200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為漢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 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蹟,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殷墟。殷墟位於中原腹地,河南省安陽市,在商代後期時,這裡是全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 130多位國內外專家呼籲將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李虎成)7月29日晚上,正在安陽參加2004中國殷商文明國際學術會的13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聯名發出「為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呼籲書」,呼籲儘快將殷墟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理所當然的事!」
  • 河南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兩位遊客在殷墟博物苑的碑林參觀(2005年10月攝)。7月13日,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一致決定,將中國河南省的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佔地約24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經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後,中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已達33處,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 中華五千年,河南這個安陽殷墟世界文化遺產,好多人都沒有聽說過
    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的255年間,這裡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商滅亡後這裡淪為廢墟。 殷墟規模巨大,範圍廣闊。殷墟是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它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殷墟「申遺」成功 殷商文化光耀世界 - 安陽市政府網站
    2006年7月13日下午4時,喜慶的氣氛充溢著整個安陽古城。殷墟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三十三處世界文化遺產。    現任《安陽日報》編輯部主任的王濤,當年作為一線記者在報導殷墟「申遺」成功的稿件中這樣寫道:「喜訊就像長了翅膀,迅即傳遍了安陽的千家萬戶。
  • 河南安陽,殷墟三寶
    然而,當前中國文字的源頭——甲骨文,就被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之中。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 安陽殷墟風景區:追溯三千年前殷商史,感悟華夏文化與文明的魅力
    安陽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被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殷墟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這裡的建築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前朝後寢、左祖右社、依次排列。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色古香。
  • 認識中華文明史 從安陽殷墟開始
    安陽殷墟位於安陽市殷都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榮獲全國首批旅遊景區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發行特種郵票紀念殷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周年
    新華社鄭州7月14日專電(記者雙瑞)為紀念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日前發行《殷墟》特種郵票,並於13日在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陽舉行了首發儀式。    《殷墟》特種郵票1套3枚,由中國知名郵票設計師王虎鳴設計。郵票名稱「殷墟」以甲骨文書法呈現,3枚郵票內容分別呈現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和玉器。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工奠基
    11月23日,備受矚目的殷墟遺址博物館在河南安陽開工奠基。「殷墟在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經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1961年,殷墟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以最高票數高居榜首;2006年7月,殷墟遺址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0月,殷墟成為我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實施殷墟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
  • 安陽殷墟首現未被盜掘墓道墓葬 有狗殉葬
    6月10日,近50名來自河南、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人、學生、企業家等社會各界公眾代表,走進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安陽殷墟的一處考古發掘現場6月13日是中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這是中國國家級考古機構首次組織的大規模公眾考古活動,旨在增進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民族文化。 中新社發 王中舉 攝中新社安陽六月十一日電 (記者 朱曉娟)記者今日從安陽殷墟宮殿宗廟區西南部一考古發掘現場獲悉,目前,有關考古人員正在對一座距今約三千二百年的商代貴族墓進行發掘,墓中的銅器、玉器等珍貴的隨葬品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