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編者按: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保險,是貿易發展的內在需要,是中外交流的自然而然。直到幾百年後,中國試圖加入WTO,保險業的開放仍然那麼自然而然地最先、最大敞開開放的大門。這是一種宿命,也是行業特性使然。中國的保險毫無疑問,屬於舶來品,所以它與世界聯繫最緊密。這是一種商業機制,也更像一條紐帶,它把古老的變幻的中國與世界連在一起,歷經百年風雨,似乎暗淡過,但一經開始,就再沒有完全斷開。
讓人好奇的是,中國保險業從無到有,再到現如今可以說得上是發展得方興未艾,這期間到底經歷了哪些故事?恐怕也只有親歷者,以及足夠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才能把故事講述得生動且透徹。作者香濤是資深行業官員,熟稔中國保險業的成長史,他在百忙之中奮筆疾書才有這一筆記體小說的問世。他作為故事的講述者,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那些精彩的片段按照歷史的脈絡整理成集,以小說的形式娓娓道來,講述了中國保險業自19世紀到如今的發展歷程。「易保時代」摘錄了《保險到如今》中的第七篇《世紀拐點: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保險業》,之後會持續刊登後續的文章以饗讀者。
第七篇
世紀拐點: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保險業
評說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歷程,雖然時間跨度達200年之久,但其實並不複雜,原因在於保險業的發展與時代變遷息息相關,時代的變化往往推動保險發展進入不同的階段,抓住時代這根線索,也就能很順利地捋出發展的脈絡和規律。這個體會,再一次印證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舊中國保險業的改造和新機構的組建謀劃中。
1949年,是中國現代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被認為是新舊社會的分水嶺,是兩個意識形態完全迥異的政黨的更迭,也是百十年來中國保險業的一個大的拐點。保險業在建國前後發生的非常大的變化,是新中國就是對舊社會、舊制度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縮影,也標誌著1805年中國出現最早的保險機構的144年後,這個行業進入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往的嶄新的階段。
研讀這個時期保險業天翻地覆的改變,大致是以兩條線進行的。一個是共產黨人另起爐灶式的成立新金融機構的方式,籌備成立帶有國家壟斷性質的國家所屬、國營運轉的保險機構,一個是在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項下的私營、合營以及外資保險公司的兼併、重組和驅逐。這是一種鮮明的「打掃屋子再請客」的徹底的脫鉤式改造,伴隨著摧枯拉朽式的戰爭,新中國重新布局經濟、金融乃至保險。
在北京,清華大學西門所在地,臨近著名的圓明園遺址公園景點。圓明園,這個清代皇帝苦心經營很多年、堪稱「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付之一炬。緊鄰圓明園遺址公園,有一處很不惹人注意的園林,此園林規模很大,是當初圓明園的一部分,名為萬春園。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部,一度在此棲身。凡進入此間者無不為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精美的四合院和繁茂似錦的花草樹木所驚嘆。每到春天秋後,這裡桃紅柳綠、奼紫嫣紅,裝點著青磚碧瓦,分外好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專門闢出了一排很寬敞的平房,作為公司歷史回顧的展廳。公司成立的圖片和文物雖然有限,但從那充滿歷史感的黑白照片和辦公家具、幹部證照原件,足以令人感受到這個機構與共和國同生共長的光榮與驕傲。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幾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成立。1949年8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在上海召開財經會議,會議認為設立全國性保險公司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議設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這個名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當時很多行業的國營機構,均以「中國人民+行業名字+機構」命名,例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郵電、中國人民鐵道、中國人民公安等等。1954年成立的建設銀行(601939,股吧),最初也是稱呼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直到1996年才刪去「人民」兩個字。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雖然屢經改革改制,先後數次變更名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民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保(601319,股吧)控股公司」等,但「人民」二字始終保留。2009年10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舉行了成立60年慶典,健在的許多「老人保」被請上主席臺,記得曾多年擔任公司總經理的秦道夫老人說,「人民」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
1949年9月25日至l0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條例草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章程草案》,認為國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新中國的國家金融機構,是國營企業的一部分。此後召開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標誌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籌建工作全部完成。1949年l0月20日,距離開國大典僅十幾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西交民巷108號宣告正式成立。根據中國人保宣傳專家高星先生查證,就是在10月1日當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傳籤了中國人民銀行呈報的申請批准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報告。
西交民巷是北京歷史上著名的一條老街道,在上個世紀初的二三十年間中,西交民巷見證了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業的發展和變遷。清末民初,這裡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現在還保留了大清戶部銀行、中央銀行北平分行、中國農工銀行,以及大陸銀行、北洋保商銀行等舊址遺蹟。
其中需要重點說說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相關的金城銀行。金城銀行由本系列前面介紹過的一位著名的金融家周作民先生,於1917年5月15日創辦,總行最早設於天津,先後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設分行。金城銀行北京分行開設於1922年,以輔助工商業及交通運輸業發展為主,先後在市內及各地增設分支機構。
這家分行的行址就是西交民巷108號。整體建築仿西方近代宅邸樣式,主體兩層,局部三層、二層,原有過街橫同東面鄰樓相通。主立面(北立面)及平面左右對稱。北立面左右兩端向前凸出,裝飾鐵花欄杆陽臺,頂層高起三角山花;加之入口處在長而稍有曲折的鐵花欄杆陽臺下配置粗壯挺拔的西洋古典樣式的門柱,從而使北立面顯得豐富、有變化。建築頂部為四坡頂組臺,但結構尚未採用屋架,是在粱柱結構上搭建斜撐解決的。這種結構形式,在清末民初由中國工匠參與施工的西洋樣式的建築中時有所見。
金城銀行北京分行所在地西交民巷108號,在27年後,誕生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新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首任總經理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胡景雲兼任,孫繼武任副總經理,資本金為600億元人民幣(舊幣)。195l年初實行了國家機關、國營企業、合作社財產強制保險及旅客強制保險,承保財產、船舶、鐵路車輛、輪船旅意外傷害、鐵路旅客意外傷害、飛機旅客意外傷害等強制保險險種。到1952年底,全國國營業、合作社的財產全部投保,以上國家機關財產大部分參加保險。在農村,中國人民保險司開辦了牲畜保險,試辦了農物保險。1952年承保牲畜1400頭,1950年至1952年共收取農業險保費4800億元舊人民幣,賠付1800多億元舊人民幣,對當時底子薄弱的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首先,這個機構的成立是與新中國布局謀劃的效仿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各個行業都是" 「國家隊」居主導、壟斷地位。其次,這種國營公司在承擔國家初創時期的許多重要使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高效、統一,執行力和協調性都很強,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初推行的強制保險制度,必須要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這樣的「國家隊」才能迅速全面執行下去。第三是單一的壟斷的保險市場,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的中國經濟,是比較現實、有利的過渡,避免因為延續不當、規則不全,造成風險積聚甚至危機新生政權。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組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同時,對舊社會的各種性質的保險機構也在大張旗鼓地處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民營資本受帝國主義 和買辦勢力的雙重壓迫,發育十分緩慢,表現在資金少而且極其分散,承保額度很低,公司管理較為混亂。這類公司形同「保險掮客」,充當官僚資本公司的代理人或中間人。特別是在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造成嚴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十之八九資金虧耗殆盡,所以解放後私營華商保險公司數量驟減,殘存主要集中在廖廖可數的幾個沿海口岸或大城市。有史料表明,天津解放前有私營華商保險公司40餘家.解放後復業只有8家;武漢解放前有私營華商保險公司42家,解放後復業的只有7家;上海私營華商保險公司在1949年上半年還有118家,下半年解放後只有68家,實際復業的只有62家;重慶市登記申請的有27 家, 但復業的只有6 家。
解放之初,被接收的官僚資本保險公司絕大部分沒有復業。
新中國成立後,依照限制、利用的政策, 對外商保險公司進行清理、整頓、管理。1950 年中國國內尚有61 家外商保險公司, 其中37 家在上海, 10 家在天津, 8 家在廣州, 5 家在青島, 1 家在重慶。由於中國國營保險機構迅速發展, 外商公司的利潤日漸微薄, 業務來源越來越少, 1949年外商保險公司佔全國保費收入的62%, 1950 年降到9.8%, 1951 年又降到0.4% , 1952 年再降到0.1%, 外商保險公司實際已被擠出中國保險市場。1952 年底在華外商保險公司陸續申請停業, 退出中國保險市場。
人民政府還推動私營保險業公私合營。1951 年11 月上海的太平、安平等12 家私營公司, 天津的大昌、中安、中國平安(601318)3 家私營公司組成了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1952 年1 月, 由新豐、大安等13 家私營保險公司組成了公私合營新豐保險公司。公私合營保險公司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指導下, 積極經營部分國內保險業務, 但隨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繼續擴大分支機構,逐步佔居絕大多數市場。1956 年8 月後, 在全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 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新豐保險公司合併, 新公司沿用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名稱, 主要開展海外保險業務, 不再從事國內保險業務。這樣, 中國國內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壟斷。
到今天,可以更客觀地回顧新中國對舊社會保險業的處理和處置、改造。在前面系列中,我們把保險業的發展表述為「黃金時代」,其實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全社會投資保險的熱情很高,差不多有名的工商企業、銀行財團、達官顯貴都涉足保險,整個行業呈現國營公司、官僚資本、私營機構、外商保險並存並生的狀態。這是一個浸染了舊中國各種風氣的「江湖」,充溢著相互傾軋、爾虞我詐、欺騙坑害、唯利是圖等等,買辦習氣盛行,掮客無孔不入,實事求是說,新中國成立之後,必須對這樣的保險行業和保險市場進行徹底的清理整頓。改造的最終結果,是國家清理、整頓、重建了國內保險市場, 限制、利用了外商保險公司, 改造了私營保險公司, 建立了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壟斷的國營保險組織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後,無論是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時期,中國保險業都經歷了浴火重生般的變革。這種變革,在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同時,也暴露出存在的問題。比如,壟斷帶個國家保險機構效率低下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多少年一直在努力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沒有競爭對手的市場,就會滋生很多官僚習氣、人浮於事、機構臃腫、缺乏靈活。在公司經營方面,解放初期,這家國家保險機構,在費率釐定、險種設計、機構鋪設、成本控制、人員隊伍等方面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七八年之後,也成為停辦國內保險的重要影響因素。停辦當然有國家層面的因素,但行業和機構自身不尊重客觀規律,拍腦袋行為、盲目決策、有熱情無理性,都對發揮保險的功能作用帶來損害和影響,對保險行業的形象造成不良不好的影響。停辦,也是自身沒有辦好。
1949年,中國保險業遇到了世紀拐點。這是百十年來發展的新篇章,也是新探索、新嘗試。探索就有經驗,嘗試必有教訓。保險業的發展,應該在時代發展中,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不能失去理性和不尊重規律,否則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順應時代發展是保險發展的良機,保持初心、尊重規律、警惕風險,是保險業永遠不能忽視的。70年時光過去了,人們記住的不應當只是那個門牌號。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易保時代。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