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到如今》之七 世紀拐點: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保險業

2020-12-09 和訊保險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編者按: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保險,是貿易發展的內在需要,是中外交流的自然而然。直到幾百年後,中國試圖加入WTO,保險業的開放仍然那麼自然而然地最先、最大敞開開放的大門。這是一種宿命,也是行業特性使然。中國的保險毫無疑問,屬於舶來品,所以它與世界聯繫最緊密。這是一種商業機制,也更像一條紐帶,它把古老的變幻的中國與世界連在一起,歷經百年風雨,似乎暗淡過,但一經開始,就再沒有完全斷開。

  讓人好奇的是,中國保險業從無到有,再到現如今可以說得上是發展得方興未艾,這期間到底經歷了哪些故事?恐怕也只有親歷者,以及足夠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才能把故事講述得生動且透徹。作者香濤是資深行業官員,熟稔中國保險業的成長史,他在百忙之中奮筆疾書才有這一筆記體小說的問世。他作為故事的講述者,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那些精彩的片段按照歷史的脈絡整理成集,以小說的形式娓娓道來,講述了中國保險業自19世紀到如今的發展歷程。「易保時代」摘錄了《保險到如今》中的第七篇《世紀拐點: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保險業》,之後會持續刊登後續的文章以饗讀者。

  第七篇

  世紀拐點: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保險業

  評說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歷程,雖然時間跨度達200年之久,但其實並不複雜,原因在於保險業的發展與時代變遷息息相關,時代的變化往往推動保險發展進入不同的階段,抓住時代這根線索,也就能很順利地捋出發展的脈絡和規律。這個體會,再一次印證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舊中國保險業的改造和新機構的組建謀劃中。

  1949年,是中國現代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被認為是新舊社會的分水嶺,是兩個意識形態完全迥異的政黨的更迭,也是百十年來中國保險業的一個大的拐點。保險業在建國前後發生的非常大的變化,是新中國就是對舊社會、舊制度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縮影,也標誌著1805年中國出現最早的保險機構的144年後,這個行業進入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往的嶄新的階段。

  研讀這個時期保險業天翻地覆的改變,大致是以兩條線進行的。一個是共產黨人另起爐灶式的成立新金融機構的方式,籌備成立帶有國家壟斷性質的國家所屬、國營運轉的保險機構,一個是在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項下的私營、合營以及外資保險公司的兼併、重組和驅逐。這是一種鮮明的「打掃屋子再請客」的徹底的脫鉤式改造,伴隨著摧枯拉朽式的戰爭,新中國重新布局經濟、金融乃至保險。

  在北京,清華大學西門所在地,臨近著名的圓明園遺址公園景點。圓明園,這個清代皇帝苦心經營很多年、堪稱「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付之一炬。緊鄰圓明園遺址公園,有一處很不惹人注意的園林,此園林規模很大,是當初圓明園的一部分,名為萬春園。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部,一度在此棲身。凡進入此間者無不為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精美的四合院和繁茂似錦的花草樹木所驚嘆。每到春天秋後,這裡桃紅柳綠、奼紫嫣紅,裝點著青磚碧瓦,分外好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專門闢出了一排很寬敞的平房,作為公司歷史回顧的展廳。公司成立的圖片和文物雖然有限,但從那充滿歷史感的黑白照片和辦公家具、幹部證照原件,足以令人感受到這個機構與共和國同生共長的光榮與驕傲。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幾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成立。1949年8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在上海召開財經會議,會議認為設立全國性保險公司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議設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這個名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當時很多行業的國營機構,均以「中國人民+行業名字+機構」命名,例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郵電、中國人民鐵道、中國人民公安等等。1954年成立的建設銀行(601939,股吧),最初也是稱呼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直到1996年才刪去「人民」兩個字。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雖然屢經改革改制,先後數次變更名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民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保(601319,股吧)控股公司」等,但「人民」二字始終保留。2009年10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舉行了成立60年慶典,健在的許多「老人保」被請上主席臺,記得曾多年擔任公司總經理的秦道夫老人說,「人民」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

  1949年9月25日至l0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條例草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章程草案》,認為國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新中國的國家金融機構,是國營企業的一部分。此後召開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標誌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籌建工作全部完成。1949年l0月20日,距離開國大典僅十幾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西交民巷108號宣告正式成立。根據中國人保宣傳專家高星先生查證,就是在10月1日當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傳籤了中國人民銀行呈報的申請批准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報告。

  西交民巷是北京歷史上著名的一條老街道,在上個世紀初的二三十年間中,西交民巷見證了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業的發展和變遷。清末民初,這裡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現在還保留了大清戶部銀行、中央銀行北平分行、中國農工銀行,以及大陸銀行、北洋保商銀行等舊址遺蹟。

  其中需要重點說說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相關的金城銀行。金城銀行由本系列前面介紹過的一位著名的金融家周作民先生,於1917年5月15日創辦,總行最早設於天津,先後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設分行。金城銀行北京分行開設於1922年,以輔助工商業及交通運輸業發展為主,先後在市內及各地增設分支機構。

  這家分行的行址就是西交民巷108號。整體建築仿西方近代宅邸樣式,主體兩層,局部三層、二層,原有過街橫同東面鄰樓相通。主立面(北立面)及平面左右對稱。北立面左右兩端向前凸出,裝飾鐵花欄杆陽臺,頂層高起三角山花;加之入口處在長而稍有曲折的鐵花欄杆陽臺下配置粗壯挺拔的西洋古典樣式的門柱,從而使北立面顯得豐富、有變化。建築頂部為四坡頂組臺,但結構尚未採用屋架,是在粱柱結構上搭建斜撐解決的。這種結構形式,在清末民初由中國工匠參與施工的西洋樣式的建築中時有所見。

  金城銀行北京分行所在地西交民巷108號,在27年後,誕生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新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首任總經理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胡景雲兼任,孫繼武任副總經理,資本金為600億元人民幣(舊幣)。195l年初實行了國家機關、國營企業、合作社財產強制保險及旅客強制保險,承保財產、船舶、鐵路車輛、輪船旅意外傷害、鐵路旅客意外傷害、飛機旅客意外傷害等強制保險險種。到1952年底,全國國營業、合作社的財產全部投保,以上國家機關財產大部分參加保險。在農村,中國人民保險司開辦了牲畜保險,試辦了農物保險。1952年承保牲畜1400頭,1950年至1952年共收取農業險保費4800億元舊人民幣,賠付1800多億元舊人民幣,對當時底子薄弱的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首先,這個機構的成立是與新中國布局謀劃的效仿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各個行業都是" 「國家隊」居主導、壟斷地位。其次,這種國營公司在承擔國家初創時期的許多重要使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高效、統一,執行力和協調性都很強,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初推行的強制保險制度,必須要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這樣的「國家隊」才能迅速全面執行下去。第三是單一的壟斷的保險市場,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的中國經濟,是比較現實、有利的過渡,避免因為延續不當、規則不全,造成風險積聚甚至危機新生政權。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組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同時,對舊社會的各種性質的保險機構也在大張旗鼓地處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民營資本受帝國主義 和買辦勢力的雙重壓迫,發育十分緩慢,表現在資金少而且極其分散,承保額度很低,公司管理較為混亂。這類公司形同「保險掮客」,充當官僚資本公司的代理人或中間人。特別是在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造成嚴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十之八九資金虧耗殆盡,所以解放後私營華商保險公司數量驟減,殘存主要集中在廖廖可數的幾個沿海口岸或大城市。有史料表明,天津解放前有私營華商保險公司40餘家.解放後復業只有8家;武漢解放前有私營華商保險公司42家,解放後復業的只有7家;上海私營華商保險公司在1949年上半年還有118家,下半年解放後只有68家,實際復業的只有62家;重慶市登記申請的有27 家, 但復業的只有6 家。

  解放之初,被接收的官僚資本保險公司絕大部分沒有復業。

  新中國成立後,依照限制、利用的政策, 對外商保險公司進行清理、整頓、管理。1950 年中國國內尚有61 家外商保險公司, 其中37 家在上海, 10 家在天津, 8 家在廣州, 5 家在青島, 1 家在重慶。由於中國國營保險機構迅速發展, 外商公司的利潤日漸微薄, 業務來源越來越少, 1949年外商保險公司佔全國保費收入的62%, 1950 年降到9.8%, 1951 年又降到0.4% , 1952 年再降到0.1%, 外商保險公司實際已被擠出中國保險市場。1952 年底在華外商保險公司陸續申請停業, 退出中國保險市場。

  人民政府還推動私營保險業公私合營。1951 年11 月上海的太平、安平等12 家私營公司, 天津的大昌、中安、中國平安(601318)3 家私營公司組成了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1952 年1 月, 由新豐、大安等13 家私營保險公司組成了公私合營新豐保險公司。公私合營保險公司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指導下, 積極經營部分國內保險業務, 但隨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繼續擴大分支機構,逐步佔居絕大多數市場。1956 年8 月後, 在全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 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新豐保險公司合併, 新公司沿用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名稱, 主要開展海外保險業務, 不再從事國內保險業務。這樣, 中國國內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壟斷。

  到今天,可以更客觀地回顧新中國對舊社會保險業的處理和處置、改造。在前面系列中,我們把保險業的發展表述為「黃金時代」,其實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全社會投資保險的熱情很高,差不多有名的工商企業、銀行財團、達官顯貴都涉足保險,整個行業呈現國營公司、官僚資本、私營機構、外商保險並存並生的狀態。這是一個浸染了舊中國各種風氣的「江湖」,充溢著相互傾軋、爾虞我詐、欺騙坑害、唯利是圖等等,買辦習氣盛行,掮客無孔不入,實事求是說,新中國成立之後,必須對這樣的保險行業和保險市場進行徹底的清理整頓。改造的最終結果,是國家清理、整頓、重建了國內保險市場, 限制、利用了外商保險公司, 改造了私營保險公司, 建立了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壟斷的國營保險組織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後,無論是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時期,中國保險業都經歷了浴火重生般的變革。這種變革,在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同時,也暴露出存在的問題。比如,壟斷帶個國家保險機構效率低下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多少年一直在努力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沒有競爭對手的市場,就會滋生很多官僚習氣、人浮於事、機構臃腫、缺乏靈活。在公司經營方面,解放初期,這家國家保險機構,在費率釐定、險種設計、機構鋪設、成本控制、人員隊伍等方面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七八年之後,也成為停辦國內保險的重要影響因素。停辦當然有國家層面的因素,但行業和機構自身不尊重客觀規律,拍腦袋行為、盲目決策、有熱情無理性,都對發揮保險的功能作用帶來損害和影響,對保險行業的形象造成不良不好的影響。停辦,也是自身沒有辦好。

  1949年,中國保險業遇到了世紀拐點。這是百十年來發展的新篇章,也是新探索、新嘗試。探索就有經驗,嘗試必有教訓。保險業的發展,應該在時代發展中,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不能失去理性和不尊重規律,否則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順應時代發展是保險發展的良機,保持初心、尊重規律、警惕風險,是保險業永遠不能忽視的。70年時光過去了,人們記住的不應當只是那個門牌號。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易保時代。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見證保險業從草創到繁盛的歷程
    十九世紀初的一天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席捲了廣州十三行,當烈焰沖天的西關,在炎魔侵蝕中持續燃燒了七晝夜,人們強烈地意識到,風險與人們如影隨形,水火無情之時,需要一種金融工具來化解補償風險。嶺南是近代中國重要的通商口岸,也因其近代工商業、對外貿易發展較早,成為中國保險業發祥地。
  • 從魏源到唐廷樞:開啟我國民族保險業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成為中國保險業的緣起之地。    中國保險業緣起之時的廣州口岸    1835年,英國怡和洋行獨自收買了諫當保安行,更名為「廣州保險公司」,英國寶順洋行則在廣州新設立了友寧保險行。同年,英國人在香港開設了「保安保險公司」(即裕仁保險公司),該公司先後在上海、廣州設立了分支機構。
  • 中國保險兩百年:從燕梳到高潮迭起
    在運輸過程中,船舶常常會遇到風浪、海盜,甚至戰爭的威脅,商人們迫切地需要降低風險,於是在西方已經產生了兩個世紀的現代保險業進入了中國。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部經理達衛森在廣州發起成立了諫當保安行。它是在中國成立的第一家保險機構,中國保險歷史從此開始。在19世紀40年代以前,保險的業務量不是非常多,外商保險公司更多是通過洋行代理其在華業務。
  • 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發布《深圳保險業清廉自律公約》
    近日,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面向行業發布了《深圳保險業廉潔自律公約》,旨在推進深圳保險業清廉金融文化建設,樹立行業清廉風尚,維護保險市場健康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監督制約作用。在深圳銀保監局的指導下,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召開清廉金融文化建設工作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研究制定了《深圳保險業清廉自律公約》,修訂了《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清廉金融文化建設工作委員會工作規則》,並獲得了理事會審議通過。該《公約》對保險公司及保險從業人員在廉潔自律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
  • 《保險到如今》 第一篇 廣州·諫當保安行
    讓人好奇的是,中國保險業從無到有,再到現如今可以說得上是發展得方興未艾,這期間到底經歷了哪些故事?恐怕也只有親歷者,以及足夠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才能把故事講述得生動且透徹。作者香濤是資深行業官員,熟稔中國保險業的成長史,他在百忙之中奮筆疾書才有這一筆記體小說的問世。
  • 五年來保險業華麗轉身:堅持保險姓保 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他看來:「首先,國家政策更加重視保險行業,從國務院新國十條的出臺到不同部委和保監會在不同層面對保險行業的支持,把保險業發展戰略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明確了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保險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新『國十條』的發布,表明了中央對保險業的重視。」
  • 保險業開門七件事
    記者馬璐瑤    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夯實基礎防範風險保金管理誠信建設對外開放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日前召開的全保會上指出,2005年保險業的各項改革措施將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堅持發展不動搖,建立健全防範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深化保險公司改革,繼續推進結構調整,不斷夯實保險業發展基礎,更加注重保險資金管理,繼續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大力加強誠信建設
  • 對外開放蹄疾步穩 中國保險業邁向國際舞臺
    來源:金融時報作者:錢林浩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保險業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2018年,我國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8萬億元,總資產18.3萬億元,仍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今年前7個月,我國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2.8萬億元,同比增長13.9%,資產總額達19.4萬億元。
  • 北京保險業:智慧保險 絢亮「7.8保險公眾宣傳日」
    北京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民生工程等領域迸發的創新力量,實際上就是行業處於黃金髮展時代的鮮活鑑證。 亮點一: 典型賠案說保障 有風險之處未必有保險,但是有保險之處,都是風險的匯聚之地。隨著保險業不斷發展,其風險保障的核心功能也日益彰顯。在北京保監局指導下,北京保險行業協會連續第二年發布「2017年度北京保險業十大典型賠案」,財產險和人身險賠案各10個,其中理賠金額最高賠案達2800多萬元。涵蓋了車損險、公眾責任險、政策性農險、企財一切險、太陽能發電指數保險、僱主責任保險,以及疾病保險、失能保險、高端醫療等等。
  • 深晚報導|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發布《深圳保險業清廉自律公約》
    日前,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面向行業發布了《深圳保險業廉潔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旨在推進深圳保險業清廉金融文化建設,樹立行業清廉風尚,維護保險市場健康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監督制約作用。
  • 陳秉正:保險業將成我國支柱性行業
    回顧30年來中國保險業從恢復走向成熟壯大的歷史,正是一部保險業不斷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創新、保險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健全、保險監管不斷走向科學規範的歷史。1979年,在改革大潮風起雲湧之際,停頓了20年之久的國內保險業務終於開始恢復,從此開始了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新紀元。1980年,就開始有外資保險機構代表處重新登陸中國。
  • 保險公司行業排名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近十年來超過20%的年均增速也使得保險業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但放眼世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保險業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與發達保險市場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險公司行業排名三、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人保),是新中國保險事業的締造者和開拓者,擁有「PICC中國人民保險」品牌,在70年的改革發展徵程中,始終秉承「人民保險、服務人民」使命,憑藉覆蓋城鄉的網點機構,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力保障國計民生,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全方位、高質量的保險保障和服務
  • 2005保險業人才競爭力論壇:6保險公司細述用人經
    我認為,從內勤到外勤,保險業是有全面的人才需求的。作秀是需要花錢的,而且也會有負面影響。人們會疑惑,這個企業為什麼總缺人?招聘廣告達不到形象宣傳的作用。     劉清:作為老牌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不會利用招聘作秀,我們確實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現在,新的內資、外資保險公司相繼成立,人才成為這些公司爭奪的焦點。
  • 保險服務創新峰會開幕 首屆保險業「金燕獎」飛落誰家
    2017年,保費收入達到3.6萬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  「站在這一特殊歷史時點,中國保險業將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服務,保障民生,惠澤社會。」葛瑋說,「金燕獎」的誕生就是向中國保險界致敬,為中國保險業加油。目的是以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對中國保險行業做出第三方評價,激勵保險業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提供更優秀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保障民生,惠澤社會。
  • 美國國運的下一拐點或在臺海
    公元1840年無疑是中國國運的轉折點,一個由盛轉衰的關鍵,中國綜合國力從一貫以來的全球之首開始急劇下行;1895年的甲午之戰及1900年的八國聯軍又是兩個拐點,下行速度更快,一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才初步穩住了局勢。
  • 保險業協會、銀保監會消保局共同發布2018年度中國保險十大典型...
    近年來,保險業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出發,回歸保障本源,加快保險供給轉型升級,積極創新理賠模式,不斷加強風險提示預警及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接下來,保險業協會在銀保監會消保局的支持指導下,將進一步推動行業持續提高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整體風險防範能力,讓保險真正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可靠保障。
  • 中國保險業大事記(1949年至2014年)
    1949年10月20日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標誌著新中國統一的國家保險機構的誕生,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國有保險公司。   1979年11月19日 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了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停辦20多年的國內保險業務開始復業。同年,中國保險學會成立。2000年11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京宣告成立,成立大會上通過了《中國保險行業公約》。
  • 新中國成立「前後對比」,跟想像的差很多,令人感慨不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偉大毛主席帶領全國人民站立起來,走向新的一天,從此中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蒙受恥辱的舊中國已經成為了過去舊中國是怎麼樣的?舊社會究竟有多麼落後?舊社會人民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 險言碎語(30):中國保險事業的開拓者、紅色保險掌門人謝壽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事業的開拓者,有「紅色保險掌門人」之稱。「保聯」是中共上海地下黨領導下的團結保險界職工和中上層人士的群眾團體,以「聯絡感情,交換知識,調劑業餘生活,促進保險業之發展」為宗旨。歷屆的理事、監事均由上中下各階層人士擔任,理事會主席則大多由各保險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擔任。這樣在開展會務活動的同時,也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
  • 馬明哲:從司機到平安保險集團董事長
    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銷員平安在1988年成立之初,總收入只有418萬元,利潤190萬元。但是據統計資料截至到2003年年底,平安保險集團的個人客戶數量達到3080萬名,資產總值達2035億元人民幣。馬明哲在自己的著作《繁榮危機》一書扉頁上寫的一句話:「謹以此書獻給我願一生為之奉獻的中國保險業。誠信——最本色的企業文化除了我們在本文開頭所描述的平安那種中西合璧的企業文化,「誠信」也是馬明哲一直強調的、平安人一直恪守的企業理念。馬明哲指出,平安立業之本,核心就是「誠信」兩個字。誠信是企業的生命,對保險公司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