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公裡的致富路,從年入8千到月入一萬,30歲小夥10畝田的變遷

2020-12-13 藍海旭日7

放眼整個農村,如今仍奔赴在致富賺錢的路上,艱難也步步改善著經濟生活條件。一個30歲的小夥輾轉在城市和農村70公裡的道路上,無奈之中為了完成自己購房置業的夢想,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農村家鄉,在10畝田上開始了創業的故事。

過去

從村裡出門到市區要70公裡的路程,到鎮上才能坐上開往市裡的私人承包的客車。就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本來以為走出了鄉村,就可以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耕種10畝薄田才收入八千元的苦日子。滿懷希望之下,在城市上班月入不足3千也很知足。周末一次休班,同事小王約他和幾個同事一起去家裡做客,酒足飯飽後幾人商討起做點什麼生意來,小偉覺得自己不會做什麼,聽完就沒再參與。一周後小王已經辭職自己做起了蔬果批發的生意,一來二去,小偉時而來到同事小王的店裡,眼見著忙裡忙外的小王,不到一年時間開了另一家店,小偉禁不住開始犯嘀咕了,不如自己也做點生意闖一闖?但做什麼呢?

一個月後回老家,一路上沿著蜿蜒的土路,看著兩邊綠油油的田地裡,莊家長勢正好,可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呢?種莊稼實在是個苦差事,傳統的種養不賺錢還搭工,一年收入個七八千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可有什麼門路呢?換做同齡人,在農村二十幾歲的年齡早就已經結婚生子,小偉很是惆悵,他想著走出大山,走出致富路。

轉機變遷

轉機出現在三年前,一直沒斷聯繫的小王,現在生意越做越好,這對輕車熟路的小王來說有點安逸了。這天小王和一個合作夥伴約在一起吃飯,期間朋友發愁說去哪裡找個生產基地,因為時下老百姓特想吃到有機蔬菜瓜果,不要化肥農藥,這種蔬果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健康、綠色、無公害。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小偉說不妨讓我來做,我家有的是地方田舍,就是種植技術欠缺,人力也沒什麼問題。一圈交流下來,三個人商量決定由小偉來做這個事,朋友負責種子和種植技術資金,小王負責店鋪銷售和大頭資金,小偉提供田舍10畝、人力、一小部分資金,久違的欣喜在小偉的心裡升騰,第二天,小偉毅然決然地返回家鄉,開始創業尋夢之旅。

新品種新技術新市場高收益

傳統的農作物、傳統的種養方式,實在託舉不起脫貧致富的重擔。不久,他們就分別建起了三畝地的暖式大棚,引入的嫩黏玉米、大棚辣椒、黃瓜、西紅柿、鮮菇品種,分別種在了大棚和自然涼地裡。這些看起來仍然普通的蔬菜,讓村民們很是不解,這個不還是一樣嗎,到處都有的東西拿來賺錢,不大可能。有了技術有了市場,當這些蔬果被70公裡外的小王包銷、陸續賺回兩萬元的時候,鄉裡鄉親才消除了懷疑的顧慮。

三天一個來回,每次跑完70公裡的路程,灰頭土臉的小偉顧不得滿身的疲憊,總是拿起一根黃瓜先咬上兩口,仿佛3年前每年十畝地才收入8千元的陰霾全都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黝黑皮膚下配著潔白牙齒的那滿臉甜美的笑。這條70公裡的路,至今已經跑了四年多,小偉也早早完成了從年入8千,到月入一萬的躍遷,走出農村的視野變得更寬廣了,在城裡買了房置了業,但紮根在農村的心更加堅固,這是更多10畝田的變遷希望!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感謝閱讀。

我司藍海旭日7,關注我,有更多創業知識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一畝田」讓致富快車提速
    東北網9月15日訊 訥河市訥南鎮全勝村是訥謨爾河南岸的一個朝鮮族小村莊,全村常住人口231戶992人,他們靠著村黨支部書記宋振濤「一畝田」的創意,讓全勝村的致富快車再次提速。2018年,在宋振濤的帶領下,全勝村成立了有機水稻合作社,利用村民房前屋後的小菜園種植小園水稻。合作社統一購種、統一育苗、統一銷售。購種、育秧等費用由合作社承擔,農戶只需負責小園的日常管理,便可在秋後享受入社分紅,戶均增收5000餘元。59歲的貧困戶鮑淑琴通過「帶地入社」,成了「一畝田」項目的參與者。
  • 三畝田 四十年 「五個統一」終化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分田到戶讓三畝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人,有了「包產到戶」,糧食產量當年就翻了幾番,困擾村民多年的溫飽問題一二年時間便得以解決。  溫飽解決了,村民的理想不再局限于田間那點糧食。「路無三步平,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交通不便讓村民吃盡了苦頭。修路!成為村民心中最強烈的願望。
  • 【40年改革領跑路】從"分田到戶"到"三產融合"
    【40年改革領跑路】從"分田到戶"到"三產融合"   從40年前18位村民按下紅手印「分田」,小崗人就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孜孜以求,不斷以改革贏取一個又一個豐收。  「過去種地是為生計,現在種幾百畝是致富門道。」如今,55歲的程夕兵已走到現代農業致富夢的關鍵路口。作為傳統的中國農民,他有著勤勞的品性,經常起早貪黑,天不亮就到田裡勞作,然後再到村裡上班,下班後又跑到田裡看莊稼長勢,看看缺不缺水、生沒生蟲、要不要施肥。  「國家對農業會越來越重視,投入也會越來越多。帶頭分田到戶的小崗,搞現代農業同樣不會落後!
  • 山東小夥養魚年入上千萬,並帶周邊12個村莊走上「錦鯉」路
    山東小夥蔣世波專業養殖錦鯉10餘年,曾賣出一條58萬 「天價」的「昭和三色」錦鯉魚,在當地名聲大噪,被很多人稱為「錦鯉王子」。錦鯉是一種名貴的大型觀賞魚,素有「水中活寶石」美稱。因其體格健美、色彩豔麗、花紋千變萬化,成為很多魚類愛好者陶冶情操的「藝術品」,更為眾多養殖者鋪就了一條致富之路,蔣世波就是其中一位。
  • 攤丁入畝的智慧:「身丁錢」到「計田出丁」,南宋如何權衡稅制?
    《嘉興府志》中曾這樣描述攤丁入畝:「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為了更好促進農業以及賦稅制度的革新,南宋實行攤丁入畝改革,試圖完成從人頭稅到田畝稅的華麗轉型,正式將田畝作為徵納稅收的主要標準,積極去推行新役法的實施。南宋時期攤丁入畝的典型改革,具有著深遠的內涵。
  • 千村萬戶看小康|聊城陽穀冀王村:「孬村」鋪起「致富路」
    行走在冀王村1800畝的果園外,80歲的老村長王鳳存始終低頭盯著腳下的柏油路。「冀王村的發展,全憑了這條路。」回想起30年前的冀王村,王鳳存心裡五味雜陳。他說,早年間冀王村村民便認識到「一畝園,十畝田」的道理,紛紛在地裡種上了蘋果樹。900畝的蘋果園拔地而起。「當時村裡只顧埋頭種樹,忽視了修路的重要性。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泥糊糊』。
  • 關注|養牛拓出致富路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日訊(通訊員 黃志東 莫家輝 李裕雄)一座座山嶺連綿起伏,一丘丘雜木林鬱鬱蔥蔥,一群群肉牛在山間林地自由覓食……11月29日,走進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柏家村莫明佑的黃牛養殖場,一派繁忙的喜人景象。
  • 《雍正王朝》裡的「攤丁入畝」說的是什麼?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雍正經濟改革的三大政策。之前的文章我們解答火耗歸公的概念和朝廷關於推行火耗歸公的爭議。今天就三大政策中的攤丁入畝展開來分享一下。攤丁入畝通俗的解釋就是把丁稅分攤到田地裡去,丁稅又叫人頭稅。
  • 「第一書記」帶我們走上了致富路
    2019年5月以來,濟南大學選派的第四輪「第一書記」高衛紅、劉慶紅、張富來、楊進林奔赴莘縣朝城鎮陳莊村、梧桐寺村、西花園村、肖窯村開展「抓黨建、助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工作。  入村以來,他們撲下身子,真抓實幹,不斷探索和落實為民辦實事的政策和思路,嚴格對照脫貧攻堅「五個明顯」的目標要求和「五個振興」的總體思路,逐項落實,逐步實施,帶領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 沙漠養蟹 內蒙古牧民致富有新路
    【小康中國】沙漠養蟹 內蒙古牧民致富有新路看著在水裡遊來遊去的螃蟹,52歲的那仁滿達胡心情分外高興。 這位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的牧民,此前曾是當地出了名的養牛大戶,但現在卻變成了「養蟹大戶」。
  • 鎮江骨科醫生國內首創「中國入路」
    金山網訊  今年72歲的田阿姨,12月6日不慎摔傷股骨頸。面對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摔」的髖關節骨折,兒子徐先生倍感壓力。
  • 找有房,30萬存款,月入一萬,30歲未婚的男人結婚,概率多高?
    想找一個在三線城市,有房無貸款,30萬存款,月入一萬,30歲以內未婚的男人結婚,概率多高?回覆:這樣的男人估計輪不到這個女孩子。以福建的漳州市區為例子,16歲到59歲的人口約為250萬,男性佔一半的話,就有125萬,只看22到30歲的男性差不多有30萬左右。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廣東南雄 紅軍長徵入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廣東南雄 紅軍長徵入粵首戰告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22日 10:12 A-A+ 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系列報導。
  • 汶川80後女青年放棄都市工作回鄉創業 帶頭致富年入40萬
    2008年汶川地震後,周娟從成都的社區工作崗位上辭職,回到核桃坪村開設農家樂,從最初的年虧幾萬元逐漸成為年入40餘萬的致富帶頭人。周娟如今已成為村裡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女青年辭職回鄉帶頭創業 農家樂年純收超30萬元  周娟今年33歲,家在趙公山下的漩口鎮核桃坪村,2008年汶川地震前,周娟和愛人在成都錦江區的一個社區工作,生活雖平淡,但也算走出了山門。然而,地震的發生讓她徹底改變了想法。  地震後,周娟從成都辭掉工作回到核桃坪趙公福地,參與重建家園。
  • 「80後」小夥紮根黃土地成致富「領頭羊」:農村需要年輕人
    中新網長治12月9日電 題:「80後」小夥紮根黃土地成致富「領頭羊」:農村需要年輕人記者 李庭耀做農技推廣員、發明地膜回收機、當村支書帶領村民致富……山西長治屯留的「80後」小夥馮斌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紮根農村,
  • 作家富豪榜引熱議 魯迅月入2萬一生買書花52萬
    梁啓超稿費曾千字約800元  1912年12月,梁啓超在天津創辦半月刊《庸言報》。12月18日,他在家信中說,「《庸言報》第一號印一萬份,頃已罄,而續定者尚數千,大約明年二三月間,可望至二萬份,果爾則家計粗足自給矣。若至二萬份,年亦僅餘五六萬金耳,一萬份則僅不虧本,蓋開銷總在五六萬金內外也。」
  • 26歲湖北小夥敢想敢幹,帶領村民成立八千畝農場,年入500萬!
    從2018年到現在,鄭夢懷通過一畝田積累了近百個全國各地的大單客戶,年交易額超過500萬,單說紅薯每天至少能賣出20噸。如今才26歲的鄭夢懷,不但有幸福的家庭,還有這樣一份成功的事業,算得上是90后里的人生贏家。
  • 他30歲,從負債8萬到月入78萬,他說:為了父母,立志爭口氣
    20歲:我才20歲,我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我會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30歲:算了 而數據顯示,中國有7.8億人都在負債,47.2%的人已經發生了逾期,失業和待業的人群都在持續的走高 30歲,成為這些數據裡佔比最高的一群人
  • 攤丁入畝是什麼意思?帶你深度解讀「攤丁入畝」
    攤丁入地,又稱作攤丁入畝或地丁合一,草創於明代,是大體完成於中國清朝雍正帝統治時的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
  • 「90後」小夥從銀川漂流到黃河入海口!
    每一秒,都讓新聞動起來前幾天銀川「90後」小夥王海娃從黃河銀川段出發用42天時間漂流至山東黃河入海口火爆了抖音平臺記者也採訪到了主人公一起來看看他的奇幻漂流之旅↓ 視頻中的「90後」小夥叫王海娃,家住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