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生做到這四個字最難得,悟透這四句話,必有所成

2020-12-16 騰訊網

高曉松是一個有著獨特創作風格的音樂人,那句膾炙人口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便是出自於他。

作為音樂人,他熱衷於走遍全球,追求隨心所欲。而作為父親,他更重視隨遇而安。

他曾說:「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中隨遇而安。」

因此,他對女兒的教育便是讓她儘可能去多學多做一些沒用的事,以便能心安理得的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

這種教育觀念,無疑是新穎的,也鮮少有家長能有這般領悟。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的,人生隨遇而安最難得。

南懷瑾大師也是一個推崇隨遇而安的人,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國學經典的他,禪宗佛學造詣亦頗深。

他曾說: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

是的,"隨遇而安",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對於如何才能做到「隨遇而安」,南懷瑾自有心得,根據他的觀點,我總結為四句話,用心領悟,必有所成。

【一】鴻福易享,清福卻難,要有智慧才行

南懷瑾說,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

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很多人都會不理解,大言不慚的說:「享清福還不容易,一整天不用做事,就躺在家裡,這是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怎麼還會『享死』呢?」。

那是因為你對「清福」有誤解。何為清福?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是能耐得住寂寞、享受獨處,並淡然於世外的清心寡欲者。

我認識很多高僧,一年四季都是在雲遊四海。這種生活,是眾多人好生羨慕的逍遙自在。

可是,如果讓他放棄現在所有的名利、情感,披一身袈裟去走四方,他卻會有所猶豫。

如果不信,你可以試驗一下。讓自己堅持連續七天,不做任何事,沒有任何社交,只是一個人靜靜的呆著,你會懂得何為清福難享。

我們再反觀那些著名隱士:許由、巢父、列子等,哪個不是才華橫溢,卻甘願歸隱山林?所以說,能享受到清福的人都是有智慧的。

【二】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的路

南懷瑾說,一個人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

佛經上也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離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的路。

釋迦摩尼佛出家前,曾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享受無上尊榮。然而他卻甘願拋棄一切榮華富貴,堅持苦修,最終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

無獨有偶,弘一法師年輕時,是生在富庶人家的李叔同,名震四方、桃李滿天下。

然而三十八歲以後,他開始對一切感到厭惡。最終選擇拋妻離子,毅然出家。他受戒的也是佛教中最為清苦難修的律宗,是真正的苦行僧。

《佛心禪意》中描述了一種出家眾,說的是在經歷過世間的種種歡樂和享受,經歷過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後,對此心生厭惡,而去尋找一種合乎本性的生活、去求無上覺悟和智慧的人。

這也正是南懷瑾大師說的,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的路。

【三】好事跟痛苦是手背與手心的關係,不可能但求好事

唐朝詩人李鹹用曾說:「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

人不要去貪圖那些輕而易舉的事情,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然會經歷痛苦。勇於面對,也不能因少年自負,妄想輕易取得成功。

對此,南懷瑾也說,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

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

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我們做了好事需要馬上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

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大師認為,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候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開,那是不可能的。

有一句話叫「一個人總是想著黑暗,那麼他看到的便是黑暗」。

人生路途中,有光明就會有黑暗,不能只看到其中一面。當痛苦來臨時,不要沉溺其中,而要學會放下。心中有光明,壞事也會變成好事。

【四】世界本是「堪忍」的,何必苛求完美

佛教用語中,稱這個世界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翻譯,是缺陷的意思,即「堪忍」。

這個世界因為有缺陷,所以得「堪忍」。能夠忍,忍受很多的痛苦,這是對生活輔導的良藥。

南懷瑾告誡我們,這個世界,如果不忍,你苦不過的。你在這個世界追求完美,但世上百成百、千成千的錯誤,哪有完美?抓住現實就好了。

有錢財、有孩子、有家庭,哪裡不完美?完美的人才會說他自己不完美。享受自己的完美,那就是高人。

我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富商到趵突泉遊玩,見到人們都用破碗在喝泉水,便吩咐隨從買一個精美的瓷碗放在泉水邊。

第二天,他再次來到泉邊,卻看到一個老和尚正在石頭把碗敲出一個缺口。富商不解的尋問老和尚為何如此?

老和尚回答:「好碗會讓人貪心,殘破的碗才能長久地供人使用」。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本是不完美,完美的東西並不適用任何環境,順風順水的人生亦不存在。

只有接受不完美,堪忍一切苦痛,才能最終享受到自己的完美。

最美好的生活,從來不是刻意去追求所謂的完美無缺。因為最令人驚喜的完美,往往是在人最預想不到的地方。

懂得隨遇而安,是在這無常的人世間,最難能可貴的處事態度。

相關焦點

  • 南懷瑾的點撥:《金剛經》只講3個字,真正悟透,功德無量
    佛學大師鳩摩羅什花費了極大的精力翻譯了《金剛經》中的「善護念」三個字,其後多少虔誠的佛學信徒花了畢生的精力領悟這三個字,而真正悟透的人實在是少數。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對「善護念」三個字做了自己的理解。先生認為:『善護念』三字代表了佛學最高的智慧,它的意思是要世人懂得照應自己的念頭,念頭要照應自己的思想。
  • 六祖慧能有四句話,悟透了,覺悟就在當下!
    禪宗六祖慧能,留下四句話,若能悟透其中的道理,覺悟就在當下。即便難以悟透,常記這四句話,學佛的路,也會越走越順。第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學佛要明白,持戒是為了什麼?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心平行直,就算不持戒,不修禪又何妨?前提是真的做到了,心平行直,才可以不持戒,不修禪。這句話是在開示大家,不要執著於工具本身。第二句話: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 劉伯溫這12個字流傳了700年,說盡人生百態,悟透可走出低迷
    劉伯溫的12個字流傳了700年,說盡人生百態,很多人卻還看不懂。我們的要求不要太高,只求過程中不愧對自己的本心便好,這12個字卻影響了無數人,流傳了700年,悟透可走出低迷。佛學大師,南懷瑾老師也曾在《論語別裁》中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接近,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懂,世間不如意的事情,十件可能就有八九件,可是能夠無所顧慮和自己知己交談的事情,十件中卻連兩三件可能都沒有。雖然看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卻不能領悟其中真意。無論是劉伯溫的名言: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還是南懷瑾老師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 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金剛經》在佛教經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東晉至唐代,先後有六個不同的譯本。其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祖師在開悟偈中說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就是經文中的般若思想,落實到具體的經句,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說,五千餘字的《金剛經》,歸結起來無非「無住生心」這四個字。悟透了,將會受用一生。
  • 老人說:人生這四大「金言」要悟透,丟一句苦一生,特別第三句!
    老人告訴我:遇到不順時,心中悟透這四句話,一切自然變好。所以,這四句話就成了我們人生當中的四大「金言」。和老人聊起這個話題,老人說:人生這四大「金言」要悟透,丟一句苦一生,特別第三句。那麼,99歲老人所說的這四大「金言」,究竟是指什麼呢?第一大「金言」:悟透一切皆是名相。
  • 南懷瑾的點撥:人走背運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必定峰迴路轉
    在分享過田老師七十二年的坎坷人生後,嘉賓席上年輕的大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問:田老師,您剛才講到人生要隨遇而安,我現在處於低谷中,對於未來的人生十分迷茫,請您幫我開導,隨遇而安怎麼理解?
  • 南懷瑾: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讀懂這五句話,你就能悟透
    在南懷瑾看來,卜卦時用的這五點,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有沒有價值,就是一個「位」的問題。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南懷瑾認為天下的事,把這個哲理看通,就淡泊了,不如相信「福至心靈」——一個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氣就來了。「位」本指空間、時間,而秦朝李斯對這句話有他「現實主義」的理解。李斯當小吏時,看到廁所裡的老鼠,吃的是糞便,還經常受到人和狗的騷擾,真是「抱頭鼠竄」。
  • 南懷瑾談人生:人到中年,開悟最可怕!悟懂這六字訣,受益無窮
    南懷瑾 老師所以說,即使前方風浪再大,我們都要笑著去面對。在此,南懷瑾老先生,又給出了做人六字訣,中年人若能將此悟懂,將受益無窮。一、靜:少說話,多傾聽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和人交談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智慧。
  • 《心經》是般若法門中的精髓,悟透這四句,離開悟就近了
    而《心經》又是般若法門中的精髓,因為般若全部的經義都在這篇經中,故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多學佛的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悟道?《心經》中有非常經典的四句話,只要我們能悟透這四句話,就可以說已經接近開悟了。
  • 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非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言簡意賅,大道至簡,其中蘊藏著許多萬古不易的人生哲理。比如說,我們若能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也就讀懂了人生。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 這首流行千年的禪詩,學佛者必讀,悟透了人生不可限量!
    這首禪詩,雖然語言樸實無華,但在道理上,卻流露出,耐人尋味的人生真理,以及學佛之道。如果學佛者,都能悟透這首禪詩,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一定越走越順,而不至於經常顛倒是非,分不清真真假假。下面來看一看這首,四句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人生總有下坡路的時候,讀懂南懷瑾這句禪詩,人生豁然開朗
    大家好,我是小朱,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國學大師南懷瑾的經典禪詩。南懷瑾是我國一代國學大師,他一生精通儒釋道三大家典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有著深刻的影響。除文化以外,老先生在人生思想方面也有著獨特的見解,他所做的禪詩《人生最高境界》,可謂是點醒無數迷茫人。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禪詩: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 南懷瑾大師:修行不過修心,這三個字告訴你修心的關鍵
    修心之道,眾說紛紜,南懷瑾先生認為,其實就在於這三個字:善護念何謂「善護念」「善護念」這三個字出自《金剛經》,意為「好好地照應你的心念」。佛學中,一呼一吸之間稱為「念」。這三個字不僅是佛家語,更是涵蓋了儒道所說的修身之法,真正了解這三個字,無需特意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便能化用、體會,運用於修身養性之中。
  • 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這裡的「離相」不是說要你離開外面的相,外面的相是離不開的。因為你若離開了相,自性也就離開了。《金剛經》上教我們的「離相」,是離開心中的一切妄相,不要把相放在心上。因為我們的心一想,那個相就顯現出來了。內心若是有執著,分別心也就產生了。
  • 鬼谷子:睡前思考四句話,悟透功名利祿,看淡是非成敗!
    鬼谷子的謀略分說天地大道,人生無常,變換無形,這可能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真念只在我們心中,世間都是身外之物,但是誰又能真正看淡功名利祿?為了功名利祿,爭個出人頭地,有人因為一己私慾,有人因為光宗耀祖,有人以為濟世救民,目的不同,但殊途同歸,多少千古俊傑為此付出代價,最後不過是:榮華富貴草上霜,是非成敗轉頭空!追求功名利祿的過程,就是放縱私慾的過程,往往會作繭自縛,沒有大毅力、大智慧不能破繭而出。
  • 老子智慧:人生最高智慧,莫過於這4個字,悟懂者將擺脫迷茫
    南懷瑾老先生一直致力於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在其著作《老子他說》中提到:一個人若不想迷失在人生的路途之上,就要做到如水一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今天帶給大家就是這則老子的處世之學——上善若水人生最高智慧莫過於這4個字,悟懂者將擺脫迷茫。人這一生莫過於如水一般:水之形至善至柔;水之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 曾國藩:一個人,身處逆境時,記住這四句話,日後必成大器!
    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人,身處逆境時,記住這四句話,日後必成大器!俗話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我們看到的成功人士和「天才人物」都是付出了艱辛努力,遭受了無數次失敗!
  • 曾國藩:成大事的四字訣,一旦悟透,必能逆轉人生,扭轉乾坤!
    曾國藩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其所成就的事業堪稱偉大,而且所依靠的正是以下四字訣,一旦悟透,相信必能逆轉人生,扭轉乾坤,受益一生!一、「挺」字訣:堅忍挺立,可成就非凡之業曾國藩的一生,之所以能成就時人難以媲美的功績,實得力於一個「挺」字。
  • 佛教:《華嚴經》中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法界緣起、事事無礙,此經中的名句不勝枚舉,此文單舉四句,若能悟透,福報無量。其一,恆以清淨心,供養於諸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第一。怎樣才算作法供養呢?《華嚴經》告誡眾生,以清淨心供養諸佛,就是最為殊勝的法供養。那麼,清淨心又是何物呢?《中阿含經》云:「清淨心盡脫淫怒痴,成就於三明。
  •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在哪裡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都是過於執相,著相了,佛也會變成魔國學大師南懷瑾: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